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暢游了意大利這個古老而又時尚的國家,行程3000多公里,歷時25天,度過了一個美好難忘的"羅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訪報道在西西里島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曾經到過意大利,到過羅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總算能一償夙愿,很好地領略了這一世界遺產最豐富國家的風采。</h1><h1> 由于已經把第一集給了這次整個行程我最愛的意北"世外桃源"多洛米蒂,所以這第二集我想應該給予威尼斯了,因為在這個浪漫"水城",我意外遇到了一次海水倒灌"水漫金山"的奇異景象,從而也成就了我一張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璀璨夜景的片子。這是大自然給予我的禮物,我非常珍惜這次偶遇。</h1> <h1> 我們這次深度游意大利,是從米蘭開始的。除了阿爾卑斯的多洛米蒂外,在意北地區,我們還游覽了威尼斯、維羅納、五漁村等,這也是本集圖文的主要內容。下圖是從米蘭大教堂頂層俯視拍攝的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廣場是米蘭的市中心,建于1862年,是米蘭舉行慶祝活動和節日狂歡的地方,也是我們抵達意大利后,參觀游覽的第一個景點。</h1> <h1> 廣場上矗立著的米蘭大教堂(Il Duomo di Milano),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據說其規模在世界上也可以排第二、三位,有"米蘭的象征"之美譽。米蘭大教堂于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利亞雕像就位,1897年才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1805年,拿破侖曾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h1> <h1> 米蘭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十分獨特,整個外觀極盡華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有“大理石山”之稱。教堂的外形由尖拱、壁柱、尖塔組成,是世界上雕塑最多和尖塔最多的建筑。整個教堂據說共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中央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塔頂上有圣母瑪利亞金色雕像。</h1> <h1> 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尊,3159尊位于建筑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各種雕像千姿百態。教堂頂部另有150個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裝飾有浮雕。米蘭大教堂還有6座石梯和兩個電梯通往堂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頂層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全市風光。</h1> <h1> 那么,對于我這樣的旅游和攝影愛好者,但對歷史和建筑都知之甚少的人來說,來米蘭大教堂,看什么,拍什么呢?在國內做功課時,我就計劃把重點放在教堂頂層,而且把時間預設在黃昏光線最好的時候。其次才是精美的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而下午日光最強烈、最不適合拍照的時段,我們安排去感恩圣母修道院,觀賞了達·芬奇的驚世壁畫原作《最后的晚餐》。</h1> <h1> 米蘭是意大利北部重鎮,更是時尚之都,白天游人如織,在有限的時間里,怎么拍好那些計劃中的景點,頗費思量。這張片子我自己感覺還有點兒意思,是在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的邊廊里所拍。大理石地面的大教堂倒影、剪影般的長廊大立柱,和幾個游人的剪影,巧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整個畫面的光影看起來不錯,也使拍攝米蘭大教堂多了一個角度。</h1> <h1> 參觀米蘭大教堂,千萬不能錯過頂層。當你登頂被四周林立的尖塔所包圍時,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哥特式建筑沖破云霄、超凡脫俗的氣勢。