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那美麗而富饒的新疆伊犁河畔,有一個像嬰兒般可愛的尼勒克縣,在這個大西北邊垂的縣城旁,駐守著陸軍第七師二十一團。這支部隊從一九六九年秋進疆駐守這里,她的首個番號是九九零四部隊,在一九七五年夏番號改為三六一三七部隊,后由新疆軍區陸軍野戰部隊,改為武警八六六三部隊,成為武警第七師,隸屬于武警總部領導的機動師。</h3><div> 在2017年11月,武警七師在軍隊編制體制改革中,再次經歷重大變革,由原武警總部領導的機動師轉隸新疆武警總隊,撤銷師的建制,改編為新疆武警總隊下屬的三個支隊。</div><div>二十一團、炮團(706團)合編為新疆武警總隊第三支隊,自尼勒克移防至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克拉瑪依西路,履行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職責。</div><div> 我曾經也是這支部隊的一個兵,軍旅生涯中曾經有許多相識相伴的戰友,我們在這個大家庭中同生活,我們在這個大軍營里同訓練,</div><div>我們同在大西北守祖國邊防,這就是——我的戰友我們團。</div> <h3>原陸軍第7師21團司令部門樓,司令部門樓西邊的那棟房子就是原政治處的辦公室。</h3> <h3>原陸軍第7師21團司政機關營房大門,從此門進出團司令部和政治處機關。</h3><h3>與政治處電影組戰友袁小平(左)在營門前留影<br></h3> <h3> 一九六九年冬,部隊從石家莊組建來到尼勒克縣,沒有營房戰士們臨時住進尼勒克的學校教室里面,此時正值隆冬季節地凍天寒,教室寬敞無有設備可供取暖,外面風雪大氣溫低教室里面就有多寒冷,這就是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里艱苦就在哪里安好新家。部隊駐地曾經是一片荒山野嶺,要把這里建成戰士的新家。要在一窮二白的地方建成一個團的營地,可想而知要多難就有多難,但我們指戰員個個都是英雄和好漢,沒有砌房子的磚,咱們自己拓坯燒,建房沒有圖紙,咱們就自己設計,戰士們要吃,咱們就自己開荒種糧,沒有蔬菜鹽水煮黃豆把饅頭咽,挖來野菜沒有肉戰士們吃得也香甜,軍訓砌墻建營房兩不誤唯恐落后都在爭先,拓坯燒磚供不應求士氣沖天,幾年就把各營各連的營房建成。當年退伍老兵站在首長面前,未曾開口兩眼汪汪淚線漣漣,說的是:當兵三年雖然未打仗上前線,卻蓋了一年房子燒了二年磚,但有了當兵的歷史我無悔也無怨,今生最憶的是我們陸軍第七師二十一團。</h3><h3> 這是戰士們親自拓坯燒磚砌筑,最后落成的軍人俱樂部——大禮堂,成為部隊現存的唯一一座標志性建筑。</h3> <h3>原政治處的舊址。</h3><h3> 我們剛走進軍營時,軍人俱樂部禮堂正在興建中,部隊集合開會,晚上看電影,看宣傳隊慰問演出,就在政治處辦公室北面旁邊的露天舞臺的廣場上進行。</h3><h3>2015年8月與戰友重回老部隊時在政治處舊址旁留影。這里有我軍旅生涯的留戀和記憶!<br></h3> <h3>原政治處的戰友在政治處辦公室前合影</h3><h3>前左劉志端,后左石迎春,后中田家印,后右李孟榮</h3> <h3>與田家印主任和薛書偉主任之子在政治處辦公室前看雜志。</h3> <h3>時間回到1974年的冬天:</h3><h3>想當年,三百多人,浩浩蕩蕩,沿長五路,至火車站,敲鑼打鼓,夾道歡送,參軍入伍好風光!<br></h3><div>曾記得,坐悶罐車,轟轟隆隆,穿過長江,跨越黃河,挺進天山,馳騁戈壁,塞北冰雪好寒涼!</div><div>憶往昔,修筑陣地,建設營房,野營拉練,屯墾農場,對越自衛,駐守邊防,秣兵歷馬好榮光!</div><div>至今朝,當年豪情,過眼云煙,美好青春,已成奉獻,年過花甲,時光荏苒,戰友情深永難忘!</div><div>參軍入伍時在縣城照相館同接兵排長蔣萬福(中),同鄉戰友方伯元(左)合影。<br></div> <h3>參軍入伍時,曾經同吃住的社教干部吳愛寶前往縣城送行,倆人在縣照相館合影留念。</h3> <h3> 尼勒克陸軍第七師二十一團,是我軍旅生涯戰斗過的地方,這里也是我的第二故鄉,軍營往事魂牽夢繞終身難忘。</h3><h3> 1976年的春天,政治處主任孔祥霖派我回家鄉出差,任務是為部隊印寫文稿用的材料紙。因為那時洛陽紙貴,邊疆奇缺,部隊用的文稿紙急將用完。在那全團只有司令部軍務股有一臺鉛字打字機,一個打字員,部隊所有文稿完全靠手工抄寫完成的年代,沒有文稿紙怎么能行?部隊的工作就不能正常運轉。