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總經理為你流淚

朱健

<h3><b>阿源兄弟</b></h3> <h3><b>   【 總經理為你流淚 】</b></h3><h3><br /></h3><h3> 我從事保險行業多年,與保險人員為伍。坦白的講,現在,全國800萬保險營銷員工,大多數曾是下崗職工、農民,以及沒有社會背景,找不到更好工作的學生。</h3><h3> <b> 這些員工,十分渴望被人尊重,被社會尊重。</b></h3><h3><br /></h3><h3> 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成為兄弟。當你心里有兄弟時,兄弟會掏出心窩,坦誠一切。</h3><h3><br /></h3><h3> 兄弟的坎坷身世,使我感動不已。兄弟的生存毅力,人生態度,讓我敬佩無比。</h3> <h3>   <b>【 海歸阿源 】</b></h3><h3> </h3><h3> 我看著公司業績報表,黃劍源的名字已連續十周,名列全省銀保業務前十。</h3><h3> 領導,都喜歡關注優秀員工。我打開電腦,查看黃劍源簡歷。</h3><h3> 我靠,<b>這小子居然在德國六年。還是個"海歸"</b>。</h3><h3> </h3><h3> 2003年,當時"海歸",可是風毛鱗角。怎么使用、培養"海歸"阿源,馬上成了我的新命題。</h3><h3> </h3><h3> 中午,我約了阿源到辦公室聊聊。</h3><h3> 阿源,一米八多的大男孩,一張娃娃臉,很萌。 </h3><h3><br /></h3><h3> " 阿源啊,你小子可以,藏而不露,居然是一個海歸啊!"</h3><h3> "我不是海歸,只是在德國呆了六年,但沒有讀書。"</h3><h3> "那你,瞎玩了六年?"</h3><h3> "沒有,我在打工。"</h3><h3><br /></h3><h3> 我突然反應過來,低聲輕問,是 " 自己"出去的 ? 阿源沒有回聲,只是眼神輕點了一下。</h3><h3><br /></h3><h3> 我一下,不知道說什么好。尷尬的氣氛,在沉默中凝固。</h3><h3><b> 人,是好奇的。好奇,是求知的向導!</b></h3><h3><br /></h3><h3> 我打破了沉默。"阿源,泡茶。給我講講,你的故事"。</h3><h3><br /></h3><h3> 在福建,一盅一口的功夫茶,是朋友聊天的最好節拍器。</h3><h3><br /></h3><h3> 阿原,熟練的洗茶、泡茶、斟茶。</h3><h3> 一個大男人、一個大男孩。</h3><h3> 一個在慢慢細說,一個在認真細聽。</h3><h3> <b>聽著阿原娓娓訴說的故事,我雙眼模糊,熱淚流淌。一包紙巾,用掉了半包</b>。</h3> <h3><b>出國前的阿源</b></h3> <h3> <b>【 阿源的媽媽 】 </b></h3><h3><br /></h3><h3> 1992年的中國,已迎來改革開放第十四年。國門打開后,擁有五千萬原福建籍華人華僑的血緣優勢,福建老百姓是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h3><h3><br /></h3><h3> 當時,福建農民,年人均收入一千六百元人民幣。而美國普通工人年收入八萬美元。</h3><h3> 國內外收入的巨大反差,導致在國外,有親朋好友的,明著奔。沒親朋好友的,偷著跑。</h3><h3><br /></h3><h3> 僅福州郊區,福清縣去日本的,有40多萬人;長樂縣去美國的,有50多萬人;連江縣去歐、美的,有60多萬人。</h3><h3><br /></h3><h3> 當時福建民謠:"真男兒,洋插隊,苦三年,蓋洋樓"。</h3><h3> 九十年代開始,一棟棟小洋樓,象春芛一樣,幾年間在福建農村突然冒了出來。</h3><h3><br /></h3><h3> 男兒,如果沒有勇氣出國,在家種地受窮,鄉鄰是看不起的。</h3><h3> 這就是當時,福建農村人文生態的真實寫照。</h3><h3><br /></h3><h3> <b> 現實的標桿,致富的欲望,推波助瀾,裹著成千上萬的人,卷向大洋彼岸!</b></h3> <h3><b>福建鄉村風貌</b></h3> <h3>  阿源,家境貧寒,一家三個兒子,他最小。</h3><h3> 十六歲生日,媽媽說,阿源,你長大了,該出去闖闖了。</h3><h3>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阿源是懂事的孩子。此刻,他心疼的是媽媽。</h3><h3><br /></h3><h3> 阿源媽媽是一個要強的女人。為了把三個兒子拉扯大,她像一臺永動機,不停的運轉。</h3><h3> 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咱家是窮點,但不能讓人家看不起。</h3><h3><br /></h3><h3> 十幾年來,媽媽,一直打兩份工。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吃苦,磨難,受累,一切只為改變孩子的命運。</h3><h3><br /></h3><h3> 媽媽,心致高遠。看著鄉鄰青年人出去,她認為,真正的慈母,必須舍得孩子,去打狼。</h3><h3> 她雖沒邁出家鄉一步,但為了三個兒子,美好人生,她放眼全球。以國際化視野,盤算計劃。</h3><h3><br /></h3><h3> 媽媽決定,三個兒子,同時出去。</h3><h3> 出國地點,選擇高投入,高產出的歐美國家,放棄低投入,低回報的亞太國家。</h3><h3><br /></h3><h3> 但母愛的本能又告訴她,雞蛋不能放在一個藍子。</h3><h3> 為防范風險,媽媽忍痛不讓三個兒子結伴而行,放棄互相照顧。</h3><h3> 她將老大,配置到了美國;老二配置到了荷蘭;老三配置到了德國。</h3> <h3><b>福建鄉村風貌</b></h3> <h3>媽媽決心下定后,她就開始籌錢。