但我們登頂時,似乎時間還是不對,太頂光了。其實那時已是下午5點多,正是我們計劃中的最佳時段,事實上在頂層拍廣場和遠景,光線確實正好,可我也沒想到在頂層拍塔尖,卻正對著西下的太陽。沒辦法,我只能盡力讓最多的人物雕像,集中表現在我拍攝的一個畫面中,以體現米蘭大教堂最驚世駭俗的"尖塔林立",并用拍剪影的方法,把精美的塔尖和雕像帶回家。</h1> <h1> 這是我在米蘭大教堂頂層拍攝的最喜歡的一張片子。片子是在那些斜橋、橫梁和支架間拍的。我穿梭其中,看到了這尊在一個很不起眼的旮旯里的雕像,而且還背光。但他周圍的光影太美妙了,讓這尊本來只是在角落里的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有了少許暖意。</h1> <h1> 米蘭大教堂頂層那些縱橫交錯大理石橋上的雕塑和支架都太美了,其中有很具象的人物雕像,又有很抽象的圖案花紋,那些人物雕像可謂神態各異,情趣盎然;而那些圖案花紋更是精美異常,讓人贊嘆不已。但很難拍,太復雜了,要想找到既漂亮又干凈的畫面,很難。想來,還是準備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啊。</h1> <h1> 這張片子是我用長鏡頭,從大教堂頂層俯拍所得。那時陽光低斜,路人的投影拉得很長,我感到這些拖影像極了大教堂頂層那些雕像的剪影。我不知道米蘭大教堂建筑設計師們的靈感從何而來,至少我當時就是這樣感覺的,所以我拍了下來,實際效果還真蠻有趣。</h1> <h1> 有"大理石山"之稱的米蘭大教堂,其內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廳內全靠兩邊側窗采光,窗細而長,嵌了彩色玻璃,光線幽暗而神秘。立柱之間花窗欞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顯著裝飾特色之一。這些玻璃窗上的圖畫,大多取材于圣經故事。據說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依然光彩奪目。</h1> <h1> 大廳正面祭壇是哥特式建筑的裝飾重點,祭臺后有4座大型風琴,據介紹共有180個調音器、1.3萬個音管,管風琴演奏起來聲音悠揚悅耳,雄渾有力,共鳴效果非常好。在大教堂祭壇上方供奉著一枚釘子,傳說取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右臂。教徒們為紀念耶穌,每年要取下釘子朝拜三天。當時的著名科學家和畫家達·芬奇,正是為取送這枚釘子而發明了升降機。教堂的屋頂有一小孔,正午時分,陽光會射落在地板上鑲著的一根南北方向的金屬嵌條上,被稱為“太陽鐘”。</h1> <h1> 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座教堂,一棟建筑,更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當我結束米蘭一天拍攝后,靜下心來想想,讓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米蘭大教堂頂層的那些繁復奢華卻又無比精妙的人物雕像和圖案花紋,那是繪畫和攝影愛好者值得終身學習研究的范例,更是人類美術的寶貴財富。</h1> <h1> 米蘭大教堂一側的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是世界上最老的購物中心,歐洲最漂亮的商業拱廊之一,也是米蘭著名奢侈品購物中心。長廊得名于意大利統一后第一位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始建于1865年,1877年完工,雖距今已有150年歷史,但看上去依然毫不過時。</h1> <h1> 埃馬努埃爾二世長廊是兩條交叉的十字型街,頂部由鋼架的彩色玻璃覆蓋,裝飾有象征美洲、亞洲、非洲、歐洲四大陸的鑲嵌畫,地面用大理石鋪砌,華美精致。長廊建成后,成為名人巨賈的云集之地,被譽為“米蘭客廳”。</h1> <h1> 來到這個世界四大時尚之都的米蘭,我們自然留出時間讓夫人逛街。而我的注意力,則更多轉向了長廊里的光影。下圖是在埃馬努埃爾二世長廊面臨大教堂廣場的邊廊拍攝的一張片子,我很迷戀那些有節奏的長廊光影,所到之處都會拍幾張。</h1> <h1> 意大利浪漫水城威尼斯(Venice) ,是著名旅游勝地,更是被譽為“世界十大攝影圣地”。20年前的夏天,我曾到過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擠時間去了一趟,來去匆匆,走馬觀花。這次我們特意安排在威尼斯住兩個晚上和一整個白天的游覽和拍攝,回國后想想,感覺還是少了。有人說,威尼斯是拍不夠的,確實如此,或許這就是攝影圣地之魅力所在。</h1> <h1> 相比較于在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山區下雨和陰天的拍攝游覽,到威尼斯,我們的運氣好多了。