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后勤大院的回憶

唐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好久沒有到軍區后勤大院了。這天因辦理戶口遷移的事,我去了一趟。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其實,現在已經不能叫后勤大院,廣州軍區已經撤銷,后勤大院已是明日黃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立冬剛過,天氣轉涼。雖然穿上毛衣,還是覺得冷颼颼的。走出地道口,看到右前方那棵大榕樹和那棟“新樓“。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的后勤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1969年8月,我調到軍區后勤部辦公室工作,開始住進這個后勤大院。到1997年10月,搬到在大院附近新建的后來被稱為軍隊經適房的公寓樓。28年中,我的家基本上都在這個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大院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院幾十年來的滄桑變化,又浮現在我的眼前。</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 </h1><p class="ql-block"> 后勤大院位于廣州市東山區,北臨東風東路,東靠陵園西路,從這個兩路交界的路口向西延伸500米、向南延伸300米,形成一個矩型的院落。大院有北南兩個門,北門稱二號哨,南門稱3號哨。晝夜都有哨兵持槍站崗,沒有門樓,卻顯得十分威嚴。</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后勤大院的土地房產主要是解放初期接收的敵偽資產,同時還劃入了部分民宅。其主體原是清政府1906年成立的“廣東陸軍測繪學堂”,院中現存有“粵字第一號水準原點“,系1908年由前清兩廣測繪處設置。民國時期為“陸軍測繪學校”,1938年廣州淪陷,被日軍占領,抗戰勝利后改為國民黨的軍需倉庫.。</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60年代未,我初入后勤大院時,大院的北門位于北墻中間偏東一點,面對東風路,與路對面的辦公大院門對門。從大院北門到南門,有一條拐了兩個90度彎的大路。進北門向南50米是路的第一段,兩邊有圍墻,右邊隔墻是服務社;左邊圍墻內是個小院,里面有燈光球場(露天電影場)、俱樂部、冰室和政治部飯堂;正前方又是一個小院,里面是后勤禮堂和附屬設施。從這段路的三分之二處向右拐,進入第二段,向西直行150米,盡頭是司令部飯堂。從此向左拐是馬路的第三段,向南約250米直達南門,離南門不遠處路的西邊有一條向西北的斜路,形成一個三岔路口。大院南門外正對著東皋大道,直行200米就是中山三路,東皋大道兩旁有部分房舍也為后勤大院所有。后勤大院又稱為”中山三路東皋大道19號大院”。</p><p class="ql-block"> 大院有10多棟小洋樓,都是民國以前的建筑,為后勤首長的住房。還有幾棟解放前的老房,其中一棟外走廊的排房二層小樓,為管理科辦公室,還有一個老禮堂,改為干部住房。大院的住宅主體是十幾棟解放后陸續建起的單元式的三層樓,其中有兩棟是校官樓,一棟為3居室,一棟為4居室,每戶均帶有廚房和衛生間。其余大多為筒子樓,家中人少的住一間,人多的住2間,廚房廁所沖涼房幾家公用。單干戶樓都是單間和公用廁所、沖涼房。</p><p class="ql-block"> 房前屋后和大路的兩邊有各種翠綠的小葉桉、菠蘿密、鳳凰樹、松樹、玉蘭花樹……飯堂南面路邊有一棵大榕樹,起碼有上百年的歷史,樹干有兩三圍粗,枝葉茂盛,特別引人注目。那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榕樹下等你。” </p><p class="ql-block"> “明早8點鐘在三岔路口上車。” </p><p class="ql-block"> 一棵樹,一個路口,樸實無華,卻成了多少年后勤大院的地標。