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說起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皇家園林和大量的寺院廟宇。然而,從小在京城長大的我,更加偏愛的是盤踞在京北,蜿蜒曲折的宏大古建筑---長城。</h3><h3> 北京現存的長城基本建于明代,貫穿北京平谷、密云、懷柔、昌平、延慶、門頭溝六區,全長大約526公里。由于時代久遠,有些地方年久坍塌破壞,也由于當時設計的路線有分支,不在一條線上,因此,要走北京的長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攀登,慢慢地體驗與欣賞。</h3> 黑谷關長城 <h3>黑谷關長城是北京最東北部的長城。位于密云區大角峪村,是密云與灤平,興隆,承德四縣的交界處。長城對面就是霧靈山。</h3> <h3>這段長城比較殘破,在萬木叢中有些已成廢墟,但也不乏顯露的敵樓。</h3> 墻子路長城 <h3>墻子路長城是北京東側一座南北向長城,位于密云泉水河村,至今保留著河北進京的關口--墻子雄關。因為關門在村子民房之間,又垂直于現有的長城,不注意真不好找。</h3> <h3>這段長城最大的特色是由于長城隨山勢急上急下,形成了大大的V字形。</h3> <h3>秋日紅葉與長城交相輝映,雄偉妖嬈。</h3> 望京樓 <h3>從黑谷關向西,是北京城中最險峻的一段。那立陡的山峰上,長城順山勢攀上俯下,壯觀景色真是令人驚嘆。</h3> <h3>其中最險峻的當屬望京樓。從山下的村落唐家寨,攀上望京樓下面的聚仙樓絕對高度約有500米,普通人攀登需要2個小時,最后的100米高度,山崖大約75度角,甚是辛苦,好在不是攀巖,山路雖然崎嶇,但并不危險。</h3> <h3>比攀登望京樓更加兇險的道路是從望京樓到仙女樓的一段單邊墻。因為山頂陡峭狹窄,實在沒地方修出有著寬闊步道的城墻,只好曲里拐彎地修了這一道單邊墻,引得無數驢友好漢來這里挑戰。偶爾也會有人命斷此地,膜拜那些在這里建墻的英雄。</h3> <p class="ql-block">央視2021版國歌中的長城制高點就是望京樓,我們雖然沒有機會從航拍的角度拍到那么雄偉壯麗的風景,但是我們可以登上望京樓看到京北波瀾壯闊的長城美景。</p> <p class="ql-block">北京電視臺“大美北京”電視片中的望京樓和仙女樓。</p> <h3>文字磚昭示了望京樓的年齡,明萬歷五年是1577年。</h3> <h3>堅實的基礎告訴今人為什么長城430年屹立不倒。</h3> 司馬臺長城 <p class="ql-block">司馬臺長城東段與山嶺長城隔水相望,是北京長城中比較陡峭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東北共10個敵樓。由于古北水鎮的建設,把司馬臺長城包圍,已經不是單獨旅游區域。</p> <p class="ql-block">從司馬臺長城單邊墻看金山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這段單邊墻由片石砌筑,沒有使用長城磚,可能修筑太艱難了吧。</p> <p class="ql-block">這段長城已經不允許攀登,大概太陡了吧。最高處是仙女樓</p> 金山嶺長城 <h3>從司馬臺到蟠龍山是北京保存最完整,景色最壯麗的一段長城,雖然行政上分屬不同區域管轄,但景色卻渾然天成融為一體。這張照片站在金山嶺長城西側拍攝,風景包含了司馬臺長城的望京樓、仙女樓,金山嶺的東五眼樓,大小金山樓,將軍樓,四方臺等幾十座敵樓與烽火臺。</h3> <h3>金山嶺長城是北京明長城最容易上的一段,這得益于磚垛樓</h3> <h3>站在小金山樓外邊的懸崖,可以拍出金山嶺最壯麗的區段,蜿蜒曲折的城墻將烽火臺,敵樓連成半環。最高的將軍樓,低的黑姑樓,遠處清晰可見的西五眼樓。</h3> <h3>小金山樓在這樣完美的曲線中屹立</h3> <h3>大金山樓永遠那樣生機昂然。更高的地方是東五眼樓。</h3> <h3>比較陡的區段,就是那鋸齒般的護墻。適當的時刻,陽光可以直接穿過墻上的孔洞。</h3> <h3>金山嶺長城西側群樓</h3> <h3>西方臺,西五眼樓</h3> <h3>西六眼樓</h3> <h3>春暖花開的長城</h3> <h3>麒麟樓東側文字墻,記錄了長城的年代和營造隊伍,將近500年,文字清晰可讀。</h3> <h3>金山嶺長城向西是古北口長城,包括蟠龍山,古北口和臥虎山長城。</h3> 蟠龍山長城 <h3>蟠龍山長城名實貼切,是最像巨龍的一段長城。</h3> <h3>這座貌似完整的敵樓,有人稱其為24眼樓,其實已經殘破,背面全靠鋼結構撐著。</h3> <h3>這是一段沒有被過度修繕的長城,原汁原味,充滿滄桑。</h3> <h3>從蟠龍山長城遠遠地可以望見臥虎山長城,更加高險而陡峭。</h3> <h3>與蟠龍山長城隔河相望的是臥虎山長城,由于山勢似臥虎而得名。</h3> 臥虎山長城 <h3>臥虎山長城最低的地方沿潮河,這里連接著古北口關。日本進攻北京的時候,這里發生激烈的戰爭,500名17軍壯士犧牲在長城腳下。