部隊文稿紙的供應由政治處負責,為了部隊的正常工作,必須及時補充文稿材料紙。不說當地沒有文稿用紙,連印刷廠都沒有,在部隊駐防的尼勒克縣印刷完全沒有可能,就是到伊犁自治洲的伊寧市和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市印刷,在那個紙張奇缺的年代也幾乎沒有可能。</h3><div> 我當時在政治處宣傳股報道組,知道文稿紙的重要性,而恰好供應部隊的文稿紙又是宣傳股的工作,部隊沒有文稿紙用了怎么辦?我想起我有一個遠房表叔夫婦倆人都在家鄉的縣印刷廠工作,我想能不能到我的老家去印文稿材料紙。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向當時的宣傳股長王成法講了,股長同意,說請示主任他們再作決定。</div><div> 沒過幾天,孔祥霖主任就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說處里研究決定讓我回家鄉出公差——印文稿材料紙。就這樣,我在參軍入伍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以出公差的名義回到家鄉,看望久別的親人,更主要的是還不算探親假,到時候還可以請探親假,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就這樣我又回到了離部隊有萬里之遙的家鄉。</div><div> 一回到家鄉,第二天首要任務就是去縣印刷廠找表叔落實印刷文稿材料紙的事,誰料想,臨湘印刷廠也缺文稿紙,好在表叔是廠里的負責人,他說帶我到岳陽市的印刷廠去找人,你穿軍裝去,說是新疆邊防部隊要印文稿材料紙,為了加強軍民魚水情,支援邊防部隊,一定會把你們所需的文稿材料紙給印出來的。果然如同表叔所說,岳陽市印刷廠的領導看到是部隊來印文稿紙,說什么要把任務完成。沒想到這次出公差的任務完成了,我還美美地在岳陽玩了幾天,逛了岳陽樓,走訪了幾位戰友的家人,還順便在家里陪父母住了幾天。</div><div>這是當時在岳陽印文稿材料紙時逛岳陽樓留影(一)</div> <h3>這是當時在岳陽印文稿材料紙時逛岳陽樓留影(二)</h3> <h3> 曾經的戰友,在部隊的歲月里,我們朝夕相處,戰友情誼終身難忘,流逝的時間把你我彼此深深的印在記憶中。</h3><h3>同戰友汪健毛(前左),陳陽輝(前右)在司令部門前的花壇中留影。</h3> <h3>戰友陳陽輝(前左),晏新社(前右),謝青山(后左),李冬陽(后右)在司令部門前花壇中合影留念。</h3> <h3> 為紀念參軍入伍四十年,2015年8月,我們瀟湘老兵相約,從湖南岳陽庭湖畔出發,乘飛機飛到烏魯木齊,又乘旅游車沿著當年進疆入伍的路線,馳騁茫茫戈壁灘,經賽里木湖,果子溝大橋,翻過天山,通過霍爾果斯邊境口岸,穿越伊犁河谷,來到我們的第二故鄉尼勒克,走進曾經魂牽夢繞的軍營,映入眼簾的是莊嚴的是軍營門崗,通過軍營門崗進入營區,是一排排三層高整潔的營房,司政后三大機關在原司令部地址上的一棟大樓里統一辦公,整個軍營與印在我們記憶中的部隊的模樣蕩然無存,原來塵土飛揚的道路和廣場被水泥澆筑的代替了,原來軍人服務社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時尚的軍人招待所,原來的后勤處,衛生隊和一營的老營房沒有了,原二營三營營房變成了現在的軍營。看到現在軍營的模樣,我們瀟湘老兵圍繞營區轉了一圈,努力尋找當年軍營的模樣,但軍營己經面目全非,尋找不到記憶中的軍營。值得慶幸的是整個軍營還保留著一棟首長樓,一棟舊家屬樓,并且原部隊最好的一棟建筑——軍人俱樂部禮堂,經過裝修還完整地保存在營區,十分亮麗。</h3><div> 我們湖南老兵,是在臨近中午到達尼勒克縣城,在尼勒克新安大酒店安排好住宿,吃過午飯后,便往部隊趕去。通過哨兵與團首長聯系,首長派人來到營門口把我們接進軍營,參觀了整個營區,在軍人招待所打乒乓球,與首長們交談,還到營區外面的尼勒克大橋附近轉了一圈,變化確實大,晚飯在部隊二營四連食堂就餐,看到戰士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嘹亮的軍歌,圍座在飯堂的桌上吃飯,我們仿佛</div><div>又回到了當年的部隊生活。</div><div>瀟湘老兵四十年后重返部隊時在部隊營門口合影留念</div> <h3>湖南老兵戰友在首長舊樓房前合影留念</h3> <h3>湖南老兵戰友在部隊軍人俱樂部禮堂前合影</h3> <h3>在部隊大禮堂和司政后三大機關前留影</h3> <h3>湖南老兵戰友在部隊營門口合影留念(一)</h3> <h3>湖南老兵戰友在部隊營門口合影留念(二)</h3> <h3>在部隊軍人招待所前留影</h3> <h3>在部隊服役時在原尼勒克大橋上留影,身后高坡上的圍墻內便是我們的老部隊營區,現在的新營房也還是建在那里。