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漢字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象形文字開始,逐漸演變至今的簡體漢字一直未曾中斷過,是公認傳承時間最長的中華文明之一。</h1><div><br></div><h1>但其實還有一種比中國漢字更悠久,可追溯至史前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綿延至今的玉文化。</h1><h1><br></h1><h1>經(jīng)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的玉文化的發(fā)展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四千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都證明了燦爛的玉文化是中華文明中傳承時間最長的文化。</h1> <h1>玉作為一種物化的載體,從它誕生之日開始,我們的祖先便賦予其一種神秘的精神寄托。他們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蘊藏著生命的本源,作為生命本源的“力”,是他們崇拜的對象。</h1><h1><br></h1><h1>為了取得這種“力”,便將獵獲動物的骨、牙、皮、羽毛佩帶在身上,認為這樣就可具有這些動物的力量了。</h1><h1><br></h1><h1>在與大自然博斗的生存發(fā)展中,他們又逐漸發(fā)現(xiàn)和喜歡上了一種漂亮而稀有的石頭一一玉,這些得之不易凝聚著天地日月精華堅硬的石頭,好像比動物有著更強大的力量。</h1> <h1>玉就被我們的祖先賦予了有一種超自然能力,是能與天地溝通,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器物。</h1><h1><br></h1><h1>在遙遠的那個年代,人們不可能用現(xiàn)在科學的思維,去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像,把主宰他們生活空間的自然力量,都歸結(jié)為冥冥上天的旨意,而在他們無意間被尋到,極為稀少的這些玉石,就無疑被當成了上天的禮物,被當成了能與上天溝通的靈器。</h1><h1><br></h1><h1>在原始的宗教祭祀儀式上,我們的先民簇擁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前,虔誠地祈求上蒼能避邪攘災(zāi)、降臨福祉,在部落首領(lǐng)和巫師的召喚下,人們一次次地走向神圣的祭壇,從此這些玉不在是一塊漂亮的石頭。</h1><h1><br></h1><h1>被供奉的玉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也打上了神權(quán)通靈的印記。玉也開始有了文化的內(nèi)涵。</h1> <h1>隨著在勞動過程中審美意識的慢慢提升,先民們發(fā)現(xiàn)佩帶在身上的護身符還具有裝飾功能,於是出現(xiàn)帶有各種形狀的原始圖騰,甚至有了組合的玉飾。</h1><div><br></div><h1>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不但制造出了精美的青銅器,玉器制作工藝也達到相當?shù)乃健S绕涞搅藘蓾h時期,我國的玉文化達到了高峰,已可將玉細致區(qū)分出了祭玉、禮玉、佩玉、瑞玉等不同用途的類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漢八刀”至今都舉世獨步。</h1> <h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加快了文明程度的提升,玉慢慢地從王權(quán)的宮殿,逐漸走入了當時社會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階層,隨后經(jīng)隋唐至宋朝,玉逐步開始進入了百姓之中。</h1><h1><br></h1><h1>那時的人們愛玉,品玉,藏玉成為了一種風尚。將玉作為通靈益智,保佑平安,健體養(yǎng)身,寄托精神和靈魂的寶物。甚至流傳著“人以血養(yǎng)玉,玉以氣還人”的說法,認為佩戴玉可將天地間能量一一氣,傳導于自身,會得到天地之氣的庇護,將擁有或佩戴玉,作為自身對美好愿望的心靈慰藉。</h1> <h1>中國的玉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盡管時間漫長,各種帶著時代烙印的玉器數(shù)不勝數(shù),讓人眼花繚亂。但經(jīng)過梳理,發(fā)現(xiàn)只要分為三個階段即可歸納,新石器時代到夏的原始社會神玉時期,夏朝至唐代末王玉時期和宋朝以后的民玉時期。</h1> <h1><font color="#010101">我們翻開各種出土的神玉時期的圖錄,可以看到先民們將這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jīng)過常年累月耐心細致的打磨和穿孔處理,制成了帶有他們心目中有信仰膜拜意義的圖騰標志。</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當時這些神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有玉鳥、玉獸、玉琮、玉鏟、玉斧、玉圭等各種神化的圖形。在內(nèi)蒙古三星他拉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龍,是迄今最早的龍的形像,也是我們作為龍的傳人可追溯的依據(jù)。</font></h1> <h1>這些神玉先民們認定能代表天地四方,能傳遞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天地和人間福禍的主宰。