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暢游了意大利這個古老而又時尚的國家,行程3000多公里,歷時25天,度過了一個美好難忘的"羅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訪報道在西西里島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曾經到過意大利,到過羅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總算能一償夙愿,很好地領略了這一世界遺產最豐富國家的風采。</h1><h1> 把這一集冠以“托斯卡納”,是因為從五漁村出來,我們就進入了意大利中西部的托斯卡納大區,其中主要游覽了比薩、佛羅倫薩、圣吉米尼亞諾、錫耶納和皮恩扎等,這些地方不僅風景美麗,文化藝術遺產也豐富多彩,還都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h1> <h1> 托斯卡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還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及但丁等文化藝術大師的出生地。托斯卡納艷陽下的田園風光令人著迷,丘陵、麥地、草垛、絲柏樹、葡萄園和星星點點農舍小屋,吸引了無數熱愛大自然的人。下圖為托斯卡納田園風光中最著名的維塔列塔圣母禮拜堂(cappella della madonna di vitaleta)——"小耳朵教堂"。</h1> <h1> 從五漁村到比薩大約80公里,因為順路,也因為好玩,才確定到比薩。在一片寬闊的草坪上,坐落著聞名于世的四件中世紀時期的建筑杰作——大教堂、洗禮室、比薩斜塔(鐘樓)和墓地。由于它太過突兀,而且其風格與周圍建筑并不一樣,因此感覺上有點像一堆兒童玩具積木。而事實上這些建筑恰恰是意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薩城的標志性建筑,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時288年。這些建筑對意大利11世紀到14世紀間的紀念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比薩大教堂廣場于198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1> <h1> 比薩斜塔(Torre di Pisa)幾乎家喻戶曉,然而有些重要數據,知道的人恐怕并不多。斜塔始建于1173年8月,但據記載在工程開始后的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發現傾斜,等到1372年完工,塔身已向東南傾斜,爾后又轉向南傾斜。目前其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意大利政府于1990年起斥巨資修復斜塔,有報道該塔在2001年至2013年間已減少傾斜2.5厘米。而斜塔斜塔,一方面因為伽利略在那里做自由落體實驗,另一方面恰恰是因為其斜才聲名遠播,人們也因為擔心它有朝一日將倒塌而紛紛前去與之合影。</h1> <h1> 來到佛羅倫薩(Firenze),徐志摩所譯的“翡冷翠”老在耳邊響起,到了那里才知道,其實這三個字更接近意大利語的原名發音。但無論如何,佛羅倫薩永遠是世界藝術的靈魂和心臟、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到那里,就是去膜拜大師的杰作,感受美的真諦。</h1> <h1> 佛羅倫薩是托斯卡納大區首府。進市區后我們就一頭扎進了老城的市政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廣場建于十三、四世紀,周圍布滿精美建筑和雕塑,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眾多藝術大師留下的杰作,其中傭兵涼廊里的雕塑最為集中,令人目不暇接。