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北岳有感<br>曾領山巒一萬峰,帝王遙祭仙人迎。<br>山民空談神仙山,可憐北岳大茂嶺。 祖國山河大地,名山秀川如繁星鑲嵌于山南海北,但是如果有人問你,河北名山是哪一個,估計沒有人能一下子想起那座山峰來。太行名山有哪些,可能有的人能說出五臺山、北岳恒山甚至王屋山來。實際上三山五岳的北岳恒山是真真的名山,但是北岳恒山有什么景色,什么特色,什么文化值得人們留戀稱道的呢,大多數人恐怕又答不上來了,北岳恒山真是名山里的非名山,名山群里的非主流,處境尷尬呀。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今北岳無歷史,古北岳已沉淪。北岳恒山曾有兩座,下文準備敘敘曾經輝煌、大放異彩的古北岳恒山---大茂山的今天與昨天以及沒有未來的明天。 游歷太行山,爬野山,走八陘,一直沒有把太行名山古今北岳納入計劃。六月中旬的一個周六,隨戶外小鳥群的召集第一次穿越了大茂山的主峰太乙峰。 <p class="ql-block"><b>野游大茂山</b>。車走京昆高速到曲陽轉淶曲高速至石堂村下,狹窄的163鄉道沿著通天河向北過草莊臺村,在蕭條的古北岳恒山停車場下車,漢白玉石雕刻的古北岳恒山牌坊雖然氣派,但幾無游人的停車場荒草叢生,一片衰敗景象。路當然是野路,與荒山野嶺的牧牛小道別無二致,就這樣爬野山走野道一路爬升。不知道歷史上上古恒山朝拜走的是那條路,順溝沿脊攀越,兩側的山勢壯觀而無特色,普通的太行山色而已。路遇一袖珍井,倒值得一敘,石上有眼拳頭大小,石上布滿青苔,石眼中清水晶瑩,甚是有趣。山腰一處百米平坦地塊,綠草葳蕤,百花盛開,據說稱跑馬梁,梁上有碎石堆徹,說是寺廟遺址,傳說楊六郎拒遼曾在此練過兵馬。</p> 翻過山梁,沿縣界鐵絲網先下后上,遠遠望見山頭寺廟建筑,上得山來,但見寺廟建筑狹小簡陋,沒有一點大北岳的恢弘氣象,煞是風景。破敗的小龍王廟下撤山腳地名:大嶺口,一座小巧但還像點樣子的廟觀上書:北岳廟。下處平臺有幾處小廟,地府廟、瘟神廟、關老爺廟烏七八糟。沿163鄉道走到大茂山林場場部,路上再回望剛爬過的山峰,但見云霧繚繞中山勢高峻,層嶺疊嶂,頗有雄山壯偉的氣勢,原來看山觀景是要選角度,要選線路的。 右側導航是大茂山森林景區,一年后的7月27日專尋大茂山景區而來,故地再游,卻尋不到景區入口及道路,遍問路人皆搖頭不知。看來景區只是標在了地圖上,可能實際上并沒開發。頭次野游大茂山,本想觀覽古北岳恒山的雄姿,領略古北岳燦爛的道觀寺廟文化,大失所望而歸。二次游景區本想游覽古北岳的自然景觀及山水氣象仍是敗興而回。 大茂山現當地稱神仙山,位于唐縣西北75千米的石門鄉境內,唐縣、阜平、淶源三縣交界地帶。主峰海拔1869.8米,面積約500平方千米。唐縣和淶源縣分別在大茂山東側、北側及南側,阜平縣在西側建有5座北岳行宮。 文字介紹,大茂山中有數不盡的自然景觀。石人溝山泉汩汩,清澈見底,數十處積水潭被稱為天然摸魚場。南端絕壁上,有一神秘的黃龍洞,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冰冷刺骨。還有黑龍洞、無底洞等72眼天井隱藏在懸崖峭壁中。最大的老君洞可容納200多人,在這些洞窟中,抗日戰爭時期曾作過兵工廠,住過八路軍三個團,三個干休(所)院。此外,山的神秘還在于博大變幻,讓人難識真面目。從山的不同方向登山,只能看到山的一側,所以大部分人很難觀到整個山的面目。在不同的時間、時段內,大山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日出日落時,隨著溫度變化,遠看其貌,霧靄彌漫,紫氣籠罩,放射著仙氣靈光。陰天看其狀,是一座黑黝黝的黛青色屏障,陰森恐怖。最好看的是雨過天晴,滿山如洗,殘陽如血。在平時大部分時間里,山頂部都被云霧包裹著,與天相連,威嚴而神秘。 資料介紹其妙其好,無奈無路可覓,對于外地人來說這不是畫餅畫景逗你玩嗎。 <b>輝煌與毀滅--大茂山的過去。</b>大茂山即古北岳恒山。《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定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衡山為南岳,恒山(大茂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因避漢文帝劉恒名諱,把恒山改名常山。