<br /></h3><h3> 當時的行情是,東南亞的費用5萬人民幣;歐洲的費用15萬人民幣;美國的費用35萬人民幣。</h3><h3> &nbsp;</h3><h3><b> 這個行情,對老百姓來說,就是一個無法想象的天文數。</b></h3><h3><br /></h3><h3> 當時,福州市區房價,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h3><h3> 三個兒子出去,共要籌75萬人民幣。相當于用 6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換了"路費"。</h3><h3><br /></h3><h3> 為了創造三個兒子,未來美好的人生。一個打兩份工的母親,以難以置信的勇氣,用她單薄的身板,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去向鄉鄰們"眾籌"。 </h3><h3> <b>這就是阿源媽媽,一個身微而有偉大夢想的母親。</b></h3><h3><br /></h3><h3> 福建鄉村,至今仍保留了幾百年傳統。</h3><h3> 一家有難,宗族幫忙。一家用錢,鄰里眾籌。父債子還,爺債孫還。</h3><h3> <b> 鄉村眾籌的評價體系是(鄉情+家族信譽+收益+標的物成長性)。</b></h3><h3><br /></h3><h3> 鄉鄰"眾籌"的評估結果是:媽媽一生口碑良好。母親為孩子借路費,用途得當。三個兒子,分頭出去,只要一個創業成功,"眾籌"資金,就不會打水漂。</h3><h3> <b>鄉鄰一致同意:成全一個母親的夢想!</b></h3><h3><br /></h3><h3> 最后,媽媽用"<b>三分息</b>"的代價,<b>相當于年化利率36%。"眾籌"來了75萬人民幣。</b></h3><h3> <b> 母親,要用多大的勇氣、自信,去實施這個美麗夢想!</b></h3><h3><br /></h3><h3> 母愛,是偉大的。</h3><h3> 媽媽,用前半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打兩份工的超人艱辛,拉扯大了三個兒子。</h3><h3><b> 現在,媽媽又豁上了后半生,去搏三個兒子的美好人生!</b></h3> <h3><b>阿源的媽媽</b></h3> <h3> <b>【 揮淚離別 】</b></h3><h3><br /></h3><h3> 三個兒子,阿源最早接到啟程的通知。一個沒有離開過福州,沒有見過飛機的男孩,就要遠行德國了。</h3><h3><b> 除了終點。一切,盡是未知。</b></h3><h3><br /></h3><h3> 媽媽,看出了阿源的膽怯。說了一句,阿原終身不忘的土話。</h3><h3> 孩子,不怕。<b>有土壤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b></h3><h3><br /></h3><h3> 臨行前一晚,媽媽拿了一條秋褲。對著阿源說:"阿源,從明天起,這條秋褲,就不能離身了。媽媽在秋褲腰間的左邊、右邊、后邊三處,松緊帶里卷藏了三百美元。</h3><h3> <b> 這三百美元,媽媽已經柔的很軟了,藏在腰間,不會扎身。</b></h3><h3> 記住,這是保命錢,不到生死關頭,是不能動的。"</h3><h3><br /></h3><h3> <b> 阿源低著頭,象做錯事的孩子,根本不敢看母親一眼,淚水一個勁的往下淌。</b></h3><h3> 他知道,這三百美元,是母親,要一天拼命工作16個小時,打雙份工,用三個月的辛苦,才能掙到的工錢。</h3><h3><br /></h3><h3> 第二天,一早,阿源要走了。</h3><h3> 阿源,想擁抱一下媽媽。然而,沉重的雙手始終沒有伸出去。</h3><h3><b> 因為,他怕自己會哭,媽媽會更心疼。</b></h3><h3><br /></h3><h3> 走到巷子盡頭,回頭一看,媽媽仍依偎在窗戶邊。</h3><h3> 阿源的淚水,象決堤的洪水,他不知道自己哭什么,他一邊哭,一邊跑。</h3><h3> <b> 阿源,開始了人生的飄泊。</b></h3> <h3><b>飛向遠方</b></h3> <h3>  <b>【 嚴寒的莫斯科 】</b></h3><h3><br /></h3><h3> 媽媽,為阿源購買的"產品"是,出國簽證辦的是俄羅斯勞工。但,阿源要去的終點,是徳國。</h3><h3> 只有阿源,安全抵達德國后。媽媽,才會一次性結清款。</h3><h3> </h3><h3> 阿源,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興奮、新奇,很快替代了離別時的傷感。</h3><h3> </h3><h3> 夜幕中,飛機落在了莫斯科機場。此時,他才知道,還有17個同行人。</h3><h3> 接他們的,是一個上海人,斯文、文雅。他更象是一個"老師"。</h3><h3> </h3><h3> "老師"開車,將他們拉到一個民宅。一套兩,沒有任何家具。阿原也是生平第一次,見到木地板和暖氣包。</h3><h3> 晚上,18個人像沙丁魚一樣,睡在兩間房子的地板上,擠到快爆。</h3><h3> </h3><h3> 第二天早上,"老師"派車來,拉他們去紅場觀光。這幫人,高興的跳了起來。</h3><h3> 在紅場附近一個地方,司機約好了,接他們的時間,車就開走了。</h3><h3> </h3><h3> 莫斯科的冬季,零下三十多度。</h3><h3> 對福建男孩來說,他們根本沒有冬季、嚴寒、冰雪的概念和體驗,更談不上防寒保暖措施。</h3><h3> </h3><h3> 阿源,他沒有皮帽、皮手套,身上只穿一件晴倫薄棉衣,一條秋褲和牛仔褲,腳上穿的是塑料?的布鞋。</h3><h3><b> </b></h3><h3><b> 這群南方青年,關上了車門,卻打開了寒冷的地獄大門。</b></h3> <h3><b>寒冷的俄羅斯</b></h3> <h3>  一朿朿刺眼的白光,帶著僵冷的空氣,凌利的寒風,肆無忌憚,無孔不入,鉆進全身,刀刀剜肉,針針刺骨。 <br /></h3><h3> 寒冷,迅速凍結了,紅場觀光的喜悅。</h3><h3> </h3><h3> 車,已走了。人,又生。地,不熟。</h3><h3> 阿源,只有被動、無奈、盲從的跟著伙伴,疾奔紅場。</h3><h3> </h3><h3> 阿源,塑料底的鞋子,在這冰滑的石板路上,他根本不會走路了。</h3><h3> 一個跤摔下去,還沒站起來,又一個跟頭,趴了下去。</h3><h3> </h3><h3> 他的兩只手,完全不夠用了。一會搓耳朵,一會搓鼻子,一會搓臉。</h3><h3> 雙手,十指連心,凍的心都痛。只有不停的,將手放在懷里,將手指塞到嘴里。</h3><h3> &nbsp;</h3><h3> 寒冷,徹底摧毀了他的知覺和意識。</h3><h3> 他覺得,耳朵要凍掉了,鼻子要凍掉了,手也要凍沒了。</h3><h3> </h3><h3> 阿源,真想打退堂鼓,但他不敢。只有繼續無奈地傻跟著,在寒顫、僵硬中疾跑。</h3><h3> &nbsp;</h3><h3> 他下意識,愰惚到了紅場,看到了克林姆林宮圍墻,看到了大教堂的金頂。</h3><h3> &nbsp;</h3><h3> <b> 寒魔,猙獰兇殘,緊追不舍,死死糾纏,寸步不離,呑噬著熱能,吸吮著熱血。</b></h3><h3> </h3><h3> 這時,有個老兄,首先崩潰了。崩潰到滔滔嚎哭。</h3><h3> 這群福建青年,徹底扛不住了,不約而同地沖進了路邊的店鋪。</h3><h3> &nbsp;</h3><h3> <b> 寒冷,是異國他鄉,給阿源上的第一課。寒魔,讓他們苦嘗了地獄之寒。</b></h3><h3> </h3><h3> 阿源凍傷了。耳朵、鼻子,都凍成了黑紫色。手,腫得拿不了筷子。</h3><h3> </h3><h3> "老師",給這群凍傷的福建青年,帶來了凍傷膏藥。</h3><h3> 在等待出俄羅斯的日日夜夜,想著門外,猙獰兇煞的寒魔,他們心有余悸,不敢再邁出,大門一步。</h3><h3> <b> 這群福建人,被寒冷,徹底凍爬下,完全冰服了。</b></h3><h3><br /></h3><h3> 阿源,每天百無聊奈。已被"冰"包住的心,透過晶瑩剔透的冰窗花。看著窗外光禿的樹枝上,也全包著冰,并掛著寒光閃閃的冰凌。</h3><h3> 阿源,百思不得其解,<b>這嚴寒,是怎么把冰結到樹上去的呢?</b></h3><h3> 至到離開莫斯科,他也沒搞明白。</h3><h3> </h3><h3> 第二十八天的夜晚。"老師",來了。說一切搞定了,馬上出發。</h3><h3> 這18個福建青年,跟著"老師",迅速從冰寒,交迫的莫斯科消失了。</h3><h3> &nbsp;</h3><h3> 上了火車,阿源才得知。他們下一站是,捷克布拉格。</h3> <h3><b>冬季的莫斯科紅場</b></h3> <h3> <b>【 再見,布拉格 】</b></h3><h3><br /></h3><h3> 火車,走走停停,二天三夜后,布拉格到了。</h3><h3><br /></h3><h3> 布拉格,捷克首都。曾是,羅馬帝國的首都,歐洲政治、文化中心;影響和推動了世界文明。</h3><h3> 布拉格,與德國接壤。開車兩個小時,就可進入德國。</h3><h3><br /></h3><h3> 布拉格,也是阿源一行,進入德國的最后跳板。</h3><h3> <b> 阿源一行,持的是俄羅斯的勞務簽證。他們進布拉格是 "特別的人"</b></h3><h3><br /></h3><h3> 在夜幕下的火車站,</h3><h3> 一個年輕女孩,戴了一副眼鏡,講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來接他們。</h3><h3> 阿源覺得,她更象一個大姐姐。</h3><h3><br /></h3><h3> 當夜,"姐姐"將一行人,拉到了布拉格古城。住在兩間古民居里。房子四面墻全是石頭,一看也有幾百年了,但有暖氣。</h3><h3><br /></h3><h3> "姐姐"告訴大家,因為你們是<b> "特殊的人"。</b>拜托大家,不要亂跑。不要惹麻煩。</h3><h3><br /></h3><h3> 第二天早上,"姐姐",叫了大男孩阿源,與她一起去購買食品、飲用水。</h3><h3> 如果說,莫斯科的地獄般的寒冷,凍住了阿原看世界的眼睛。現在,阿源,真正睜眼看世界了。</h3><h3><br /></h3><h3> 一切,對阿源都是新鮮、新奇。</h3><h3> 放眼,全是大樓。每棟樓,都是古堡。每條街道,又將一個個古老城堡相連。長長的有軌巴士,穿梭于城市。小提琴家,在街邊拉著好聽的音樂。</h3> <h3><b>捷克古城布拉格</b></h3> <h3>  "姐姐",帶著阿源進了超市。<br /></h3><h3> 1992年之前,全福建都沒有一個正規的大超市。 所以,阿源看傻了。</h3><h3> 四層樓的大超市,商品玲瑯滿目,吃喝穿用,什么都有。不可思議的是,自己推個車子,可以隨便拿東西。</h3><h3><br /></h3><h3> 阿源,十分主動和勤快,搶著拎東西。年輕人之間,很快就熟了。</h3><h3> 姐姐帶阿源去了一個,帶很大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m"</span> 字的飯店。姐姐說,這叫麥當勞。</h3><h3> <b> 阿源,人生第一次吃到漢堡。</b></h3><h3><br /></h3><h3> 姐姐說,阿源你還小,一定還要學習。姐姐也是出來的,我已學會了六門外語。</h3><h3> <b> 記住,多一門外語,多一個世界,多一條生路</b>。</h3><h3><br /></h3><h3> 阿源一行人,都很聽話,老老實實呆著。一天又一天,焦急的熬著、盼著,等待出去通知。</h3><h3><br /></h3><h3> 第十七天的下午,姐姐過來說,一切終于搞定,今晚巡查是"自己人",天黑就出發。</h3><h3> &nbsp;</h3><h3> 由于,阿源一行,是"<b>特別的人"</b>。所以,去德國,只能徒步翻山越境。