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9日 布達佩斯——蒂豪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餐后我們一行去了布達佩斯最有名氣的塞切尼溫泉浴場。浴場位于佩斯一側東北角,從酒店出來步行幾分鐘就可以乘72路電車前往。歐洲城市的公交系統好像都是這樣,一是買1日或多日的乘車卡,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受限乘坐任何公交車輛(包括地鐵),二是也可以購買單次票,我們到車站后就拿著福林去向駕駛員買票。駕駛員是位50左右的師傅,告訴我們要在附近小賣部買票,我們去找到了小賣部,但確實沒有售票點,這位師傅又帶著我們去找也沒找到就讓我們上了車,到站了又招呼我們下車,哈哈,讓我覺得這情景好熟悉,好溫暖——不是那種逃了票的竊喜。</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匈牙利近2/3的國土下面蘊藏著溫泉資源,是名符其實的“溫泉 海”上的國家,有“溫泉之都”的美稱。據說在匈牙利,隨便找個 地方挖下去,必定會有溫泉冒出來。匈牙利的溫泉文化起源于18世 紀入侵的羅馬人和土耳其人。溫泉池對匈牙利人來講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他們喜歡在冒著熱氣的水池里下棋、聊天、看書。塞切尼溫泉建于20世紀初,新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建筑外部呈黃色,看去溫馨典雅,是匈牙利最具特色的溫泉之一。</h3> <h3> 與溫泉浴場相鄰的是城市公園。公園很幽靜,樹郁蔥蔥,是休閑散步的好地方。</h3> <h3> 這里還有值得一看的景點是英雄廣場,在匈牙利,它相當于北京天安門廣場。</h3><h3> 英雄廣場(H?s?k tere)是1896 年為紀念匈牙利民族在歐洲定居1000年而興建,廣場用水磨石鋪裝,寬闊,足以容納20萬人。廣場正面中心矗立著一座千年紀念碑,碑頂一個加百利天使手捧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時的王冠,象征著匈牙利由此轉為基督教國家。紀念碑的下端是七個騎在馬上的游牧部落首領,正是他們在896年帶領馬扎爾民族在這里定居,最前面的是阿爾巴德。廣場后方的對稱柱廊幅深有25米,建筑有十四位雕像,他們分別是匈牙利從開國元勛到1848年革命期間的,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國王、領袖及歷史名人。雕像基座上都刻有名字和在位年代,下面還有一幅反映其主要功績的浮雕。他們代表了匈牙利各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柱廊上的四座雕塑分別反映了戰爭與和平、勞動與愛情、知識與光榮等題材。這里遛一遛,拍拍照,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氛圍——匈牙利民族是通過抗爭來改變命運的民族。</h3> <h3> 11:00左右,我們離開布達佩斯,向西南約90公里的巴拉頓湖區蒂豪尼進發。巴拉頓湖(Balaton Lake)是中歐最大的湖泊,面積達5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3米,其湖床形成于約100萬年前,經風、雨、冰的侵蝕作用,將原有南北走向的5個小湖逐漸連成一片,最終大約在5000至7000年前形成了巴拉頓湖。巴拉頓湖以其誘人的湖光山色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大批旅游者到此旅游觀光,被匈牙利人自豪地稱為“匈牙利海”。目前湖濱沿岸建有許多飯店、療養院和別墅等服務設施供游人療養度假,湖南岸水淺沙細,是天然的浴場,湖水中含有大量礦鹽,對人體大有裨益,湖水浮力又大,特別適于游泳。主湖附近的小巴拉頓湖湖水明澈,巨大的沼澤地中共棲息著230種鳥類,1993年,它被列入國際野生水域名錄。湖岸南北分布著許多古老的羅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據說日落是巴拉頓湖最浪漫的時刻。</h3> <h3> 蒂豪尼(Tihany) 是一個只有幾萬人的小鎮,成半島形狀由南岸向湖區延伸,幾乎把湖面分成兩半。