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序言</b></p><p class="ql-block">滾滾長江,宛如巨龍穿越江蘇,昂首東去,奔向大海。俯瞰江蘇大地,蘇南水鄉,水韻彌漫;蘇北平原,一馬平川。江山炳靈,蘊含豐厚遺產;世載其英,凸顯燦爛文化。</p><p class="ql-block">35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的出現,拉開了江蘇人類活動的帷幕;8000年前稻作文化的興起,邁開了江蘇農業革命的步伐;夏、商、周時期,眾多聚落與城址的形成,跨越了江蘇文明進程的蒙昧與野蠻;吳越爭霸,風云激蕩,一時多少豪杰。</p><p class="ql-block">泱泱漢邦,江蘇秉“龍興之地”成顯赫之鄉,擁江淮湖海,享富庶之利,郡國并列,風景這邊獨好!六朝更迭,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六朝文化”和同時期的古羅馬文化被視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建康(南京)一躍成為東方大都會。隋代一統,運河開通,經濟南移,江淮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區域。盛唐之際,江蘇境內水路運輸四通八達,農業增長,城市繁榮,“軍國大計,仰于江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一益二”,誰與爭輝!</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錦繡江蘇,經濟繁榮、科學進步、文化發達、百業興旺。玉雕、髹漆、紫砂、云錦、刺繡、扎染……道不盡的巧奪天工;沈括、徐霞客、顧炎武、施耐庵、曹雪芹……說不完的千古風流。《紅樓夢》《儒林外史》《西游記》……膾炙人口,光芒四射,傳誦后世;“吳門四家”“金陵八家”“揚州八怪”……妙造精微,爭奇斗艷,各領風騷。江蘇昆曲,傲視梨園的經典圭臬;江蘇園林,獨步華夏的亮麗風景;江蘇大地,恩澤天下的魚米之鄉!</p><p class="ql-block">生于斯、長于斯的江蘇兒女生生不息、奮發圖強,創造了令人神往的江蘇古代文明。富饒江蘇,文明江蘇,令我們驕傲與自豪,更激勵我們共圓夢想、走向未來!</p> 天地造化 史前神韻 <p class="ql-block"><b>先史時代</b></p><p class="ql-block">距今約350,000-4,000年 About 350,000-4,000 years ago</p><p class="ql-block">35萬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現,揭開了江蘇大地人類活動的序幕。此后,江蘇古代人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生存繁衍,創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舊石器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8000年前,江蘇土地上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6000年前,稻作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堅實基礎、家畜飼養、制陶治玉、紡織髹漆、石器加工全面進步,物質財富逐漸豐富,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聚落規模迅速擴大,社會階層顯著分化,組織結構日趨復雜,文化面貌特征鮮明。最終,文明時代到來的標志-古城古國應運而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雙柏原蜥腳龍 恐龍蛋化石 </b></p><p class="ql-block">Sauropod dinosaur Dinosaur Egg Fossils </p><p class="ql-block">屬蜥臀目、蜥腳形亞目、蜥腳龍次目恐龍,特征為體型較大,四足行走,草食性,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于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2.3億~1.87億年前)演化而成,繁盛期為晚侏羅紀(1.63億年前~1.44億年前),并生存到白堊紀(1.44億年前~0.66億年前)。該組恐龍化石出土地層為早侏羅紀時期,距今約1.8億年,石化程度較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猛犸象 馬鹿 </b></p><p class="ql-block">大角棍,古哺乳動物一屬,黑科 猛犸象,古脊椎動物,哺乳綱,拆身 月底果僅次于輪準的大母減秀,只有 生存于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起的歐亞大目,真象科,學名猛犸象,也稱長毛猛 24個種,因方體形心酸馬而得名,是體型最大的鹿。我國于河北,山犸象,生活年代大約距今200萬年至1萬 呈深褐色,兩側有一些白醫所點。 內蒙古等地亦有發現代石,是生活在亞歐大陸北部以及北美洲北 雄性有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蒙昧</b></p><p class="ql-block">江蘇迄今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存20處,分布于太湖、寧鎮、淮河下游地區及蘇魯交界處,這些遺存對研究早期人類的進化、遷徙、分布及環境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南京湯山、泗洪下草灣、丹徒蓮花洞、溧水神仙洞的古人類化石,反映了人類在江蘇地區的進化歷程。金壇和尚墩、句容放牛山、蘇州太湖三山島、東海大賢莊和馬陵山爪墩,以及連云港將軍崖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江蘇早期的人類活動遺存,譜寫了江蘇人類歷史的最初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明曙光</b></p><p class="ql-block">江蘇位于長江、淮河兩大河流的下游,動物多樣、植被茂盛,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園,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域。迄今發現的文化遺址達300余處。</p><p class="ql-block">距今 8000 多年的泗洪順山集遺址為江蘇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p><p class="ql-block">6000 多年前,江蘇在跨越江淮南北的地理格局中形成了太湖、寧鎮、江淮、黃淮四大區系文化。