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照片說明:這是近年拍的一張重慶渝中半島的夜景,左邊是長江、南岸,中間是渝中半島,右邊是嘉陵江、江北。</h3> <h3>照片說明:這是一張二十多年前拍的老照片,拍攝的角度變了,左邊看不見的是嘉陵江,右邊是長江。</h3> <h3>這是一張近年白天拍攝的照片,左邊是嘉陵江,中間是渝中半島,右邊是長江,這張照片就能看出二十多年來我家鄉的飛速發展和變化。</h3> <h3> </h3><h3> 歲月流逝,光陰荏苒,生命之舟載入我快抵達人生長河的彼岸。</h3><h3> 我生長在美麗的山城重慶"渝中半島",渝中半島由長江、嘉陵江環抱</h3><h3> 我的童年是六十年代國家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處于百廢待興時期,那時由于每個家庭境遇的不同,因此童年也各不相同。我的童年是在"貧困、苦澀、幸福"中渡過的。</h3><h3> 回憶童年,我們生活的家園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天空總是藍天白云,白天晴空萬里,夜晚星空萬里。</h3><h3> </h3><h3> </h3> <h3> 照片說明:(這張照片攝于二十多年前,照片里那一棟大樓是當時修得最好的凱旋路電梯,大樓的右邊細看是五百梯的陡梯坎,我家就住在附近,下面文里要提到那坡梯坎)。</h3><h3> 我家住在一棟三樓一頂建筑房的三樓上,那時樓房建筑算高的,有一個帶圍墻的曬壩,圍墻上種著各種植物花草,有牽?;ā⑿±确圩鸦?、紫羅蘭、蘭草花、夜來香等等。曬壩平臺左邊的一角擺放著一把木質的獨高腳蹬,我喜歡獨自站在那高腳蹬上登高望遠,視野開闊,心情舒暢,眺望長江以及長江南岸連綿起伏的山脈,群山環繞,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眼前家鄉的美景讓我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兒時最盛行的民歌《誰不說俺家鄉好》—"一座座清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澗…"和《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船工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仰望長空大雁和鳥兒在我頭頂上自由歡快的遨翔,我又唱起了《想念恩人毛主席》一"遠飛的大雁,請你快快飛,稍個信兒到北京,翻身的人兒想念恩人毛主席…""車輪飛,汽笛叫,火車向著韶山跑,穿過秦嶺越過河,迎著霞光千萬道,嘿,迎著霞光千萬道…"這些耳熟能詳,悅耳動聽的歌曲至今還余音繚繞,回響在我的耳際。</h3> <h3> 照片說明:(這張照片攝于52年前 于一九六五年,中間一個是我)</h3><h3> 記得我常常佇立在那高腳登上,放眼"世界",望著長江對岸的"南山、涂山、周武山、文峰塔山",總會產生很多瑕想和疑問:"山那邊是什么?還有沒有山?文峰塔里是不是真的有一雙繡花鞋?飛翔的大雁會不會真的帶信到北京見毛主席"?那時真是純真可愛。</h3> <h3>照片說明:(這張照片大概拍于一九六四年吧,本人三歲左右)</h3> <h3> 照片說明:(這張照片攝于一九六九年,我七歲,左邊是我)</h3><h3> 重慶的夏天很酷熱,人們解署的工具就是棕梠葉編的?扇,晚上屋里悶熱,無法入睡,傍晚時分人們就把水一盆盆潑灑在馬路人行步道的地面上散熱,然后把各自家的涼板床搭在人行道上,這樣納涼、消暑。孩子們三三兩兩就在室外家附近捉迷藏、修鍵子、跳格子棋等娛樂活動,活動完以后大家就圍坐在一起聽大人們給我們講故事,故事內容豐富、精彩,五花八門,有講《安仕敏整人》的故事,有講破案的《帶血的抄票》、《一雙繡花鞋》還有講鬼故事的《半夜的鐘聲》等等,大家都正聽得津津有味,毛骨悚然,突然聽到從院子黑暗的走廊里發出嘭嘭嘭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然后就是"啊"…的一聲慘叫,把我們都嚇壞了,原來是比我們大一點的男生搞惡作劇來嚇唬我們。