并通過原始的宗教儀式,將他們思想中神圣至上的電閃雷鳴自然力量,神圣至上的列祖列宗,神圣至上的鬼神靈魂聯(lián)系在了一起。</h1><div><br></div><h1>而在這些祭祀禮天祈福的禮儀活動中,當時的人們圍繞著神玉,模仿著百獸的動作,模似著百鳥的鳴叫,隨著巫師擊打神玉有節(jié)奏的聲響,邊舞動四肢,邊高聲鳴唱。</h1><div><br></div><h1>這些原始的歌舞,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后演變成了“樂”,這些禮儀儀式也演變成了“禮”。這些古玉也被注入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信仰,開始有了文化的基因。</h1> <h1>在新石器時期、原始社會的神玉在幾千年發(fā)展中,不斷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發(fā)展,尤其是在形成國家這種形式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h1><h1><br></h1><h1>一個國家的產(chǎn)生,一定是經(jīng)過群落、有血緣關(guān)系的氏族、再到一個大的部落向集市,城鎮(zhèn)漸進的過程。而當時的玉圖騰,作為一個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人人崇敬的神徽,是掌握在氏族和部落首領(lǐng)、巫師的手里。</h1> <h1>玉由于稀缺珍貴,成為那個時代的奢侈品,也是權(quán)力、地位、財富的象征,為了得到這些象征,便開始有了掠奪占有。</h1><h1><br></h1><h1>先從氏族內(nèi)部開始,誰掠奪占有越多,誰的地位越高。人與人之間就產(chǎn)生了服從被服從,奴役被奴役,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隨后一個部落為占有另一部落的玉,開始爭斗侵占和并吞,最后強者為王,形成了王者意志的統(tǒng)一,人口地域也從部落、村鎮(zhèn)到建城為國。有了國有了王,一個國家也慢慢形成了。</h1><div><br></div><h1>當然一個國家的形成還有許多因素,除了經(jīng)濟基礎(chǔ)還要有上層建筑,但那個時代的神玉所起到誘因卻實是無法替代的。</h1> <h1>玉在《說文解字》中雖解釋“石之美者”,但在盤古開天地,古人造字之初,玉就是王字,是通用字,以后為了區(qū)分才加了一點,玉就是王,王就是玉,玉是王者的玉,玉須是王者所擁有,玉和王的關(guān)系我們的祖先在造字初已確立。</h1><h1><br></h1><h1>玉代表王,亦代表權(quán)力,有著至高無上的寓意。中國歷朝歷代的君王象征權(quán)力的印璽,一定是用玉制成的玉璽,依次才是金銀銅印。</h1> <h1>甚至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一度出現(xiàn)過“君子無罪,懷玉其罪”之說,玉只能為君王所擁有,百姓身上不能佩玉,否則將會有殺身之禍。</h1><div><br></div><h1>中國是一個尊崇權(quán)力,權(quán)力至上、民主有限的國家,時至今日我們還是遵循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一個政黨都要服從中央的集權(quán)體制。</h1><h1>凡帶有“官”“權(quán)”印記的器物從來都是人們追捧喜愛之物,那些官窯瓷器,皇帝御用品,只要沾上這些關(guān)系的器物都身價百倍。</h1><div><br></div><h1>玉千百年來閃耀著王權(quán)的光芒,延續(xù)著無上權(quán)力的脈胳,玉成為各階層民眾崇愛之物那是一種必然。除了金錢因素之外,對權(quán)力的崇拜恐怕是一種繞不過去的情結(jié)。</h1> <h1>這些王玉從中國原始社會解體,第一個封建社會夏朝開始,至唐期末年結(jié)束,前后延續(xù)了三千多年。</h1><h1><br></h1><h1>這三千多年里,王玉曾在社會制度、道德規(guī)范、語言文字、文化發(fā)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各個領(lǐng)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h1> <h1>這個時期的玉,對中國的文字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玉是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出現(xiàn)最早的文字之一,在王玉相通的那個年代,用玉造出的字有近五百個,現(xiàn)在我們書寫使用或名字中帶王帶玉的字,那都是玉的貢獻。</h1><h1><br></h1><h1>因玉在人們心目中是個美好高尚的字,用玉字組成形容詞、成語,如金科玉律、金玉良緣、亭亭玉立、拋磚引玉、瓊漿玉液等更是不計其數(shù)。</h1> <h1>在王玉時期,玉器還是社會等級制度的產(chǎn)物,春秋戰(zhàn)國就曾制定了王、公、侯、等六種玉圭使用的標準,唐代還制定了各級官員朝服上玉帶使用的制度。猶為值得一提的是王玉還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h1> <h1>從《詩經(jīng)》中“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到詩人屈原的《九歌》中“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及制造地動儀的科學家張衡的《南都賦》;到司馬遷的《史記》幾乎當時的各類著述都有關(guān)于玉的內(nèi)容。</h1><h1><br></h1><h1>在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唐朝,詩人們更是將玉作為經(jīng)久不衰的題材,寫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千古流傳的名詩。