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們談起蘇東坡,除了杭州、徐州、黃州、儋州外,少不了一個湖州。而湖州的名人呢?除了顏真卿,杜牧、趙孟頫外,也少不了蘇東坡。</h3><h3><br></h3><h3> 湖州位于太湖之濱,江浙接壤處。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也是當年楚霸王項羽出兵伐秦之地。</h3> <h3><font color="#010101"> 蘇東坡與湖州淵源極深,他的一生之中,至少四次來過湖州。但也正是在湖州任上,蘇東坡迎來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蘇東坡蒞湖主政,七月底因“烏臺詩案”被御史臺派人逮捕押送進京。</font></h3> <h3> 蘇東坡在湖州為官一任僅三個月,卻給湖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到任湖州之后,蘇東坡過足了山水癮,留下了七十多篇詩文。</h3> <h3> 杭州到湖州的距離很近,乘坐高鐵只需要20多分鐘。平安夜這天,我又一次開始人文行走。從杭州坐高鐵來到湖州,再從高鐵站坐車到市中心,首先慕名而來湖州市中心的一個公園,叫愛山廣場。名字就是取自蘇東坡的詩句:<b><font color="#ed2308">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font></b></h3> <h3>愛山廣場右側的五毫亭。毫無疑問,它就是在告訴大家,這是個因毛筆聞名于世的城市。</h3> <h3>湖穎橋,穎者,筆頭也(韓愈著有毛穎傳),還是歌頌湖筆。</h3> <h3>湖穎橋后面,廣場西北隅有一處土墩名叫“愛山臺”,原高數十米,上面建有亭臺以紀念蘇東坡。歷經多個朝代之后,原來的“愛山臺”只剩下幾米高的臺基土墩。無論土墩高低,“愛山”之名世代相傳下來,就是湖州人對蘇東坡念念不忘的一個見證。</h3> <h3>在湖州博物館找到的愛山臺老照片。從照片上能看出來,老的愛山臺確實高數十米,上面建有亭臺。</h3> <h3>蘇軾主湖期間,寫下《游道場山何山》一詩:<br><b>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br></b><b>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br></b><b>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br></b><b>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br></b><b>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br></b><b>階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親手植。<br></b><b>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br></b><b>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br></b><b>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br></b><b>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br></b>蘇東坡應該沒有想到,此詩中很普通的一句“尚愛此山看不足”后來會被人據其詩意提煉出“愛山”兩字,以此珍惜和紀念他的足跡。</h3> <h3>愛山廣場一帶,曾是秦末項羽起兵伐秦前的屯兵之處,俗稱“項王城”。西漢初年,烏程縣治遷于此。三國孫吳孫皓始設吳興郡治,東晉時郭璞在外圍筑“羅城”。所以內部城就稱為子城,這里一直是湖州(吳興)郡、州、路、府衙署所在地。</h3><h3>這是廣場前面的霸王別姬像。</h3> <h3>古城墻遺址。</h3> <h3> 離開愛山廣場,徒步來到湖州市中心的飛英公園。公園里面有<b>始建于唐代的飛英塔,因在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經罩護形成“塔里塔”的獨特結構而聞名遐邇。</b></h3><h3><h3>蘇東坡賦詩贊譽:</h3><b>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br></b><b>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b></h3> <h3>飛英塔有內外兩層塔。內為石塔,又在石塔的外圍建造一座磚木結構的外塔,形成“塔里塔”。</h3><h3>第一次見這么神奇的寶塔,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狄仁杰傳奇之通天寶塔》。里面的通天寶塔是不是參考飛天塔呢?</h3> <h3>內塔為仿木構樓閣式石塔,八面五層,下設須彌座,由一百多塊太湖青白石雕鑿拼疊而成,不含塔剎高為15米。