他們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長江下游與東部沿海地區的文明化進程,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萬國風云 吳越春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齊楚相安</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6年一公元前223年]</p><p class="ql-block">自春秋中期,楚人一直致力于東控江淮,滅亡或征服了淮上諸姬、江淮群舒,先后與吳、越爭鋒,并最終占領了今江蘇的大部分地區;齊滅宋之后,控制今江蘇淮北之地,形成了齊楚相安的局面。戰國末年秦軍東進,楚國退守東土,最終和齊先后覆滅。江蘇地區完全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圖,中原文化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土著文化漸趨式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楚漢之爭</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206年,秦朝滅亡,項羽、劉邦楚漢相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漢中)。劉邦為奪取天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東出漢中,經過“還定三秦”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等十余次大規模戰役,最終于公元前202年垓下一役打敗項羽,建立了統一的漢朝</p> 江東風流 六朝迭興 <p class="ql-block"><b>六朝時代</b></p><p class="ql-block">公元三至六世紀,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國相繼在南京建都,史稱“六朝”。疆域北達江淮,南至交廣,西抵巴蜀,東臨滄海。相對北方地區的戰爭頻繁。</p> 東南都會 隋唐華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時代</b></p><p class="ql-block">隋的統一,為唐的繁榮作好了全方位的準備。盛世大唐,三百余年,經濟繁榮昌盛,文化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朝氣蓬勃,國家活力四射。不僅洋溢著剛健有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而且展現出兼容并蓄、自信大度的寬闊胸懷。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的通暢,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使唐朝成為東亞文明圈的核心和全球范圍內最為富強的國家。</p><p class="ql-block">唐代江蘇,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輸出地。大運河的開鑿,加速了經濟中心的南移,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城市生活繁華似錦。鹽城、泰州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設有鹽城監、海陵監等機構,每歲煮鹽達百余萬石。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享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p> 江淮多姿 宋元氣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元時代</b></p><p class="ql-block">公元 960-1368年</p><p class="ql-block">宋朝結束了長期群雄割據的局面,政治開明,社會矛盾緩解,工商業興盛,文化科技發達,社會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南宋時,揚州成為控扼江淮的軍事要地,江南地區社會相對安定,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稻麥兩熟制推廣,糧食產量遠超前朝,時諺有云:“蘇湖熟,天下足”。絲麻棉業生產逐漸專業化,髹漆工藝不斷提升,商品遠銷海外。江南地區出現了以蘇州、江寧為代表的手工業重鎮和新興商業中心。鎮江位于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點,是江南運河的起點,承擔著太湖和錢塘江地區漕糧、貢賦的中轉重任,成為南北要沖。城市人口大增,商人地位提高,市民階層出現,市井生活多彩多姿。元代,揚州是“十二省治所之一”,蘇州、南京和松江成為全國的絲織業和棉紡業中心,僅南京城內的絲織工匠就多達兩萬人。文人書畫藝術勃興,出現了黃公望、倪璜等一代大師,影響深遠。</p> 盛世江南 明清輝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清時代</b></p><p class="ql-block">公元 1368-1911年</p><p class="ql-block">1368-1911</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江蘇社會經濟空前發展,市鎮興起,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商貿繁榮、農業、水利、絲棉紡織業和制鹽業等均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貨幣雇傭關系大量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初見端倪。蘇州、南京、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興。最富有的城市.</p><p class="ql-block">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科技、學術、文學、藝術的繁榮、明清時期,南京的城墻、宮殿、寺廟和江南園林等建筑技術及造船業居于全國前列。江蘇成為全國的書畫中心名家輩出,精品紛呈,領袖畫壇、文學創作鼎盛,涌現出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一代大師,江蘇還是全國工藝中心之一、南京云錦、宜興紫砂、揚州漆器、蘇州玉器、刺繡等領全國之風騷,江蘇還涌現出杰出的航海家、科學家和大學者、他們燦若星辰,輝耀于中國古代文明史的星空。</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后階段和高峰,而江蘇則是這個高峰的代表。