我起了兩個大早拍日出,第一天就碰到了早霞和火燒云,頭天傍晚的日落也有紅云,最令人興奮的是碰到了海水倒灌圣馬可廣場“水漫金山”的奇景。下圖就是在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外的斯拉夫人堤岸海邊碼頭拍攝的日出火燒云。</h1> <h1> 本來我們計劃到威尼斯的頭天下午,就是到圣馬可廣場和海邊碼頭拍日落。但計劃不如變化快,我們到時正趕上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賽船節"。其實事先我們知道有這一活動,但按我經驗,比賽到下午應該結束。沒想到,比賽結束后,人家安排在傍晚舉行閉幕式和發獎儀式,所以大運河依然封航,令我們措手不及。</h1> <h1> 威尼斯沒有汽車,只有船能進市區,大運河又封航,無奈之下我們只能租乘比較貴的類似于出租車的汽船,走小河巷子繞進市區。當時跟船老大說好了,把我們放在離酒店最近的碼頭。折騰好長時間,總算進了市區上了岸,可因為不是事先計劃好的碼頭,結果為找酒店花費了一個多小時,威尼斯是個大迷宮,名副其實。</h1> <h1> 這樣,等我們拾掇完行李諸事,再趕到圣馬可廣場外的斯拉夫人堤岸海邊碼頭時,太陽已經落下,過了拍攝晚霞的最好時光。可就在我們大感惋惜時,絕妙的“回光返照”出現了,夕陽反射的光芒,把對岸小島上的圣喬治馬焦雷教堂的鐘樓“鉛筆頭”尖頂照得通紅,遠處的利多島也被照得又紅又亮。那個時候的貢多拉大多也返港回到碼頭,正好給我用做前景。</h1> <h1> 拍完晚霞,接下來原計劃就是拍攝圣馬可廣場夜景,可沒想到老天下雨了。出國前我們查過天氣預報,9月份意大利月平均下雨才5天,可我們在多洛米蒂山區遭遇2天下雨,如今到了威尼斯,這雨水似乎跟著我們來。就在我們哀嘆不走運,正當我們在圣馬可鐘樓下躲雨時,我突然發覺,廣場四周低洼處的窨井蓋子洞洞眼里,咕咚咕咚地正在往外冒水。很快很快,一個個的小水潭子,變成了一大片水,水中映出了圣馬可主教座堂的倒影。瞬間我驚醒了,哇呀呀!這是我多年前看到過的那張令我張口結舌的璀璨艷照,海水因漲潮倒灌淹沒了圣馬可廣場,水面呈現出璀璨的廣場夜景倒影。 </h1> <h1> 威尼斯被稱為"全球十大即將消失景點之一",有人預計2050年這里就會被海水淹沒。當年蠻族入侵非但沒有毀滅威尼斯,反倒成就了威尼斯,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人類則有可能自己把威尼斯給毀了。威尼斯游人最多的圣馬可廣場,其實也是全城的最低處。據統計,20世紀初,圣馬可廣場平均一年被潮水淹沒7次。現在一年100多次,甚至有說200多次。科學家說,氣候變暖導致了海平面上升,而且威尼斯自身也在下沉。</h1> <h1> 在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攝影愛好者們為了拍攝清晨黃浦江對岸陸家嘴高樓群的清晰倒影,經常有人不惜辛苦地提著一桶桶的水灑在地上,人工做出倒影。如今我在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偶遇的這些倒灌的海水和倒影,絕對是天賜良機啊!那時的我,已經顧不上老天下著雨,而且還電閃雷鳴,踏進水里,貪婪地尋找著最佳角度。剛拍了沒幾張,雨下大了,而且拍圣馬可大教堂正好是頂風,大雨不僅把照相機鏡頭都打濕了,大風也把倒影刮沒了,最后根本就沒法拍了,我們只得收手。</h1> <h1> 晚飯后,我想想不死心,背起器材又回廣場去了。那時雨剛收,風也停了,廣場人很少,海水似乎開始落潮,但廣場北邊還有大片積水,時不我待,我架起相機拍了幾張,很快,潮水就退得無影無蹤。真的很神奇,我沒研究過潮汐,只知道潮汐跟月亮關系很大,我拍下圖和封面這幾張片子的9月3日那天,是農歷七月十三,按理初一、十五是大潮,可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圣馬可廣場,卻一滴水也沒看見。網上有文章說,在10月到11月里,圣馬可廣場經常被淹,可我在9月初就拍到了水漫金山,運氣確實不錯。</h1> <h1> 旅游攝影就是這樣,有時候不出片,有時候卻好運連連。頭天晚上我拍到了圣馬可廣場和大教堂的璀璨倒影,第二天一早,我又碰到了非常好看的早霞和漫天火燒云,雖然角度不算最經典,但還是有幾張片子自己感覺不錯。等到第三天一早我再次起早,等來的卻只是無趣的陰天烏云。下圖為沐浴在清晨陽光中的威尼斯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h1> <h1> 雖說威尼斯是攝影圣地,但要想在一次旅游途中就拍攝好威尼斯,難度很大。出國前我讀過一些漂亮的威尼斯水巷片子,但當自己親歷水城,卻因受多方制約,真正好片子是很難拍得的,經常是有了光影沒船,有了船,人又太多,有時候人船俱佳,巷子的姿態又不好,真是望眼欲穿還跑斷腿。