</h3><h3> 姐姐,要求大家,把所有的東西都扔了,輕裝翻山。</h3><h3><br /></h3><h3> 天剛黑,姐姐開車就把大家拉出了城,向德國方向馳去。</h3><h3> 車停在了一個山腳下。大家的心,都緊繃了起來。</h3><h3> <b> 夜,很靜、很靜。天,蒙著月色。</b></h3><h3><b> 姐姐說,我只能送,你們到這里了</b>。</h3><h3><br /></h3><h3> 在異國他鄉,女孩、同胞、姐姐,這個三重身份,用最親切的鄉音,在夜色中,和大家道別了。</h3><h3> 此刻,大家突然發現,<b>主心骨沒了,心里依靠沒了。</b></h3><h3><br /></h3><h3> 姐姐又說,你們已是大男人了,要勇敢點。五年前,姐姐,身為一個小女孩,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h3><h3> 今晚,大家一定要互相照應,一個也不要掉隊。</h3><h3><b> 你們家里人,都盼著、想著你們。</b></h3><h3><b> 姐姐,也會祝福你們</b>。</h3><h3> &nbsp;</h3><h3> 姐姐,夜幕下一席話,像女神一樣,溫暖了這群,身在異鄉,無依無靠,心驚膽戰的大男孩,撫慰了最柔軟的心靈。 &nbsp;</h3><h3> <b> 大男孩們,心碎了。</b></h3><h3><br /></h3><h3> 姐姐說完,向每一個同胞,每一個大男孩,一一擁抱。</h3><h3> <b>大男孩們都哭了,哭泣一片。</b></h3><h3><br /></h3><h3> 翻山的當地向導來了,姐姐又用外語,對向導交待和托囑。</h3><h3> 阿源一行,跟著向導上山了。回頭望去,姐姐的車仍在山下。</h3><h3> 夜幕,慢慢蓋住了姐姐的車。</h3><h3><br /></h3><h3> <b> 再見了,姐姐。再見了,布拉格。</b></h3> <h3><b>捷克古城布拉格</b></h3> <h3> <b>【 夜幕下翻山越嶺 】</b></h3><h3><br /></h3><h3> 向導,是一個老外。臉上布滿了皺紋,喉嚨里嘶啞地冒出:"GO"!</h3><h3> 阿源一行,在向導的帶領下,借著黑夜,疾行在灌木叢林中。</h3><h3><br /></h3><h3> 從小就老實的阿源,那經歷過這樣的事。他緊張與恐懼透了。他屏著氣,不敢大口呼吸。心,一直亂跳不停。</h3><h3><br /></h3><h3> 冬季的沙棘枯枝,帶著刺,干硬鋒利。穿行中,枯枝不斷劃破衣服,不停抽打阿源的臉。</h3><h3> 阿源,覺得臉越來越燒熱,一摸全是血。此時,他那敢喊,那敢說。只有拿衣袖,不停的擦血。</h3><h3><br /></h3><h3> 阿源,只覺得走了很長時間,但不知道何時是盡頭。</h3><h3><br /></h3><h3> 突然,向導打了一個下壓的手勢,爬在了地上。一行人都學著,爬了下來了。</h3><h3> 發生了什么事了?阿源那顆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 開始胡思亂想,緊張的猶如熱鍋上的螞蟻!,</h3><h3><br /></h3><h3> 阿源覺得,時間,似乎故意在作對,仿佛凝固了。臉上的血,不流了,也凝固了。一切都凝固了。</h3><h3><br /></h3><h3> 只見,幾道探照燈光掃了過去。阿源猜想,可能快到了。</h3><h3> 向導,一個揮手,再次嘶啞地喊叫:"GO"!</h3><h3> 向導,在前奔跑,一群人都跟著他跑。</h3><h3> 此時,阿源原本發抖的身體,也象按了彈簧,一下彈了出去。</h3><h3> &nbsp;</h3><h3><b> 越過邊境了,進入德國了。</b></h3> <h3><b>夜幕下,翻山越嶺。</b></h3> <h3>  在山腰中,向導拿出了長長的手電筒,向山下打著暗號,山下回應了暗號。<br /></h3><h3> 向導回頭,沖著大家,打著 V 的手勢,這次向導喉嚨里,嘶啞的冒出是OK!</h3><h3><br /></h3><h3><b> OK!在喪魂落魄、魂飛膽滅中,終于盼到了OK!</b></h3><h3><br /></h3><h3> 山下,路邊,排了一溜"的士"。大家按照姐姐事前,安排好的車輛編號,分頭鉆進了"的士",來不及道別,各奔終點。</h3><h3> 夜幕下,十八個福建青年消失了。</h3><h3><br /></h3><h3> 的士司機,將阿源拉到德國科隆大教堂前,放下阿原,車就開走了。</h3><h3><br /></h3><h3> 緊張、恐懼沒有了,幾十天的伙伴也沒有了。除了媽媽臨別時,腰間卷藏的三百美元,阿原現在一無所有。連一件換洗的衣服也沒有。</h3><h3><br /></h3><h3> <b> 阿源,他只有夜色,只有孤單,只有親人的囑托,還有一個想象中的美麗夢想。</b></h3><h3><br /></h3><h3> 大教堂廣場上,一群鴿子,飛到了阿原周圍,都奇怪的看著,這個孤獨的東方少年。</h3><h3> 阿源看著一只只鴿子,欠意著向鴿子訴說,對不起,今晚,阿源沒有帶食物,也沒錢買食物,喂你們!</h3><h3><br /></h3><h3> <b> 一只東方孤?,不可思議的,飛了大半個地球,終于落棲了。</b></h3><h3> 等待阿源的未來,會是什么呢?</h3><h3> <b>還只是, 一個夢!</b></h3> <h3><b>剛到德國科隆時的阿源</b></h3> <h3> <b>【 含淚報平安 】</b></h3><h3><br /></h3><h3> 阿源,躲進了衛生間,緊鎖門。45天,他第一次脫下秋褲。摸著秋褲腰部的松緊帶,挑開腰線,慢慢地抽出了一張美元。</h3><h3> </h3><h3> 這張,一百美元。帶著媽媽的體溫,媽媽的味道,媽媽的慈愛和囑托。</h3><h3> 阿源要用這錢,<b>做一件十分緊迫、重要的事情</b>。</h3><h3> </h3><h3> 媽媽,與兒子有一個約定。到德國后,第一時間報平安。媽媽只有親耳,聽到兒子的聲音,她才付款。