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無論是小學、中學,抑或是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兩大塊陣地就是閱讀與寫作,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閱讀與寫作教學歷來被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劃定為教學重點與難點,這也是反復實踐過程中有目共睹、歷久而達成的共識。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寫作歷程的中國作協會員,一名有著近30年教學實踐的語文教師,我對這個問題一直做著不懈的思考與探索。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反復考量,我覺得似乎摸到了一點閱讀與寫作的脈搏。<h3>當您看到本文題目的時候,或許已經推測到了,閱讀與寫作,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解構與建構的問題,閱讀教學,就是解構文本的過程,而寫作則正好相反,就是一個文本建構的問題。這正如建筑工人們拆房子和蓋房子:無論是拆還是蓋,材料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拆的方法和蓋的方法。當然,現代爆破技術空前發達,巨大建筑物的拆卸已經不用工人一轉一瓦的勞作了,一聲巨響,再宏偉的建筑物也倒在塵埃,這另當別論,本文中涉及到的“拆房子”依然特指傳統意義上的人工操作。</h3><h3><br></h3></h3> <h3>將閱讀教學類比于拆房子,是因為拆房子的工人在拆掉房子之后,一定會按照不同的材料分門別類的歸攏那些建筑垃圾,磚瓦放在一起,鋼筋擱在一塊兒,混凝土塊堆在一堆兒,這樣才有助于后期的工地清理。而閱讀教學也是這樣。當我們面對一篇完全陌生的文本,讀完一遍就要面對一堆問題要求回答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像建筑工人一樣,將文本拆解,分門別類地歸攏:內容、寫作方法、語言、情感,橋歸橋,路歸路。理清了這些之后,我們就可以先從作者表達的情感開始著手,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h3>任何文字能夠成形為文,作者都會貫穿其中一種或幾種情感,喜怒哀樂悲憂懼,贊美或批判,無非就是這些。而這種種情感的表達,才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般來說,閱讀記敘類的文本,要抓住文本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閱讀散文和詩歌類的文本,要抓住文本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閱讀議論類的文本,要抓住中心論點及作者的情感;閱讀說明類的文本,要抓住說明的對象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h3><h3><br></h3></h3> <h3>拿記敘類的文本來說,內容的概括就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最終結局如何”,內容概括完畢,作者的情感上面已經說過,就那幾種,從字里行間完全可以讀出來,抓住了這些,也就抓住了出題的角度,答題也就相對簡單的多,而且也容易扣題。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閱讀母愛的文章,文本中貫穿的情感是“母愛”,這是不變的,變化的是什么樣的事情傳達出了母愛,你看到的可能是母親做的飯菜有母愛的味道,也可能是母親的嘮叨充滿了關愛,還可能是母親病床前的陪伴與守護讓作者感受到了母愛……不管血肉怎么變,傳達的感情絕不會變。<h3>閱讀詩歌或散文,就要抓住詩歌或散文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開首第一句: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意象是“單車”,這就說明詩人這趟差事并不受當局者的重視,因此才“單車問邊”。接著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意象是“征蓬”和“歸雁”,這兩種意象都有漂泊無依的象征意義,所以作者是拿這兩種事物來比喻自身。讀詩歌到這里,不用做過多的分析,立刻可以明白作者表達的感情:不受重用,心情郁悶。再舉個散文的例子。朱自清的《春》一文,貫穿文中的意象一目了然: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人。春草的特點是新生,生機勃勃,春花的特點是明艷繁華,春風的特點是柔和細膩,春雨的特點是溫潤如玉,春天的人則是精神抖擻干勁倍增的。作者選擇這些花草風雨的意象入文,是帶著自己的目的的,那就是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他要通過這些意象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悅之情。</h3><h3><br></h3></h3> <h3>閱讀議論類的文本,則要抓住中心論點與作者的情感。