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前段時間,《洛陽東關游記》之一、之二在洛陽攝影網、洛陽微游、洛陽旅游、今日頭條上發表后,多位網友提醒,九龍臺、勒馬聽風街也在瀍河區,值得一寫。為回應網友提醒,我抽出專門時間,到瀍河去,走街串巷尋訪古跡,實地探訪了勒馬聽風街、九龍臺街,順道參觀了北窯的三個清真寺,訪問了一些當地居民,了解了一些瀍河回族區的風土人情,形成這篇《洛陽瀍河游記》。時間倉促,走馬觀花,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批評指正。</b></h1> <h1><b> 起點:新街與民族路交叉口,沿中州渠向東</b></h1> <h1><b> 糊涂了! 這地方難道是老城區?</b></h1> <h1><b> 瀍河確實治理得不錯</b></h1> <h1><b> 這地兒,屬北窯辦事處</b></h1> <h1><b> 路口向北,樂善街。樂善街的名稱源于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當時,馮玉祥的葛云龍部孤守洛陽,被蔣介石部隊圍城月余,城內幾乎糧盡,百姓惶恐。洛陽紅十字會派何家窯場的副理事長何學純出面調解,為了讓洛陽百姓免遭戰火,恢復正常生活,讓蔣軍網開一面,馮軍西退,兩軍不再交戰。第二年春,當地父老托請洛陽縣政府將街名定為樂善。縣政府深為何學純解民于倒懸的行為所感動,同意將此街名定為樂善街。據瀍河回族區的區志記載,在抗日戰爭期間,樂善街曾是《河洛日報》的辦公地,也是"豫北征兵辦事處"等機構的所在地。可以想象,當年這里十分繁華。</b></h1> <h1><b>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有聲譽很高的業余劇團,在周邊縣區巡回演出,人氣頗旺;這里也有名噪一時的敬老院,入住老人最多時有172人,李立三、林巧稚等知名人士及外國友人都來參觀過。民族路開通后,區委、政府等部門從東關大街搬到附近,這里便成為瀍河回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b></h1> <h3><b> 勒馬聽風街。被網友譽為洛陽最好聽的地名。據稱,三國時期,<span style="font-size: 16px;">關羽和二位皇嫂在曹營日夜掛念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這一天關羽為了探聽消息,騎馬來到瀍河東岸。看到曹操正在九龍臺上點兵,他就勒住戰馬,想聽聽風聲(曹操的軍事情況)。后人為紀念關公的忠義,就蓋了一座廟宇,叫勒馬聽風,供奉關公。這就是現在勒馬聽風街的由來。解放前廟址位于瀍河區體育場附近,原為一河邊高地,高臺邊還有古槐一棵,廟內有關公勒住戰馬,作聽風姿勢的塑像。</span></b></h3> <h1><b> 小巷深藏在瀍河街巷的深處,寬不過五米,長不過百米,乍一看像鄉村中的一條小街,一眼就能從這頭望到那頭。民房參差不齊,空中電線凌亂,門牌也銹跡斑斑,有些門牌號甚至是用粉筆寫在大門上的。傳說曾是關老爺駐馬探看瀍河對岸九龍臺上曹操練兵的地方。</b></h1> <h1><b> 這位老太太講:這街對面拆遷了,原先有塊"勒馬聽風街"的牌子,不知讓誰拿走了。</b></h1> <h1><b> 勒馬聽風街的西頭</b></h1> <h1><b> 勒馬聽風街拐彎不遠處,聳立著一棵老槐樹。據說,它的西邊以前是關帝廟,廟前也有一棵老槐樹。廟門朝西,也是根據關公當時眺望的方向建的。</b></h1> <h1><b> 向北進入良家街,旁邊向東是郝家街</b></h1> <h1><b> 大戶人家</b></h1> <h1><b> 偶然發現北窯老寺,也稱北窯下寺。