</h3><h3> </h3><h3> 阿源,人生第一次用美元購物。他購買的是一張電話卡,更是向媽媽報"平安"的信使!</h3><h3> </h3><h3> 阿源,在電話亭外,不停的徘徊,焦急的看著,手腕上電子表。約定的北京時間到了,他知道,母親每晩十點,會在鄰居家里,等待他的電話。</h3><h3> </h3><h3> 阿源,哆哆嗦嗦的撥出電話。電話通了,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字 "喂"。</h3><h3> 媽媽。是,是媽媽的聲音。</h3><h3> </h3><h3> 45天,45夜,日日夜夜,每一分,每一秒。</h3><h3> <b> 兒子,都在想媽媽、念媽媽。 </b></h3><h3><b> 母親,都在想兒子,盼兒子。</b> </h3><h3> </h3><h3> 媽媽的聲音,跨過千洋,越過萬海。一下,擊穿了所有的堅強。</h3><h3><b> 阿源崩潰了,所有的委屈,所有磨難,所有的苦水與淚水一起奔涌而出。</b></h3><h3> </h3><h3> " 喂,是阿源嗎?"</h3><h3> 阿源,怕自己情緒失控,哭出聲來,更怕媽媽哭。馬上用一只手,掐著自已的大腿。</h3><h3> 傾刻冷靜地說,"媽媽,是我,我是阿原。我到了,到德國了。"</h3><h3> " 阿源,你都好嗎?"</h3><h3> "好,很好。我一切都好。真的,真的,真的很好!"</h3><h3> "那媽媽就放心了!"</h3><h3> "媽媽,我掛了。國際長途,很貴的。"</h3><h3><br /></h3><h3> 強裝堅強的阿源,放下電話。瞬間崩潰了,淚水一泄千里。</h3><h3> <b>一個東方男孩,哭癱在電話亭。</b></h3><h3> </h3><h3> 孩子,需要幫忙嗎?一個德國大媽關切的問道。</h3><h3> 阿源,擺了擺手。</h3><h3><br /></h3><h3> 此刻,阿源,多么需要媽媽,多么需要溫暖,多么需要依靠,多么需要幫助!</h3><h3> <b>但,一切都沒有!一切愛莫能助!</b></h3><h3><br /></h3><h3> 阿源,知道,從這個電話結束,便意味著,新的人生開始了。</h3><h3> 他要找工,他要打工。他要還錢,他要掙錢。</h3><h3> 十六歲的阿源,他更要象男子漢一樣,擔起男兒的責任。出國的使命真正開始了。</h3><h3><br /></h3><h3> <b>這,人生第一張電話卡,他一直保留著,珍藏著。</b></h3> <h3><b>阿源珍藏的第一張電話卡</b></h3> <h3><b>    【 養活自己 】</b></h3><h3> </h3><h3> 阿源,"無知識、無外語、無技能"。要打工,只能在餐館里,以"最低"價格,尋求最勞累的洗碗工。</h3><h3> 他沿著街,尋找有中文、有中華原素的歺廳。</h3><h3> </h3><h3> 科隆,是歐洲著名的城市,也是福建人涌入較多的城市。簡單勞動力已大大供過于求,一職難求。</h3><h3> </h3><h3> 已經是,第15天了。</h3><h3> 阿源已走遍了科隆大街小巷。所有的中餐館,他已二次登門求職了,但仍未找到工作。</h3><h3> 阿源失望、沮喪、難過透了。但他不抱怨家,更不抱怨母親。只責怪自己,找不到養活自己的飯碗。</h3><h3> </h3><h3> 阿源,第三次推開一個叫"中國龍"的飯館。店老板挺憐憫阿源。</h3><h3> 問阿源,"到我家,做裝修,沒有工錢,但管飯、管住,做不做?"</h3><h3> 阿源生怕老板改口。滿口答應,"做,我愿意做。"</h3><h3> </h3><h3> 德國,最貴的是人工。裝修工人的工資,是很貴的。所以,許多人家裝修,都是自己去做。</h3><h3> </h3><h3> 老板姓林,福清縣人。叫阿源去家里裝修,即收留了同鄉,又省了工錢。</h3><h3> <b> 鄉情和省錢,二者為一。</b></h3><h3> &nbsp;</h3><h3> 阿源,為了生存,甘愿白干。</h3><h3> <b> 吃飯和生存,合二為一。</b></h3><h3> </h3><h3> 阿源,為了生存,用勞動換取一日三餐,幾碗米飯,當下,他已十分滿足了。</h3><h3> 阿源,美麗的夢想,先養活自己。然后,再掙錢,寄給家里。</h3><h3><br /></h3><h3> 他十分珍惜,眼前工作機會。泥水活、木工活、漆工活,樣樣都十分賣力。</h3><h3> </h3><h3> 一日,阿源一失手,鋃頭砸劈了手指甲。十指連心,痛的跺腳,但他一聲不響。</h3><h3> 鮮血直流,頓時染紅了地板。</h3><h3> </h3><h3> 一個十六歲的大男孩,在異國,用鮮血,見證了,<b>養活自己,是如此的艱辛。</b></h3><h3><br /></h3><h3> 這世界很怪。有多少家庭條件甚優。但,十六歲男孩,還在撒嬌、耍賴?二十六歲大男人,還在埋怨、啃老?</h3><h3> </h3><h3> <b> 困難的孩子,早當家。逆境的孩子,早懂事。</b></h3> <h3><b>阿源與餐館阮老板</b></h3> <h3>  <b>【 為了,自尊、自豪的鞭炮響起來 】</b></h3><h3><br /></h3><h3> 林老板人還不錯,裝修結束后,給阿源介紹了一個新"東家"。</h3><h3> </h3><h3> 新"東家",姓阮,越南人,會中文,會粵語。見工時,阮老板開門見山。描述了職業生涯規劃。 </h3><h3> 阮老板說,"先當洗碗工,然后根據表現,升為打雜工、二廚、大廚。"</h3><h3> "洗碗工,前三個月,沒有工錢。第四個月后,每月三百馬克。以后,根據表現加工錢。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h3><h3><br /></h3><h3> 阿源,一個"三無"人員。他根本沒有要價、議價的話語權。</h3><h3> </h3><h3> 根據德國法律,超八個小時工作是犯法的。并且有最低工資標準,否則犯法。