</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70年在大院建的后勤首長凹字型辦公樓的正面</span></p> <h3><font color="#39b54a">中間那棵大榕樹——曾經的大院地標</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h1><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大院的房子陸續也有一些拆建增添,但總的看變動不大。我住在大院期間,涉及格局變動的主要是1970~1972年期間那一次。</p><p class="ql-block"> 促使那次調整變動的主要原因,是領導班子人數增多,1970年,后勤首長由原來的7位一下子增加到20多位,后勤司令部首長由原先的3位一下子增加到10多位,辦公室不夠用,新來的首長需要房子住。再個原因是地方要擴寬東風路,由原先的4車道擴為8車道,涉及到后勤的燈光球場、服務社、理發室連同住宅大院北門等要拆除。上述設施拆除后,把北門西移150米,與上述馬路的第二段對應,形成一條連接南北兩個大門直穿大院的中軸路。在北門東側鄰東風路建一棟5層的大樓,首層做服務社,上面4層住人。原來管理科那棟樓拆除,在那里建2棟宿舍樓,一棟為軍師職的,一棟為營團職的。在34號樓也就是單干樓上加建一層。</p><p class="ql-block"> 大院原來只是生活區,面向軍區部隊的職能部門都不在這兒上班。現在辦公大院放不下了,就在宿舍大院這邊蓋了一棟凹字型的四層樓。后勤首長全部搬到這邊辦公。這個樓沒有編號,大家都稱其為“新樓”。1980年在辦公大院新建了辦公樓,后勤首長又搬回那邊辦公。這個樓改為管理處(1983年1月軍區機關的科改稱處)、衛生所,上面兩層作為臨時接待用房。</p><p class="ql-block"> 后勤首長在這個大院辦公的8年,是極其不平凡的8年。這8年中,我們國家發生了9.13事件、粉碎四人幫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變,軍區后勤經受了一場又一場復雜斗爭的考驗。這期間還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我和首長與戰友就是從這里打起背包奔赴廣西前線,血雨腥風的戰場上灑有大院兒女的鮮血。</p><p class="ql-block"> 東風路擴寬為廣州市的快速主干道,為解決大院到辦公區及車隊人車通行問題,修建了兩個穿越東風路的隧道。一條從服務社底下到辦公區大門旁,走人;一條從三岔路口附近到汽車隊,行車。打隧道中發生塌方,還犧牲了一名工程團的戰士。</p><p class="ql-block"> 為應對日益增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機關的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80年前后,在原來木工廠地址建了團營公寓各一棟,同時把34樓由有筒子樓改成單元房。從那時起,機關開始普及一戶一門的套房。1990年前后,又新建了一棟9層高的師職公寓,后來又在北門旁建了一棟9層的團營公寓,但都未有電梯。這些年還先后在四五棟樓房上加層,最多的在服務社樓上加了3層。</p><p class="ql-block"> 盡管如此,還是跟不上廣州市發展的步伐。記得1995年在東風大廈開會,站在12層的樓頂舉目望去,高樓大廈林立中,后勤大院明顯是一塊破舊的洼地,與會人員唏噓感嘆良久。</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機關的建房理念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南門旁建起來一棟25層的裝有電梯的團營公寓房。從此后勤大院開始走向設施更新改造的快車道。</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間,后勤大院已逐步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園林式的軍營。昔日的小洋樓已全部拆除,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宿舍樓也都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多層或高層的裝有電梯的單元套房的住宅樓。