例如《敬業與樂業》一文,中心論點就是人要有敬業與樂業的精神,作者表達的情感是對敬業與樂業這種精神的崇敬與欣賞,這些只看題目就可以了解,至于用了何種論證方法,文本的結構等等,就是語言和寫作方法的問題了。再例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因為題目用了一個反問句,我們立刻就明白作者是在反駁別人的論點,而他自己的論點則是“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既然是反駁別人的論點建立自己的論點,那么作者表達的情感就有了兩種,一種是對對方論點的批判,另一種是對己方論點的支持。抓住了這些,再去做閱讀題目,就會如庖丁解牛,順理成章了。</h3> <h3>有人說,說明類的文本也貫穿了作者的感情嗎?我們讀各種家用電器的說明書,滿紙冷冰冰的文字,怎么沒看出作者有什么感情來?我覺得這種看法有失片面,寫家電說明書的人,一定是懷了對使用者的安全負責的態度來寫說明書的,這難道不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情感嗎?既然連如此佶屈聱牙的說明書都貫穿著作者的情感,那么,那些說明類的小品文就更具備這種情懷了,因此,閱讀說明類的文本,要抓住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貫穿其中的感情。舉例來說,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一文,其說明對象就是蘇州的私家園林,而作者正是因為被蘇州園林陶醉過,所以才寫出那樣詳盡而美麗多情的文字;再舉個例子,《故宮博物院》歷來被教師和學生們認為是沒什么可講沒什么可學習的文本,可是,作者在對“故宮博物院”進行詳盡說明的過程中,充滿了對這座皇家園林的贊美和欣賞,以及對這座皇家園林在歷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的崇拜之情,這個是絕對不能忽略的。</h3> <h3>抓住了這些之后,接下來就是語言和寫作方法的研究了。無論怎樣的內容和情感,總得依靠語言來闡明,依靠寫作手法來豐富,所以說,語言和寫作方法是為內容和情感服務的,如果一篇文章就是一個人,那么,情感就是骨骼,206塊骨頭誰也不多不少,可是血和肉就不同了,人們高矮胖瘦諸種類型都有,有的血肉多些,有的血肉少些,有的五官端正,有的歪瓜裂棗……諸如此類,都無關骨骼,是血肉的問題。再例如,我們看玫瑰、薔薇與月季的區別,主要是看花和葉子,如果把花和葉子摘掉,只剩下枝干,不是花卉專家是很難分別的。區別各種樹木也是這樣,假若把一棵楊樹和一棵槐樹都剝掉樹皮,摘掉葉子,放在一起,除了木材專家,一般人是難以區別清楚的。那么,人的骨骼、花兒和樹木的枝干就是文章的情感,這些是不變的,變化的是外部形式,也就是內容、語言和寫作方法。內容的選擇,要依靠個人的經驗來確定,是因人而異的。寫作方法是技巧性的,容易掌握,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講出個一二三來,難點在語言的把握上。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個人的個性不同,其語言風格也不一樣,有的柔媚,例如時下的心靈雞湯作者,有的質樸,如曾經的山藥蛋派作家們,有的凌厲,如新聞時評的作者,有的平和,如劉紹棠等鄉土作家的風格……因此,對于語言的把握就要靠多閱讀,開拓視野,讓自己盡量多地接觸各種寫作風格的作品,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讀的多了,產生了語感,再做起閱讀題來,就會水到渠成地把握住文本的語言風格了。</h3> <h3>閱讀的解構問題說完了,我們再來看看如何建構文本,也就是寫作的問題。一談到寫作,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大多談虎色變,覺得“好難好難”。之所以產生這種感覺,其實是因為對文本的寫作沒有摸到規律。寫作,其實也是有規律的。上邊我們談到一篇文章就是一所房子,一個人,一棵樹,一枝花……閱讀就是將其解構,而寫作就是用同樣的材料進行建構。<h3>同樣的,寫作也需要從內容、寫作方法、語言與情感四個方面入手,這其中,一篇文本的情感是不變的,好比是房子的功用,人的骨骼,樹和花的枝干。</h3><h3><br></h3></h3> <h3>我們蓋房子,無論建筑材料、外形、風格怎樣變化,它的功用是不會有多大的變化的,那就是人類的居住與使用。這其中,人類的居住與使用就是文章的情感,而建筑材料、外形、風格等等則是文章的內容、語言,以及寫作方法,這些是變化的。同樣的水泥石塊瓦片鋼筋,建成的房子有的外形是方的,風格是哥特式的,有的外形是圓的,風格是巴洛克式的,有的外形是菱形橢圓長方六角……不一而足,風格也或中或西,或古或今。寫作也是一樣,還拿母愛作為寫作主題,貫穿其中的感情已經確定,不確定的是你想用什么樣的內容,什么樣的手法,什么樣的語言去表達這種感情,所以,古今中外寫母愛的文章成千上萬,而我們讀來卻為每一篇成功之作而感動而流淚。再例如“成長”之類的寫作,無論是精神的成長還是軀體的成長,這個主題是確定了的,不確定的是你會選擇什么樣的事件、什么樣的手法,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成長的喜悅或痛苦,憂愁或恐懼,贊成或反對。從內容上來說,你可以選擇由喜歡洋娃娃到喜歡讀書,也可以選擇身體的局部發生了大的變化,還可以選擇別人對你小時候和現在的評價……來寫成長,可選的材料非常廣泛,可根據個人的經驗與領悟進行選擇典型性的材料寫入文本。