石家莊正定,古屬恒山,皆因轄內有名山恒山而為名,后隨之改為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帝王祀北岳均在古北岳今大茂山。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山西兵部尚書馬文升,議改祀北岳為山西渾源,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岳予以反駁,奏議未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改祀渾源獲準,但仍祭于恒山(大茂山)。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余年終于落錘。 古北岳大茂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殷商時期,殷王女昌容修道于恒山。春秋時期,名醫扁鵲之師桑君(公)成道于此。西漢時,茅盈于恒山修道,南朝梁陶弘景創道教茅山派。漢武帝由泰山返北地祠常山,埋玄玉。道教視恒山為神仙所居,稱其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曰總玄洞天。東晉葛洪在《枕中書》中稱,恒山為太恒山,亦稱恒宗,命名岳茂丘,巔名天峰,嶺下建北岳觀,峰上建后土祠鎮之。唐代,改恒山上后土廟為天仙圣母廟,并建玄都觀。金大定時期,丘處機弟子陳道益在恒山東麓建淵靜觀,其弟子淵澄子又在恒山之陰建玉宸觀。 古北岳大茂山也是佛教的圣地。東晉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于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眾至太行恒山建寺塔,傳教說法,各地慕名而來聽道安論經者眾。后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即于此時來恒山學道受戒,形成以釋道安為核心的恒山佛教僧團。<br> 傳恒山有72座廟宇,由于歷年北方戰亂,均遭到破壞。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曾是燕、代、中山和趙國的界山。五代時期的晉、漢、周及宋朝均以此山與契丹(遼)為界。想想歷史上這里發生過多少戰爭吧。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北岳區黨委及行署,冀晉區黨委等單位,均曾駐其山周圍。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晉察冀軍區進行了“神仙山保衛戰”。蕭克將軍曾收集佛像煉銅鑄槍炮子彈。我不知道文革中還有沒有什么遺存遺跡讓紅衛兵小將們再搗毀一次。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古北岳恒山曾經輝煌的歷史及毀滅毀跡的過程。我十分的納悶,大茂山的毀滅難道單單只是戰爭的緣故嗎? <b>孤獨的北岳廟。</b>2021年十一假期,心有不甘的我帶家人來到曲陽縣城,陰雨綿綿中虔誠地參拜了北岳古廟。<br> 北岳廟,坐落于保定市曲陽縣城,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北魏景明、正始年間(500—512年),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以前,北岳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場所,總占地面積為173982平方米。 <br> 北岳廟建筑格局呈坐北朝南的“田”字形,采用的是以中軸線為主,兩廂對稱的傳統建筑形式。 廟內主體建筑德寧之殿在中軸線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飛石殿、三山門、凌霄門、御香亭、朝岳門、牌坊、石橋等。 