其時,江蘇經濟繁盛,文化鼎興,有“盛世江南”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富甲天下</b></p><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統治者對江蘇尤為重視,采取了興修水利、疏浚河道等一系列措施,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棉、桑、茶、油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雇傭關系。江蘇的社會經濟不僅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而且步入了經濟繁興、富甲天下的黃金歲月,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蘇財賦占全國的比重甚大,可謂明清兩代的經濟命脈所在。清朝在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設立漕運總督,負責漕運事宜,糧鹽布帛北運,供應京師衣食所需,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江南的商業大都市蘇州、南京、揚州等,人口眾多,市場繁興,上層人士生活奢華講究,注重品味。江南古典園林精致雅逸,傳統民居饒有特色。清末民初,在張謇推動下,南通開辟了新工業區和港區,進行了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設施建設,成為近代史上中國人最早自主建設和全面經營的城市典范,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p><p class="ql-block"><br></p> 鎮院之寶 <p class="ql-block">興亡誰定,盛衰無憑?</p><p class="ql-block">鎮護之寶,屬于誰? 鎮護了誰?又為何長埋于此?</p><p class="ql-block">是禍福治亂中的倉皇離散?</p><p class="ql-block">抑或是愛恨情仇、生死悲歡的哀婉凄情?</p><p class="ql-block">如今,重現天日,陳列于此,諸多疑問,仿若謎團,發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獸</b></p><p class="ql-block">1982年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長17.5厘米、寬16厘米、高10.2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漢。整體造型屈腰團身,神態警覺,頸部有項圈三道,上有環鈕。空腹屏壁,澆鑄成形,通體錘飾圓形斑紋。腹內部刻有“黃六”二字。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稱為“鎮護之寶”</p> 名家墨跡 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元豐七年(1084),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五年的蘇軾量移河南汝州。四月,蘇軾沿江東下,七月到達金陵,于鐘山腳下的半山園拜謁了罷相閑居九年的王安石。不論曾經有多少是非、多少摩擦,而今事過境遷,兩位性格迥異的文化巨人金陵重見,彼此皆是閑人,回首前塵,恍然如夢。悠游林下的王安石,以不世之材看待蘇軾,東坡則以前輩師長敬視荊公,兩人無拘無束,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是惺惺相惜與幸得清歡慰橫亙在彼此之間的鴻溝。</p><p class="ql-block">平生的喜悅。此后月余,兩公結伴同游,暢談詩文與書畫,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彌合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與蘇軾相遇。如果綜合考量文學與藝術兩方面的成就,蘇軾堪稱千古獨步。他是宋詞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與詩人之一。其書畫理論與實踐對中國書畫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指導性意義與巨大影響。蘇軾確立了中國文人畫,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創造了最富特征與典型風格的中國畫。宋代之后,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超過蘇軾畫論的影響,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能像蘇軾畫論一樣深入人心,沒有任何一種畫論具有蘇軾畫論那樣的統攝力與影響力。他的繪畫審美趣味,形塑了中國畫的基本性格;他的繪畫藝術精神,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蘇軾開辟了書法和書論的新途徑,其書風增強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力和情感的感染力,能夠充分表達人的個性。他開創了具有自由意象和個性化的“尚意書風”,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意態形象,增強了書法的藝術性、觀賞性和表現力,從而引導中國書法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個性化的彰顯。蘇軾的書法藝術精神獨具特色,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推動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創新。</p><p class="ql-block">展覽的名稱“無盡藏”源于蘇軾的名篇《赤壁賦》,我們借此將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喻為后世藝術創作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故此,展覽以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與實踐為主旨,梳理其對后世中國書畫發展的深遠影響,用此線索串聯起中國書畫從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展覽分為繪畫和書法兩大部分,繪畫部分包含“達心適意”“寫形傳神”“詩歌繪畫”三個篇章,書法則包含“法中尚意”“書以學養”兩個篇章。這些主題都來自蘇軾具有代表性的書畫藝術理論,每部分呈現的作品都緊緊圍繞其主題展開,對每一幅書畫作品,我們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闡釋。