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 清明時節,人們常會想起唐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把清明時節的雨、花、人、酒,描寫得深邃朦朧、情景交融,讀來使人浮想聯翩、柔腸百轉。《清明》詩從南宋就廣為流傳,成為后人耳熟能詳的千古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 提到杏花村,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汾酒。這不奇怪,中國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確實出產于山西汾陽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人們很自然地會把杏花村和汾酒,與《清明》詩中的情景聯系在一起,很多人相信詩中的杏花村,就是出產汾酒的杏花村。但是,這個認知存在爭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1993年夏,我去安徽開會,從安慶過長江到貴池(現池州市)。在江邊候車時,同行的一位老領導,與我聊起了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的故事,講到了《清明》詩中的杏花村,以及后人對杏花村的一些爭論。雖然是閑聊,但給我留下的印象至今依然深刻。我也曾認為《清明》中的杏花村,就是產汾酒的杏花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那么,《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不是產汾酒的杏花村呢?如果不是,杏花村又在哪里呢?這還得從唐會昌2年(公元844年),杜牧在池州任剌史時說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據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朝時池州城秀山門外有個叫杏花村的地方,路邊幾間茅舍酒肆,過往的人常在此歇腳飲茶喝酒。會昌6年(公元848年),杜牧春游到此,在一家叫做黃公酒壚的店里,暢飲了當地釀造的美酒后,觸景生情,詩情聊發,揮筆寫下了留傳千古的《清明》詩,這個小地方也隨著《清明》詩而聲名遠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到了明代,有位叫林古度的名士,寫下了"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跡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詞,獨唱城外杏花村"的詩句,這是《清明》詩出現數百年后,又有人把杏花村寫入詩中。</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還有一個人,也為杏花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清代的郎遂,是位有學問的人。池州杏花村是他的故鄉。郎遂自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的春天動筆,到康熙24年(1698年)完成,歷時11年編輯了《杏花村志》12卷,並被收入《四庫全書》,成為其中為數不多的《村志》之一。杏花村從此便愈發與眾不同、厚重有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池州杏花村真正形成集鎮是在明代,由池州太守顧元鏡所建。清代的《貴池縣志杏花村記》中有詳細記載,后為《江南通志》等著名志書所收錄。說來也巧,明嘉靖4年(公元1525年),山西蒲州有個叫張邦教的人,出任池陽郡丞。任職期間,此人留戀山水尋賞古跡之余,在杏花村前立了一個亭子並撰聯:"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這哥們兒在池州執政時,對杏花村關照有加,成為明《嘉靖池州府志》記載的第一位建設杏花村的山西人。難怪汾酒對《清明》詩中杏花村歸屬的訴求,幾十年契而不舍、不依不饒,也算是能捋出一點關系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 “杏花村”這三個字,看似普通,由于它蘊含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刻內涵,實為一塊金字招牌。幾十年來,全國有幾十個地方爭稱《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就在自己的地盤上,且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在眾爭家中,以安徽池州、湖北麻城和山西汾陽為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 中國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一些有爭議的問上,總是喜歡扛出“專家”這桿大旗。杏花村之爭自然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 — 專家主流觀點:按杜牧的人生軌跡,他只在池州和麻城任過官,從來沒在山西工作生活過,怎么會寫出山西杏花村?況且清明時節山西春寒料峭、草木未萌,怎么會有詩中杏花微雨的情景、煙雨江南的味道?以此判斷山西杏花村非《清明》詩中杏花村也。</p><p class="ql-block"> — 山西答辯:你這廝且住口!君不見杜牧曾祖父曾希望曾任汾陽刺史,死后葬于此。《清明》詩的前兩句,寫的不就是杜牧在山西為曾祖父祭掃的心境和情景嗎?且清明時節的山西,氣溫回升到攝氏零上20度以上,已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派生機盎然,哪里來的春寒帶雪、一派蕭索?爾等不顧事實、口出妄語,冒牌“專家”也。</p><p class="ql-block"> — 看熱鬧學者:別爭了,有意思嗎?告訴你們本人的研究成果吧。所謂《清明》詩,最早出現在南宋詩集《錦繡萬花谷》中,作者佚名。南宋后期,一位福建籍書商,把《清明》詩收入自編的詩集,并冠以作者為杜牧。想不到古代書商使出的一個“促銷手段”,竟在數百年后引發一場激烈爭論。上古人當了,趕緊散了吧!</p><p class="ql-block"> — 權威學者蒙曼:最早的唐詩集中收錄的杜牧詩中并沒有《清明》詩。后來杜牧詩中出現了《清明》,疑有后人牽強附會之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爭論歸爭論,能否分出勝負并不重要,一切都源于官員政績與資本利益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在中國的土地上,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虛虛實實存在了千余年。古時的杏花村早已被逝去的時光帶走,現在池州的杏花村,是上個世紀90年代,由一位外籍華人出資建設的風景區,除了掛著"杏花村"的頭銜,其它都與古時的杏花村沒什么關系了。有晉商基因傳承的山西人,不玩這套虛的。山西一邊應戰爭論,以人“明修棧道”,一邊把“杏花村”注冊了商標,涵蓋了幾乎所有能涵蓋的品牌、品類,在法律意義上實現了一家獨有獨享,實為“暗渡陳倉”。汾酒也成功實現“酒借地名、地借酒名”的發展戰略,在中國眾多名酒競爭中一路高歌猛進!山西的神操作,使這場曠日持久的地名地域之爭中的所有對手,失去了想得到的經濟意義,只能是“沉舟側畔千帆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中的杏花村,是安徽的還是山西的湖北的,人們心中各有各的認知。其實,杏花村在哪里並不重要,非得要明確它的具體位置甚至于地理坐標,更沒有意義。我以為,《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未必是現實中存在的某個地方,她是詩人浪漫情懷和豐富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一個若隱若現、充滿詩情畫意的境地,應當是詩人美好向往的承載地,也是詩人為官為民的理想境界吧。如果一定要捋出個頭緒來,杏花村不過是一個在詩中一個在酒里罷了。詩之雅,酒之情,相得益彰,無以絕期,豈不是更好。</p> <p class="ql-block"> 回到20多年前的長江邊。我們做了個文字游戲,用標點符號給《清明》詩重新斷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只是個玩笑而已,對先人大不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i style="font-size:15px;">— 2016年清明節舊作,2024年清明節前改寫。</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北京市|
石林|
阳原县|
宣武区|
通州市|
谢通门县|
体育|
承德县|
沁水县|
安图县|
阳谷县|
洛扎县|
油尖旺区|
永嘉县|
金溪县|
宁化县|
阳新县|
上林县|
双桥区|
南丹县|
彭州市|
连州市|
阳新县|
文成县|
桃园县|
左贡县|
陆丰市|
连州市|
永康市|
平顺县|
新竹市|
崇阳县|
铜山县|
彭水|
剑川县|
昭平县|
繁峙县|
德令哈市|
汶川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