</h3> <h3>在部隊服役時在原尼勒克大橋旁留影</h3> <h3>2015年8月重返部隊時在現尼勒克大橋下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新疆沙漠里特有的一種植物——紅柳,她長在沙漠里,不怕太陽曬,不怕狂風吹,極耐干旱,具有頑強的生命活力,夏天還開著紫紅色的花族,在黃色的沙漠里紅綠相間的紅柳顯得特別鮮艷,給行走在沙漠里的人帶來一種生存的希望!給人一種努力奮進的力量!凡是新疆人都十分喜愛紅柳,因為她有我們軍人一樣堅韌不拔的品格!她有我們軍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她像我們軍人守護著邊防一樣防護在沙漠! 特別是新疆的軍人都喜愛紅柳!陸軍第七師二十一團雖然經過幾次轉隸,但她的根始終像紅柳一樣扎在新疆廣闊的大地上。</font></h3> <h3> 2017年12月8日,舉行武警七師轉隸新疆總隊交接儀式,12月11日,二十一團部隊已到達烏魯木齊市,改稱為新疆武警總隊第三支隊。二十 一團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48年的歷程成為歷史。</h3><h3><br></h3> <p class="ql-block">詩作者,呢稱“二炮手”。</p> <p class="ql-block">詩作者,呢稱“二炮手”。</p> <p class="ql-block"> 這支部隊許多的老戰友悉老部隊撤編轉隸新疆總隊,其中有一位沒有署名的戰友,寫了一首小詩以抒情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華北平原到伊犁河畔</p><p class="ql-block">您擎起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匯集了軍中驕子</p><p class="ql-block">從此,與天山結下了不解之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八個激情歲月</p><p class="ql-block">鞏乃斯草原有您驍勇的身姿</p><p class="ql-block">天山公路銘記著英雄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那拉提的草原是年輕戰士的汗水澆灌</p><p class="ql-block">唐布拉的云杉喲</p><p class="ql-block">日夜凝望著戍邊將士的笑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八載風云變幻</p><p class="ql-block">從土窩子到干打壘</p><p class="ql-block">從三點紅到橄欖綠</p><p class="ql-block">您始終都是伊犁河谷的一把利劍</p><p class="ql-block">第二故鄉的每寸土地喲</p><p class="ql-block">永遠寄托著一代代英雄官兵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新時代的號角吹響</p><p class="ql-block">您又以新的姿態揚帆啟航</p><p class="ql-block">厲害了,我的戰友我們團</p><p class="ql-block">七師永恒!</p><p class="ql-block">七師再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宾阳县|
娱乐|
沿河|
富宁县|
满城县|
赫章县|
京山县|
会泽县|
白朗县|
巧家县|
定西市|
奇台县|
花莲市|
外汇|
湖口县|
枣庄市|
深泽县|
万年县|
方正县|
临猗县|
康马县|
德格县|
崇左市|
宁乡县|
日照市|
惠安县|
霍州市|
兴仁县|
苍南县|
清水河县|
恭城|
姚安县|
菏泽市|
台湾省|
博湖县|
佛冈县|
肥东县|
花莲市|
文登市|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