<p class="ql-block">今天誦讀《論語》的八佾第三和《中庸》: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p><p class="ql-block">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p class="ql-block">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p><p class="ql-block"> 這兩處的內容都是強調人心的真誠與敬畏的重要性。“禮,為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咸。”一切禮制的根本也不是重在形式,而在于人心的真誠和敬畏。</p> <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體系博大精深,隨著時代發展,許多禮儀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已自然簡化。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及其背后的文化智慧:</p><p class="ql-block"> 相見禮的演化。 古禮:西周時"跪拜禮"有九種變化(如稽首、頓首),明代見面需"拱手躬身"。民國改行鞠躬禮,現代通行點頭微笑或握手。保持眼神交流、身體前傾的恭敬姿態,體現對他人尊重的本質未變</p><p class="ql-block"> 餐飲禮儀的進化。 古禮:《禮記》記載"共食不飽"的謙讓之道,分餐制下需"客若降等執食興辭"。現代圓桌合餐保留"長者先動筷""布菜用公筷"等關鍵禮儀。通過餐具使用順序、夾菜禮節體現"尊長有序"的飲食倫理</p><p class="ql-block"> 書信格式的變遷。唐代書儀要求"謹空""頓首"等固定格式,稱呼需按身份用"閣下""足下"等。現代保留"您好""此致敬禮"等基本框架,電子郵件更趨簡潔。稱謂恰當、結尾敬語的禮貌結構仍在延續</p><p class="ql-block"> “ 致曲有誠"的漸進教化,古禮中"鄉飲酒禮"的繁瑣程序(《八佾》"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今簡化為茶敘座談。雖形式縮減,但通過"主客有序""謙讓舉杯"等細節(曲),仍能培養"和而不同"的德行,印證"曲能有誠,誠則形"的教化邏輯。</p><p class="ql-block"> 婚禮儀程的精簡,周代"六禮"需納采、問名等完整流程,宋代新增"鋪房""坐帳"等環節。現代融合中西元素,但保留"敬茶""拜天地"等核心儀式。通過儀式強化家庭責任的文化功能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但強調"祭如在"的誠心不可簡。當代家庭保留清明掃墓、春節祭祖,多簡化為獻花、鞠躬,我們家奶奶還經常進餐時夾好飯菜念叨放上筷子,聲明各位祖先先吃片刻后,自己再吃。 核心保留了"慎終追遠"的情感表達轉化為更個性化的紀念方式</p><p class="ql-block"> "射不主皮"說明禮重精神非競技。現代運動會開幕式簡化古禮樂儀仗,但保留"入場排序""致敬儀式",正是對"君子之爭"精神的現代詮釋,符合"變則化"的演進規律。</p><p class="ql-block"> 這些簡化體現著禮儀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1. 去形式存精神:去除繁復動作但保留誠意敬心</p><p class="ql-block"> 2. 符號轉化:跪拜變鞠躬,書面語變口語,但尊重表達依然成立</p><p class="ql-block"> 3. 功能延續:婚禮依然承擔家族認同功能,祭祀照舊連接血脈記憶</p><p class="ql-block"> 當代禮儀簡化的本質,是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表現。正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禮儀的流變本身正是中華文化生命力的體現。關鍵在于把握"敬""誠""序"等核心價值,而非固守特定形式。</p> <p class="ql-block"> 現在很多人卻只重形式,而缺失了真誠和敬畏。還說中國傳統束縛了自己,卻不知自己虛榮和重物質重形式誤了自己一生。還害了下一輩!老祖宗一再教育我們勤儉節約。《老子》中“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其后且先。”</p> <p class="ql-block">今日習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惠来县|
金寨县|
新绛县|
札达县|
唐海县|
贵德县|
扬州市|
保定市|
邵武市|
绩溪县|
基隆市|
甘肃省|
江陵县|
西乡县|
琼海市|
栾城县|
班戈县|
太和县|
子洲县|
乐东|
灵川县|
杭锦后旗|
玉树县|
阿荣旗|
汾阳市|
台安县|
张家口市|
竹溪县|
福贡县|
平泉县|
炎陵县|
罗江县|
新田县|
淮北市|
奉新县|
广丰县|
永德县|
水城县|
临泉县|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