集生活和文化娛樂健身設施于一體的綜合大樓、新燈光球場、室內游泳場和中心廣埸,成為大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道路寬敞明亮,兩旁綠樹成蔭,院中花園和房前屋后綠籬整齊,繁花綻放……</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b> </h1><p class="ql-block"> 大院就像一個筑滿鳥巢的百年老樹,鳥兒白天出去搏擊長空,覓食玩耍,晚上回巢歇息。住在大院里面的人,每天早飯后,干部、家屬去上班,小孩去上學,大院里人去樓空,中午只有干部本人回來午餐小憩,晚上又都再回到家里。</p><p class="ql-block"> 大院一天最緊張的時候是早上。清晨,當東方曙光初現,寂靜的大院從睡夢中蘇醒,晨練的同志開始起來跑步。周5早上,機關干部打掃環境衛生,天剛放亮,大院里便響起唰唰的掃地聲。緊接著去飯堂打飯或就餐。從7點半左右開始,那條穿越大院的主路上就行人、單車川流不息,先是孩子上學,家屬去上班,繼之是匆匆奔向辦公區大院的機關干部。在三岔路口和大榕樹下,常常會有三兩臺小車停在那里,外出開會或檢查工作的同志準備出發。</p><p class="ql-block"> 大院一天最安靜的時候是上班時間。除了保障機構的人外,只有少數的老人和幼兒,大院顯得特別的安靜和閑適。服務社前常常停一臺大屁股北京或小卡車,那是在拉貨進貨。飯堂的上士騎個飛鴿牌雙杠單車后面載著各種各樣的肉菜滿載而歸,廚房里丁丁當當一陣響聲后又冒起了炊煙。清潔工用那長長的竹掃把掃著馬路上的樹葉。牽著小孩的老太太在馬路邊遛圈。</p><p class="ql-block"> 大院一天之中最熱鬧的時候是晚飯后。燈光球場燈火齊明,或有人打球鍛煉,或有球賽,或放電影。俱樂部乒乓球臺上有人正在博弈。大院的空地上、馬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在打羽毛球。管理科前小小羽毛球場上,激烈爭奪得熱火朝天,周圍有不少人觀看加油。更多的人結伴在大院和在服務社轉悠。</p><p class="ql-block"> 周末和節假日,比平時晚飯后還要熱鬧,幼兒園的小朋友回來了,上中小學的孩子們也有空了。年輕的父母帶住孩子在大院里玩耍,半大不小的孩子三三兩兩在馬路上嬉戲,一家人一起在服務社購買各種物品,平時忙乎家務的老人也出來在外面走動。</p><p class="ql-block"> 一年中大院最熱鬧的時候是春節。大門口貼上了“歡度春節”的大紅橫幅。大院裝扮得花團錦簇,迎門擺放著一棵大大的金桔樹,上面掛滿了鮮紅的利是包,周圍有各種鮮花簇擁。家家戶戶的客廳里、陽臺上都擺上鮮花和金桔。有幾年時興除夕游園,燈光球場,禮堂院里,服務社前的馬路兩旁,布滿了各種游園的活動場景:轉盤,套圈,釣魚,猜謎語……各種活動均有獎品,大人小孩,各取所好。初一凌晨,噼噼啪啪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與整個廣州城的鞭炮聲匯合在一起,經久不息,大院沸騰了。馬路上、樓道里,鋪滿了紅紅的炮紙。初一、元宵的晚上,大院里煙花鵲起,直沖云霄……歡天喜地,其樂無窮。</p><p class="ql-block"> 大院里最有趣的事兒是搬家。除了個別住在小洋樓的老首長外,沒有哪一個干部在大院一房住到底不搬家的。大院的房子都是公家的,家具那時叫營具也都是公家的,這一切都是根據職務配備的。 職務級別變動,住房也就跟著變動,就有可能要搬一次家,當然這還要看有沒有房子。我在大院28年,先后搬了6次家。不過,那時候的家當都很簡單,搬起來也比較容易。 </p> <h3><font color="#39b54a">1970年建的軍人服務社大樓,下面的門洞是通往辦公區的地道口</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大院綜合大樓</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后勤大院的三岔路口,經常在此聚合乘車外出的地方</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b></h1><p class="ql-block"> 機關干部生活上需要的一般在大院內部都可以解決。</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軍人服務社業務范圍很廣,是很熱門的單位。改革開放以前,基本生活物資憑票證供應,大院住戶的票證除了布票外,其它如糧本、肉票、煙票等,只能在內部使用。