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內容提要:</font></b></h1><div><br></div><h1><font color="#ff8a00"><b>一、【助教帶練】十二段錦鞏固帶練</b></font></h1><div><br></div><h1><b><font color="#ff8a00">二、養生管家知識分享</font></b></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一、【助教帶練】十二段錦鞏固帶練</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1><b>潘老師帶練筆記和視頻剪輯</b></h1><div><b><br></b></div><h1>咱們今天晚上的課程內容,我們先道德經,講完了再去練習后六段。我們把它分開,讓晚上的時間不要那么緊張,不要太累。</h1><div><br></div><h1>我們開始今天的第一個主題:道德經。我們一起來看第12章:<b>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b></h1><div><br></div> <h1><div><br></div></h1><h1><b>五色令人目盲</b>,這里的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當然在道德經里面,在說這種詞語的時候,往往并不僅僅是代表它本來的意思,不是說它字面的意思。恰恰相反,這里的五色其實就是在形容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情,形形色色的現象,所以說叫做五色。</h1><br><h1><b>令人目盲</b>,目盲就是指我們眼花繚亂。我們看,到了晚上路邊的燈光,店鋪的燈光五顏六色,什么樣的都有,夜店酒吧里面的形形色色的燈一閃一閃,都會讓我們眼花繚亂,其目的就是為了為了吸引我們,讓我們進店消費,所以說五色令人目盲。</h1><div><br></div> <h1></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五音令人耳聾,</b>這里的五音其實就是古琴里面的宮商角質羽五音,但是在這里是說我們現在社會亂七八糟的音樂,特別的紛亂,什么聲音都有,讓我們的耳朵聽不見。</span></h1><br><h1><b>令人耳聾,</b>這里的耳聾并不是說我們的耳朵什么也聽不見了,而是說我們的耳朵聽不見屬于自己的聲音,聽不到自己的心聲,所以說令人耳聾。我們被這個社會的亂象影響,沒有辦法去內觀自己,所以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h1> <h1><b>五味令人口爽,</b>這里的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令人口爽,但是現在的情況,現在我們所吃的東西,轉基因各種添加劑,我們失去了本來的味覺,嗅覺。所以說口爽就是失去味覺。我們常常看到飯店里面,幾個人點一桌子菜,等到結束的時候,發現菜沒有動幾下,一幫一幫人就在那里喝酒聊天,菜沒吃幾口就走了,這個其實就是人已經口爽了,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味覺。</h1><div><br></div> <div><br></div><h1>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就是騎馬,騎得很快。田獵就是在打獵,古時候有獵人這種職業,獵人打獵是為了生活,為了生計,但是很多貴族去打獵就是為了那一時之快,以殺生為樂,這種心就叫做不正常的心理。</h1><br><div><h1>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就是人喪失了原本的理性。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人一定不要過度,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很多事情最開始做是一件好的方向,但是一旦你過度了。就會樂極生悲。所以凡事都不要過度,不只是酒,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的,一定不要過度。</h1></div> <h1>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知道人都是有欲望的,老子不反對人有欲望這件事情,一個滿足我們基本需求的是屬于正常的需求現象,但是一旦超脫了我們自身本身的需求,那它才被稱之為欲望。所以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們人總是得了千錢,想萬錢,始終不滿足于當下,不能滿足我們當下的這顆本心,總是想要去獲得更多的好物,好的事情。令人行防,行防的意思就是妨礙了我們正當的行為,我們沒有辦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有了不正確的心理。</h1><div><br></div> <div><br></div><h1><b>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b>,目就是過多的物欲,以,奴役的役。以物役己,我們被物品奴役了,我們成為了物品的奴隸,叫做目。我們看到很多去到商場。我們的女性去到商場啊,身上恨不得八雙眼睛,四處亂看,這個好看我要買,那個好看我也要買,這種行為就是被物品奴役了自己。為腹不為目,為腹恰恰和目相反,是以物養己,就是我們要讓東西滋養我們自己,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就是我只顧填飽肚子,不讓東西成為我們的主人,本末倒置。</h1><br><div><h1><b>故去彼取此</b>,彼就是目。取就是以物以己。我們要拋除滿足自己需求以外的欲望,我們才能守住自己,才能夠更好的去內觀我們的本心。其實之前上堂課講過,我們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就是為了修那一顆如如不動的內心,修的就是那一個“中定”,把“中定”修出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只有這樣,我們的心才是不動的,才不會被社會的亂象所影響,才不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干擾。</span></h1></div><div><br></div><h1>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太極拳是以拳入道的東西,幾套簡單的動作就能夠入道了嗎?就可以參透于人生的大道理嗎?其實不然,我們在學習八法五步的時候,棚捋擠按,擠,有前即有后,不單單是要向前擠,后面要也要撐開,一個向前,一個向后,前后撐開。這個動作就在告訴我們,<b>做人要圓滿,不要只顧前不顧后,讓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就是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我們要時刻關注到有前即有后。</b></h1><div><br></div> <h1><br></h1><h1>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太極拳是以拳入道的東西,幾套簡單的動作就能夠入道了嗎?就可以參透于人生的大道理嗎?其實不然,我們在學習八法五步的時候,棚捋擠按,擠,有前即有后,不單單是要向前擠,后面要也要撐開,一個向前,一個向后,前后撐開。這個動作就在告訴我們,<b>做人要圓滿,不要只顧前不顧后,讓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就是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我們要時刻關注到有前即有后</b>。<br></h1><h1><br></h1><h1>靜坐內觀就是告訴我們,<b>不要只用眼睛去看待事物,要用本心里面的那顆良心,用它來做事情,讓我們“不爭”。</b>靜坐的目的就是為了“不爭”。我們時常看到身體出現各種疼痛,其實就是在和我們的靈魂做相對抗,他在告訴你,我才是身體的主人,靈魂,你不是,靈魂和身體不“抱一”了。