半島是數百萬年前火山噴發的產物,1952年成為匈牙利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到鎮上時天下著雨,街上幾乎見不到人,顯得有些冷清但很整潔干凈,臨街的商店繼續營業,賣雜貨的小店把辣椒穿起來掛在門邊和房屋墻上,成為一道亮眼的廣告。公路邊的小山地上矗立著蒂豪尼的地標性建筑——蒂豪尼班尼斯修道院。這座白色雙塔修道院最早建于1055年,目前保存下來的僅為地窖部分,18世紀在其遺址上重新修建了巴洛克式的本篤會修道院,在這里每年夏季都會舉行管風琴演奏會。修道院的地下墓室里,還埋葬著1060年死去的國王安德魯一世的真身,他的意思是以后的匈牙利國王在死后都應埋葬于此,結果只有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在此長期與藍天碧湖為伴。修道院這天沒開門,我們僅在旁邊賣紀念品的小店看了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0日 蒂豪尼——格拉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天氣預報無雨,早上6:00就起床出門溜達去了。屋外空氣清新,一路上一片綠色映入眼簾,薰衣草還沒有凋謝,成熟的蘋果掛在樹梢,雨滴趴在果子上晶瑩透亮。進入一片住宅區,各式風格的房屋散落在一片綠色中,有棟房子用的是稻草做屋頂,平實整齊,看去真是十分回歸自然,對住在這里的人們心生羨慕之情。</h3><h3> </h3> <h3> 10:00啟程前往格拉茨。出門就發現車胎又漏氣了,一到加油站,身著工作服的師傅就笑瞇瞇的過來幫忙,讓人感受到他的熱情和善良。車胎氣壓不足的問題,從布拉格出發不久就困擾我們,老曹說,這是我們遇到的一個挑戰,但是我們是靠自己的努力戰勝了它,是我們此行最主要的收獲。</h3><h3> 今天的行程中有兩個小插曲。一是13::00左右途徑溫泉小鎮哈維茲時,天有點冷,我和夫人在路邊遠遠看見一個穿著單薄的大叔走過來,正在驚訝和感嘆時他走近我們就指著他的肚皮,吐著沒聽懂的單詞,大概是說他脂肪多吧,一下就把我們逗笑了——他看懂了我們的眼神里意思——連連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二是內急,進一加油站尋衛生間,在一咖啡店找到了可女老板死活不讓進,也讓我們嘗到了匈牙利人的差別。</h3><h3> 格拉茨(Graz)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一詞來源自于斯拉夫語,意為小城堡,格拉茨也正是由城堡山上的一座堡壘發展而來的城市,其東南部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宜人的氣候成為一個理想的休閑城市。美麗綿長的穆爾河穿城流過,將格拉茨分隔為新、老兩個城區,老城區充滿浪漫風情的鐘樓古堡、典雅美觀的文藝復興庭院與新城區狂放前衛的時尚建筑共同投影在穆爾河的懷抱中,互相映襯,和諧唯美,古典優雅和現代時尚的融合在這里得到了最經典的詮釋。格拉茨的建筑受到南部意大利的影響,古典巴洛克式的建筑和現代生活的氣息給這座城市更添加迷人別樣的風采。格拉茨老城已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并被評為2003年歐洲文化之都。</h3> <h3> 位于老城中央城堡山上的鐘表塔樓是格拉茨的象征,是來格拉茨一個必游景點。上城堡山可以步行,一看那蜿蜒而上的階梯我們還是選擇了乘坐電梯。登頂后被有些網友稱為酷似外星人的大鐘塔就映入眼簾,因在維修,四周被網罩圍了一圈。鐘塔最早建立于13世紀,其前身是一座守望塔,1588年經重建形成了現在的樣貌,當時它的任務是預警和報時,塔上掛著3個功用不同的大鐘,分別是報時鐘、火警鐘、死刑鐘。1712年時,報時鐘被又大又新的壁鐘取代,喪鐘不久也被取下,只剩火警鐘還掛在原處。 當地人將大鐘稱為“酈斯”(Liesl),據說在1809年拿破侖攻陷此城時,全城居民拿出所有積蓄,央求法軍炮火能夠放過這座鐘塔。今天的游人在眺望大鐘時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屬于格拉茨人的鐘愛與自豪。只是偶爾會被時鐘的指針所迷惑:仔細看,大鐘的指針是與眾不同的,為了讓遠處的人們能清楚的看到時間,大鐘是用長針代表時針、短針表示分針的。</h3> <h3> 在城堡山頂眺望格拉茨全景,看穆爾河將其分隔為新老城區,是太清楚不過了。