</p><p class="ql-block"> 服務社的東頭搭建一個棚子,是專門賣肉和豆腐豆芽之類副食品的。買肉要提前排隊,去的晚了買不到,或是買不到好肉。有幾個阿婆一大早起來,先拿個磚頭或石塊排上隊,然后去忙別的事,等到開始賣肉的時候,他們會準點趕到。每次前幾個位置,基本上都是這些人的。不要以為那些磚頭石塊模樣都差不多,他們分得很清楚,知道哪個是屬于誰的。</p><p class="ql-block"> 機關吃肉主要靠國家供應,另外在農場養豬。飯堂管理員老李是河南人,每年冬季都從河南買一些狗肉,把它做成火鍋,大家都可以打回去吃。我第一次吃狗肉,就是在大院飯堂,才發現真是很香。他還與河南駐廣州辦事處聯系,從出口到香港的豬中,時不時的買一兩只殘豬補充飯堂。 </p><p class="ql-block"> 那時雞蛋供應緊張,有的人在自己家陽臺上放個雞籠養雞,影響了環境衛生。針對此,管理科在大院樓與樓之間空地上蓋了一些統一的制式雞籠,分給每家一個用于養雞。</p><p class="ql-block"> 為了解決大院小孩吃牛奶的問題,在沙河農場養了一些奶牛,每天早上農場會送牛奶到大院。沙河農場生產的米酒,在機關也頗受歡迎。農場還養魚,生產豆芽豆腐香干等供應機關。機關干部也輪流到農場參加勞動。</p><p class="ql-block"> 保鮮問題隨著形勢發展擺上了日程,那時候家庭都沒有冰箱,飯堂蓋了一個冰庫,每天定時開門,各家可以把需要保鮮的食品放在里面保管。</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時間,飯堂還安裝了一個烤爐,幫助大家烤花生烤爆米花,各家可以帶原料到那里加工,交上一毛錢也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軍區一門診在后勤機關設有衛生所,負責機關的衛生保障,干部家屬小孩看病都到這里,軍人看病免費,隨軍家屬和小孩實行包干,包干費不多,一年3塊6角錢。</p><p class="ql-block"> 機關有理發室,還有冬季洗熱水澡的浴室,在職干部戰士和職工免費發票,家屬小孩要交錢,但很便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br></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05</b></p><p class="ql-block"> 我軍歷來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大院的文化設施與時俱進,比較齊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文革期間,后勤機關的文化活動也從未中斷。每個星期六晚上在燈光球場放電影,到時候大家搬個小凳子,提前到球場等著。中間留點位置給首長,邊上留一些給警通連、汽車隊,其他隨便坐。電影片子由軍區電影發行站排片。雖然片子只是“新聞簡報,打槍打砲,哭哭笑笑“,但總比沒有強。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內的一些老電影片放開,一些香港電影也涌了進來,多年的文化饑渴,大家好好過了一段時間的電影癮,有時一個晚上放兩個片子,一周看兩三次電影也有的是。</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為了彌補文化資源的貧乏,部隊各種業余文化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師以上單位大都成立了業余的宣傳隊和藍球隊。軍區的專業文藝團體也很活躍,軍區海上文化工作隊名揚全國,軍區雜技團以廣州雜技團的名義代表國家出國演出。</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60年代初建起的后勤禮堂,在廣州市可排前幾名,至今也不過時。中央樂團 、中央芭蕾舞團 、東方歌舞團 、中國京劇團等國內頂尖的文藝團體都曾在此演出。軍區和地方的專業文藝團體,部隊的各種文藝演出隊等時常來后勤禮堂演出。</p><p class="ql-block"> 后勤燈光球場,每天晚上不看電影都會有球類活動。看藍球賽成了后勤機關常有的事。駐穗部隊的大多數藍球隊都到后勤燈光球場顯過身手。不僅是業余球隊,就是省市甚至全軍有名氣的球隊也在這里有過表演。