</h1> <h1> 威尼斯的歷史相傳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h1> <h1> 威尼斯的版圖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蜘蛛網一樣密布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綴接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h1> <h1> 先民們先在水里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后再蓋房子,威尼斯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因此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h1> <h1> 這樣的房子,不用擔心木頭在水下會爛。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后見了氧才朽。下圖為夕陽下的威尼斯大運河葡萄酒碼頭。</h1> <h1>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大運河就是威尼斯的“大街”。在大運河兩岸,遍布13~18世紀的宮殿,包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興時期或巴洛克式的建筑風格。大運河呈一個倒“S”形狀,從威尼斯古老的中心地帶流過。</h1> <h1> 威尼斯最具特色的是貢多拉尖舟小船,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游客乘坐貢多拉,才能最近距離地感受威尼斯的水城之美。</h1> <h1> 圣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應為圣馬爾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的簡稱,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馬可廣場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h1><h1>圣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h1> <h1> 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有4000平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圣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圣馬可而得名。圣馬可于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馬可的干尸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馬可大教堂大祭壇下。從此,圣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h1> <h1> 圣馬可大教堂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圣馬可而得名。圣馬可于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馬可的干尸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馬可大教堂大祭壇下。從此,圣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h1> <h1> 圣馬可的標志是一只帶翼的獅子。在圣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只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圣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圣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h1> <h1> 圣馬可大教堂前面是威尼斯圣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這座由紅磚砌就、高98.6米的鐘樓建于十五世紀末期,它既是威尼斯城市的縱坐標,也是廣場建筑群空間構圖的重心。登頂鐘樓俯瞰,可以盡賞威尼斯城和瀉湖全貌,甚至可以遠眺美麗的阿爾卑斯山。1609年,偉大的伽利略曾在這里向威尼斯總督當納(Leonardo Don)展示自己發明的天文望遠鏡。</h1> <h1> 在圣馬可大教堂旁邊的是威尼斯總督府(Palazzo Ducale),又稱公爵宮和都卡雷宮。該建筑以粉紅色和白色大理石砌成。最美麗的是其四葉草形狀的廊柱雕刻,一層是36根拱形圓柱,二樓是71根帶四葉草圓頭的立柱,醒目、嚴整、華麗,極具圖案之美。