</b></h1> <h1><b> 規模雖小,年代久遠</b></h1> <h1><b> 又發現一棵古槐,這位先生講已經幾百年了,原先樹冠伸老長。然后問我,拍的照片能上洛陽晚報不?</b></h1> <h1><b> 拐進金家街</b></h1> <h1><b> 有點歷史感,不知生意如何</b></h1> <h1><b> 出了小巷,是啟明西路,賣清真牛羊肉食品的集散地</b></h1> <h1><b> 我以前在這家兒買過羊肉</b></h1> <h1><b> 北窯清真寺,始建于1915年。原有3座清真寺,該寺居中,亦名北窯中寺。其中禮拜大殿為阿拉伯式雙層建筑,上層為禮拜正殿,下層為男、女沐浴室、會客室、小禮拜殿。</b></h1> <h1><b> 北窯清真寺,1915年由馬鵬飛、馬俊才、班玉珍、馬成麟等籌資創辦。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時,本寺為保留寺。"文革"期間先后被數家工廠占用,除大殿卷棚外,房屋均遭拆除。1978年后歸還,因大殿年久失修,又加三寺穆民集中本寺禮拜,不敷使用,1989年在有關各界支持下重建。</b></h1> <h1><b> 全寺建筑總面積3295平方米。禮拜大殿占地1.2畝,建筑面積1404平方米。該寺現有學董13人,滿拉15人,全坊教民1200余戶,6400余人,均為回族。</b></h1> <h1><b> 禮拜大殿為阿拉伯式雙層建筑,殿外明柱有"普今世獨后世主恩應報,闡三天銘五功圣教永存";"修身正心采誠以事主,盡人合天復命而歸真";"主萬化而不化莫非其化,妙可跡而無跡熟非其跡"三幅或聯,殿內設置窯殿以莊嚴肅穆為主調,裝飾以阿拉伯丈《古蘭經》文匾、聯。最具特色的是裝飾華麗美觀的虎圖白樓。殿頂有1大4小綠圓頂挺拔高聳,使主體建筑外觀雄偉壯麗,頗有氣派</b></h1> <h1><b> 聽說,北邊還有北窯上寺,決定去看看。沿瀍河東岸向北,過隴海鐵路涵洞,便看到了。</b></h1> <h1><b> 中窯清真寺又名北窯上寺、位于洛陽市瀍河回族鄉徐家街50號。區內有隴海鐵路從區內通過,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業貿易區,為山貨、土雜、食鹽、布匹的集散地,食品、皮毛、制革業也比較發達,近幾年又興辦了汽車配件廠、精研磨具廠、窗紗廠等。區內回族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比較發達。 寺有教民500戶,1800人,回族。尊奉格迪國教禮。寺有阿訇1人,念經滿拉7人。</b></h1> <h1><b> 規模宏大,祖師故居</b></h1> <h1><b> 偶見布袋饃,買幾個,有油有鹽,挺好吃。</b></h1> <h1><b> 這兒叫買家街,向北通往G310。</b></h1> <h1><b> 中州渠,向東往白馬寺</b></h1> <h1><b> 往回走,這廣告做的,挺好</b></h1> <h1><b> 啟明西路,老廠</b></h1> <h1><b> 這廣告,也不錯</b></h1> <h1><b> 回望北窯清真寺</b></h1> <h1><b> 偶然發現橋叫這名。三井洞橋,相傳農歷2月15日是道教始祖老子的誕辰日,后世道觀均于此日在三井洞做道場,對老子進行祭祀活動。后來,每年的農歷2月15日,又興起了三井洞廟會,會址在十一中院內。由于場地狹小,廟會逐漸向外遷移。遂有如今的東至啟明西路、西至東新安街、南至金家街、北至萬壽街的大型三井洞廟會,交易人數最多時達萬人以上。<br /> 三井洞街位于老城東關瀍河西岸的三井洞故址,因金代所建的三井洞得名。因緊鄰宋洛陽城的啟明門遺址,故與三井街緊密相連的街道謂之啟明路。