當然,市政廳門前的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大衛》像,則是最著名的,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也是我兒時就在心中打下烙印的一座豐碑。原作已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下圖為市政廣場和舊宮塔樓。</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始建于1296年,建筑群由巨大的穹頂大教堂、喬托鐘塔和八角形圣諾望洗禮堂組成,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瑰寶。1982年,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群,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圓形穹頂,外觀似花瓣,在城市中心非常突出。穹頂是當地天才建筑大師布魯涅內斯基仿造羅馬萬神殿設計的,據傳他連草圖都沒畫一個,就指揮工人搭建,而且根本無須搭腳手架,歷時14年完成,是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是古典藝術與當時科學的完美結合,連教皇也驚嘆為“神話一般”。后來米開朗基羅又模仿它設計了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卻不無遺憾地感嘆:“可以建得比它大,卻不可能比它美”。</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外立面是由白、紅、綠三色大理石貼面、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建筑群,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鐘樓由達·芬奇的老師喬托于1334年設計并監督完成。圣喬萬尼洗禮堂最大看點,是裝飾有10塊《圣經》舊約故事浮雕的黃銅大門,浮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連米開朗基羅看了后都驚嘆“這該是通往天堂的大門”。這三座巨大建筑,以其外觀上的神似和呼應,同時各有特色而相擁矗立在一個大廣場上,成為最完美的綜合體。</h1> <h1> 外出旅游,遇到下雨,多數人是躲雨,而攝影愛好者,有時候卻是冒著雨往前沖。那天我們在佛羅倫薩拍老橋(Ponte Vecchio),就遇到這樣一個特殊天氣,后來竟然演變成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斗”。下圖為烏云密布下的舊宮塔樓。</h1> <h1> 在市中心玩了一圈后,我們差不多于傍晚時分到達計劃中的阿諾河圣三橋,這是拍攝金色老橋維奇奧橋的最佳機位(見下圖)。很巧,那時候西邊的太陽已經很低,而東邊則烏云密布,老橋是順光,并鑲嵌在深色烏云背景中,色彩非常好,這對風光攝影來說,是比較理想的光線。</h1><h1> 多寫一段,其實圣三橋本身也是阿諾河上的一座名橋,1557年由米開朗基羅設計。而且還有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在橋頭與他的夢中情人貝特麗絲邂逅的故事。</h1> <h1> 拍完老橋,下一目的地是阿諾河南岸的米開朗基羅廣場,計劃在那里拍攝佛羅倫薩城市的落日全景。根據地圖計算,從圣三橋到廣場只有1.7公里,走走最多也就半小時。于是我們決定走去廣場。然而讓我們沒想到的是,從城里走到米開朗基羅廣場,有個大上坡,而恰恰當我們走到坡底時,烏云在我們頭上翻滾,東面已經開始下起小雨,而西邊的太陽卻亮得像舞臺上的聚光燈,光線真的是太絕妙了。</h1> <h1> 這時我真的急了,這樣的特殊天氣和光線,對于風光攝影,真是太難得了。