</h1> <h1> 總督府底樓回廊清晨日出時分,經常會有非常漂亮的光影,切不可錯過。</h1> <h1> 這是在總督府面海一側拍攝的一張片子。站在圖中的這座橋上往里看,就是嘆息橋。嘆息橋只是一座連接兩幢樓的過街橋,橋下不能站人,不少青年男女就在畫面上的這座橋上,以嘆息橋為背景拍照,也有人在這橋上拍婚紗照的。因為有個浪漫傳說,戀人能在日落前于威尼斯的嘆息橋下接吻,便會永不分離。電影《情定日落橋》就是取材于此。</h1> <h1>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是總督府側面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石橋,建于1603年,屬密封式拱橋建筑,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觀之一。嘆息橋外觀奇特,過橋的人只能通過橋上運河一側的兩扇小窗向外看一眼。</h1> <h1> 嘆息橋一端是當年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府和法院,另一端是重犯監獄,那是一個封閉的石牢,粗粗的鐵欄桿封閉著一個不見天日的地獄,據說進了這個監獄,幾乎沒有人能夠活著出來。</h1> <h1> 當犯人在法院接受審判之后,死囚在通過此橋之時,也是即將結束人生之日,因而通過小窗最后望一眼藍天碧水和外面世界,百感交集涌上心頭,不由自主會發出一聲嘆息,此橋因此而得名。</h1> <h1> 威尼斯有401座橋,其中通往市中心的里亞托橋(Rialto Bridge)最有名。此橋建于1180年,原本是一座木橋,后改為石橋,是威尼斯的象征。橋上建有廳閣,兩側店鋪林立,銷售各種紀念品和特產。這里每天有很多游客,既可從橋上眺望運河,又可在兩側商店購物,完全沉浸在威尼斯氣氛中。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這里為背景。</h1> <h1> 在圣馬可廣場北面新行政長官官邸的大長排拱廊下,有一家弗洛里安咖啡館(Caffè Florian)不得不去,她開張于1720年,據說是世界上最老的咖啡館,也是威尼斯人心目中的咖啡神話。咖啡館外觀至今還保留著19世紀初的模樣,內裝飾巴洛克風格也是幾百年沒變,氛圍古老而典雅。游客到店里喝個午茶,意義已遠超實際,那是在呼吸歷史、享受銀盤服務、體驗優雅而獨特的“意大利制造”。</h1> <h1> 威尼斯是值得深度游覽、細細品味的地方。這座浪漫水城即使在人們看來只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實在都能入畫,都能成詩。我們兩天的游覽,還是只能走馬觀花,威尼斯的許多細部,威尼斯的面具嘉年華和華麗多彩的玻璃制品等等,我們都還來不及體驗和欣賞。</h1> <h1> 威尼斯,上帝將眼淚留在了這里,卻讓它更晶瑩且充滿柔情,彷如一個漂浮在碧波上的浪漫之夢。威尼斯是如此迷人,古老的旅館、醇香的咖啡、妖艷的面具、奇異的玻璃制品,所有一切都令人難以忘懷。</h1> <h1> 踏著金色朝陽,我將再次告別威尼斯,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回來,但我心已永駐威尼斯。</h1> <h1> 維羅納(Verona)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麗和最榮耀的城市之一,也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僅次于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200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維羅納在威尼斯以西約120公里,我們安排了一天時間游覽這座城市。下圖是在圣彼得城堡上俯視拍攝的維羅納老城日落景色。</h1> <h1> 維羅納北靠阿爾卑斯山,西臨經濟重鎮米蘭,東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羅馬,自古就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同時也是意大利和歐洲鐵路、公路相連通的主要樞紐,因此有意大利的門戶之稱。</h1> <h1> 維羅納歷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紀就已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個重要駐防地,城中現有古羅馬建筑大多建于此時。至今維羅納城市中心的交通干道,依然保留著古羅馬時代的網狀結構,由此維羅納也被視作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羅馬化城市。</h1> <h1> 維羅納城內從古代、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建筑眾多,如著名的圓形競技場、圣智若大教堂和羅馬劇場、大量紀念碑和好幾座古城門。