<br /> 1981年,洛陽市建設部門在三井洞街修建大橋一座,名"三井洞橋",橫跨在瀍河之上。</b></h1> <h1><b> 三井洞是洛陽老城的一處著名景觀。位于今洛陽市第十一中學院內,此處原有一金代建筑,名曰云溪觀,后毀。后來在其舊址上再次修建道場,取名"鳳仙姑洞",是金代女道士孫不二傳道坐化的地方,也北派"七真"中清靜派的發祥地。因景色奇妙,曾被列入為洛陽八小景之一。</b></h1> <h1><b> 中州渠瀍河交叉工程</b></h1> <h1><b> 過橋向南,是九龍臺北街,這些老人對九龍臺的歷史比較清楚。</b></h1> <h1><b> 春壽堂,老中醫陳春壽治療心腦血管病有獨特之處</b></h1> <h1><b> 中州渠</b></h1> <h1><b> 民族游園,向南是九龍臺南街,向西是九龍臺街。</b></h1> <h1><b> 九龍臺是曹操的點兵臺,它前面的廣場是演兵場。地址在瀍河西岸,九龍臺街路南,市第三建筑公司第一分公司場院中。原來是一座高臺,有臺階百級,占地約5000平方米,外面磚砌,內用土夯實,有長長的磚臺階。上面建有三,四進殿房,院舍,戲樓等,跨院有水井。如果你去過開封的龍亭,它們基本相似,只是九龍臺上的殿房沒有龍亭那么莊嚴華麗,臺子高低卻差不多。</b></h1> <h1><b> 在解放戰爭中,據守洛陽的206師師長邱行湘把九龍臺挖成防御工事。由地下直挖到上面,全部挖空,分修了碉堡,能上能下。解放洛陽戰役一打響,解放軍頭天晚上就俘虜了敵人哨兵,攻到了碉堡上面。但是找不到入口,只得又退了下來。一直到洛陽城都攻開了,才解放了九龍臺。</b></h1> <h1><b> 據說,九龍臺原是曹操建造的閱兵臺,到了明代,因閱兵臺上安放有刻著"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的龍牌,且有九條金龍守護龍牌,因此取名九龍臺。據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說,九龍臺街北側,有個坐北向南、高30多米的土臺子,經常有小孩子們上去玩耍。因這里東臨瀍河,西望洛城,南俯洛水,北視邙山,后被國民黨軍修成了堅固的工事。</b></h1> <h1><b> 九龍臺前面在解放前是一片亂墓塋地,整天都是陰森森地,周圍都是耕地,還有不少菜地,種滿了莊稼。解放以后,因九龍臺在戰爭中損壞嚴重,在建設過程中被全部拆除,遺址現在也無痕跡。這次訪古過程中,遇到幾個老人,都說小時候在九龍臺的坡上跑上跑下,大約1976年全部鏟平了。</b></h1> <h1><b> 轉回新街往南,發現一基督教堂,古樹參天,氣勢宏偉</b></h1> <h1><b> 《圣經》名句,教人向善</b></h1> <h1><b> 一段傳說,連接了兩個歷史人物曹操和關羽;一段傳奇,留下了兩個三國文化遺址瀍河兩岸的勒馬聽風街和九龍臺。</b></h1> <h1><b> 回到起點,天色已晚,雖然這兩個古跡仍是有聽頭,沒看頭,但畢竟來過。期待有識之士來此開發,使曹操和關羽兩位名人、九龍臺和勒馬聽風由傳說變成真實的風景……</b></h1> <h1><b> 發幾段視頻</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新兴县|
井研县|
康马县|
赣州市|
廉江市|
内江市|
阳城县|
阳谷县|
北海市|
海丰县|
万盛区|
青川县|
伊通|
花莲市|
伊宁县|
兴海县|
同德县|
札达县|
雷州市|
郓城县|
五大连池市|
赤水市|
常宁市|
枞阳县|
东光县|
米脂县|
溆浦县|
濉溪县|
新河县|
桃园市|
岳阳县|
长海县|
平利县|
屏南县|
澜沧|
乐业县|
翁牛特旗|
彰化市|
宁国市|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