</p><p class="ql-block"> 行筆至此,我必須介紹一下廣州軍區203服務隊――這個當年曾經打遍全軍無敵手名震全國的籃球隊。廣字203部隊,是當時廣州軍區后勤部的代號。那時軍隊時興大辦服務隊,為部隊、為戰備服務,203服務隊就是軍區后勤部服務隊。有意思的是,這個服務隊后來服務的對象擴大了,不再只是為后勤部隊服務,而是代表廣州軍區,為全區部隊服務的了。而文體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軍區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203服務隊是在當時特殊情況下應運而生的。1970年,解放軍“八一”體工隊解散,位于廣州的解放軍體育學院撤銷。酷愛籃球運動的廣州軍區后勤靳兆西部長看準時機,果斷出手,網羅這些散伙的籃球拔尖人才,利用軍體院現成的住房和場地設施,以為部隊、為戰備服務的名義,成立了這個203服務隊。靳部長對這個球隊十分重視,人事、訓練、比賽、生活都親自過問。</p><p class="ql-block"> 203服務隊不負所望,迅速崛起為華南的一支體育勁旅,1973年美國籃球代表隊來華訪問,到廣州專門與203服務隊博弈一場。1975年全軍五項球類運動會,203服務隊代表廣州軍區參戰,一舉雙雙奪得男女冠軍。近水樓臺先得月,后勤自己辦的服務隊,看場高水平的球賽那還不是容易的事嗎?</p> <h3><b><font color="#39b54a">大院中心廣場的一角</font></b></h3> <h3><font color="#39b54a"><b>大院馬路兩旁綠樹成蔭</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 </b></h1><p class="ql-block"> 那時人與人之間信任大于猜忌,敬賢大于嫉妒,友誼大于利益,后勤大院的生活充滿了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幾家人共用一個廚房,一家做了好吃的,家鄉帶來什么土特產,首先拿出點兒分給各家品嘗或分享;誰家做飯倏然發現缺鹽少油,鄰居的只管拿來應急;哪家大人臨時外出,孩子可以隨時交給隔壁大媽看管,只管放心;誰家來了客人住處上有困難,可以到鄰居同事家借宿……頗有點“拆了墻是一家,不拆墻也是一家”的味道。 那時家屬隨軍條件是營級、35歲兩者必居其一,機關一般干部職務級別不明確,只有等到35歲,夫妻兩地分居的情況比較多。辦公室哪個秘書的愛人到部隊來探親了,值班就免了,大家都會到他家里坐一坐。那時候也沒什么招待的,喝口茶,聊聊家常,我印象最深的是湖南的戰友家屬帶來的八寶茶,真是爽口好喝。哪位同志有個頭疼腦熱的,大家都會到家里看望問候。</p><p class="ql-block"> 領導和部屬以及同事之間互相走動比較多。春節期間,大院里結伴拜年一撥一撥。我們辦公室的幾個秘書一起,一家一家轉,互相轉,也有夫妻一起轉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機關拜年沒有送紅包一說,都是空手而去,到誰家都會有花生、瓜子、茶水招待。到90年代初,機關干部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話,春節拜年就改為打電話拜年了。</p><p class="ql-block"> 小孩是大院最活躍的群體。那時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小孩的天性能夠得到發揮。那些上小學的孩子們,常常聚在一起跳皮筋、捉迷藏、過家家;上中學的孩子們常常三五成群的打乒乓球、籃球,騎著單車滿院子跑。孩子們也常常幫著父母做家務,大院經常看到扛著米袋、提著油壺、推著裝有煤球的小推車或煤氣罐的孩子。每逢下雨,下班時在服務社旁的地道口,都會有一群小孩子拿著雨傘在那里等自己的老爸。</p><p class="ql-block"> 保姆也是大院的群體之一。有的老保姆,從解放初期就在大院里,連續給首長帶三四個、五六個孩子,已經成為首長家的家庭成員。有的在大院十幾二十年,幫這家帶了孩子給那家帶。帶我女兒的賀阿姨,我女兒上幼兒園前兩三個月,就被朋友家盯上了等著要。那時的保姆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帶孩子做家務很有經驗,和雇主家里關系都很好,像自己家人一樣。大院上下都稱保姆為“阿姨”。