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博大精深,所列篇章主題之間是相互融通,并非涇渭分明。本次展覽分為三期,共展出書畫作品150余件(套),展覽得到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無錫博物院、鎮江博物館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所居的半山園就在如今南京博物院之一側。940年前,蘇軾于此寫下了《次荊公韻四絕》,其中有句:“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在這個江南春暮、百花盛開的時節,南京博物院深入發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策劃此次展覽,希望觀眾能在展覽的書情畫意中體悟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感受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詩歌繪畫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b></p><p class="ql-block">蘇軾多次在他的詩文、題跋及書信中表達“詩畫一律”的觀點,看來不是他一時之論,而是他詩畫融合的一貫主張。詩與畫,是處于相同的文化背景與審美趣味之中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前者以語言文字為材料,是抽象的語言文字藝術;后者以線條、墨色為基本構成元素,屬于有具體的形象可感知的造型藝術。自先秦到宋代以前,對詩畫關系的討論就未曾停止,大多從詩畫地位高低、詩畫功能異同的角度來闡釋二者關系。及至宋代,蘇軾加深了對詩畫關系的理解并且在其“士夫畫"思想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有關詩畫關系的著名論斷--"詩畫本一律"。那么蘇軾理解的“詩"與"畫有哪些“一律"之處呢?他認為詩重抒發情志,亦長于寫景狀物,能夠情景交融并舉;而畫不僅可以刻畫景致,因物象形,也可以寓興會心,寄性抒情。所以雖然二者分屬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藝術的核心本質上卻是無異的。二者均能心物合一、道技兩進,讓主觀生命情調與自然物色交融互滲,從而寄托人性情懷與人生境界。蘇軾的"詩畫一律”論不僅對當時以他為中心的士人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還對后世的繪畫理論乃至繪畫實踐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中國畫要求表現“畫外之意",更加追求蘊含詩的情致和境界。詩畫結合、情景交融,遷想妙得,成為中國藝術的優良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此論支撐起了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架構,呈現出中國獨有的審美特征,乃至反映出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成為中國古代文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蘇軾的“詩畫一律"不僅是形式風格的一律,還是深層的藝術意蘊、藝術精神的一律。</p> 博物館,收藏記憶,啟迪未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南京神韻之長江大橋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這座大橋不僅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占據了一席之地,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和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被稱為“爭氣橋”,象征著新中國技術成就與現代化,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p> 六朝古都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指的是以下六個朝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吳:?孫權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東吳,這是南京作為都城的開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晉: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在南京建立了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朝宋:劉裕廢掉晉恭帝,自立為帝,建立了南朝宋,定都建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朝齊:蕭道成逼迫宋順帝禪位,建立了南朝齊,定都建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朝梁:蕭衍代齊稱帝,建立了南朝梁,定都建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朝陳: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了南朝陳,定都建康。</b></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六個朝代外,南京還曾是其他朝代的都城,如明朝初期也曾以南京為都城,因此有觀點認為南京是“七朝古都”。然而,按照傳統的說法,南京主要以其作為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而被譽為“六朝古都”。這些朝代的存在不僅展示了南京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為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隆昌县|
泰安市|
奎屯市|
罗田县|
四子王旗|
潮州市|
泸水县|
岑溪市|
双江|
成都市|
明星|
嘉善县|
丹江口市|
高阳县|
高要市|
洛阳市|
海伦市|
叙永县|
醴陵市|
饶河县|
黄龙县|
灵寿县|
闽清县|
泰兴市|
南溪县|
黑水县|
聂拉木县|
株洲市|
阳朔县|
察雅县|
清原|
平乡县|
石家庄市|
新巴尔虎右旗|
鸡泽县|
麦盖提县|
邓州市|
淮安市|
灵宝市|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