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多溪、泉、澗,而匯流成水者,以出處、途經地名之者,條目繁多。谷水,也作榖水、瀔水,漢字簡化后統作“谷水”,實因來源大眾,各地有之,以洛陽尤為著名。<br><br>谷水,發源于澠池縣崤山以東的馬頭山谷,經新安,向東匯入洛,全長90公里,名載史冊。古籍《山海經》載,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東流注于洛。<div><br></div><div>北魏酈道元對谷水沿線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極為推崇,在《水經注》不惜筆墨,解釋最多。</div> <p>谷水<br></p><p><br></p><p>“谷、洛斗”是歷史上頻繁出現的詞匯,絕非神使鬼差,乃一自然天象。</p><p><br></p><p>平時,谷水、洛水尚能互相包容,相安無事,好得跟一河似的;汛期,二者則脾氣看漲,個性突出,都是想惹事的主,再遇見就會拳腳相向,大打出手:雙方激烈沖撞,濁浪排空,隨處瀟灑橫溢,淹洛陽,“將毀王宮”,斗的難分難解,讓人傷透腦筋。</p><p><br></p><p>《禹貢》記載洛陽河流,謂“伊、洛、瀍、澗”,而無谷水之目;今人言洛陽城內河,亦必曰伊、洛、瀍、澗,但不提谷水,何也?有知名學者曾解之,曰澗河古稱谷水,一言蔽之,到省去了些許繁瑣。<br></p> <p>“谷、洛斗”法圖</p><p><br></p><p>其實,澗河、谷水后合一流不假,發源不論,走向怎么地都是兩條獨立的河:澗河至東澗溝南折,經王城公園,從瞿家屯入洛河;谷水,一路向東,經“王城西北”,過“金墉城”,最后才“注于洛水”。</p><p><br></p><p>由于記載混亂,澗河、谷水歷史上就是一筆糊涂賬。是以,二水會合后,互為通稱,或稱谷水,或曰澗水,一如伊河洛河交匯后,有稱伊洛河的,也有直稱洛河的。</p><p><br></p><p>澗河,又名澗水,全長一百多公里,也是一條古河,出處多有爭議。《周書》所謂我卜澗水東,言是水也。《山海經》曰:婁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澗水出焉,北流注于谷。《山海經》又曰:白石之山,世謂是山曰廣陽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澗。《漢書·地理志》說澗水出新安縣,東南入洛。西漢官員孔安國則認為澗水出澠池山,經新安東南融入谷水。民國廿八年《新安縣志》認為澠池廣陽山,亦名白石山,與新安的白石山非同一地望。百度百科更載澗河發源于陜縣觀音堂。</p> <p>洛陽規劃館澗河、王祥河、孝水流域藏圖</p><p><br></p><p>今有考古認為,古新安縣城址當在義馬,歷史上轄區有無變遷、變遷多大,也真未可知。過去小溪流太多,蜿蜒曲折,縱橫交錯,互融互合,從屬地角度看法不同,叫法隨意,導致糾葛謬誤并存,主流支流分不清的也不鮮見。</p><p><br></p><p>雖然澗河源說不一,但與谷水匯流后,合二為一,“亂流”不在,名則通稱無疑。其有小支流,短短幾公里,卻鼎鼎大名。《水經·谷水注》:“谷水又東,俞隨之水注之。…世謂之孝水也”。孝水,古名俞隨水。《清一統志·河南府一》:孝水“后周于此筑孝水戍,俗謂之王祥河,蓋因近祥墓而名”。</p><p><br></p><p>其實,王祥河在澗西西馬溝村,孝水在新安老井、孝水村附近,雖毗鄰,但是兩河,概因都與王祥有關,藕斷絲連,是否孝名之下被混為一談了呢?</p> <p>澗河、王祥河、孝水流域示意圖</p> <p>王祥河</p><p><br></p><p>人說,孝水村因水而名。</p><p><br></p><p>新安不僅有孝水,還有慈水,長慈幼孝,以河喻世,老幼互及,傳統教化意味濃厚。作為支流,慈水與澗河交匯的地方,人稱"慈澗"。后因岸出磁石,就改慈為磁了。一字之改,大相徑庭。