在那“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年代,不少雙軍人就把年幼的孩子和家交給了阿姨來管。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到90年代以后,大院出現了小保姆,這時的保姆就開始有點變味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大院里首長與部屬、同志與同志,沒有金錢利益等復雜關系。干部調動,提拔沒有送禮送錢那么回事。那時沒有公款請客吃飯,沒有應酬。大家都靠薪金生活,在一個食堂打飯。首長配有專車,夫人照樣騎單車上班。軍隊是等級森嚴的,尤其是在高級領導機關,老紅軍老將軍、各級首長與參謀干事助理員待遇上均有差別,雖然物質生活比較困乏,但沒有怨氣和羨慕嫉妒恨,因為大家覺得世道公平,那些個待遇差異是正常的應該的,都各安其份。</p><p class="ql-block"> 那時同志之間也有競爭,但不是以送金錢和利益為手段,而是靠突出的能力和驕人的工作業績;也有拉關系、走后門的不正之風,但沒有赤裸裸的金錢交易,而且是個別或少數現象且為人所不恥,其目的也不易得逞。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大院也有運動的風雨,但機關工作不斷,大院秩序不亂,雨過天晴,依然陽光和煦。雖然當年物質條件差,日子過得清苦,但是大家精神上舒坦。</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p class="ql-block"> 倘佯在大院整潔的馬路上,找尋我那過往多年的記憶,回味那難以忘懷的鄉愁。那棵大榕樹、三岔路口還在,大禮堂也在。我住過的那些老房子都在哪里?原先的34號樓成了大院的中心廣場,39號樓成了游泳場的一部分,43號小樓的地皮上蓋起了高樓。老13號樓還在,老5號樓也在,都安裝了電梯。我凝視著老13號樓9層那套熟悉的房子,心想著我當年每天是怎樣爬上爬下的?而分到這套房子,那時心里是多么高興,住的是多么開心。</p><p class="ql-block"> 此時,晨曦散去,陽光高照,正是上班時間,那匆匆的人流到哪里去了?新建的軍官公寓,如同是兩個連體的雙子塔,依然是那么雄偉壯觀,為何冷冷清清?游泳場的鐵門緊閉,沒有了過去人來人往的景象。那些年賴以生活經常光顧的服務社到哪里去了?早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開的便利店式的小超市。門口威武的哨兵也沒有了,一些當年生活服務機構的職工當起了保安。正所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我不為此傷感,而為之欣慰。“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從大院的這些變化,我看到軍隊改革堅實步伐的腳印。我清楚的記得,這樣大手筆的軍隊體制變革,早在30多年前的1985就已經提上議程,上世紀90年代中葉再次提出并呼聲甚高,但都沒有能夠落地。實施這樣的重大戰略性改革,需要歷史的擔當、非凡的魄力和高超的謀劃設計,今天終于順應歷史潮流實現了,這是中國軍隊、國家和人民之福。</p><p class="ql-block"> 廣州軍區撤銷了,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軍區后勤大院沒有了,過去那種大院生活模式也不再有了,這是歷史的必然。這一切都已經光榮的載入歷史史冊。廣州軍區后勤部機關大院——我一生最好年華的鄉愁,將永遠珍藏在我的心底 ,縈繞在我的心頭。。</p> <h3><b><font color="#39b54a">大院樓與樓之間的花園一角</font></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苍溪县| 泉州市| 高州市| 乌兰浩特市| 龙井市| 玉田县| 杭锦后旗| 大田县| 漠河县| 瑞丽市| 天台县| 商洛市| 五寨县| 寿光市| 恩平市| 稷山县| 广元市| 马关县| 祁连县| 灵宝市| 崇州市| 永胜县| 大理市| 汉阴县| 万盛区| 武清区| 石嘴山市| 庆城县| 喜德县| 三亚市| 宾阳县| 金堂县| 苏尼特右旗| 抚松县| 铜陵市| 卢氏县| 界首市| 二连浩特市| 甘泉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