聽大人們說那雙繡花鞋還藏在南岸的文峰?里,以至于我常站在曬臺的高腳登上望著文峰塔,心里老是在想"那雙繡花鞋真的還在文峰塔里嗎"?納涼的時候,躺在涼板床上仰望著浩瀚的夜空數星星,數著數著又重數,怎么也數不清,看見一顆顆閃亮的流星瞬間劃破長空流失了,感覺很神奇。月亮又圓又大,清晰的看見明月里有些圖案,心里琢磨著月亮里面有山川河流嗎?有樹子嗎?有人住嗎?那時求知、好奇、探尋的欲望特別強烈,多么的天真幼稚呀!真是無憂無慮。</h3><h3> 重溫童年的時光,親情、友情是純樸的、濃烈的,那時糧油、蔬菜、豬肉、棉布匱乏,全都是憑政府發票供應,但絕對是純天然綠色環保的。我家里糧油豬肉票不夠,全靠我爸爸的三妹、四妹就是我的三姑姑、四姑姑們接濟給我們,</h3><h3> </h3> <h3> 照片說明:(照片里是我的三個姑姑從左至右分別是二姑、三姑、四姑)</h3><h3>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必須等到有客人來才能吃,小孩子還不能上桌吃,有一次我二姑姑及堂哥他們來了,吃飯時媽媽就給我們分裝了一小碗炒的回鍋肉,正吃著吃著,突然堂哥叫我們看,朝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什么也沒有看到,等回過頭來看到的是眼前一碗回鍋肉就沒有了,原來是他動了一個歪腦筋,把肉全部搶到他碗里去了,我們只好眼巴巴的望著他,呵呵呵,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可笑。</h3><h3> 在那個困難年代,鄰里之間不分彼此,團結和睦,樂于助人,享受著大家庭的溫暖。那時父母的月工資加起來只有六十多塊錢,媽媽要補貼她的父母及二個在農村的妹妹,我姐姐從小又愛生病,每一年都要住院治療,全靠每月爸爸單位還能借,并且還可以給報銷一點醫藥費,有時一個月的工資不夠開銷只好找鄰居先借支,我們三子妹最怕新學期開學,因為繳不起書學費,要被老師點名并且還要罰站,沒有書看又不好意思去看同學的。(其實那時的書學費只有3.75元錢,算是很便宜了)</h3><h3> 我讀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我們每天在媽媽的童裝廠里領衣服來加工,姐姐就繡花,我和哥哥就挑褲邊、鎖扣眼、釘扣子,姐姐的手工活做得很好,動作又利索,很快就做完了,我和哥哥為了完成每天150件衣服的任務,就請爸爸和姐姐都幫忙,他們為我們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把每件衣服要鎖眼、釘扣的地方劃上標記線,然后我們就把衣服一件一件的攤開重疊在一起,十件一疊把衣服合籠平放在自己身上就開始釘了,院子里的哥哥姐姐們也來幫我們釘,大家你追我趕,場面熱鬧又溫馨,大伙經常被針扎得鮮血直流都沒人打退堂鼓,在大家的提議見證下,我和哥哥開始比賽,10件一疊,看誰釘得快并且先完成任務,結果還是哥哥先完。在大伙的幫助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務,然后10件一疊分裝打包,這樣便于收貨的人好計數,把衣服裝在二個背框里,哥哥背多的我背少的,衣服是燈心蕊的,一件大概有一斤多重吧,想想150件衣服該有多重???要把做好的貨從我家凱旋路送到解放碑五四路(江家巷)我媽媽廠里去交驗,路上要爬凱旋路三升聯那五百梯的陡坡,我和哥哥幼小的身體只能使出渾身的勁來爬一段休息一會再爬,然后才把貨艱難的送到廠里又把新領的貨背回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雨無阻,承受著冬日的嚴寒,夏日的酷暑,就這樣額外的做些加工活補貼家用,我們沒有怨言,從不叫苦,也不喊累,而是苦并快樂著!