</h3><h3> 以阮老板給阿原安排的工種、工時,按德國公開標準計算,阿源每月應有四千馬克的報酬。</h3><h3> </h3><h3> <b> "0"與 "4000",天壤之別。</b></h3><h3><b> 這就是潛在水里,赤裸裸的圧榨和剝削。</b></h3><h3><br /></h3><h3> <b> 資本,伊始,就是殘酷的。</b></h3><h3><b> 金錢,從來,就是無情的。</b></h3><h3><br /></h3><h3> 為了掙錢,寄回家。"三無"青年阿源,干起了洗碗"勞工"。</h3><h3><br /></h3><h3> 德國餐廳,衛生監督很嚴。</h3><h3> 碗,要洗三遍。一遍熱水,一遍洗劑,一遍冷水。然后烘干。每天,要洗堆積如山的碗,十四個小時工作下來,腰都斷了,話都不愿多說一句。</h3><h3><br /></h3><h3> 此時是冬季。每天,十四個小時,洗劑、熱水、冷水,不斷交替、浸泡。</h3><h3> 阿源,雙手生滿了凍疥,十指全是血痂。</h3> <h3><b>阿源在餐館打工</b></h3> <h3>  阿源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去看了醫生,醫生給我手涂抹膏藥,又包扎了傷口,囑咐不要碰水。可洗碗是我的工作,我該怎么辦?實在沒辦法啊!<br /></h3><h3><br /></h3><h3> 阿源日記:媽媽,客人都走了,店打烊了,又剩我一個人了。</h3><h3> 窗外,黑洞洞的。這活,還有一堆。</h3><h3> 媽媽,我現在好想你,好想你。我真的撐不下去了,你救救我好嗎?</h3><h3> 我知道,咱們那現在己經天亮了,你又要出門打工去了。我好想好想,回去,跟著你一起打工。</h3><h3> 好媽媽,我真的受不了,我要回家。我再也不能離開你了。</h3><h3><br /></h3><h3> 終于熬過了三個月。阿源人生第一次,領到了工資。終身難忘的,300馬克。</h3><h3> <b> 七個月的苦難,換來了第一份工錢。</b></h3><h3><b> 七個月的苦水,澆出傷痕累累之果。</b></h3><h3> </h3><h3> 阿源已經計算了無數遍了,300馬克,可兌換人民幣是1830元。</h3><h3> 在1992年,這比縣長工資還高一倍。一想到這,他的心就寬慰多了,甚至還有一點小興奮。</h3><h3><br /></h3><h3> 300馬克,還沒捂熱,阿源就寄給了媽媽。并留言。"媽媽,這是我第一個月工資,以后我每個月都會寄回家。"</h3><h3> &nbsp;</h3><h3> <b>阿源知道,在家鄉,反饋父母,這是男兒長成的標志,是孝子賢兒的體現。</b></h3><h3><br /></h3><h3> 福建沿海鄉村,仍保留幾百年風俗。以前,闖南洋,下東洋。一成功落腳。家人便燃放爆竹慶祝。</h3><h3> 母親,收到阿源匯的工資。按照當地習俗,好好放了十六掛鞭炮。</h3><h3> &nbsp;</h3><h3><b> 齊鳴、炸響的鞭炮聲,向鄉鄰們報喜,家中十六歲小兒,已成長為男兒,一個頂梁柱誕生了。</b></h3><h3><br /></h3><h3> 母親,含辛茹苦16年,咬牙堅持,將兒子放逐天涯,就是為了在狂風暴雨中,將阿源摔打成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兒。</h3><h3> &nbsp;</h3><h3><b> 母親,十六年,就是為了聽到這齊鳴、炸響,自豪鄉鄰的鞭炮聲。</b></h3><h3><br /></h3><h3> 這就是,福建鄉村,幾百年,代代相承的激勵文化,在炫耀中,尋求??進的動力。</h3><h3> 吃苦咽難,永不放棄,永不言敗,都是為了鞭炮聲,光宗耀祖,風光鄉鄰。</h3><h3> &nbsp;</h3><h3> <b> 這鞭炮之聲,有多少血淚,多少委屈,多少苦水。只有母親和兒子,心心相知。</b></h3> <h3><b>阿源在餐館打工</b></h3> <h3> <b>【 受人尊重的中國男孩 】</b></h3><h3><br /></h3><h3> 阿源,他心里明白。他唯一的本錢,就是要勤快、要吃苦。他住在店里,永遠是第一個干活的人,最后一個收工的人。</h3><h3> 老板,就是老板。永遠是喜歡,勤快、吃苦的伙計。幾年后,阿原晉級到了大廚。</h3><h3> </h3><h3> 阿源,用<b>一年半的時間,就替媽媽還完他的路費,15萬人民幣。</b></h3><h3> 為了紀念這一天,他特意去了科隆大教堂,并拍了一張意味深長的照片。</h3><h3><br /></h3><h3> 看著大教堂,阿源百感交集。他是揣著美麗夢想,從家鄉出發的,落泊在這里的。</h3><h3> <b> 但美麗,永遠是夢。苦難、堅毅、才是現實。</b></h3><h3> &nbsp;</h3><h3> 家鄉,不相信眼淚。守信還款,才能彰顯母親的承諾,也是兒子在"社會"這所大學,交出的成績單。</h3><h3><br /></h3><h3> 雖然,阿源工資不斷增加,但他仍十分勤儉。花每一分錢馬克,他都要折算為人民幣。</h3><h3> 在德國,自來水可以飲用。六年期間,他沒有買過一瓶礦泉水。他只給家里打過六次電話,是每年春節的拜年。</h3><h3> </h3><h3> 六年期間,他一直堅持給家人寫信。同時,他在"打工"族中,還很另類,堅持寫日記。</h3><h3> 阿源說,除了節省電話費,主要是為了提高中文寫作水平。</h3><h3><br /></h3><h3> 阿源還創造了一個奇跡。六年多,他沒買過一件衣服。</h3><h3> 鄰居穆勒一家,得知阿源坎坷進取,節儉自律,孝敬母親。他們發自內心的敬佩這個中國男孩。</h3><h3> 從此,穆勒夫婦將他們兒子多余的衣服,六年間,不斷的送給阿源。</h3><h3> 阿源,也很感恩穆勒一家。福建的"鐵觀音",已成了穆勒家,每天標配的茶品。</h3><h3> </h3><h3> 阿源熟悉環境后,記住姐姐的話,多一門語言,多一條生路。</h3><h3> 他跟老板學會了越南語、粵語。并向鄰里、客人學習德語。