根據我的經驗,這種天象,在米開朗基羅廣場,很可能看見彩虹飛架佛羅倫薩老城;即使沒有彩虹,那么也因為有烏云背景,落日至少也能把老城打成金紅色……但要是去晚了,太陽落了,就什么也沒了。這時已無法叫到出租車,我只有硬著頭皮,一腳踏上大臺階,開始與時間賽跑。</h1> <h1> 我背著十來公斤重的器材,要爬一個差不多200米長的大坡,真的要咬咬牙的。可我當時滿腦子都是彩虹和金紅色晚霞……</h1> <h1> 到頂了,米開朗基羅廣場是個大平臺,因為地勢高,所以視野非常好,確實是拍攝老城全景的最佳地點。我來不及喘氣,更來不及休息,支上三腳架就開拍。下圖是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的《大衛》像復制品。</h1> <h1> 可惜因位置關系,沒看到彩虹;而且還因為太陽已經不太亮了,所以周圍建筑物的立體感也差強人意。好在天上云不錯,西邊也還留了點紅,東邊已大雨傾盆。</h1> <h1> 這是一張西邊太陽東邊雨的片子,云很美,蜿蜒的阿諾河和盤托出了包括圣母百花大教堂、喬托鐘樓等佛羅倫薩地標建筑。</h1> <h1> 好在這雨逐漸向北飄去了,下圖就是雨下到了北邊的山坳里,正好被西下的太陽光打亮,這種光影很難得,雖然圣母百花大教堂沒被打亮。</h1> <h1> 再后來,隨著太陽很快落下,空氣中的色彩變化簡直能以分秒來計算,迫使我必須不斷地改變照相機的拍攝數據。阿諾河水湛藍湛藍,維奇奧老橋沐浴在金紅色的晚霞中,這樣的色彩真是很難得。</h1> <h1> 拍完晚霞拍夜景,我們在米開朗基羅廣場一直拍到華燈初上,天黑才收工。舊宮——維奇奧鐘樓夜景也很美。但我們走在下山路上時,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落了下來,以致我們事先計劃好的佛羅倫薩牛肚包啊,扎扎牛排啊、特產于佛羅倫薩丘陵的基安蒂紅葡萄酒等等當地美食,統統都泡湯了。</h1> <h1> 這是當晚最后一張夜景片子。第二天一早,我們又去了米開朗基羅廣場,前面有兩張片子,就是那時候拍的。唯一稍有遺憾的是,烏菲濟美術館沒時間去。</h1><h1> 來到佛羅倫薩,不能不提曾經統治了佛羅倫薩兩百多年的美第奇家族,是美第奇家族保護和推動了這個中世紀古城迅速崛起。加之當時佛羅倫薩名人薈萃,濟濟一堂,達·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多納泰羅、喬托、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薩里等等等等,這些天才大師創造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繪畫作品,使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歐洲文化和思想的中心。</h1> <h1> 圣吉米尼亞諾(San Gimignano)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大區錫耶納省的一個中世紀小城,在佛羅倫薩以南56公里處,古代是天主教徒為朝圣而往返于弗朗西斯科和羅馬之間的重要物資補給地。因為不在佛羅倫薩和羅馬的主干道邊,因此游客不算多。</h1> <h1> 據說圣吉米尼亞諾在城市發展鼎盛期,當地貴族在城里建造了總數超過70座塔樓和碉樓,樓高平均都有50米之多,以表明他們的富有和權力,同時也作為戰爭防御所用。因此,小城也有“中世紀塔城”的稱號。</h1> <h1> 如今雖然只剩下14座塔樓,但這座千年古城仍然保留了它的封建基調和外貌,同時還保留了一些14世紀至15世紀時期意大利的藝術杰作。為此,圣吉米尼亞諾歷史中心199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下圖為古城最高的格羅薩塔樓(Torre Grossa),也是唯一對公眾開放的塔樓。</h1> <h1> 圣吉米尼亞諾小鎮游覽起來很方便,從南門圣喬瓦尼拱門(porta San Giovanni)進入,景點主要有圣吉米尼亞諾大教堂、水井廣場(Piazza della Cisterna)和那些千年古碉塔樓。