</h1> <h1> 這是建于公元1世紀的圓形競技場(Arena),比起羅馬的斗獸場,它雖規模小且更樸實,但就其保存完善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夏天,有超過60萬各國和地區的歌劇迷,不辭千里來到維羅納,涌入這座圓形競技場欣賞《卡門》、《托斯卡》、《圖蘭朵》、《納布科》等著名歌劇。</h1> <h1> 此圖為維羅納古城墻的波薩利門(Porta Borsari),也始建于公元1世紀,并于公元265年重建。古羅馬時代三條主要大道之一的波斯突米亞古道經過此門,因此波薩利門成為維羅納的主要城門。</h1> <h1> 維羅納城內有一條起源于阿爾卑斯山脈的阿迪杰河,在城中彎成一個美麗的“S”形,蜿蜒曲折,靜謐安詳,河水中倒映著中世紀的古老城墻,美妙的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歷史,使維羅納充滿迷人的魅力。</h1> <h1> 維羅納也被稱作是愛之城,據說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其實就像中國的梁祝那樣,故事是否真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已把這一世紀流傳的愛情悲劇,打造成城市名片,成為到那里旅游的絕大多數人,都想去看一眼的地方。</h1> <h1> 著名的朱麗葉故居(Casa di Giulietta),其實只是個深藏在胡同里的小院,而院里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在故居墻上、眾人都要抬頭仰望的“朱麗葉陽臺”。據統計,維羅納就這一個景點,每年就要吸引數百萬游客前往觀看,尤其吸引那些正在熱戀的人兒趨之若鶩。</h1> <h1> 我們在出國前做功課時,就確定了游覽維羅納的重點是香草廣場(Piazza delle Erbe)和黃昏時到圣彼得城堡(St. Peter's Castle)上拍攝老城日落景色。</h1> <h1> 香草廣場在羅馬時代,被用作政治集會的場所。如今看來它只是個在白色遮陽傘下擺滿了水果、蔬菜、花卉、紀念品小攤的長方形市場。</h1> <h1> 不過你要是能登上市政廳的朗貝爾蒂塔(Torre dei Lamberti),俯視欣賞香草廣場,那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拍照片的角度較難選擇,但觀賞肯定很有意思。</h1> <h1> 換個位置就能看到隔壁有座但丁雕像的紳士廣場,低斜的陽光和地面上拉長了的人物拖影,令本來安靜刻板的小廣場,多了一份活躍。</h1> <h1> 香草廣場上那尊建于14世紀的叫“維羅納的愛神(Madonna di Verona)”的雕像,下面是可愛小巧的噴泉,所以也叫圣女噴泉。</h1> <h1> 在香草廣場,我偶爾發現一位女孩用嘴對著龍頭在喝水,泉水打濕了她一頭長發,她喝一口,就要甩一次長發,頭發帶水,逆著光甩起來,水花四濺晶晶亮。哇喔!我都顧不上調數據,抬起相機就拍,可惜已經被那女孩發覺,就一張,雖然長發沒甩起來,但帶著水,還吱溜溜地向下滴著。</h1> <h1> 香草廣場南邊是商人之家馬贊蒂宮(Case Mazzanti),其外墻上布滿了作于公元1500年的美麗壁畫,至今色彩鮮艷,清晰可見。</h1> <h1> 廣場最北端的白色建筑是巴洛克式的馬菲伊宮,建于1668年,白色墻壁頂端立著6座神像。前面的石柱上塑有威尼斯共和國國徽——帶飛翼的獅子。</h1> <h1> 黃昏前,我們按計劃登上了著名的圣彼得城堡。在那里,維羅納老城一覽無遺。阿迪杰河成為一條引導線,捧出了兩岸古樸的老城建筑,和河上的幾座老橋。</h1> <h1> 觀賞夕陽余暉下的維羅納主座教堂,耳邊驀然響起百年唱詩班的悠揚音調。</h1> <h1> 這是建于12世紀的圣智若教堂,雖歷經滄傷,但夕陽下依然神采奕奕。</h1> <h1> 圣智若教堂正面的巨型圓窗特寫,就像一孔看世界的眼睛,炯炯發光。</h1> <h1> 老城老街,就像外婆,依然在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著她那些早已遠去的故事。</h1> <h1> 一對戀人在圣彼得城堡圍墻上看風景,他們說維羅納是愛之城,在這里請老城見證他們的愛情將永恒,但結局絕不是羅密歐和朱麗葉故事。</h1> <h1> 站在高處觀賞維羅納老城,我仿佛時光穿越,任由想象的翅膀在這座千年古城昔日的金戈鐵馬和榮耀輝煌之中翱翔。</h1> <h1> 我們從第一天的米蘭開始,然后是博爾扎諾、多洛米蒂、科爾蒂納丹佩佐、威尼斯、維羅納,幾乎在意大利北部畫了個圈,8天后我們來到利古里亞海岸,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199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五漁村。