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清朝篇(17)

鈞樂匯

清朝簡介 <p class="ql-block">清期(1636-1912)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p><p class="ql-block">明朝后期,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接連取勝,使明朝的北部受到嚴重威脅。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大清。</p><p class="ql-block">明朝滅亡以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重鎮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p><p class="ql-block">一片石之戰后,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九月順治帝由沈陽進京,在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清廷統治后,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軍事上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20年間逐步掌控全國。 鴉片戰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后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p><p class="ql-block"><b>八旗制度:</b>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結合在一起,“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推動了滿族社會經濟發展。</p> 平定三藩之亂 <p class="ql-block">清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康熙皇帝平定了由吳三桂等三名明朝降將引發的三藩之亂(1673年-1681年)。</p><p class="ql-block">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統稱“三藩”。他們各擁重兵,分鎮于云南、廣東、福建,逐步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蓄謀已久、勢力最大的吳三桂于11月發動叛亂,先后奪取貴州、湖南、四川。耿精忠和陜西提督王輔臣、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相繼舉兵響應,戰亂逐漸擴大,對清廷形成嚴重威脅。</p><p class="ql-block">吳三桂叛亂之初,清軍處處設防,屢戰失利。康熙帝面對危局,排除朝廷內部的議和主張,乘吳三桂主力在湖南與清軍隔長江相持之際,緊急調整部署,派重兵堅守長江沿線要地和江西重鎮南昌、贛州等地,以浙、贛為東線,以陜、甘為西線,分而制之。同時,重用漢將張勇、趙良棟等,鼓勵漢兵立功,并針對叛軍內部矛盾,采取剿撫兼施的策略,竭力分化、瓦解叛軍。</p><p class="ql-block">在西線,清廷針對王輔臣動搖不定,一面遣軍分路進討,收復蘭州、秦州等地,一面反復致書規勸,促其反正。十五年春,撫遠大將軍圖海揮軍擊退吳三桂自漢中北攻陜、甘之師,將王輔臣圍困于平涼。六月,王被迫歸降,清廷詔復其官,并授予靖寇將軍。此舉,動搖了其他叛將,使西線叛軍相繼瓦解,從而打破了吳三桂與王輔臣合軍,東出潼關,奪取中原的企圖。</p><p class="ql-block">在東線,耿精忠部攻江西、犯浙江,吳三桂從湖南策應。清定遠平寇大將軍岳樂、揚威大將軍喇布出師江西,收復萍鄉、吉安等要地,將吳軍主力阻于湖南,不得與耿軍會合,奉命大將軍杰書揮軍收復浙江金華,攻破仙霞關,直逼福州,迫使耿精忠于十月歸降。繼而,杰書遣師南進,收復潮州。叛軍開始瓦解,尚之信不滿吳三桂節制,在清廷招撫下,于十六年五月歸附。</p><p class="ql-block">吳三桂勢孤力單,地盤日蹙,為鼓舞士氣,于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八月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往貴陽。安遠靖寇大將軍察尼趁機以水陸軍進取岳州,攻克辰龍關。岳樂率師深入湖南,復長沙,克武岡,占沅州。喇布率師復衡州。同時,清將傅宏烈等部,在廣東清軍支援下收復桂林。陜、甘清軍分路南下,收復漢中、重慶、成都。十九年十月,吳世璠再逃昆明。清軍在將軍趙良棟、大將軍彰泰、賴塔率領下,從蜀、黔、桂三路挺進云南,二十年十月攻破昆明,吳世璠兵敗自殺,殘部投降。至此,延續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被平定。</p><p class="ql-block">此戰,康熙帝先翦兩翼,再搗腹心,剿撫兼施,逐個擊破,削平三藩,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p> 康乾盛世 <p class="ql-block">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p><p class="ql-block">一、康熙</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被后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二、雍正</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并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于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于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p><p class="ql-block">三、乾隆</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p> 鴉片戰爭 <p class="ql-block">閉關鎖國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獲取暴利。如果聽任鴉片流毒,“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p><p class="ql-block">1838年底,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后,明察暗訪,緝拿煙販。英美等國煙販被迫陸續交出鴉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span style="font-size:18px;">繳的兩萬余箱鴉片在虎門海灘被當眾</span>銷毀。</p><p class="ql-block">中國禁煙消息傳到倫敦,英政府公然支持罪惡的毒品走私,發動侵華戰爭。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封鎖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隨后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道光帝驚慌失措,以“辦理不善”為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和英軍談判。</p><p class="ql-block">在雙方談判過程中,英軍于1841年初強占香港島。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下詔對英作戰。英軍進攻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戰死。接著,英軍又占領廣州城北的四方炮臺。1841年秋,英軍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廈門、寧波。1842年,英軍進犯長江門戶吳淞。年近七旬的老將江南提督陳化成率眾抵抗,力竭犧牲。英軍溯江而上,攻占鎮江。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上,清政府與英國人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p><p class="ql-block">鴉片戰爭使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p> 第二次鴉片戰爭 <p class="ql-block">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又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p><p class="ql-block">《天津條約》并沒有使侵略者滿足。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占領天津,進逼北京。咸豐帝讓他的弟弟奕訴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英法聯軍對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英法聯軍占領安定門,控制北京城,并揚言要直搗皇宮。奕訴被迫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p><p class="ql-block">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p><p class="ql-block"><b>亞羅號事件:</b>“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在香港注冊,但已經過期。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黃埔搜捕了船上的幾名海盜和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釋放被捕人員,并謊稱中國士兵扯落英國國旗,要求向英方賠禮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為避免事態擴大,同意釋放被捕人員,但拒絕道歉。