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你可以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也可以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還可以采用象征雙關等等手法來寫作。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你可以用各種修辭讓文本華美無比,也可以多用動詞形容詞讓文章靈動活潑,可以采用倒敘、插敘、順敘,也可以加入名言警句讓文本更具說服力……這又好比畫家筆下的山水人物,冬天的水瘦山寒無非少用筆墨,春夏的山水豐神俊朗無非多用些筆墨,想讓筆下的人物像楊玉環一樣豐腴,那就多畫點血肉,喜歡筆下的人物像趙飛燕一樣清瘦,那就少費點筆墨少畫點血肉,這些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選擇的,而且范圍非常廣泛。</h3> <h3>記得我跟我的學生就“我愛我家”這個話題進行寫作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導他們的:這個話題中,“愛”的主題是不變的,變化的是“我”的身份,“我”的身份變化了,那么,“家”就有了不同的解釋。比如,“我”是一只小鳥,“家”就變成了鳥巢;“我”是一條小溪,“家”就變成了大海;“我”是一個人,“家”是就我們實實在在遮風擋雨的家園;“我”是教師,“家”就是校園;“我”是醫生,“家”就是醫院;“我”是一個家庭,“家”就是一個家族;“我”是一個家族,“家”就是一個民族;“我”是一個民族,“家”就是一個國家;“我”是一個國家,“家”就是整個世界……這是從內容上為學生開闊視野和心胸。從寫作手法上來引導學生:你可以采用浪漫主義的寫法,把文章寫成一篇富有詩意的童話;可以采用現實主義的寫法,娓娓道來,講述屬于你的故事;你也可以用對比的手法,先寫別人的家,再與自己的家園進行對比,從而顯現你對自己家園的熱愛;你也可以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說自己開始不愛自己的家園,經過一番曲折的經歷后發現,家園是每一個人心靈的港灣……從語言的角度,這樣引導學生:假如你是一只小鳥,你可以采用擬人的手法,用一只鳥的心理去猜測花草樹木的含義,去追尋人類各種舉動的目的;你可以盡情地聯想與想象,把河流想象成一條明黃的帶子,把森林想象成動植物的樂園,把天上的云想象成你喜歡的各種形象;你可以加入心理描寫,表達你對某事某物的感慨;也可以采用景物描寫,襯托或渲染某種氣氛……凡此種種,都可以讓學生們平凡的語言爆發出艷麗的火花,成為文章的一大亮點。</h3> <h3>當然,建構一篇文本,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諸種表達方式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記敘使內容清晰,描寫讓語言豐滿,議論和抒情表達情感傾向。這些表達方式的運用也是可以訓練的,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例如記敘,我在講課過程中就很喜歡隨機訓練學生的記敘能力,比如有個同學回答問題很正確,就可以讓另外的同學對這件事進行記敘:第幾節課的課堂上,老師提問了一個什么問題,某某同學流暢滴回答完畢,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好評。這其實就是一段簡單的記敘。描寫的訓練則更為簡單,我們上課使用的教具,比如粉筆啦,教桿啦,PPT上的畫面啦,都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進行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訓練相對來說比較難,需要老師創造機會,甚至創設某種情境。一次,我故意帶了一只形式夸張的發卡走進教室,立刻引來愛美女孩子們的圍觀,她們環繞在我身邊,掙著搶著進行贊美:好萌啊,好可愛啊。發卡上的兔子頭好卡通啊,我也想要一只這樣的發卡呢。老師在哪兒買的,告訴我,我也要去買一只戴,一定美翻啦……這種發自肺腑的贊嘆與羨慕,其實就是一種極好的議論與抒情訓練了。凡此種種,只要我們留心與用心,訓練機會是不難尋找的,訓練效果也絕對是卓有成效的。</h3> <h3>當然,建構一篇文本,可說的不僅僅是這些,不再一一贅述。<h3>閱讀與寫作,解構與建構,拆房子與蓋房子,材料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因為目的不一樣,所運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樣,所形成的作品也就迥然相異。但這其中的確有規律可循,有脈搏可診,有方法可用——只要我們用心去探尋。</h3><h3><br></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莲花县|
罗定市|
炎陵县|
垣曲县|
安溪县|
正宁县|
瓦房店市|
汕尾市|
九龙县|
清苑县|
凤山县|
通道|
合江县|
康乐县|
平武县|
庆元县|
杂多县|
九龙坡区|
壤塘县|
黎平县|
建始县|
黄骅市|
石柱|
疏附县|
曲松县|
沾益县|
青阳县|
台安县|
丰宁|
云龙县|
临颍县|
吴桥县|
阳信县|
垦利县|
依兰县|
托克逊县|
涞水县|
萨迦县|
闻喜县|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