</h1> <h1> 三角形的水井廣場(Piazza della Cisterna)中央,有一口古井,據說開鑿于13世紀,是當時古城居民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中世紀文明的獨特見證。</h1> <h1> 到了圣吉米尼亞諾古井廣場,就不能不到開在廣場一側碉樓下面的Gelateria Dondoli冰淇淋店光顧一下了。該店店面雖小,但各種口味的冰淇淋花樣繁多、色彩斑斕,常常讓顧客挑花眼。這家冰淇淋店因獲得過2006/2007和2008/2009年度的Gelato世界冠軍,所以被冠以“世界最好吃冰淇淋”。</h1> <h1> 慕名而來的人們,常常會在這家冰淇淋店門口排起長隊,好多人還會坐在古井臺階上休息,邊觀賞碉樓、邊曬太陽、邊品嘗這款世界冠軍冰淇淋,真是個非常享受的體驗。意大利冰淇淋確實好吃,香甜細膩柔滑,據說不添加除原材料之外的任何成分。</h1> <h1> 緊挨著水井廣場旁的,是大教堂廣場,廣場有多座塔樓環繞,這里坐落著當年的市政廳和圣吉米尼亞諾大教堂,又名圣母瑪利亞升天教堂(Collegiata di Santa Maria Assunta)。大教堂始建于12世紀,是一座外觀樸素的羅曼風格教堂。教堂內部的博物館藏有眾多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錫耶納畫派的壁畫作品。</h1> <h1> 老城的街頭藝人。</h1> <h1> 錫耶納(Siena)是中世紀城市規劃的杰出典范,也是托斯卡納第二大歷史名城,199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盡管距離佛羅倫薩才60公里,但歷史上錫耶納因長期與佛羅倫薩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止,并于十六世紀中葉最終輸給佛羅倫薩,落入美第奇家族統治。</h1> <h1> 錫耶納城市建設很絕,整個老城是圍繞一個扇形的貝殼廣場(Piazza del Campo )所建,而且是建在城中心的低洼地上。其實按原名應該叫田園廣場,只是因為從高處俯視,廣場形如貝殼,由此得名。廣場還均分成九個部分,據說代表錫耶納屬下的九個行政區劃。</h1> <h1> 整個廣場是斜坡的,如同貝殼般,九個部分被十一條道路分割并放射開來,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廣場最低處有個漏洞通地下水道,廣場不怕積水,游客們走累了,還可在廣場斜坡上席地而坐,聊天曬太陽。廣場周圍有許多咖啡店、餐館、紀念品商店等。</h1> <h1> 廣場最高一側是著名的歡樂噴泉(Fonte Gaia),始建于1081年,后幾經修改和重建,噴泉的水是從25公里外,通過水道橋等引水設施引入的,完工于1342年。噴泉池呈長方形,三面都有以圣經為故事題材的大理石雕刻,比如創世紀、創造亞當、逐出伊甸園等,不過都是復制品。噴泉出水口是母狼雕塑,傳說戀人們喜歡到這里來許下愛的誓言。在一個出水口,我發現一只鴿子在飲水,其動作有趣呆萌,令人動容。</h1> <h1> 古城里的每一條街道都會通向這個扇形廣場,住房和商店順路而建,也都面向廣場。據說從前廣場的祭壇上每天都有公開彌撒,居民們大可不必走出家門或停下手里的工作就可以聽到彌撒。</h1> <h1> 陽光下,我與一位大胡子聊天。他告訴我,就在這個廣場上,每年7月2日與8月16日都要舉行熱鬧非凡的賽馬會,那可是錫耶納最古老的大節日,參賽者都穿傳統服裝,代表各個教區,優勝者可獲一面錦旗。怪不得不少小巷的弄堂口或酒吧,都插有各種帶奔馬圖案的旗子,估計就是他們的榮耀。電影《托斯卡納艷陽下》里,就有錫耶納古老的賽馬會。 </h1> <h1> 小巷里的窗臺光影很美。</h1> <h1> 塔樓下的景色也不錯。</h1> <h1> 幾個世紀以來,當地居民一直注意維護城市的原貌,因此這里依然保持著公元12~15世紀的格局,被公認為歐洲中世紀城市的代表。