我們自朝岳門入,一座殿、一處閣、一通碑、一棵樹沿著甬道細細把觀。古建就是古建,一磚一石,一碑一字,無不令人嘆服。廟中柏林森森,柏油都將地磚油的滑滑的,這是什么年頭的滄桑呀。北岳廟是一座內涵豐厚的文化藝術殿堂,集古建、繪畫、書法、石雕、定瓷等藝術于一身。 古時曾有河北四大景之說:趙州水、曲陽鬼、滄州獅子、景州塔。曲陽鬼即指曲陽北岳廟里唐朝畫圣吳道子作的鐘馗壁畫,久已慕名。進門我就打聽曲陽鬼在那里,問了多人卻不得而知,直到一博學的參觀老者的指點才有幸見其芳容。恢弘磅礴的元代德寧之殿,殿內無光顯得黑暗陰沉,東西兩側墻壁上,彩繪滿堂,東壁壁畫《云行雨施》,描畫仙人行云布雨降甘霖的圖景。西壁壁畫《萬國咸寧》,描述眾仙人完成行云布雨后偃旗息鼓,得勝回朝的宏大場面。西壁右上角一天神相貌猙獰,肌肉粗健,橫槍倒戈,騰空飛奔,氣勢逼人,是為“曲陽鬼”也。 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看到山勢氣險,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我估計這里指的是渾源恒山),秦始皇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名山。從此北岳恒山就成了歷代皇帝祭祀朝拜和文人騷客向往的圣地。自北魏在曲陽建北岳廟后,歷代帝王都只在這里遙祭山神,勞力上山祭拜的活留給了大臣們。清雍正之后,隨著北岳的北移,這座廟宇的皇家使命也完成了,與太乙峰上嶺下的眾多廟宇的命運一樣荒廢頹敗接踵而來,現在雖然這座古建保住了也維護的不錯,但已是縮小版的北岳廟了。 <b>古今北岳與古今南岳。</b>自清雍正年間北岳改祀渾源玄岳山后,大茂山就逐漸沉淪了下來。渾源恒山的人文氣象越來越濃郁,北岳廟、玉皇閣、會仙府、白云觀、真武廟等寺廟建筑占據了山腰斷壁有利位置,山下也建筑了龐大的寺廟群。北魏年間的懸空寺更為恒山添色不少。北岳恒山位于渾源縣南5公里,天峰嶺、翠屏山如兩扇巨門屏障平川上的縣城和村落。恒山山脈獨立于太行山呈東北--西南走向,西麓山勢和緩,少有密林生長,但恒山主峰卻聳峙獨起,雄偉壯觀,松柏成林墨畫山間。北岳恒山早在1982年就被國家列入AAAA級風景區,游人如織,皆慕名而來。 古北岳大茂山隱于太行深山中,不成獨立山脈,只是群峰競秀,巍峨崢嶸,難怪乎歷來有北岳恒山偏遠,長期被蠻族占控,皇室就近祀大茂山之說。實際上由于歷年戰亂,大茂山寺廟建筑毀壞嚴重,復建成本更高不如遷址新建更好。總之恒山遷走了,北岳又向北遷移了一千里。大茂山就成了當地百姓眼中的神仙山了。官府不來了,皇帝不祀了,將偌大,高峻威嚴的山峰留給了當地百姓,寺廟由恢弘變成了陋室,后土夫人就變成了娘娘、奶奶、姑姑。 大茂山古屬曲陽縣,故北岳大廟建在了曲陽縣城。現在大茂山分屬唐縣、阜平、淶源三縣,人們戲稱:一泡尿三縣。在旅游大熱的年代三縣都想有點作為,其實誰也做不出大文章。那就繼續讓它蕭條、荒蠻、沉淪吧。 這里突然想起南岳衡山,隋朝之前南岳為安徽的天柱山,隋文帝改昭南岳為湖南衡山后,天柱山搖身一變成為了佛教名山,禪宗鼻祖地。現在天柱山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成了江南、蘇杭、上海等地的熱門旅游地。這就是人比人氣死人的現實。 河北無名山,大茂山有朝一日或有機會入列。我將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大保定的有識之士。 2022年7月28日于大鹿泉鳳凰山向北遙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绥江县|
镇江市|
宝应县|
白沙|
息烽县|
乌拉特中旗|
高安市|
丁青县|
阿城市|
肇庆市|
东丰县|
齐河县|
山丹县|
桦南县|
灵宝市|
长治县|
宝清县|
焦作市|
高州市|
布拖县|
广河县|
中超|
天镇县|
长丰县|
鹤壁市|
河池市|
合山市|
龙岩市|
耿马|
兴和县|
涞源县|
武安市|
昌江|
甘孜县|
四平市|
六盘水市|
马尔康县|
清流县|
南昌县|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