老城區充滿浪漫風情的鐘樓古堡、典雅美觀的文藝復興庭院與新城區狂放前衛的時尚建筑在這里互相映襯,古典優雅和現代時尚的融合在這里得到了最經典的詮釋。格拉茨美術館建于2003年,是格拉茨地標性建筑之一,其造型前衛,從城堡山望去,屋頂上長了觸角,當地人有的說他像大蟲,也有人說它似外星人。連接兩岸的穆爾人工島則猶如一只玻璃、水泥、鋼筋制成的巨大的銀色貝殼,被認為是藝術與建筑、夢幻與現實融為一體的經典之作。它由美國紐約設計師維托.艾肯西設計,為了慶祝“格拉茨2003歐洲文化之都”而建立。人工島長50米,寬20米,其主結構以粗細不等的銀色鋼管和玻璃交織成網狀,兩邊各有橋梁串聯河岸,可以隨河水水位的高低在河中升降。島上有咖啡館、時尚酒吧、日光浴區和露天表演場,可以同時接待350人。</h3> <h3> 1160年修建的中央廣場構成老城的中心,也是購物一條街,施華洛世奇在這里也有商場。電車穿過廣場,行人熙熙攘攘,即不感到喧鬧,也不失城市的味道。廣場南側的城堡風格的建筑是市政廳。最早的市政廳建于1450年,重建于1805年和1807年之間,以后還不斷有擴建。它是格拉茨最漂亮、號稱奧地利南部德語區最精美完整的文藝復興式建筑之一。</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1日 哈爾施塔特</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昨晚到酒店已8、9點鐘,天已黑盡。今早起來在陽臺往四周一望,感覺是十分驚喜,遠處坡地起伏一片翠綠,近處房屋錯落有致相嵌其中,好一幅風景田園畫面展現在眼前。正是眼前和以后行程中看到的美麗的風景,在我的頭腦中中形成并且固化了這樣的概念——這邊風景如畫。</h3> <h3> 今天去的哈爾施塔特屬于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湖區,由上奧地利州(Oberoesterreich),薩爾茨堡州(Land Salzburg)東部乃至施蒂爾州(Steiermark)地區的大大小小70多個湖組成。其名稱源自德語的“Salz”(鹽)和“Kammergut”(皇家領地),指的是特勞恩湖(Traunsee)和哈爾斯塔特(Hallstatt)鹽礦區。這里原是皇家領地,鹽礦為哈布斯堡皇朝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這里山巒重疊,湖泊星羅棋布。優美的自然風景,曾吸引了無數藝術家和文人墨客。如今,這里清新的空氣、清澈見底的湖水、以及名勝古跡和完善的運動設施,構成了人們理想的度假勝地。我們以后幾天行程中的格紹、圣沃爾夫崗、圣吉爾根鎮都屬于湖區的范疇。</h3><h3> 哈爾施塔特(Hallstatt)位于阿爾卑斯山東部,是奧地利上奧地利州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一個小鎮,位于哈爾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這座在險峻的山坡和寧靜湖泊之間建造的小鎮,以具有哥特式屋頂的天主教堂和細尖塔的清教徒教堂為中心,散布著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斕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團錦蔟的露天咖啡廳。海拔3000多米的壯美山巒和清澈透底的高山湖泊,將這里裝點成一個風景如畫的仙境。“Hallstatt”的意思即“鐵器時代早期”,在這里發掘出的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歷史文物證明早在2500年以前這里就存在著相當發達的文化,同時確定此處為歐洲鐵器時代的發祥地。歷史上這一地區也因鹽而致富。因此這里又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鎮"或"世界最古老的鹽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迷人的湖山風光使這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鎮。窮游網介紹,哈爾施塔特湖是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14個湖泊中最富靈性的觀光勝地。