</h1> <h1> 在錫耶納城里,我驚奇地發覺多處都有“母狼喂養兩個嬰孩”的雕像。20年前到羅馬游覽,知道羅馬起源于一頭母狼喂養了兩個被遺棄的嬰孩,他們長大后建立了羅馬,哥哥Romulus還做了羅馬的國王,母狼喂養兩個小孩的雕像,成了羅馬城市的徽標。</h1> <h1> 后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錫耶納是弟弟Remus的兒子塞紐斯(Senius)Senius所建,因而在錫耶納隨處可見以母狼喂養兩個孩子為主題的雕像和其他藝術品。</h1> <h1> 不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錫耶納的母狼喂奶雕像樣式并不嚴格固定,母狼姿態各有不同,兩個嬰孩的位置和動作,也都不太一樣。</h1> <h1> 這些年歐洲走得多,教堂看多了有點審美疲勞,但錫耶納大教堂(1136-1382)卻依然令我為之一振。教堂正面的大理石雕刻裝飾,其精美繁復程度,唯有米蘭大教堂能與之媲美。另外,據說教堂正面下半部分的三扇大門,屬于羅馬式風格;而上半部分則屬于哥特式,但又不見哥特式建筑特有的高聳入云的尖塔。</h1> <h1> 在神權高于王權的中世紀,無不將大教堂置于城市的中心地位,而錫耶納大教堂(Duomo di Siena)卻似乎是個例外,更可能是個創舉。這座位于古城最高處的華美建筑,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光彩覆蓋整座古城。</h1> <h1> 錫耶納人原本打算將其建造成世界上最大規模、也最華美的大教堂,可惜后來席卷歐洲的黑死病令錫耶納城市人口減半,計劃被擱淺,幾經停工,規模也縮小,最終只達到了華美的極致,卻無法在規模上稱雄了。</h1> <h1> 錫耶納大教堂的一大特色,是無論其外立面、塔樓還是內部立柱墻面均采用白色和墨綠色大理石相間筑成,宛如斑馬的花紋。據說這源于錫耶納城市締造者塞紐斯(Senius)的戰馬花紋。</h1> <h1> 另外就是大教堂正面兩邊的大理石雕刻裝飾,動物人物,飛禽走獸,圖案花紋,線條鑲嵌,應有盡有,且其精美繁復程度,完全可以用復無以復加來形容,令人嘆為觀止。再仔細觀察,大教堂的前立面還鑲有粉紅色大理石,站在這樣一座如此至精至美的藝術殿堂前,我只有贊嘆,沒有語言。</h1> <h1> 錫耶納大教堂的內部裝飾,其華麗程度也是其他哥特式教堂所無法比擬的。它那布滿大教堂地面的大理石鑲嵌畫,每一幅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巨大的大廳石柱,也采用墨綠和白色相間的大理石拼接建造,可謂里外呼應;與大教堂相連的皮科洛米尼藏書樓,其內部幾乎沒有一寸不被藝術品覆蓋,且在精美程度上甚至超過名震四海的梵蒂岡西斯廷小教堂。</h1> <h1> 父與子。</h1> <h1> 錫耶納大教堂前的臺階上,游客們在休息曬太陽。</h1> <h1> 在距離貝殼廣場后面不遠處,有一個少有人駐足的薩林貝尼廣場,廣場正面是薩林貝尼宮(Palazzo Cantucci),建于14世紀;左側是坎圖奇宮(Palazzo Cantucci),右側是斯潘諾基宮(Palazzo Spannocchi)。這三座宮殿都歸歐洲第一家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家族所有,是世界上目前仍在運營的歷史最悠久的銀行。</h1> <h1> 薩里貝尼廣場中央矗立著錫耶納杰出的經濟學家班蒂尼·薩盧斯迪奧(Bandini Sallustio)的雕像,建于1882年。</h1> <h1> 錫耶納大教堂在建造期間,因歐洲爆發黑死病而屢遭劫難。如今在大教堂一側的歌劇博物館(Museo dell' Opera),據說實際上是大教堂原本未完成的另一半改建的。在那里登上頂層觀景天臺,可以欣賞四周風景。下圖是在排隊時,我抓拍的一位收票的工作人員。 </h1> <h1> 沐浴在托斯卡納艷陽下的錫耶納洗禮堂。</h1> <h1> 從錫耶納出來,去到蒙蒂恰諾(Monticiano)半路上,我們順路看了被譽為“意大利最奇特五個景點”之一的圣加爾加諾修道院(Abbazia di San Galgano)。