</h1> <h1>中國的文化圣人孔子根據(jù)玉質(zhì)地堅韌,色澤淡雅,內(nèi)斂溫潤暗合君子之道的特性,將玉人格化地提出了玉有十一德。其后又出現(xiàn)了玉的九德、七德、和許慎仁、義、智、勇、潔的五德之說。</h1><h1><br></h1><h1>人的美德被寄寓在含而不露的美玉中,進而滲透到了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衍化成了世代人們?yōu)楣佟⒆鋈恕⑻幨碌臏蕜t。作為中國經(jīng)久不衰的一種人文精神,產(chǎn)生了深遠的不可估量的影響力。</h1> <h1>當歷史的腳步行進到宋朝,延續(xù)了三千多年的王玉出現(xiàn)了分化,玉的使用出現(xiàn)了雙軌制,作為王玉的身份依然存在,但已逐漸走下了神壇,玉的普及和民俗化拉開了序幕。</h1> <h1>那個時期由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玉器作坊興旺,民間愛玉賞玉藏玉之風盛行,玉的制作風格用途上也有了長足發(fā)展,佩飾、陳設(shè)、文玩、用具層出不窮。出現(xiàn)了晚明聞名遐邇的制玉大師陸子岡,乾隆時期精雕細刻的“乾隆工”,北京、蘇州、揚州則成了全國玉器制作的中心。</h1><h1><br></h1><h1>玉的普及也激發(fā)了民眾的無窮創(chuàng)意,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把寄托吉祥祝福的寓意通過玉表達出來。那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就反映了當時的情景。</h1> <h1>在每件玉器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動物、植物、飛禽走獸、神話傳說都巧妙地運用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或諧音、或暗喻、或借語的手法,來表達其豐富的人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內(nèi)涵。</h1> <h1>我們常見玉器中雕有蝙蝠,蝙蝠前加一個銅錢,寓意福在眼前,五只蝙蝠中間一個壽,即是五福捧壽,蝙蝠下邊是海浪,又可謂福如東海。</h1><h1><br></h1><h1>一把斧頭中間一個喜或一個壽,許多人不解用意,不敢佩用,其實是府中有喜,府上有壽,斧和府是諧音。</h1><h1><br></h1><h1>一只猴子騎在馬上,是馬上封侯;兩只猴子是封侯拜相,;一只豬和猴,是諸侯萬代。一只蜘蛛爬在腳上,是知足長樂;諸如此類,林林總總的附著在民玉的寓意,淋漓盡至地表現(xiàn)人民的美好向往,表現(xiàn)了人民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高手在民間的最好印證。</h1> <h1>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通篇與玉千絲萬縷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就了一篇博大精深的煌煌巨著。</h1><h1><br></h1><h1>《紅樓夢》原名《石頭記》,作者曹雪芹從一塊小小的石頭“通靈寶玉”寫起,到這塊石頭寶玉失蹤的奇緣,將寶玉作為主線貫穿于全文,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旺與衰落,這是將玉與文學完美觸合的一個創(chuàng)舉。</h1> <h1>小說中曹雪芹不但將賈府中的人名,用玉字偏旁命名,賈寶玉、林黛玉、賈珍、賈璉、賈琛、賈瑞……</h1><h1><br></h1><h1>還假借描寫賈府寫下了“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假借小說人物林黛玉題帕寫下了“拋珠滾玉只偷衫,鎮(zhèn)日無心鎮(zhèn)日閑。”賈寶玉寫下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等大量的詩作。</h1><div><br></div><h1>曹雪芹用玉的品質(zhì)、風骨對小說中大量的人物進行了刻畫和描寫,將其美好的理想寄托在玉中,顯示了作者絕世高超的創(chuàng)作水準,同時將玉文化推向了一個高峰。</h1> <h1>中國的玉有很多產(chǎn)地,最終人們認為一種產(chǎn)至萬山之祖的昆侖山上的和田玉,為心目中美玉的代表。在古籍《大工開物》就曾有記敘,“凡玉,貴重者盡出于闐”,和闐就是今天的新疆的和田。</h1><h1><br></h1><h1>玉在昆侖高原峻峭聳立的懷抱里,經(jīng)過億萬年日月之光、冰霜風雪的哺育,雷電雨露的洗禮,才鑄成它潔白晶瑩的身姿,清純溫潤的性格,這個蘊含著天地精華的精靈之物,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為之癡迷,這恐怕也是上蒼對中華子孫的特有的眷顧吧!</h1> <h1>古人曾說器可載道,同樣玉作為一種器,它更是承載了太多太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這條連接了七千余年而從未斷裂過的紐帶,如今正散發(fā)出更加璀燦的光芒。<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和林格尔县|
岐山县|
新余市|
新野县|
侯马市|
望谟县|
海兴县|
剑河县|
建平县|
十堰市|
许昌县|
当雄县|
枣强县|
凭祥市|
北辰区|
望江县|
冷水江市|
陇南市|
扶绥县|
筠连县|
平谷区|
营口市|
罗源县|
绥宁县|
平果县|
浪卡子县|
且末县|
临漳县|
定州市|
长武县|
龙门县|
宁乡县|
永修县|
铜鼓县|
潍坊市|
新安县|
建瓯市|
威远县|
阳山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