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劉老師執教的《芙蓉樓送辛漸》是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中的開篇之作。這首詩構思精巧,不僅抒發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深情,更展現了詩人潔身自好的高尚志向與品格。</p><p class="ql-block">?劉老師的整節課堂很絲滑,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樣,耐品,很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來,說一下我的幾點感受。</p><p class="ql-block">?1.吸引。我們一進教室,首先就被黑板上的圖畫吸引,一座芙蓉樓躍然眼前,配色很清新,再加上劉老師的旗袍,發簪,一下子那古典的味道就出來了,“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情已鋪就,只等著老師的“彈曲”了。我在這里想說的是,對于課堂,我覺得我們有必要營造一種儀式感,讓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期待。</p><p class="ql-block">?2.融入。整節課既有古詩教學的一般框架也有 她自己的巧妙心思,比如角色扮演,就是對古詩的另一種形式的理解。還有對寫作背景的適當補充,體現了老師的專業素養,可以說整節課都是有條不紊,就像一條小溪,緩緩流動,讓同學們自然地融入課堂。</p><p class="ql-block">?3.有度。對古詩解讀的把握有一定的高度,四年級的孩子,通過注釋就能把詩意理解個六成左右,所以,對詩意的直觀理解倒也不成問題。老師的指導就要抓住關鍵詞,適當補充資料,能把握詩的情感基調。</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對這首詩進行了深入解讀時,緊扣詩眼“孤”字層層遞進,別具匠心。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通過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聚焦“寒雨”這一意象,感受詩中之景的孤寂,從而步入古詩教學的第一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課堂的深入探討中,劉老師巧妙地將詩人王昌齡及其好友辛漸的背景融入教學,同時拓展王昌齡另外一首寫給辛漸的送別詩,讓學生在對比中展開想象,感受詩人心境的孤寂。通過這一環節,學生不僅體會到詩中離別的深情,更深刻理解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從而達到古詩教學的第二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然后,劉老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情感,領會詩人在詩中寄寓的志向。通過講述王昌齡與“玉壺”的故事,學生了解了“冰心”與“玉壺”的深層含義,感悟到詩人高潔、不同流合污的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志”的孤,從而邁向古詩教學的第三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但只有高度,深度并不夠,我們的課堂還需要有溫度,老師溫暖的點撥,可親的語言,穩定的情緒,都讓課堂充滿了溫度。</p> <p class="ql-block">小建議:</p><p class="ql-block">?1.課容量可以再考慮適當擴充。</p><p class="ql-block">?2.一些詞語的運用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耙庀蟆边@個詞四年級的孩子還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3.感情朗讀還不夠,達不到共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題外話:</p><p class="ql-block">?古詩教學沒有必要進行繁瑣的分析,有些詩句在有了一定的年齡和生活經驗之后,自然而然地融會貫通了,而且,讀詩和寫詩的心情是不同的,有些意象是寫詩的一種技巧和手法,真的不用去過度解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疏附县|
龙江县|
旬邑县|
太康县|
舟曲县|
鄯善县|
青浦区|
双桥区|
巴中市|
中卫市|
九寨沟县|
阿坝|
隆尧县|
邯郸市|
巨鹿县|
尼玛县|
峨眉山市|
淳安县|
灵璧县|
河南省|
霍山县|
沈阳市|
双江|
简阳市|
望江县|
阿拉善盟|
洪洞县|
怀来县|
永胜县|
上蔡县|
专栏|
仁怀市|
永丰县|
唐山市|
札达县|
沅江市|
原平市|
琼结县|
临猗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