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景一:小說原著和電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華》小說原著11.9萬字,作為長篇體量不大,一部電影的容量,基本是量身定做,避免了作者另一部小說《陸犯焉識》到電影《歸來》的大刪大改。敘述采用第一人稱,與電影一致,將原本豐富多彩的文工團生活壓縮到一個人的視角,集中、簡練。</p><p class="ql-block"> 一些人說該片是反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片子,嚴格講不是,是反映文革后期至改革開放前一個軍一級文工團的故事,只是其中兩個主人公的命運與戰(zhàn)爭產生交織。之所以會引起共鳴,是因為繼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和同名電影,以及后來的電視劇《凱旋在子夜》后,幾乎很少再有文藝作品涉及這場戰(zhàn)爭。有意思的是,電影《芳華》導演馮小剛,曾在《凱》劇中飾演過越南軍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二:部隊文工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時期,部隊文工團不論專業(yè)和業(yè)余,都統(tǒng)稱"某某政治部宣傳隊",后期兵團一級以上所屬改回文工團稱謂,軍一級以下所屬仍沿用"宣傳隊"。文工團專業(yè)和業(yè)余之分,不是是否專業(yè)時間排練和演出,而是看編制。專業(yè)的有部隊文藝人員編制,業(yè)余的占用所屬部隊的其他人員編制,有時甚至占到連隊。當時兵團一級以上所屬文工團,如大軍區(qū)文工團,以及海軍艦隊文工團,空軍軍區(qū)文工團,兵種文工團等,都是專業(yè)團體,只不過像總后政治部文工團和通信兵閃電文工團當時稱"業(yè)余",是因為后起之秀水平低,稱業(yè)余還能有點面子。軍一級以下所屬宣傳隊,除西藏軍區(qū)等少數幾個軍職單位因地位原因特批專業(yè)文工團外,其余均為業(yè)余。</p><p class="ql-block"> 《芳華》中掛牌的是"省軍區(qū)文工團",為軍一級,嚴格講應為"宣傳隊",業(yè)余的。該片從人員編制上講,33個舞蹈隊員,34個樂隊隊員,加上舞美、歌唱、戲劇、曲藝、行政后勤等,編制得八九十人左右,對于一個軍一級業(yè)余演出單位,難以承受如此多人員占用部隊編制。不過,作為從軍區(qū)級文工團出來的導演和編劇,既保持舞蹈的規(guī)模,多人員,又使劇情中環(huán)境和人員集中展現,降低文工團級別,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兵種一級文工團先是解散海軍艦隊文工團、空軍軍區(qū)文工團,接著鐵道兵文工團合并到鐵路文工團,通信兵和工程兵文工團因縮編成總參的軍職部,也相繼解散。這時,部隊僅保留了大軍區(qū)一級的專業(yè)文工團和軍、師一級的業(yè)余宣傳隊。其后一段時間,直至1985年"百萬大裁軍",多數業(yè)余宣傳隊也相繼解散,《芳華》中文工團的解散也正是這一時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三:舞蹈和音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華》中排練了6個舞蹈:《草原女民兵》、《行軍路上》、《洗衣歌》、《沂蒙頌》、《戰(zhàn)馬嘶鳴》、《邊疆女民兵》,影片中只展現了4個,這些舞蹈在我的散文集《舞臺沒那么炫》中有所介紹,都是當年我看過多遍的經典劇目。</p><p class="ql-block"> 《草原女民兵》和《行軍路上》是戰(zhàn)友文工團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作品,保留劇目,逢演必上。尤其是前者,常常被當做晚會的開場,當年是1領舞16群舞,娜仁花臺下伴唱,耿蓮鳳臺上領唱。</p><p class="ql-block"> 《洗衣歌》1964年由西藏軍區(qū)文工團代表成都軍區(qū)參演第三屆全軍文藝匯演,獲全部4項優(yōu)秀獎,一下子風靡全國各行各業(yè),專業(yè)、業(yè)余都介入,幾個人,幾支樂器就能踏滿舞臺,繞梁全場。參加全軍匯演的是2領舞,6群舞,后來發(fā)展到西藏自治區(qū)文工團的2領舞,16群舞。</p><p class="ql-block"> 《沂蒙頌》和《草原兒女》是繼《紅色娘子軍》后,中國舞劇團在文革后期創(chuàng)作的兩部"革命現代舞劇",都被拍成了電影藝術片。《沂蒙頌》當年曾被總政歌舞團學演,《芳華》中演出的是群舞片段。《沂蒙頌》加上前三個舞蹈,在《芳華》中都不同程度有所展現。</p><p class="ql-block"> 《戰(zhàn)馬嘶鳴》1964年總政歌舞團參演第三屆全軍文藝匯演,和沈陽軍區(qū)前進文工團的《邊疆女民兵》一樣,都是這個時期保留劇目。《戰(zhàn)馬嘶鳴》原本應該是安排在慰問騎兵團那場演出,后因主角是何小萍,改成了《草原女民兵》。這段演出在拍攝片花中能見到,后來正式電影版本給剪掉了。</p><p class="ql-block"> 34人的樂隊,除去手風琴,竹笛等樂器外,應該編成一支單管管弦樂隊。劇中銅管組用了3支小號、2支圓號和1支長號,偏重,尤其是3支小號是50人以上的管弦樂隊才應有的配置,雖然《行軍路上》引子部分用了雙小號和音,似乎也應將3支小號中改1支為欠缺的大管才合適。《繡金匾》歌曲伴奏中用了古箏,也不太符合時代,古箏出現在舞臺上伴奏應該是其后若干年的事。