清晨的湖面不時籠罩著一層薄霧,偶然撐來一葉扁舟,激起的波瀾在平靜的湖面劃出無數漣漪;傍晚的湖岸更是迷人,紅樹黃葉漫山遍野,天鵝水鴨浮游覓食,還有岸邊花團錦蔟的咖啡屋,都成為哈爾施塔特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我們到達時天氣陰沉,偶爾有點細雨,片片白云環繞山間,倒映在湖面,清澈的湖水蕩起微微波瀾,偶爾一葉泛舟帶來一許動感和生氣。小鎮和湖區不大,半個小時就可以逛完,但是在這里漫步就讓你感受到身在仙境,體會到湖光山色的含義。在這里也看到了一則只用中文的文明旅游提示。</h3> <h3> 今天的住宿地是與哈爾斯塔特一山之隔的格紹鎮的一個民居。</h3><h3> 格紹(Gosau)是一個沿公路蜿蜒幾公里的小鎮,網友說,這是一個旅游團不會來,沒有名稱的景點。我想無論用多么美好的詞匯和語言來描述這里的景色都是無法與之相配的。我們住的民居上下兩層,地處坡地中央,放眼左右,遠處的雪山依稀可見,近處綠草如茵,視野極好,門口一株西梅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站在樹下伸手可摘,給我們帶來無限驚喜。</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2日 格紹至巴德伊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飯后,我們沿屋外一條緩緩向上的便道進入一片森林,林中流水潺潺,曲徑通幽,對面的雪山白雪皚皚,一條步道是人們健身的好地方,看指示牌,最遠處要走4個小時才能到達。</h3> <h3> 從昨晚住的民居驅車10來分鐘就到了格紹湖。</h3><h3> 格紹湖(Gosausee)海拔933米,它是奧地利中部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戈紹卡姆(Gosaukamm)山谷中,其背景就是海拔2995米的達赫施坦峰(Dachstein),是薩爾茨卡默古特湖區唯一一座終年積雪覆蓋的山。據說每當日落,殘留的夕陽把一絲絲余暉撒向頂峰,就像燃燒的火焰,這就是讓奧地利人感到驕傲的“阿爾卑斯山的火焰”(Alpengluehen)。格紹湖共有三個相連的湖——前湖、小湖和后湖,呈長橢圓形,四周群山環抱一片蒼綠,湖水晶瑩透徹,除了供人們徒步外,周邊的山峰是著名的攀巖勝地,夏天也是游泳和潛水愛好者的天堂。我們漫步在湖邊,秋日的陽光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時而呈現墨綠時而晶瑩透藍,被陽光穿透的秋葉一片金黃,坐在這里發呆,就宛如身在人間天堂。</h3> <h3> 因為實在是迷戀格紹的田園風光,逛完格紹湖,曬著太陽品嘗了冰淇淋后(感覺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冰淇淋,那個細膩不擺了),又把車開回了離住處不遠、位于鎮中心的山頂小教堂前。小教堂處于小山坡上,背靠青山,面朝大片綠地,散落的民居,悠然自得的牛羊,又是呈現在眼前的一幅絕好風景畫。</h3> <h3> 戀戀不舍的告別了格紹,到巴德伊舍已是傍晚5點多鐘了。</h3><h3> 巴德伊舍(Bad ischl)是奧地利的一個溫泉小鎮,是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皇帝一見鐘情的的地方,正是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造訪,并且必去鎮上的皇家甜品店(K&K Konditorei Zauner)。這個甜品店是這里最著名的地方,1932年開業,這里的的蛋糕是弗朗茨皇帝最喜愛的甜點,那時他也因此常常被從維也納吸引到這里,也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甜品店幾十年的經久不衰,一進街里我們一頭就扎了進去,過了一次品嘗皇帝最喜歡的食品的癮。這款蛋糕有點甜,吃在嘴里感覺細滑,也許曉得了它的故事,是有點別樣的感覺。</h3> <h3> 巴德伊舍是個小鎮,但建筑確很精致,而且多成鵝黃色。巴德伊舍河是全鎮的靈魂,茜茜公主在此釣魚,一下就釣到了皇帝,巴德伊舍是個讓人夢幻升起的地方。</h3> <h3> 今晚住宿的加格爾豪斯度假屋(J?gerhaus)堪稱絕好,是名副其實的度假屋。一棟樓房上下兩層,占地約400平方米左右,底層是客廳和飯廳,二樓為臥室,清一色的歐式風格家具和裝飾,墻上的一幅照片讓我們估計這里是一個世代遺產。房東是個70多歲的老頭,風趣、精干,帶我們看每個房間,講各物件的擺放處,打開全部電燈,發現一個燈泡不亮立馬換一個新的。