</h3><h3> </h3><h3> 阿源,雖十分節儉,但他卻喜歡讀書。他買了德漢字典,還買了許多書。《汪洋中的一條船》《羅蘭小語》《金庸全集》《亦舒散文、小說》,使他愛不釋手。讀書,是他最大的興趣和愛好。</h3><h3> </h3><h3> 阿源,很陽光,很燦爛。下工后,任何時候都穿的干干凈凈,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創造機會學習德語。</h3><h3> </h3><h3> 由于阿源有語言的天賦,會幾種語言,又有禮貌,喜歡讀書。</h3><h3> 良好的形象、口碑,也使這家中餐廳,生意越來越好,阮老板高興的嘴都合不攏。</h3><h3><br /></h3><h3> 阿源,他顛覆了東方勞工固有的形象。</h3><h3> <b>在德國鄰里眼中,他就是一個東方小圣人。受到了大家的尊重。</b></h3> <h3><b>阿源與穆勒一家在萊茵河上</b></h3> <h3>    <b> 【 心靈的呼喚 】</b></h3><h3><br /></h3><h3> 阿源,接到家里來的電話,說母親病了,而且很重,可能是晚期。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閃暈了阿源。</h3><h3> </h3><h3> 阿源,離開母親已整整六年了。</h3><h3> 六年,大男孩已成長為大男人。</h3><h3> 六年,2190天的日日夜夜。思念,象一條千絲線,一直牽連著飄泊在德國的阿源。</h3><h3> </h3><h3> 阿源覺得,心靈在告訴他,積勞成疾的母親,此時,更是萬分思念和牽掛他。</h3><h3> 千思萬念,化成一個意念。回去,回家,回到母親身邊,陪護母親。</h3><h3><br /></h3><h3> 阿源決定,陪護,不是探視,而是要日日夜夜,守護在母親身邊。</h3><h3> 這意味著,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意味著,要放棄在德國,打拼多年的天地。</h3><h3> </h3><h3> 此時,阿源已升為餐館大廚,每月固定收入4800馬克,各方面條件也好多了。環境熟悉,鄰里友善,受人尊重。</h3><h3><br /></h3><h3> 阮老板,極其舍不得,人氣十足的阿源,主動提出送餐館股份給阿原,來挽留阿原。</h3><h3> 阿源,真心感謝了,阮老板的誠意。</h3><h3><br /></h3><h3> 阿源覺得,陪護母親,是心靈里的呼喚,是人生不可逆的珍貴時光,他不想在人生中留下遺憾。</h3><h3><br /></h3><h3> 阿源,最終還是,聽從了心靈的呼喚,告別了阮老板,告別了穆勒一家,告別了鄰里,告別了德國。</h3> <h3><b>阿源,在德國。</b></h3> <h3>  阿源,來到醫院,推開房門時,母親暗淡的目光閃出萬分驚喜。六年了,一米七的大男孩,已長成一米八三的大男人了。<br /></h3><h3><br /></h3><h3> 看著媽媽老去的面容,瘦弱的身軀,阿源強忍著淚水,<b>擠出燦爛的微笑說 "媽媽,我回來了。</b>"</h3><h3><br /></h3><h3> 母親,每天念著阿源,想著阿原。就是在等這句話。 媽媽和兒子都明白,這個時刻,在人生意味著什么。</h3><h3><br /></h3><h3> 阿源,怕自己忍不住會哭,也怕母親忍不住。</h3><h3> 他趕緊打開箱子,拿出這個營養品,那個保健品,耐心的介紹功效。</h3><h3><br /></h3><h3> 一瞬間,母親、兒子的目光,都聚焦在箱子里一件熟悉的衣物。</h3><h3><b> 秋褲,是六年前的秋褲。這是母愛,這是護佑,這是信物。它一直伴隨著阿源,珍藏在身邊!</b></h3><h3>&nbsp;</h3><h3> "媽,你看,你縫藏的三百美元,還剩二百美元,我一直留著呢!"</h3><h3> 阿源,當著母親的面,慢慢的挑開褲線,取出了六年前,媽媽為遠行的兒子,縫藏在腰間的二百美元。含淚放到了媽媽手中。</h3><h3><br /></h3><h3>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h3><h3> 這秋褲,這二百美元,繞行千山萬水,見證了人間冷暖,見證了阿源成長。 </h3><h3> <b> 這是母愛,這是子孝。這是母子似海柔情。</b></h3><h3><br /></h3><h3> 母親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人越來越瘦,目光越來越暗,說話也更喘了。但她還是用盡了殘存的體能,化為絲絲微笑,來安慰家人。&nbsp;</h3><h3><br /></h3><h3> 一日,母親氣喘微弱的對阿源說,"要繼續讀書"。阿源對媽媽說,"媽媽你放心,我會的,我會讀到博士。"</h3><h3><br /></h3><h3> 阿源,在母親身邊,陪伴著她老人家,人生最后的五個月,護理了150天的日日夜夜。</h3><h3> 媽媽,最后還是走了。阿源目送母親去了天堂。</h3><h3><br /></h3><h3> <b>苦日子過完,好日子開始,媽媽卻走了。</b></h3><h3><b>  媽媽健在時,為美好未來,兒子遠走了</b>。</h3><h3><b> 兒子回來時, 媽媽卻永遠、走向了天堂。</b></h3><h3> &nbsp;</h3><h3> 想到這些,阿源的心,每天都被淚水泡著。</h3><h3><br /></h3><h3> <b> 母親,在天堂可以欣慰的是,她三個兒子,都已事業有成。</b></h3><h3> 大兒,在美國開了一家很大的餐館。并在巴西、委內瑞拉投資礦業。</h3><h3> 二兒,在國內經商,殷實富足。</h3><h3> 阿原,已是一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的高管,意氣風發。</h3><h3><br /></h3><h3> 阿源,為了藉慰在天堂的母親,代表三個兒子,以六六六的諧音,買了"3x6"掛鞭炮,正重的鳴放,向辛勞一輩子的母親匯報,三個兒子的事業成績單。