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中醫為什么認為“千寒易去一濕難除”。胃忌寒,脾忌濕。</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運動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甚至有些人大便經常無法成型。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醫道里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p><p class="ql-block">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最怕濕邪。</p><p class="ql-block"> 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時候,如果氣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干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間是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p><p class="ql-block">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p><p class="ql-block">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濕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癥。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口腔癥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可能與你的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或吃得多(喜肥甘厚味、涼食)、貪涼等等有關。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這五種癥狀,是體內濕氣過重的最典型表現。</p><p class="ql-block">自我診斷體內濕氣</p><p class="ql-block">1、起床時:看感覺</p><p class="ql-block">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 動,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p><p class="ql-block">2、如廁時:看大便</p><p class="ql-block">清晨方便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 復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么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小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p><p class="ql-block">3、洗漱時:看舌苔</p><p class="ql-block">上完廁所后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偏白,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兩邊有齒印或舌胖大濕潤,則是濕氣較重。</p><p class="ql-block">排除體內寒濕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祛寒濕最快速的方法一一疏通經絡+艾灸!婦科病,大多數是由于寒濕、氣血淤,經絡堵塞、血虛……引起的。體內的環境或氣象不好,由于氣象或環境不好,就象是沒有陽光的寒濕天氣或冰冷的冬天,久而久之,當然就會氣滯血淤終不通暢代謝的垃圾產物無法排出,新鮮血液無法正常運送到,當然就會生各種各樣的病了。要根治好這么多的病,只有改變好體內的環境或氣象。通經絡祛寒濕可通過疏通腹部、背部、腿部經絡,補元陽、散寒祛濕。把體內的氣象變得陽光明媚,就會冰雪消融、一切陰霾就會消散、經絡通暢!經絡不通吃什么東西,包括中藥湯劑,去濕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古醫書《醫學入門》曰:“針之不到,藥之不及,必須灸之。”十數年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要突破“千寒易去,一濕難除”,首先要驅寒及疏通經絡,然后重點在艾灸術上下功夫:通過中醫辯證,制定艾灸配穴處方,確定灸法、灸量,選擇優質艾灸材料及正確的施灸方法等都是保證艾灸驅寒除濕效果的重要因素。當然,忌吃寒涼冷飲之類食物,不過度使用空調,尤其是在夏天要曬曬太陽出出汗等。若沒法曬太陽,則取地陽取之火——艾火,則是不二的選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额尔古纳市|
盐山县|
榆林市|
刚察县|
吐鲁番市|
环江|
饶河县|
保山市|
治县。|
嵊州市|
资讯
|
潍坊市|
班戈县|
林芝县|
长泰县|
黄山市|
巴南区|
铅山县|
庆元县|
兴山县|
黄陵县|
永宁县|
墨玉县|
进贤县|
宜章县|
惠安县|
尼勒克县|
友谊县|
宁远县|
绵阳市|
闽清县|
泾阳县|
沁源县|
屏东市|
荥阳市|
凤山县|
科尔|
炎陵县|
九龙县|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