阿茵為我們一行人選住宿地反復比較耗費了很多時間,她說這是住宿地眾多驚喜中的高潮。</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3日 圣沃爾夫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8點半,房東老頭按約來帶我們去附近超市買菜,10點半左右步行向鎮上進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圣沃爾夫岡(Sankt Wolfgang)鎮是薩爾茨卡默古特湖區的一個小鎮,依山傍水,從中世紀開始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公貴族們最喜歡來此度假的地方,如今,越來越多的歐美游客來此溫泉療養。穿行在小鎮里,被涂得繽紛絢爛的房子,開滿鮮花的露臺,琳瑯滿目的旅行紀念品,讓人對小鎮充滿驚喜。特別是湖邊的紅色的白馬(weisses r?ssl)酒店,因為輕歌劇《沃夫岡湖畔的白馬酒店》而名揚海外,也讓全世界都知道了圣沃爾夫岡湖的浪漫。</h3> <h3> 還在鎮外的山坡上,我們就看見幾個身著巴伐利亞服飾的帥哥,鎮口小廣場也有很多人,穿著節日盛裝,好像在等待什么。過片刻山坡上的小伙子放起了鞭炮,鼓樂齊鳴,人們簇擁一對新人向教堂進發。教堂是小鎮的中心,據說公元976年傳教士沃爾夫崗來到這里,從山坡上丟下一把斧頭,斧頭落地的地方修建了這座教堂,最初為羅馬式,后曾被大火焚毀,1430年開始重建為哥特式。1481年米歇爾帕赫(Michael Pacher)為這所教堂設計完成了主祭臺,自此“帕赫圣壇”成為歐洲最珍貴的教堂寶藏之一。教堂外的長廊觀景臺是觀湖景的好地方。</h3> <h3> 因電影《音樂之聲》而聞名的夏夫山和乘坐登山小火車是來圣沃爾夫崗的必游點。夏夫山海拔1783米,位于小鎮北面。在山頂,不僅能望沃爾夫岡湖,而且可以看到七湖全景。山上有座了望臺,一側是漫山遍野的花海,另一側是垂直的峭壁。這里天氣晴朗時可鳥瞰薩爾茨卡默古特14個湖的全景,這時的湖面像一顆顆湛藍或碧綠的寶石鑲嵌在阿爾卑斯山間,美不勝收。半山腰瑪利亞帶領孩子們唱Di Lai Mi的一大片草坡,絕對引領你的思緒飛揚進入那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之中。小火車站就在沃爾岡湖對面。小火車1893年開始運營,現在仍然由蒸汽動力機車(造于1992年和1995年)或傳統的柴油機車(造于1964年)牽引,鐵軌也是 1893年造的,軌道中間裝有嚙齒,全長5.85公里,從沃爾夫岡湖邊一直到達海拔1783米的沙夫山山頂,海拔差1200米,最大坡度26°,行駛時間35分鐘,往返票價35歐。一列火車只有兩節木質的車廂,宣紅的色彩和藍天白云、山間的綠色互相襯映,很養眼,很有意思。小火車一共三站,SchafbergBahn St. Wolfgang(山下入口站)、Schafbergalpe(半山腰的中點站)、和Schafbergspitze(山頂的終點站)。如果想要鍛煉身體徒步,可以坐到半山腰,但是有網友去體驗的結果是上山和下山的路都不太好走。</h3> <h3> 電影《音樂之聲》開場時看到的就是沃爾夫崗湖,“那里有全奧地利最美的湖泊,湖的旁邊是阿爾卑斯山,你們一定要去看看”。在陽光照耀下,湖水湛藍清澈,天鵝、鴨子在湖面覓食,遠處圣沃爾夫崗朝圣教堂為湖面增添一道別樣的的風景。小火車站附近有游船碼頭供游客乘船游覽全湖。在溫暖的陽光下,走在湖岸,坐在湖邊,心是無比的靜,眼前是無比的美。</h3> <h3> 回到鎮里,正巧遇到很多當地居民——或一人,或像是一家人駕駛拖拉機穿街而過,像是慶祝什么節日,機聲隆隆,場面熱鬧,一個大叔載著三個漂亮的的女娃娃,吸引游客紛紛駐足拍照,給我們當天的游覽畫了一個美好的句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天水市|
华蓥市|
万安县|
永康市|
宿州市|
天柱县|
常宁市|
宜丰县|
天峨县|
米泉市|
铅山县|
文昌市|
定边县|
探索|
武义县|
宝清县|
霞浦县|
石门县|
威远县|
白水县|
洛川县|
眉山市|
郑州市|
乌什县|
阿合奇县|
永吉县|
泰兴市|
句容市|
巴马|
宁海县|
淮安市|
正镶白旗|
仲巴县|
普格县|
江津市|
海南省|
疏附县|
海丰县|
凤台县|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