</p><p><br></p><p>大帥哥潘安貌美冠古今,亦有孝名,當年僥幸躲過殺身之禍,又履新長安縣令,有了第二次政治生命,時從洛陽赴任途中,思緒萬千,狀物懷古,即興作《西征賦》,辭藻華美。潘安認為孝水名大美,洗之可脫胎換骨、超凡脫俗。賦中有曰“澡孝水以濯纓,嘉美名之在茲。夭赤子于新安,坎路側而瘞之...實潛慟乎余慈。”當時,潘的幼子不幸夭折,也就地埋葬新安。</p> <p>孝水<br></p><p><br></p><p>老井村也臨孝水,有王氏祠堂,祠堂有一古碑,高1.26米,寬0.6米,厚0.27米,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八個大字,還有文字說明,言石碑刻于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五月,并河南府地方官員署名立石撰書。陰面有一古詩:"為母臥冰稀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p><p><br></p><p>王氏祠堂另有一方“移建晉王太保祠碑”,載祠堂原在今西馬溝一帶,民國時因匪亂被占、拆毀,王祥后人遂在老井村重新建房三間,將祠堂遷此。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p><p><br></p><p>谷水附近,圍繞王祥,西馬溝、王祥河、孝水、老井村,關系緊密,淵源一體。</p> 元代王祥碑 <p>“牧馬人”提供的清代谷水、孝水圖,被認為最權威。<br><br>知名學者“牧馬人”對洛陽地方志多有研究,他老家就是西馬溝的,認為王祥河就指孝水,新安先有孝水村,后有孝水,水以村而名,歷史不足三百年。</p><p><br></p><p>“牧馬人”說,新安還有寒鴉村,村中黨姓是黨項人后代,當年有個老太太還是黨項公主,私下教過長孫說黨項話。自己八、九歲時,那個黨項長門長孫已三十多歲,穿著打扮異于常人,還戴過一有飄帶的帽子。一次此人到我們村來,我們一群孩子視同怪物,紛紛用土塊、瓦片群起攻之。<br></p><p><br></p><p>少年多孟浪。過去的少年如今已近花甲,黨項長孫若在,也八十好幾了。</p> <p>“牧馬人”提供的河南府志片段</p> <p>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征,山東瑯琊(今臨沂)人,東漢末年隱居20年,曹魏封睢陵(今徐州市睢寧縣)侯,仕晉官至太尉、太保,系“書圣”王羲之曾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因"臥冰求鯉"名聞遐邇,列《二十四孝》之首。<br></p><p><br></p><p>王祥奉母盡孝的事,東晉史學家孫盛的《晉陽秋》記載最早“母患,方盛寒冰凍,母欲生魚,祥解衣將剖冰求之,會有處冰小解,魚出。”后孫盛意猶未盡,又在《異同雜語》進一步渲染王祥孝行感天“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br><br>東晉文學家干寶,精史學,好易學,傳世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其卷十一也記載了王祥的孝行,而且更加豐富生動:(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br></p> <h3>王祥畫像<br><br>有了孫盛、干寶故事的藍本,王祥孝感后母的事跡,后世《世說新語》《孝子傳》《晉書》等多有輯錄,經逐步發掘,發揚光大,由最初“剖冰求魚”而“黃雀入幕”“抱樹守柰”成系列。</h3><h3><br></h3><h3>古人認為年有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順乎自然,向以二十四為大吉之數,二十四孝乃高度概括,極而言之。二十四孝故事宋金時已盛行,主人翁或有取舍微調,但王祥一直受追捧。及元,由郭巨敬戡定,撰文配詩,故事定型,后人尊之為孝典。