那是個無頂的建筑遺址,但卻有一輪明月高掛,參觀當時我腦子里跳出來的唯一一個詞兒就是“月宮”。</h1> <h1> 修道院是一棟13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遺址,從SP73bis公路到SP441省道后向南拐,就可以到達,距離蒙蒂恰諾才7公里。修道院四周都是絲柏樹,猶如古代隱士,隱匿在托斯卡納的丘陵叢林中,與世俗隔離。</h1> <h1> 據說其歷史上是一座曾經輝煌的西多會修道院,擁有托斯卡納地區內極大的權勢,這里的修道士曾擔任沃爾泰拉和錫耶納的審判員和會計師,解決過城鎮之間的爭端,并為錫耶納教堂的建設出謀劃策。</h1> <h1> 有記載,從1348年黑死病開始,到土地被雇傭軍征用,修道院屢遭破壞,日益沒落。15世紀末,修道院已沒法住人,1786年,再遭雷電擊中屋頂,三年后修道院被廢棄,但四壁大體完整,保存了卡皮托拉萊大廳、餐廳和四面柱廊的庭院。其中中庭美艷無比,據說到了春天,泥土中長出的青草便成了天然的地毯,滿地的虞美人美到令人動容。</h1> <h1> 從修道院想起廣寒宮,還因為這地方有個傳說:在12世紀的意大利,有個年輕人叫加爾加諾·圭多蒂,他曾向天使米歇爾(Archangel Michael )要求成為一名騎士。但當他真的投身戰爭,并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后,加爾加諾斷然放棄了世俗生活,將劍插入石中,永不再碰,并虔誠地守護耶穌的十字架,直到去世。</h1> <h1> 如今這柄“石中劍”被保存在圣加爾加諾修道院后院山坡上的Eremo di Montesiepi神廟里,人們也將插在巖石中的這柄利劍,視為向往和平與希望的象征。有記載Montesiepi神廟就是為了“石中劍”所建,后因朝圣的人太多,教會才又在山坡下修建了圣加爾加諾修道院。</h1> <h1> 夏天,修道院會上演錫耶納音樂學院贊助的音樂會。塔科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鄉愁》(Nostalghia)曾在這里取景拍攝。</h1> <h1> 可惜我們到那里季節已入秋,既沒看到虞美人,也沒聽到音樂,但我站在那里,依然可以想象得到修道院當時的盛況,和春天到來后的美貌。我想,入夜,尤其一輪皓月當空時,這個地方應該更美。</h1> <h1> 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納艷陽下的田園風光,早已名聲在外,而我這次因為游覽了托斯卡納,才知道了皮恩扎(Pienza)這座中世紀古城,和古城所在的奧爾恰山谷(Val d’Orcia)。</h1> <h1> 托斯卡納是又一處具有魔力的世外桃源,皮恩扎歷史中心和奧爾恰谷相繼于1996年和2004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1> <h1> 皮恩扎位于錫耶納西南大約50公里,建在奧爾恰谷的一座山丘上,并被四周美麗連綿的山谷曲線所圍繞。</h1> <h1> 登上皮恩扎高高的城墻,四周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為此,我們特意預訂了皮恩扎附近的農家樂住兩個晚上,以便有時間好好享受這陽光下的唯美風光。</h1> <h1> 皮恩扎是教皇庇護二世的出生地和夏宮。15世紀,文藝復興浪潮從意大利的大小城市逐漸興起,對文藝生活十分著迷的羅馬教皇庇護二世意欲將皮恩扎打造成既有文藝復興氣息,又能代表完美與和諧的理想城市。</h1> <h1> 所以如今的皮恩扎,也被稱為"文藝復興都市生活的試金石",而且至今仍保持著最初的樣子。</h1> <h1> 皮恩扎很小,一條東西向主街,連接兩個城門,就這么簡單,而西南面的城墻有個大看臺,是欣賞鄉村風光的最佳地方。因為住兩天,所以我也做了兩件事,在Valerio Truffelli 老皮匠店里定制了一條皮帶;在Trattoria Fiorella 餐廳吃了超美味的炸羊排和香草燉兔肉。