</h3> <h3>臥虎山長城姐妹樓是長城中靠得最近的敵樓,也是目前臥虎山長城最低處。</h3> <h3>臥虎山長城又窄又陡,在滄桑中傲骨錚錚。</h3> <h3>基石堅挺</h3> 慕田峪長城 <h3>慕田峪長城在北京長城中也屬于著名景點,位于懷柔區。</h3> <h3>多國領導人喜歡在這里走一走。</h3> <h3>慕田峪長城正關臺由三座敵樓并處而成。</h3> <h3>同一位置三座望樓,在長城中很罕見。</h3> <h3>長城立陡更顯雄偉壯麗。</h3> <h3>完善的排水設施,是長城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h3> 箭扣長城 <h3>箭扣長城在北京的野長城中最為著名,以山形似拉弓射箭時箭扣形狀而得名。攀登這里的長城被驢友作為挑戰極限的運動。許多外地人也慕名而來。</h3> <h3>大部分地方原汁原味,不曾修繕。</h3> <h3>有些敵樓無路可上,卻保持著原型。</h3> <h3>箭扣長城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石灰石,城墻都呈白色。</h3> <h3>箭扣長城最著名的景觀叫鷹飛倒仰。天梯與背后的山脊形似雄鷹展翅,倒仰于山下,遠遠望去非常壯美。</h3> <h3>天梯是最難攀登的一段。這一段長城大約有75度,個別地方能達到80度,破損比較嚴重。腳下可以踏步的地方很多只有幾厘米寬,攀登必需手腳并用。</h3> <h3>天梯和鷹飛倒仰側面可以看出傾斜的角度。</h3> <h3>而這樣陡峭的地方不僅是鷹飛倒仰,還有好幾段。這是小鷹。</h3> <h3>最高的敵樓叫北京結,從這里長城分成兩支,一支通向黃花城長城,另一支通向延慶九眼樓長城。</h3> <h3>北京結敵樓。</h3> <h3>上山氣短,下山腿軟,這么陡的山,腿可能會哆嗦了。</h3> 九眼樓 <h3>沿箭扣長城走到最高處有一座敵樓叫九眼樓,因每側9個箭窗而得名。</h3><h3><br /></h3> <h3>九眼樓位于延慶區四海鎮火焰山上。</h3> <h3>在北京的長城敵樓中體量是最大的。</h3> <h3>九眼樓長城原本兩層,由強大的的拱結構支撐。</h3> <h3>九眼樓長城還有古代營盤,是屯兵練武的地方。</h3> <h3>站在九眼樓可以看到箭扣長城全景。有驢友從九眼樓長城走到慕田峪長城整整13個小時,真是一項壯舉。</h3> <h3>箭扣長城在北京結分岔,向西一支伸向大榛峪,這里有驢鞍嶺長城和磨石口長城。</h3> <h3>由于這里地勢陡峭,建造困難,容易坍塌,曾經有兩員大將被朝廷問斬。</h3> 黃花城水長城 <h3>黃花城長城東段的18蹬是北京長城中一段非常險峻的區段,但是現在出名卻是水長城。</h3> <h3>因為修水庫一部分長城沒入水中,故稱水長城。</h3> <h3>供游人參觀游覽的是一段的長城修繕一新,多了俊秀,少了滄桑。</h3> <h3>水庫兩岸長城隔水相望。</h3> <h3>可貴的是水長城保留了一段外墻坍塌而沒有修繕的長城,可以看到石砌長城隔一段有一根比較強大的長方形石楔垂直于墻面安放,以加固圍墻。</h3> <h3>長城腳下有一片明代栗園樹齡超過600年。</h3> 居庸關長城 <h3>居庸關兩山夾一水,地勢險要,位于昌平區。</h3> <h3>是扼守北京的門戶,有城樓和甕城。</h3> <h3>居庸關由南樓和北樓合圍,北樓雄偉亦然。</h3> <h3>古老的長城,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上跑著現代動車。</h3> <h3>居庸關長城東山長城敵樓。</h3> <h3>西山城墻敵樓。</h3> <h3>居庸關城中坐落著云臺。云臺建于1342—1345年,上方原存泰安寺,清代大火寺毀,僅存云臺。</h3> <h3>云臺滿是元代風格石刻。</h3> <h3>從云臺看居庸關</h3> 水關長城 <h3>水關長城是八達嶺長城東段,由于跨水而得名。</h3> <h3>水關長城東側起于川字一號樓。</h3> <h3>西側起伏陡峭。</h3> <h3>敵樓密集</h3> <h3>西至京張鐵路。</h3> <h3>延綿不斷</h3> <h3>直到青龍橋長城。</h3> 八達嶺長城 <p class="ql-block">到北京爬長城是許多中外游客向往的旅程,但大多只認八達嶺長城,使得那里人山人海。寫此美篇是想告訴大家,長城美景遍布京北,飽覽歷史遺跡,享受攀登樂趣,擁抱大好河山,值得去的長城多著呢。活到老,爬到老是我們老兩口不斷地追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襄垣县|
贵南县|
罗山县|
梁河县|
东海县|
巴塘县|
常州市|
镇安县|
汉沽区|
永安市|
钦州市|
舟曲县|
册亨县|
读书|
灌南县|
会昌县|
绵竹市|
基隆市|
额济纳旗|
古丈县|
甘洛县|
九龙坡区|
日土县|
江津市|
郁南县|
千阳县|
双桥区|
文昌市|
西畴县|
延边|
隆尧县|
襄垣县|
上栗县|
丹棱县|
西华县|
平利县|
汾阳市|
广平县|
昌吉市|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