</h3><h3> </h3> <h3>照片說明:(這張照片拍于近年,是老鄰居大家庭,多數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合影,中間坐著的是我媽媽,第二排左二是我,左四是我姐姐,第三排左一是文中提到的聽故事搞惡作劇嚇虎我們的田平哥哥,就是這些哥哥姐姐們幫助過我們,給我們釘扣子,其中田平哥哥到現在還叫我?償他為我們釘扣子的工錢,呵呵呵這是后話)</h3><h3> 往事不堪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回憶那段苦澀的經歷,磨練了我們的意志,豐盈了我們的羽翼,使我們比別人家的孩子早懂事,早成熟。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那段難忘的歲月讓我們刻骨銘心。</h3><h3> 在那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只有我們家和鄰居周啊姨家比較困難,他們家七個子女九口人,一個月的糧食定量不夠,常去鄰居楊外婆家借,我家煤碳燒完了就去周阿姨家借,楊外婆家的鹽沒有了就來我家借,就這樣大家相互幫助,扶持,大人們省吃簡用,計劃開支,盡量不讓孩子們餓著了,凍著了,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家共同取暖互相幫助,這樣渡過了一個個"寒冬"。</h3><h3> 我媽媽很能干做得一手好菜,特別有一道菜就是手磨豆花很出名,那時這道菜是有客人來或是媽媽為我們解饞才做給我們吃。豆花是用旦水點的,又白、又嫩,又綿扎,又化渣,佐料是用滋粑辣椒和新鮮花椒油調合的,色鮮、味美、清香,超級好吃。附上注解:喜歡吃辣椒佐料的朋友可以收藏此密方(用半斤或一斤干辣椒泡水充分的煮脹后撈起與老姜、大蒜、新鮮花椒和鹽混合在一起中爛,撈起,這道滋粑辣椒就算初步做好了,然后用菜油在鍋里餞得70—80的溫度,稍微冷卻后就淋在糍粑辣椒上面,然后蓋上蓋子,這道滋粑辣椒調料就算徹底做好了,特點是色、香、味俱全,超級好吃的佐料??梢杂盟隼弊与u等等,也可以直接下飯吃),做好以后給左鄰楊外婆家端一碗,右舍的周阿姨家送一碗,我也叫上樓下我的小伙伴們來我家吃,大家對這道菜贊不絕口,至今還回味無窮。那時,一到吃飯時間就象過節一樣,大伙端著碗走東家串西家,有時都把自家做的菜放在一起,大家一起吃,總覺得什么都好吃,大家圍在一起象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h3><h3> 那時的食品、蔬菜、水果、糧油、肉制品什么都是純天然、新鮮、環保的。小時候我常常為爸爸做的幾道下酒菜就是"抄干胡豆、油酥花生米、狗鉆洞",爸爸很喜歡吃。大人們叫我們去打豆辦醬,打了豆辦醬后邊走邊偷偷用手醮著舔來吃,然后再給大人拿回去做菜。</h3> <h3> 記得小時候最怕就是電閃雷鳴,吹大風,下大雨,因為我們家屋頂是用牛毛粘搭建的,一吹風就容易把屋頂掀開,感覺整棟樓房也搖搖欲墜,生怕失去了家。然后等雨稍微小一點就趕緊分別給爸爸媽媽送傘、雨靴到單位,他們的同事會羨慕父母,夸我們懂事乖巧。還有一次很有趣的事就是被媽媽打,好像是為包庇我哥哥下河洗澡被挨打,媽媽拿著她特制的體罰工具"楠竹塊"又粗又寬來打我,打了一陣,我就跑,她就追,從家里一直追到出奇門長江邊上,然后把我揪回家又打,叫我承認錯誤,我覺得我沒錯就偏不承認,她邊打邊問我:"我是誰",我不想回荅她是我媽媽,因為媽媽這個詞在我幼小的心里感覺是很溫柔的,美好的,媽媽是不會打人的,所以我不叫她,她就一直打,打得我遭不住了,逼急了我就故意很生硬的喊了一聲"你是我母親"!感覺叫母親跟她心里距離要遠一些,我不想親近她,現在想來真是幼稚得可愛、好笑,至今我媽媽和家里人還會拿這事來調侃我。有一次我姐姐因為班上的男生追求她,大人誤以為她耍男朋友了,就把她最喜歡的衣服和新皮鞋給扔了,然后被爸爸媽媽挷在床柱邊用塑膠鞋底板打,還要我們看著,當時我很心疼姐姐,不敢出聲,后來我偷偷把打姐姐的那雙鞋往自己身上試著打,唉喲!好疼喲!