</h3><h3> &nbsp;</h3><h3> 阿源,仿佛看到媽媽笑了,慈祥中含著甜蜜的自豪。媽媽也聽到了,鄉鄰們對她的敬佩和羨慕。稱贊她教子有方,培養和打磨出,三個有出息的兒子。</h3><h3><br /></h3><h3> 阿源,信守對母親的承諾。發奮潛學,已讀完了大專、金融學本科、金融學研究生。</h3><h3> <b> 下一個目標,是金融學博士。</b></h3> <h3><b>阿源珍藏的秋褲和二百美元</b></h3> <h3>      <b>【 后記 】</b></h3><h3><br /></h3><h3> 阿源講的故事,已經過去多年。</h3><h3> 它一直封藏在我的心底里。但時刻沖撞著我的心靈,激勵著我,慨嘆著我。</h3><h3> </h3><h3> 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h3><h3> 現在,國家強盛了,百姓富裕了。</h3><h3> &nbsp;</h3><h3> 如果我們再站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緯度,拉長焦聚,就會突然發現:</h3><h3> <b> 我們用三代人的光陰,成功實現了一個"天方夜譚"</b></h3><h3> <b> 第一代</b>,上山下鄉,去勞動,掙工分。</h3><h3> <b>第二代</b>,漂洋過海,去打工,去掙錢。</h3><h3> <b> 第三代</b>,出國留學,去讀書,去花錢。</h3><h3> </h3><h3> 由貧到豐、由窮變富,在快速發展閃爍中。閃的,我們來不及儲存和記憶。</h3><h3> 第三代已不知道,第二代和第一代的事。更不要說,還記得祖宗八輩子的事。</h3><h3> </h3><h3> 記憶功能的退化,必然會導致,生存毅力和堅韌能力的打折。</h3><h3> </h3><h3> 我們的民族,已經開始了偉大的復興。</h3><h3> 記住,曾經走過的崎嶇、坎坷、荊棘之路。</h3><h3> 留下,每一個草根、每一個小人物的腳印。</h3><h3> 這就是民族的財富,民族的歷史。</h3><h3> </h3><h3> <b> 什么叫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b></h3><h3><b> 它是由母愛、子孝、鄉情、守信、節儉、勤勞、堅韌、善良,一個個構成。</b></h3> <h3><b>阿源,在德國。</b></h3> <h3>  <b>阿源的故事,點點滴滴回答了我們。</b><br /></h3><h3><b> 母愛</b>。自己打兩份工,敢送三個兒子,到異邦創業,是大格局。為遠行的小兒,腰里縫藏三百美元,是無微不至。</h3><h3><br /></h3><h3> <b>子孝</b>。掙到第一筆血汗錢,即寄回家。母親病重,棄業守護,是真孝。 </h3><h3> </h3><h3> <b>鄉情</b>。當你困難時,鄉鄰敢給你借錢。鄉情,是雪中送炭的挑夫。</h3><h3> </h3><h3> <b>守信</b>。借錢還錢,自古天經地意。掙到第一筆工錢,即還錢。用人格,堅守古訓。是大寫的,人窮志不短。</h3><h3> </h3><h3> <b>節儉</b>。種過禾,才懂,粒粒皆辛苦。吃過苦,才能,六年,不買一瓶水,只打六個電話。</h3><h3> </h3><h3> <b>勤勞</b>。白天工作十四個小時。晚上,在日記中,向媽媽哭訴,求助。第二天,又挺直了腰,去勞作。</h3><h3> </h3><h3> <b>堅韌</b>。為活下去,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幾碗米飯。全釋了"堅韌",回答了對"生存"的理解。</h3><h3> </h3><h3> <b>善良</b>。贈與受,是善、是愛。它需要互動,才能延續。穆勒一家,送衣給阿源。阿源,心靈干凈、坦然,大方潔凈的穿著。穆勒一家,目睹善舉的現實效果。心里得到慰藉,更會感動自己和家人。阿源,以"鐵觀音"回饋穆勒一家。這種善與愛,才能持續六年。</h3><h3> </h3><h3> <b>求知</b>。當一個少年,每天洗十幾個小時碗,仍在讀《汪洋中的一條船》。真不知該為少年,勞累傷感。還是為這個"小孤舟",在知識的汪洋中,而藉慰。</h3><h3><b><br /></b></h3><h3><b> 回望四周,我們失去的,可能就是這點點滴滴。</b></h3><h3><b> 沒有了點點滴滴,何談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b></h3><h3><br /></h3><h3> 故事很沉重,為了這點點滴滴的記憶,我鼓起了勇氣,動筆記載。</h3><h3> <b>但雙眼,常被淚水模糊,幾度失聲大哭,實在寫不下去。</b></h3><h3><br /></h3><h3> 一切都是為了,告訴我們自己,告訴我們的后代。我們,曾經走過這樣的路,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h3><h3><b> 這就是歷史。是不該忘卻的歷史!</b></h3> <h3><b>阿源珍藏的日記本和穆勒送的羊絨衣</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环县| 伊金霍洛旗| 固阳县| 台东市| 财经| 长武县| 福鼎市| 宣汉县| 独山县| 西乌| 台湾省| 景泰县| 嘉善县| 清丰县| 且末县| 扎囊县| 吉木萨尔县| 扎兰屯市| 湟中县| 平罗县| 久治县| 读书| 崇阳县| 阆中市| 垫江县| 宁远县| 内黄县| 上高县| 沛县| 东光县| 前郭尔| 安塞县| 西充县| 南陵县| 额尔古纳市| 伊宁市| 永州市| 高碑店市| 天气| 屯昌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