下圖是與五漁村同時入選世遺的韋內雷港,離我們當晚下榻的馬納羅拉27公里。</h1> <h1> 韋內雷港(Porto Venere )坐落在利古里亞海岸東段、五漁村延伸線的盡頭,我們是從維羅納到帕爾馬,因此畢竟拉斯佩齊亞,到五漁村是從拉斯佩齊亞向西北去,到韋內雷港則由拉斯佩齊亞往東南來。</h1> <h1> 韋內雷港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至羅馬時代,因被稱為利古里亞海中最浪漫場所,深受英國詩人拜倫的喜愛。隨著五漁村的聲名鵲起,韋內雷港也漸漸地被游客所熟知,來過這里的許多人,都認為這里同樣可與五漁村媲美,且并沒有像五漁村那樣日漸濃厚的商業氣息。</h1> <h1> 韋內雷港是個港口小鎮,這里的海水更加平靜,海岸線也相對平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沿著主街直走,石板路的盡頭是建于1198年的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aint Peter),它帶有摩爾風格的黑白條紋,就像燈塔般坐落于海之角。</h1> <h1> 其實在歷史上,羅馬人建造韋內雷港作為從高盧到西班牙航線的基地,因此從古到今它一直都是軍事、經濟重鎮和交通要道。</h1> <h1> 從高處俯瞰,碧海藍天,奇巧險峰,有了如詩如畫的醉人之美。在韋內雷港游玩,最大好處是錯開五漁村的人流,還可以去對面的三個小島玩玩。當然,最美的是在圣彼得教堂前的平臺上等待日落。不過,我們還是按計劃回頭走,去欣賞拍攝“我的夢中情人”五漁村。</h1> <h1> 下圖就是意大利著名景點五漁村之一的馬納羅拉。片子是在下午四點半拍的,當時多云,天也不算藍,不過懸崖上五彩小屋的色彩還原還算不錯。</h1><h1> 五漁村(Cinque Terre)是坐落在意大利利古里亞西海岸懸崖邊上五個小漁村的統稱,如果從拉斯佩齊亞進去,順序依次為里奧馬焦雷(Riomaggiore)、馬納羅拉(Manarola)、科爾尼利亞(Corniglia)、韋爾納扎(Vernazza)、蒙特羅索(Monterosso al Mare)。而其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這個馬納羅拉。</h1> <h1> 總共這6張片子我是按著拍攝順序來的,這張看得出太陽角度已經很低,色溫也開始變暖。</h1><h1> 出國前,我在做功課時發現,五漁村是最富爭議的意大利著名景點,雖然大多數人贊她美艷夢幻浪漫無比,但批她一無是處的也大有人在。關鍵問題是,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五漁村真的就幾張片子可拍,況且屆時還要“看天吃飯”。所以當初在做行程計劃時,到底去不去五漁村,我真還糾結了一陣。</h1> <h1> 夕陽西下,金色一片。馬納羅拉是五個漁村中歷史最悠久、最小、地勢最高、構圖也最集中的一個村子,所以也最上鏡。但是由于村子的朝向西南,早晨日出時分完全逆光,因此拍攝馬納羅拉的全景圖,只有日落時分和夜景最討好,所以最好在村里住一晚。</h1> <h1> 拍攝這張片子時,太陽已經完全落山,馬納羅拉靠著晚霞的余暉,顯出淡淡的玫瑰紅,大海一片湛藍。</h1><h1> 在馬納羅拉,真正拍到的片子,就是這6張,而且幾乎就只是一張,因為我在這個機位,根本就沒動窩。雖然如此,但一點都不夸張地說,也花費了我大量心思。事先我們是找好了機位的,也查了地圖,但真到了地方,村子對面的那個山崖,有四層可以站人架相機,經過一番勘查,最后確定到最高一層的墓地。墓地有個石屋,石屋靠海灣一邊有個涼廊,可供人歇腳休息,我們就在那里架好了相機,拍了整整一個傍晚。</h1> <h1> 結果也正如我所計劃那樣,從下午4點半到位后,一直拍到8點半,村里開燈,天色全黑為止,整整四個小時,我幾乎沒動窩。即使構圖的微弱差異,也只是為了躲開最邊的燈光,稍稍移動相機而已。</h1> <h1> 這張馬納羅拉夜景,我用了F20的光圈,曝光時間長達30秒,因為不是過年過節,五漁村沒有太多璀璨燈光。而且此時天色已黑,再拍就不好看了,就此收兵。晚飯當然應該是當地醬熬的魚,和葡萄美酒。</h1><h1> 拍攝五漁村,我的想法是,既然只這一點點金色傍晚的寶貴時光,那么我就想辦法拍好這一張明信片,其他統統舍棄。換句話說,于其去拍一堆到此一游的片子,不如定定心心完成一張自己所愛。(未完待續) </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北辰区|
三明市|
佳木斯市|
集安市|
利川市|
凌源市|
海淀区|
大同县|
浙江省|
内黄县|
镇江市|
朝阳市|
漯河市|
杭州市|
保德县|
宿州市|
确山县|
龙南县|
辽宁省|
尼木县|
洛浦县|
绵竹市|
海安县|
秦皇岛市|
栾城县|
义马市|
高台县|
宝兴县|
德惠市|
保靖县|
收藏|
江西省|
高台县|
江华|
万宁市|
京山县|
天水市|
临高县|
沐川县|
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