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幸聆聽學習郭帥老師設計的《度量衡》跨學科教學案例后,我深刻體會到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與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價值。該案例以“度量衡的故事”為核心主題,通過歷史、語文、科學等多學科聯動,構建了沉浸式學習場景,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培養了其核心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p> 一、課程設計:以情境為驅動,激發探究興趣 <p class="ql-block">郭老師以《羋月傳》中“藥方因度量衡差異引發矛盾”的影視片段導入課程,巧妙地將歷史情境與數學問題結合,引導學生思考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這一設計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抽象性,通過真實的歷史案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此外,課前任務單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搜集古代計量單位及成語(如“千鈞一發”“退避三舍”),并嘗試轉化為現代單位,既培養了信息檢索能力,又通過跨學科對比深化了數學與語文的關聯。例如,學生發現“千鈞一發”中的“鈞”等于30斤后,對成語的危急程度有了更直觀的認知,體現了數學與語言文化的深度融合。</p> 二、教學策略:實踐體驗,與學科融合并重 <p class="ql-block">案例中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如“布手知尺”“累黍成尺”等實驗,讓學生通過手、黍米等日常物品感知古代度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理解計量單位的人為規定性與標準化意義。這種“做中學”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量感,還滲透了科學探究精神。同時,課程將成語中的計量單位(如“才高八斗”“入木三分”)與數學單位換算結合,引導學生從文學角度重新解讀數學概念,實現了數學與語文的跨學科互補。</p> 三、核心素養培養:從知識本位到素養導向 <p class="ql-block">案例緊扣新課標要求,以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意識為目標。例如,在探究“秦始皇為何統一度量衡”時,學生需結合歷史背景分析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與跨學科分析能力。同時,小組合作中的角色分工(如資料搜集員、匯報員)鍛煉了學生的協作與溝通能力,體現了社會性素養的培養。尤為突出的是,課程通過“古今單位對比”“成語新解”等活動,將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的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郭老師的《度量衡》案例生動詮釋了跨學科教學如何通過情境創設、實踐體驗與文化浸潤,實現數學教育從“知識傳遞”到“素養培育”的跨越。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深刻認識到:跨學科教學不僅是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更是通過多維視角的融合,幫助學生構建整體性認知圖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哈|
缙云县|
赞皇县|
托克逊县|
阳高县|
昭觉县|
漳州市|
宁国市|
麻城市|
鄂温|
西贡区|
尚志市|
西华县|
泸州市|
武清区|
北辰区|
咸阳市|
华亭县|
兰州市|
甘肃省|
会东县|
武城县|
文登市|
上杭县|
延寿县|
罗城|
耿马|
临夏县|
宜君县|
勐海县|
慈利县|
漳州市|
彭水|
桂东县|
海安县|
朝阳县|
壶关县|
武乡县|
盈江县|
兰考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