</p><p class="ql-block"><b>馬神甫事件:</b>“馬神甫”即馬賴,法國天主教神甫。他從廣州非法潛入廣西西林縣,為非作歹,1856年2月被當地官員逮捕處死。又稱“西林教案”。</p> 太平天國運動 <p class="ql-block">在科舉的道路上屢屢失敗的洪秀全,于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并和同學馮云山前往廣西傳教。他們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在山區貧苦農民中發展會眾兩千多人。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不久,洪秀全稱“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諸王均受東王節制。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p><p class="ql-block">1853年,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隨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秋,天京事變發生。楊秀清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等行為引發事變,楊秀清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9年冬,洪仁玕制定了《資政新篇》試圖振興太平天國。但1864年,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p> 洋務運動 <p class="ql-block">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p><p class="ql-block">從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p><p class="ql-block">從70年代起,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p><p class="ql-block"><b>建立新式海陸軍:</b>從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兵操練兵,使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為加強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率領裝備了新式武器和進行了新式訓練的清軍,成功收復新疆。與此同時,中國的東南海疆也受到列強的嚴重威脅。在直隸總督李鴻章倡議下,開始大規模進行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p> 甲午中日戰爭 <p class="ql-block"><b>甲午中日戰爭:</b>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于發生在1894年農歷甲午年,史稱“甲午戰爭”。</p><p class="ql-block">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后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占領旅順后,進行大規模屠殺,殺害兩萬多中國人。</p><p class="ql-block">戰后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p><p class="ql-block"><b>列強瓜分中國狂潮:</b>《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時,美國正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后來,它見各國“勢力范圍”劃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這個照會得到各國的同意。這樣,列強不但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p> 戊戌變法 <p class="ql-block">1898年農歷戊戌年,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推動下發布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p><p class="ql-block">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先后出逃。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又稱百日維新。</p> 八國聯軍侵華 <p class="ql-block">1900年春,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并號稱義和團的農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span>集中打擊外國教會侵略勢力。不久,義和團運動勢如燎原之火迅速壯大,掀起了一場席卷中國北部的反帝愛國運動。</p><p class="ql-block">從19世紀開始,隨著列強勢力向中國擴張,宗教成了他們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國傳教士大批涌入中國,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特殊勢力。隨著傳教士日益專橫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來愈強烈。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加緊侵奪中國沿海軍港,并深入內地掠奪鐵路、礦山權益,企圖瓜分中國。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國主義壓力,庇護教士、教民,壓制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老百姓紛紛加入義和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斗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于1900年6月,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惡本質。</span>最后,義和團運動在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span></p><p class="ql-block"><b>《辛丑條約》內容:</b>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p> 辛亥革命 <p class="ql-block">1911年農歷辛亥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p><p class="ql-block">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后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p><p class="ql-block"><b>孫中山 (1866-1925) :</b>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香山人,1892年畢業于香 港西醫書院。通過行醫實踐,孫中山認識到“醫國”比“醫人”更重要,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p><p class="ql-block"><b>三民主義:</b>三民主義從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方面闡發了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其中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權主義就是“創立民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即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民生主義就是“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國家根據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p><p class="ql-block"><b>黃花崗起義:</b>1910年,孫中山同黃興、趙聲等人商討在廣州舉行起義。會后,孫中山赴歐美各國募集起義經費,黃興到香港設立統籌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關。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他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爬后墻逃走。革命黨人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苦戰一晝夜,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堆龙德庆县| 淄博市| 贺州市| 阿瓦提县| 烟台市| 西林县| 涞水县| 广南县| 泽州县| 莱西市| 缙云县| 呈贡县| 叙永县| 阿坝县| 盈江县| 无棣县| 遵化市| 宁明县| 武义县| 阜康市| 民权县| 秦皇岛市| 湟源县| 三台县| 静安区| 民勤县| 尤溪县| 益阳市| 安泽县| 密山市| 驻马店市| 咸宁市| 左云县| 离岛区| 界首市| 合作市| 南靖县| 闽侯县| 施甸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