</p><p class="ql-block"> 需要強調的是,那時舞蹈不論專業(yè)業(yè)余與否,大小與否,室內外與否,都是樂隊現場伴奏,不像現在動輒就是放錄音,所以那時舞真樂也真,樂隊看著舞蹈,舞者聽著音樂,聲情并茂,《芳華》真實地再現了這些場景。</p><p class="ql-block"> 《芳華》插曲用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小花》的插曲《絨花》,原唱是李谷一。馮小剛、黃軒和幾個女主在片花中演唱的樸樹《那些花兒》不見了,我倒是覺得這首歌及演唱非常質樸,歌詞也符合電影情境,使我回想起那個年代女兵們宿舍里時常飄出的這類聲調,很接地氣,去掉是原因估計是歌曲產生的年代晚于影片所表現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四:綠軍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華》中65式綠軍裝勾起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回憶,主要原因是:擁有綠軍裝和三塊紅的軍人象征著正直、無私、善良、純潔,再加上文革時期人人都向往綠軍裝。同時該軍裝有兩個之"最":持續(xù)時間最長,達21年;配發(fā)人數最多,其間兵員多時達600萬。1974年后,部隊給專業(yè)文工團配發(fā)了定制的凡立丁和毛吡嘰的毛料演出服,《芳華》劇照中幾個演員穿的就是這類,不過按當時規(guī)定,業(yè)余宣傳隊是不配發(f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五: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場戰(zhàn)爭起因除了由來已久的邊境對峙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越南占領柬埔寨。</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柬埔寨大約有4股勢力:與中國交好的波爾布特派紅色高棉;與中國交好,但同時也在接受美國援助的西哈努克派;與美國交好的朗諾派殘余力量;與越南和蘇聯(lián)交好的韓桑林、洪森派,也就是現任領導派,包括總理洪森、參議院主席謝辛、國會議長韓桑林、外長賀南洪等都在紅色高棉時期任過職。</p><p class="ql-block"> 1978年年初,波爾布特對東部軍區(qū)"反波爾布特"勢力的肅清,造成了十幾萬難民涌入了越南。此時中國政府希望越南配合柬埔寨阻止難民流動,然而遭到了反對,一方面是其親蘇路線與中國反蘇路線對立,另一方面是越南巴不得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早點倒臺。</p><p class="ql-block"> 為了阻止難民越來越多地前往越南,波爾布特命令軍隊圍剿越南境內的難民。1978年4月,越南將涌入來的難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柬埔寨救國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由分化出來的紅色高棉干部韓桑林、洪森、謝辛領導。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為反紅色高棉的先鋒軍,于1978年12月攻入了柬埔寨,短短1個月的間,越南軍隊就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兵臨金邊城下,并試圖借機武力吞并柬埔寨。波爾布特此時毫無還手之力,只得請出了軟禁多年的西哈努克親王,讓他去聯(lián)合國安理會游說各國,來證明越南軍隊入侵的非法性,同時也向中國政府求援。</p><p class="ql-block"> 中國緊急集結了4個軍區(qū)的9個軍,計29個師56萬軍隊,于1979年2月17日,在約500公里的戰(zhàn)線上開始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越南以6個師、16個地方團及4個炮兵團約10萬人迎戰(zhàn)。雖然越南主力滯留在柬埔寨,但迎戰(zhàn)的這些經歷了越南戰(zhàn)爭,并持有大量中蘇兩國支援的輕重武器,戰(zhàn)力很強。而我軍一些部隊從乙種師、乙種軍臨時擴充為甲種師、甲種軍,雖然作戰(zhàn)異常勇猛,戰(zhàn)力還是有所欠缺。《芳華》中那個燒傷的16歲小戰(zhàn)士,就是真實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直到占領諒山縣城時,越南主力軍隊才從柬埔寨戰(zhàn)場上趕回來投入戰(zhàn)斗。為了避免戰(zhàn)爭的膠著,我方開始主動撤軍。</p><p class="ql-block"> 戰(zhàn)爭初始,面對山高、林密的復雜地形,我軍重裝武器施展不開,常常遭到冷槍襲擊,很多人連敵人都沒看到就犧牲了,這些在電影中有所呈現。諒山縣城到河內是一條并行6輛卡車的甲級公路,便于重裝展開,不出意外,兩天就可攻打到河內,此時的撤退命令,使飽受冷槍冷彈襲擊的指戰(zhàn)員非常郁悶。</p><p class="ql-block"> 28天戰(zhàn)爭的結果是,逼迫越南從柬埔寨撤軍,而逃入密林的波爾布特紅色高棉隊伍也未能挽回士氣低沉、士兵逃亡頹勢。