</h3><h3><br>無論破冰、臥冰,王祥孝行不虛,孝心可鑒,當之無愧。<br></h3> <p>洛陽是王祥長期就職生活之地,有王祥河、孝水、王祥幕、碑等遺存,還有眾多后裔扎根落戶,之于"求魚"地,絕非浪得虛名;此外,山東臨沂、日照,江蘇鹽城和駐馬店遂平等,也有王祥臥冰處,都說自己是原創發生地。</p><p><br></p><p>由于與王祥祖籍、履歷關聯,每一地都言之鑿鑿,其中山東臨沂更信誓旦旦,言臥冰求鯉之事,只能發生在王祥少時鄉里,而洛陽王祥河、孝水等,系其功成名就影響所及。豈不知老家就一定是出生、少時生活地嗎?洛陽孝水更古,有文獻記載至少不晚于西晉,東漢、魏、西晉都城都在洛陽,目前尚沒有證據說明王祥出仕前,洛陽不是其少時生活和隱居地。</p><p><br></p><p>其實,臥冰求鯉本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善事孝行沒有地域,在確鑿史料出現前,大家還是應先摒棄門戶成見,全力發掘、共同弘揚孝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孝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谷水作為一河流,名或有所隱,但衍生的地名卻沿用至今。谷水出新安縣,進入市區,沿岸人丁逐漸興旺,形成了約三里一長街,俗稱谷水街,后人來客往,商販如云,廟會集市方興未艾,比肩關林,風行一時,遂成洛陽名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谷水還是澗西區前身洛陽縣四區政府所在地。當時興初級社、高級社,谷水規模所致,自成一社,后改隸屬工農公社,一分為二,時稱谷東大隊、谷西大隊,再后來是村、社區,但萬變不離其宗。至于谷水最初社名,有人說叫“前進”,契合了時代特點,但目前還屬于孤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谷水地處縣區、城鄉結合部,社員過去多種蔬菜,供應市區,已經比單一的糧農活套多了。后國家推行一五計劃,十大廠礦遷洛,時有礦山、河柴兩大廠落戶谷水,占地工近水樓臺,富裕程度再上臺階。隨著城區建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谷水成了“都市村莊”,但商業氣息一直十分濃厚,經商辦企業蔚然成風。當年谷水的社辦變壓器廠頗有名氣,1960年代,曾跟父親撘車去給單位拉過變壓器,只感覺谷水很遠。</p> <p>谷水鎮碑在谷水街轉盤處佇立,訴說過去,見證未來。</p><p><br></p><p>“漁夫”是最早接觸的谷水人,家境殷實,生活考究,怎么看都不像是農家子弟。說起過往,“漁夫”難掩自豪。“漁夫”說,谷水之名,傳說由“苦水”或“哭水”演化而來,當地流傳一故事,與朱買臣“馬前潑水”有關。</p><p><br></p><p>朱買臣是西漢名臣,位列九卿,但發達前家里很窮,沒有產業,常以打柴為生。彼時,朱買臣發奮讀書,期望博取功名,改變命運。由于沒人保舉,朱買臣雖滿腹經綸,四十歲了仍是一落魄儒生。朱妻對此十分不滿,常常借題發揮與其吵鬧。朱買臣除了好言相勸,依然我行我素。朱妻一氣之下,自討休書,離他而去。</p><p><br></p><p>漢武帝時,朱買臣經人介紹,到會稽郡當差,不久就公差京城。出差期間,朱買臣偶然在長安街頭邂逅同鄉嚴助,二人相談甚歡。嚴助時官居中大夫,深受武帝器重,對朱買臣的才學也格外賞識,遂向武帝力推。武帝召朱買臣來見,聽談《春秋》,講《楚辭》,龍顏大悅,留用身邊。后朱買臣因出謀劃策有功,被封會稽郡太守,衣錦還鄉。</p> <p>“馬前潑水”成語圖片</p><p><br></p><p>朱買臣做官的事,前妻也有耳聞,就想找他再續前緣,破鏡重圓。當朱前妻一路風塵仆仆走到谷水街時,正好遇見朱買臣騎著高頭大馬經過,就直接攔上去,聲情并茂地說著往日的回憶。朱買臣明白原委,令人將一盆水潑灑于地,言如能把覆水收起,就和好如初。