</h1> <h1> 皮恩扎周圍的小村鎮都很美,東邊有蒙特普爾恰諾(Montepulciano),西邊有圣奎里科·多爾恰(San Quirico d’Orcia),南面就是奧爾恰谷,我們在那里悠閑地過了兩天“慢生活”。</h1> <h1> 在走SP146公路路過一座公路橋時,我們終于找到了這一堆絲柏樹的小樹林。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做電腦桌面的畫面,藍天白云,剛收割完的草地,絲柏樹小樹林,畫面干凈優雅。</h1> <h1> 然后再走一段,我們就看見了名聞遐邇的“小耳朵教堂”——cappella della madonna di vitaleta,教堂的位置在圣奎里科·多爾恰與皮恩扎之間,教堂左右兩邊的絲柏樹,遠看就像一對可愛的“小耳朵”,教堂因此而得名。</h1> <h1> 我們換個方向,從一條小路進去,車只能停在一個鐵絲門外,人可以一直走到"小耳朵教堂"跟前。1590年,這個教堂首次出現在文獻里,具有16世紀建筑風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受到保護的歷史建筑。</h1> <h1> 當天下午天氣不錯,柔美的初秋山巒,蜿蜒的絲柏之路,童話般的玲瓏教堂,色彩變幻的世外桃源,浪漫主義者筆下的唯美風光,躍然眼前。我們在那里玩了一下午,盡情享受托斯卡納艷陽下的田園風光。</h1> <h1> 皮恩扎南部的絲柏之路,是奧爾恰谷最著名的景觀。寫意的S形小路旁,一棵棵絲柏樹筆直沖天、仰望云端;濃烈的下午陽光,給剛收割完的丘陵田野,增添了戲劇效果,像梵高筆下的畫作。</h1> <h1> 順著公路行駛,山坡上的農舍和橄欖園,隨白云漂移而變換著色彩,這讓它們恰巧成為奧爾恰谷整片山丘的點睛之處。</h1> <h1> 美麗的絲柏樹小路,猶如琴弦,可以讓畫家彈奏出最美的曲調。</h1> <h1> 奧爾恰谷極簡構圖。</h1> <h1> 奧爾恰谷極簡構圖。</h1> <h1> 綿延富饒的丘陵,令皮恩扎和奧爾恰河谷物產豐富,很有名的pecorino奶酪,是一種典型的羊奶奶酪;真正的橄欖油,源自古老制作傳統的華麗葡萄酒,還有蘑菇、栗子、松露、野味和許多其他特產。</h1> <h1> 在出國前,我上網看到過一些日出時晨霧中的奧爾恰谷美景照片,并對此垂涎三尺。</h1> <h1> 可惜我們并沒有遇到晨霧,不過老天還是讓我們欣賞到了落日晚霞中的托斯卡納草垛美景。</h1> <h1> 那天上午我們就已經發覺這一片草垛了,只是因為當時背光,所以計劃下午再去。白天我們一直在奧爾恰谷轉悠,傍晚云開始多起來,尤其西邊的云遮住了太陽。沒辦法,既然計劃最后去拍草垛,天不好也只能去碰碰運氣了。</h1> <h1> 令我們驚喜的是,在我們到達那片草垛場后不久,西邊的云開始散開,那時已經傍晚快八點了。太陽正在迅速落下,最好的光影來了!</h1> <h1> 神奇啊!太陽從烏云叢中露了出來,展開笑容,照得草垛場四周一片金紅。我們誰都沒空說話,一個個都屏住了呼吸,貪婪地欣賞和拍攝著這些油畫般的景色。</h1> <h1> 太陽角度很低,草垛出現了長長的拖影。這令我想起了40年前曾經看到過的一些油畫,那是在上海展出的“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上,我還帶了自己家里的那臺海鷗120方鏡箱照相機拍了不少呢。</h1> <h1> 如此美妙光影只持續了幾分鐘,太陽落山了,但我心中已經留下了這些美麗:托斯卡納,奧爾恰谷,唯美風光,油畫般的畫面。(未完待續)</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措美县|
开平市|
古蔺县|
武乡县|
云龙县|
韶山市|
错那县|
峨山|
澄城县|
浪卡子县|
长白|
清镇市|
易门县|
九龙县|
会宁县|
栖霞市|
鹰潭市|
兴和县|
图木舒克市|
黄石市|
万山特区|
安岳县|
SHOW|
都匀市|
长兴县|
万盛区|
吉水县|
棋牌|
琼中|
宝清县|
内黄县|
金阳县|
长治县|
缙云县|
桐柏县|
仁化县|
简阳市|
大埔县|
罗甸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