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大風的冬夜,穿過幾道街,走進影院,不只為觀《芳華》,是想借這青春的芳華寫點什么。是文藝片嗎?略有幾分傷感。是倫理片嗎?探討卻又有度。是戰爭片嗎?流血生死未見恩仇。但《芳華》是力求唯美的。編導試圖在打造青春影片的經典,想以此定格在電影史上。</div><div> 這個愿望和初衷也是美好的?;蛟S也是觀影者的共同期待吧。</div><div><br></div><div><br></div> <h3> </h3><h3> 青春的芳華像一幅油畫,真實深刻但又有幾分朦朧。每個觀畫者的審美意趣不同,油畫的冷暖和溫度都會有微妙的變化。</h3><h3><br></h3><h3><br></h3> <h3><br></h3><div> 從電影敘事的角度,故事可分為三個階段。開始是芳華是青春的盛宴,是所有美的雕塑,是編劇和導演人生回憶美酒,就是有不美好,甚至是惡,那也是插曲,是生活的幽默,是端給我們的一道甜點,讓青春的芳華成為一段曼妙樂章和與之合拍優美的舞姿。任何故事的講述都有起承。</div><div><br></div><div><br></div> <h3> 這個起承的色調就象文工團營院的墻體,是米黃(卡其色)基調上的紅,白,綠。主體調是溫暖的,這是陽光的色調,也許這正是那個年代的生命印痕,讓人回味,難以名狀。這種環境與氛圍的營造,是電影特有的造夢功能,也是電影人特殊使命。</h3><h3><br></h3> <h3> </h3><h3> 第二段,應從那個讓命運突轉的擁抱開始。一個優美的音符似乎標錯了章節。男主翁劉峰深沉的精神愛情變成骯臟了猥褻,一個雷鋒似的道德楷模不應與男女私情相關聯。影片雖然沒有表達某種鮮明立場,也沒有明顯情感傾向,但越是客觀的敘述,觀影者會有多層的體味與咀嚼。這是導演的老辣與狡猾,或者是其他什么。你懂的吧。<br></h3><div><br></div> <h3> </h3><h3> 這一轉折,連帶女主人翁命運悲劇的悄無聲息地展開,并向縱深發展。即由文革中其父和家庭遭受惡運和傷害,自己遭受的不公對待,以及戰火中消失的青春,足夠將一個敏感而善良的精神生命予以摧毀。有意思的是,在生命受撞擊最猛烈的這個橋段,電影的畫面的主色調仍然是暖色的,甚至是以血紅為主。這里有犧牲,有殘酷,有青春的凋零,但見不到敵人,也沒有仇恨。</h3><h3><br></h3><h3><br></h3> <h3><br></h3><div> 但對善良和正義良知的討論是有的。這里的戰場,描寫的不是戰爭,而是想讓青春來一次怒放,讓芳華來一次抒發,來一次高調的出場與定格。</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 第三段是合(起承轉合),是芳華的落幕,是命運在歷經千萬劫難后的交織,或者說是依靠。一切討論表達都是多余的。秉持與丟棄的,也許有因果定律,也許只是同命運開著玩笑。</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 "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不知是這首《絨花》激發了嚴歌苓,又打動了馮導,還是王酩的歌詞就是一代人青春命運的讖語?</div><div><br></div> <h3><br></h3><div> 哦,對了,第三段的色調仍是溫暖的。不因命運坎坷而改變創作基調。最后的依靠是略帶傷感的,悲憫的,但畢竟有個肩膀可以靠靠,是生命的重逢,也是一種不算寒涼的歸宿。</div><div><br></div> <h3> 芳華如夢,青春如歌,生命如花,綻放在她該綻放的時空,定格在她絢爛的年紀,沒有了傷痛傷害與誤解,留下了真誠善良與美麗,立起了英雄的青春,詩歌般的年華,馨香千秋,光耀萬載。</h3><h3><br></h3> <h3> </h3><h3> 觀影隨手記,隨機寫來,未酌改一句一詞,原汁原味。諸方家斧正,共賞共評。</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市|
中阳县|
镇雄县|
哈巴河县|
伊宁县|
开江县|
临高县|
通河县|
海门市|
叙永县|
富裕县|
济南市|
绥芬河市|
堆龙德庆县|
墨玉县|
鸡东县|
监利县|
伊春市|
东乌珠穆沁旗|
赤峰市|
津南区|
海伦市|
林州市|
蓬安县|
盐山县|
宿松县|
玉山县|
雅江县|
米林县|
宁武县|
抚远县|
高淳县|
客服|
兴和县|
濮阳县|
民权县|
梅州市|
博罗县|
清流县|
宁波市|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