</p><p><br></p><p>前妻望水興嘆,心里叫苦,只能“哭水”了。后前妻羞憤交加,自尋短見。覆水難收后成一典故。</p><p><br></p><p>朱買臣休妻后還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傳唱一時。但故事版本不一,地點、情節多樣,都未見的真。還有說主人翁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的。南宋王楙考經史百家,著有《野客叢書》三十卷,卷二八云:“姜太公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之。乃語‘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凡此種種,大家姑妄聽之,信不信由你。</p> <p>朱買臣休妻劇照</p><p><br></p><p>朱買臣與谷水確乎是有關系的,當年礦山廠基建,據信曾發掘到朱買臣的墓,可惜沒有更多實物證據。對此,“牧馬人”不以為然,他說墓肯定被盜過,但朱妻的墓碑他見過,還真是谷水人。當地有朱買臣是谷水女婿的傳說,也有幾分道理。“牧馬人”說,谷水還出土過唐詩人王之渙妻子墓志,載明王妻姓李,葬于“河南縣孝水里”。</p><p><br></p><p>“牧馬人”還說,谷水曾經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蒙元入主中原后,除了黨項后代有落戶寒鴉村的,蒙古人成群結隊趕著羊群過谷水街的情況時有發生。今西馬溝、尤家溝(尤東尤西前身)過去分別叫興龍灣、雁門屯,兩村人因羊群糟蹋莊稼,還與蒙人發生過沖突,殺了蒙人的羊,是為傳說的“萬羊群”事件。后來上邊怪罪下來,地方政府令兩村改名避禍。</p><p><br></p><p>谷水給人最直觀的印象莫過于谷水會了。過去,沒有占道經營概念,谷水的廟會集市規模大,頻次多,品種全,內容豐富多彩:什么家具電器、服裝鞋帽、日用百貨,什么農產品、副食品、風味小吃,什么說書唱戲、雜耍賣藝…推車擔擔,肩扛手提,一街兩行,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經久不息;趕會的、看熱鬧的,起五更搭黃昏,赤日炎炎,十冬臘月,樂此不彼,熱情不減;逢會,你來我往,摩肩擦背,人如潮涌;討價還價,左顧右盼,評頭論足,面紅耳赤,相視成交,谷水街幾乎水泄不通。</p> <div>谷水會老照片<br></div> <p>過去谷水會在中州路</p><p><br></p><p>隨著城市發展,管理規范化,后來谷水會范圍被限制,再也不能隨心所欲了。</p><p><br></p><p>如今,谷水會依然存在。每月農歷逢四趕集日,依舊吸引著懷舊的、看新奇的不同受眾。</p><p><br></p><p>物質豐富以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交易的多元化,谷水會雄風不再,萎縮衰敗已是必然,但谷水的記憶反而歷久彌新。<br></p> <p>現今谷水會在背街</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巴圖,余圖來自網絡</p><p style="text-align: right;">圖編輯及文字原創:過 客</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沭阳县|
仁布县|
图们市|
商水县|
工布江达县|
昌宁县|
惠东县|
永年县|
泰顺县|
青龙|
溧水县|
霍城县|
吉首市|
泉州市|
兰西县|
淮滨县|
奉贤区|
东乡|
富宁县|
霍城县|
石家庄市|
夏邑县|
天镇县|
化州市|
麻栗坡县|
庆城县|
缙云县|
大庆市|
东乡|
太仆寺旗|
松原市|
永川市|
曲阳县|
东山县|
清水县|
武邑县|
文昌市|
吴堡县|
大姚县|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