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用澄泥方法制瓦始于漢末北魏、東魏和北齊時期,其中以曹魏時在漳河畔的臨漳縣建銅雀臺制瓦的故事最為著名,唐代時就有人用銅雀臺遺址舊瓦改制為硯,就是著名的銅雀臺瓦硯。迄今最早記述這段故事的是北宋初年蘇易簡所著的《文房四譜》一書:“魏銅雀臺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以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世傳云,昔人制此臺,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绤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即今之大名、相州等處,土人有假作古瓦狀硯,以市于人者甚眾。”由此可見,用澄泥的方法制硯,應該是受到銅雀臺制瓦方法的啟發,宋代的大名和相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和河北大名、臨漳一帶,濱臨漳河,澄泥制硯方便。當時人作假仿造銅雀臺瓦硯,也是對澄泥制藝在宋代譽滿天下,成為四大名硯之一起到了推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絞泥紋箕形澄泥硯)</p>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澄泥制硯的工藝逐漸成熟,各地各工坊制硯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方法,在硯史中被統稱為澄泥古法,其中許多的工藝方法都隨著匠失藝絕而消失,在硯史長河中被遺忘湮滅,帶著這些工藝的古硯遺存因其稀少,也很少被人關注和研討,其中就有一種被稱為絞泥紋制硯的工藝。最早記述此藝的是北宋米芾的《硯史》一書,在講到陶硯時記述相州人制澄泥硯:“相州土人自制陶硯在銅雀上,以熟絹二重淘泥澄之,取極細者燔為硯,有色綠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填為水紋,其理細滑,著墨不費筆,但微滲。”</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絞泥紋箕形澄泥硯)</p> <p class="ql-block"> 宋代的相州所轄中的臨漳,正是蘇易簡所講的銅雀臺故事的所在地,米芾評價當時相州制澄泥硯的品質在銅雀臺瓦硯之上,顯示澄泥硯制藝在宋代已很成熟。其中還講到相州澄泥硯制藝中的一種工藝方法:“以黑白填為水紋”,就是澄泥古法中的絞泥紋制藝。此種工藝是將不同顏色的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再通過人工的擠壓、揉搓和拉伸,使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交織,形成一種顏色不同的絞泥紋效果,然后再制坯、雕塑和燒造,最后制成獨具特色的絞泥紋澄泥硯和其它文具。絞泥紋的澄泥工藝有著完全不同于其它工藝方法的獨特外觀特點,不同泥色交織在一起,紋理自然流暢,形成水紋流動的豐富動感,而且絕無雷同,每件制品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法復制。</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絞泥紋六角形澄泥水丞)</p> <p class="ql-block"> 此項澄泥古法制藝在元明清制澄泥硯中都不曾出現,證明此藝在宋代就逐漸失傳,在今天所能見到的宋代制澄泥硯中也是鳳毛麟角,件件都是絕世孤品,其代表著澄泥古法制藝中罕見的一類。</p><p class="ql-block"> 在此展出兩方宋代絞泥紋箕形澄泥硯和一件宋代絞泥紋六角形水丞,并略作釋義研討,是希望能為當下的文創業者提供些許古藝參考,并請古硯研究學者和收藏家斧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灵璧县|
黄大仙区|
云林县|
当涂县|
卢龙县|
宿松县|
杨浦区|
襄城县|
南皮县|
呼伦贝尔市|
卢龙县|
岗巴县|
朔州市|
邳州市|
大田县|
广昌县|
东明县|
湘潭县|
凭祥市|
永胜县|
安宁市|
岳池县|
元阳县|
西畴县|
长宁区|
清水河县|
依安县|
东辽县|
嘉荫县|
沛县|
丰都县|
阿鲁科尔沁旗|
濮阳县|
溧阳市|
册亨县|
泸州市|
广昌县|
凤冈县|
赤壁市|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