完全是扒著疼,想來姐姐承受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媽媽他們真的是下得了手??!唉,那時窮人氣大??!</h3> <h3> 那個時代流行手抄歌本和故事本,流行的是民歌和朝鮮歌曲、蘇聯歌曲等,很少的愛情歌曲,還有就是民間有才之人編寫的知青歌,我把歌名編上目錄,抄寫工整整齊,有空的時候翻開歌本愛不釋手,激情投入的唱著一首首優美抒情的歌。記得有一首歌是抒寫愛情的,寫的是二個中央首長的兒女他們之間產生的純真的愛情故事,這首歌寫得抒情、生動、傷感,歌詞大意是:"親愛的楊哥,我接到你的來信,我的心啊久久不能平靜,楊哥的心啊,我還是能夠理解的,至于那個戀愛的事是將來的事,我們共同的愿望是早日回到親人們的懷抱……"這首歌唱出了我少女時代對愛情的渴望與憧憬,佛仿是唱的我自己,對這些歌印象很深刻。還有就是抄故事本,我傳抄過一本《萊茵河畔》也是抒寫愛情的,大家互相傳抄,很有樂趣。</h3><h3> 我還特別愛好朗讀,記得我讀初一的時候那是一九七六年,朱徳、周總理和毛主席相繼去世,我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在學校我領誦了懷念周總理的一篇散文詩《總理呀,您在哪里?》還獲得了學校的佳獎。那時我還有篇最喜歡的散文詩就是邵華和毛岸青寫的《我愛韶山的紅杜鵑》用比喻的手法抒寫了我們愛韶山紅杜鵑的寓意,毛主席和他的六位親人為了革命的崇高理想,他們追求真理,探尋實踐,不惜生命,勇于犧牲,為了全中國人民的解放與國家的前途命運壯烈犧牲,回顧重溫了長輩們深深的眷子之情和切切的愛子之心,同時也表達了做兒女的對長輩們的敬仰眷戀之情和緬懷追思之意。有一次我還以假亂真了一回,那是1984年的某一天,我岳父剛平反回到家里,我在家里朗誦陶斯亮(陶鑄的女兒)寫的一篇懷念她爸爸的散文《一封終于發出的信》,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女兒對爸爸的無限思念之情,我飽含著深情朗誦著,這時突然聽到岳父的房間里發出男人渾厚哽咽的聲音,與文中人物相似的悲慘的痛苦際遇使我岳父聯想起五四年因"參加四清運動",去到川西北的農村搞調研實踐活動,回來以后真實的反映了一些農村餓死人的情況,然后被打成"反革命"說他"散布反革命言論,""歷史問題交帶不清楚"被勞動改造幾十年。我朗讀完后走到他的房間,看著老人眼里浸滿了淚水,我憐惜的為他趕緊擦掉眼淚,沒想到無意觸碰到了他內心的傷痛,我的心情也為之沉重,他以為是收音機里在朗讀。這一篇篇散文家書,抒寫著老一輩人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崇高追求,對家人們無限的愛和諄諄教誨,也表達出后輩們對他們的崇高敬仰和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朗誦起這些散文還深感心靈的震撼。</h3><h3> 那個年代天空是湛藍的,空氣是清新的,土質、水、大氣層沒有被污染,生畜家禽是糧食喂的,藥物是很便宜的沒有假的,人們是樸實的,親情、愛情、友情是純真的,濃烈的。盡管物質、文化生活相對匱乏、落后,但人們是友愛、善良、是互相幫助的,思想是向上的,生活是積極而充實的,人們苦并快樂幸福著!</h3><h3> 懷念那段美好的時光,懷念那段崢嶸歲月!</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三穗县|
乌拉特前旗|
安徽省|
铁岭市|
抚远县|
方山县|
新乡市|
星子县|
冕宁县|
长岛县|
绍兴县|
张北县|
兰考县|
峨边|
长泰县|
从化市|
巴彦淖尔市|
县级市|
大兴区|
深水埗区|
墨脱县|
江北区|
二连浩特市|
咸宁市|
南丰县|
盘锦市|
绥德县|
隆安县|
浦城县|
仁寿县|
信丰县|
扎鲁特旗|
博野县|
六枝特区|
万盛区|
久治县|
咸宁市|
普定县|
神木县|
南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