</h1> <div><br></div><h1>我的師傅教導我,我教你的不是太極拳,是生活。所以,太極拳最后要回歸于生活,從太極拳里面悟到人生的大道理,無我無私無欲。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以拳入道。</h1><br><div><h1>這次去帽峰山的同學也看到,李老師提倡的不僅僅是鍛煉身體,更多的是修行。修哪里?修的就是我們這顆心,如如不動的心。只有這樣,我們面對生活,面對事情,才能更泰然,更平靜。</h1><br></div><h1>養生,其實就是養我們這顆心,不是身體,因為心好了,我們的身體就會好。所以說,練拳不僅僅是動作,它是心感悟。為什么要頂頭懸?為什么欲上先下?我們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要厚積薄發,欲上先下的目的就是為了先積蓄能量,再向上。有前即有后,頂頭懸,下額微收,沉肩墜肘,松腰沉胯,這些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體現出來。同學們在練拳的時候時常去感悟這些,能夠讓我們的境界提升一個更高的檔次。</h1><div><br></div><h1>這就是我們的第12章的內容,老子通過簡短的文字,把人生的大道理說的很明白。告訴我們人到底應該怎么去做?造成我們困擾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同修們應該好好學習經典,并且很好的和太極拳貫通起來,兩者結合起來,能夠讓我們心更加的去感受。</h1><div><br></div> <div><br></div><h1>接下來我們帶著這種“不爭”的感受,帶著放松自然的心態,一起再來回顧12段錦。一起<span style="color: inherit;">感受到放松的感覺,感受身體不用蠻力,而用筋骨的力,感受我們增加的不是力氣,而是氣力。氣足了,我們身體才能更有勁兒,而不是更有力。</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記住這種感覺,每個動作的細節不斷的去細化,不斷的去調整。</h1><div><br></div><h1>做完準備活動后,潘老師給大家分享了一個小功法。這個小功法,是輔助呼吸的。是李老師在線下課期間教授的。</h1><div><br></div><h1><b><font color="#b06fbb"><i>說明:由于天氣太熱,直播時有斷斷續續的情況,為刪去較長的黑屏,分為兩段播放。</i></font></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b06fbb"><i>小功法和第一、二段</i></font></b></h1> <h1><b><i><font color="#b06fbb">第三至十二段</font></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養生管家知識分享</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管家練功知識分享</b></h1><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情志與身體之間的關系</font></b></h1><br><h1>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一般不會使人致病。但是“七情”波動異常,可直接影響臟腑的功能,使氣血運行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充分了解“七情”的生理病理,對身體的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h1><br><h1>中醫理論認為:“喜傷心屬火”、“怒傷肝屬木”、“思傷脾屬土”、“悲(憂)傷肺屬金”、“恐(驚)傷腎屬水”。《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過激對人的身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損害。</h1><h1><br></h1> <h1><br></h1><h1>喜:是心情高興愉快的表現。《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然而過分的喜悅高興會損傷心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說明喜悅過度會使心神受傷。心臟是五臟之核心,是統帥,是五臟六腑之大主,是影響人體生命健康的關鍵。</h1><br><h1>怒:是人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表現。人遇到不合理、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生氣、憤怒。一般來說,一定程度的情緒發泄對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持續的大怒、暴怒和郁悶,對機體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郁怒傷肝,使肝氣上行,血隨肝氣上逆,使大腦充血,身體覺得不舒服,產生頭疼、腦脹、脅痛、胸悶、眼睛干澀甚至發生暈厥、吐血、休克等危癥。如《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肝主疏泄和藏血,疏通全身氣機,使五臟六腑經絡之氣運行無阻,貯藏血液、運輸血液、調控全身血量,供機體需要。</h1><h1>?</h1> <div><br></div><h1>思:是思慮。過度的思慮會對機體產生不良的影響,阻礙氣機的運動,導致氣滯或氣結。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古人說:“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說明氣不順暢,會直接影響人的神。思慮過度會出現脾胃滯氣、消化不良、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癥狀。</h1><br><h1>悲(憂):是憂愁和悲傷的情志表現。過度的憂愁和悲傷會損傷肺氣、產生呼吸氣短等不良現象,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h1><div><br></div> <div><br></div><h1>恐(驚):是懼怕和受驚的一種情志表現。過度的驚恐會損傷腎臟,導致臟腑氣機的逆亂。如《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通過習練功法,可增強腎主藏精和主水的生理功能。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h1><br><h1>綜上所述,“七情”與人體的內臟有著重要的聯系,對五臟六腑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表現在它對人的心志情趣具有很好的影響、調節和控制能力。因此,了解“七情”,保持“七情”正常狀態,對于身體狀態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可使人體“三寶”(精、氣、神)逐漸充盈,達到精充、氣足、神全,進而使人從真正意義上領會到養生和祛病健身的真諦。</h1><div><br></div> <h1><div><br></div><b><i><font color="#b06fbb">下一篇:助教帶練 十二段錦精進帶練</font></i></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凤庆县|
孝感市|
东乌珠穆沁旗|
肇州县|
台江县|
班戈县|
青川县|
金溪县|
弥勒县|
吐鲁番市|
西林县|
建湖县|
措美县|
长寿区|
华阴市|
通州市|
安吉县|
高密市|
通山县|
丹江口市|
绵竹市|
永平县|
渭南市|
蓬安县|
石屏县|
当阳市|
巨野县|
枣阳市|
扎赉特旗|
洮南市|
松江区|
化德县|
固安县|
乌海市|
丰原市|
平塘县|
大冶市|
丹巴县|
汝南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