</p><p class="ql-block"> 編劇嚴歌苓當年作為記者曾到過前線,不過那時對記者限制很嚴,絕大多數難以深入一線戰(zhàn)場,只能在后方醫(yī)院和保障部隊中采訪,所以電影中醫(yī)院和運輸隊的場景再現,是真實經歷的寫照。同時,也避免了直接展現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場景,帶來審批過程中可能的麻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六:人物刻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華》中兩個貫穿全劇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是招大家待見的、敞亮的劉峰,一個是不招大家待見的、封閉的何小萍,最終都被下放。編劇巧妙的是,通過和平與戰(zhàn)爭,將兩個人物兩度撕裂開。先是精神:一個落下神壇,一個落下舞臺。后是肉體:一個斷臂,一個失常。最終,又千回百轉地縫合到一塊兒,完成了輪回。</p><p class="ql-block"> 該劇通過文工團激情浪漫的日常生活,交織著槍林彈雨的戰(zhàn)斗場景,火熱與血腥的對比,展現了那一代綠軍裝包裹下一群年輕的心。</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還有所欠缺的話,一是人事處理草率,一是群起攻之過甚。</p><p class="ql-block"> 對于劉峰這樣的全軍學雷鋒標兵,處理不好負面影響很大,通常是慎之又慎,不會因為林丁丁的一面之詞,一兩個干事的簡單訊問,草率地決定去留。而作為"臺柱子"的何小萍,僅僅因為假發(fā)燒,并且還是圓滿完成了跳舞任務的情況下,不由分說地調離,顯得不合情理。</p><p class="ql-block"> 對于性格內向、對人沒有任何威脅的何小萍,大家不依不饒、恃強凌弱、群起攻之,似乎缺乏情感邏輯。而劉峰離去,平素幫助過的大家無人問津哪怕是偷偷的,顯得過于薄情寡義。并且,文工團思想政治工作平時也極為乏力。</p><p class="ql-block"> 盡管如此,悲劇是把人生有價的東西撕裂開看,關鍵是還要想法縫上,從這點上講,《芳華》還算是做到了,雖然針腳還不那么整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文背景音樂選自韓紅演唱的電影《芳華》片尾曲《絨花》(早年電影《小花》插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節(jié)選自李小寧七卷系列散文集之第七卷《舞臺沒那么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小寧七卷系列散文集:</p><p class="ql-block">《海洋沒那么寬》-散文集一卷</p><p class="ql-block">《建筑沒那么美》-散文集二卷</p><p class="ql-block">《歲月沒那么久》-散文集三卷</p><p class="ql-block">《樓市沒那么善》-散文集四卷</p><p class="ql-block">《傳媒沒那么真》-散文集五卷</p><p class="ql-block">《山水沒那么奇》-散文集六卷</p><p class="ql-block">《舞臺沒那么炫》-散文集七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小寧近三年創(chuàng)作的七卷系列攝影散文集(計1500幅攝影作品、50萬字散文)</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1)朝鮮、越南、老撾》</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2)緬甸、泰國、柬埔寨》</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3)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4)以色列、土耳其》</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5)南非、摩洛哥、埃及》</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6)俄羅斯、英國、愛爾蘭》</p><p class="ql-block">《域外眾生相(7)匈、捷、奧、巴爾干四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李小寧,建筑專家、作家、攝影家、文藝評論家、旅行家。設計建筑近百棟,計50余萬平方米。出訪近百國,達數百座城市和地區(qū)。已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圖書31卷,全部被國家圖書館館藏,累計發(fā)表著述1000萬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岳西县|
云和县|
东台市|
华阴市|
合水县|
中宁县|
百色市|
休宁县|
墨玉县|
新安县|
翁牛特旗|
麟游县|
莫力|
信宜市|
宁安市|
祥云县|
龙井市|
施甸县|
健康|
绥阳县|
凉山|
樟树市|
冷水江市|
共和县|
张家口市|
固镇县|
上蔡县|
祥云县|
贵港市|
腾冲县|
兴仁县|
米易县|
黄龙县|
潞西市|
柯坪县|
洪湖市|
颍上县|
八宿县|
黄平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