</h3> <h3>須彌座是石塔雕刻的精華所在,其束腰八邊的獅子群像,造型生動,呼之欲出,整座石塔實為一件龐大的唐代雕藝術珍品。</h3> <h3>塔身各面均辟壸門狀佛龕,內雕大幅佛傳故事及千佛造像,構圖嚴謹,刻劃入微。最精彩的是第四層北面的觀音像,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h3> <h3>北宋開寶年間(968——976),于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罩護之,遂成“塔里塔”。根據建外塔緣由,取佛家語“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中之二字為塔名,更名為飛英塔。</h3> <h3>飛英公園內還有一亭——墨妙亭。重建的墨妙亭內刻有著名的《墨妙亭記》。其中有一段針對有人認為“凡有物必歸于盡”的闡述。</h3> <h3><b><font color="#ed2308">“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此言闡述了蘇東坡關于“知命”的觀點:盡管萬事萬物有成必有壞,但不能在天命面前無所作為,而應當極盡人事至于無可奈何而后已,這才叫“知命”。</font></h3> <h3>感嘆文字的魅力,也極力欣賞1000年前文人的情懷,時空的轉換,怎不叫人感嘆。</h3> <h3><font color="#010101"> 飛英公園內另外一側建有一處六客堂,記載的是蘇東坡兩次相隔17年在湖州與文人好友相聚、賦詩填詞唱和的文壇雅事。“六客會”也是宋代湖州載入歷史的文化雅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東坡從杭州調任密州路過湖州,與當時的湖州知州的李常、詩人張先等六人歡聚。張先有《六客詞》記敘了這次雅會。他們在湖州碧瀾堂歡聚暢飲,賦詩填詞。</font></h3> <h3>十多年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東坡由杭州知州升遷吏部尚書翰林學士,進京途中奉旨視察湖州水災,與曹子方、劉景文等文人在湖州歡聚。<br>此時前“六客會”的五人已逝,“六客會”已經換了人。蘇東坡感時光流逝,寫下《定風波·后六客詞》:<br><b>月滿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間真夢里,何事?長庚對月獨凄涼。<br></b><b>綠鬢蒼顏同一醉,還是,六人吟笑水云鄉。賓主談鋒誰得似?看取,曹劉今對兩蘇張。</b></h3> <h3>詞中的憂愁變成了我的心流。時間易逝,當珍惜當下的美好。</h3><h3><b>“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b>不要說在掉轉頭的一瞬間世事終必成空,其實,在未轉頭時,此時此刻所存在的一切,又何嘗不像夢一般虛幻?</h3> <h3>湖州,是蘇東坡人生重要轉折點之一。蘇東坡到任湖州后例行公事遞交《湖州謝上表》,略敘自己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不料,這份《湖州謝上表》竟然成為“烏臺詩案”的導火索,蘇東坡最終沒有逃脫“烏臺文字案”。</h3> <h3>人生猶如一次漫長的旅行,爬過千山萬水,在一個個驛站稍息停留過,最終能留下永久印記的能有幾處?</h3><h3>從他寫的《將之湖州》,清晰得看出湖州必定是他永久留在心里的。</h3><h3><b>余杭本是山水窟,久聞吳興更清絕。</b></h3><h3><b>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b></h3><h3><b>顧渚茶芽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b></h3><h3><b>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b></h3><h3><b>亦知謝公到郡久,應怪杜牧尋春遲。</b></h3><h3><b>鬢絲只好對禪榻,湖亭不用張水嬉。</b></h3><h3><br></h3><h3>在自然中尋求自在的快樂,固然可以在一定時空中超越人生苦惱,但作為社會的人又該如何在紛擾的現實中尋求之道呢?奮斗的入世理想和超然的雅致又該如何統一呢?</h3><h3>我想,跟著蘇軾的足跡去行走,一定可以讓我找到答案。</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武乡县|
于田县|
崇仁县|
博爱县|
明溪县|
荣昌县|
武乡县|
建昌县|
鄢陵县|
齐河县|
阿克|
隆化县|
长治市|
黄骅市|
延庆县|
兴和县|
长子县|
杂多县|
陇川县|
阆中市|
淅川县|
资源县|
定安县|
贵州省|
瓦房店市|
徐汇区|
肇州县|
固阳县|
大荔县|
兴安县|
松江区|
叶城县|
梧州市|
安溪县|
玛沁县|
天门市|
临江市|
阿克|
东明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