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老成都?小時候的那二年

文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龍門陣(十)</h3> <h3>  小時候那二年,人很小,成都也很小。那哬兒(那時)的成都穿城只有九里三,圍城不過四十八。</h3><h3> 成都的東北門有府河,城南有南門大河,西邊的是西郊河,河的城里頭這邊還有老城墻(現內環線一線),河的那半邊就有田壩,再走滴點兒(一點)遠就到了鄉壩頭,要是要到一環路,都到了鄉壩頭的鄉壩頭。</h3><h3> 所以,那二年的娃兒從城里頭耍到鄉壩頭,又在鄉壩頭耍了回城吼頭(城里)就是一哬兒(一會兒)的事。</h3> <h3>  那二年成都的幼兒園就那么幾所,剩下的也就是些“托兒所”,除了機關單位的,莫得好多娃娃上過幼兒園和托兒所。一家幾姊妹都是大的帶小的,伙到院子頭的,街坊上的娃兒一起耍。特別是院壩頭有啥子何大爺王婆婆李孃孃之類在屋頭的,七大八小的就一起照應了,家長不在的也莫來頭(沒關系),哪個的媽老漢兒(父母)晚了沒回來,隨便哪家吃滴點兒也餓不到。</h3><h3> 在一起耍的有的是隔壁子(鄰居)的,有的是別個院壩頭的,還有這頭的、那邊的、倒拐那條巷巷(hang)頭的,還有隔兩條街的同學,同學的姐姐同學的弟娃兒,啥子“張哥”“李姐”“三娃”“幺妹”“老九”“毛娃子”啊這些,都是那二年差不多大的娃兒伙到一起耍。</h3> <h3>  那二年都是多子女,娃娃多小學校也多,有的隔一條街就是一所小學,哪兒近就在那兒上學。入學面試只要說得出父母名字,家住哪兒,能從一數到一百(會進位)就注冊入學。</h3><h3> 除個別家 庭子女外,那二年大 都是些放“敞馬”長大的娃娃,更莫得啥子“學前班”,剛進校的‘’一冊班‘’還是只曉得耍,老師調教規矩都要大半學期。不過,那二年不像這二年講究所謂“起跑線”(培訓機構廣告語),老師家長都曉得“循齡漸進”,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家長學生心頭都有個“打米碗”,也都曉得腳短的跑不過腳長的,盤盤兒腳桿(O型腿)實心腳板先起跑也不會先到終點線。</h3><h3> 那時的學生上學不為家長讀,更不為老師讀,很少有人鼓到(刻意)去攀比,遵循的是“行行出狀元”,“條條道路通北京,何必非擠獨木橋”,中專、技校也“吃香”,所以大家都莫得啥子壓力。</h3><h3> 那二年老師給學生成績打分是5分制,3分相當于這二年的60分,只要能做到順口溜中的“三分好三分好,不留級不補考”,就可以拉撐耍寒暑假啰。當然,每個班都還是有些乖娃娃和三好學生成績超好。</h3> <h3>  那二年莫得電視機,莫得電腦,莫得手機,更莫得網絡,也就沒得這二年的“低頭族”??措娪八闶歉呒墛蕵?,除了學校每學期組織看一兩次“學生場”,要么就是周末到人民公園或者附近哪個“大單位”去看壩壩電影。</h3><h3> 那二年莫得“補習班”,考試成績5分和4分差不多,5分是全對,4分是小錯,大多是做題大意失分,5分是優4分是良,“優良”和“良好”一字一分兒之差,所以好多也不刻意去追求成績。</h3><h3> 那時在大人們口中聽到的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老鼠)生兒會打洞‘’,也就不求“望子成龍”。學生可以不去研究“奧數”(那時叫趣味數學),也莫得“華賽”,更莫得啥子“興趣班”之類五花八門的培訓班。所以,不管是學齡前還是小學生,耍的都是些‘’原生態‘’的傳統游戲,學到的都是口口相傳的成都童謠,看的是感興趣的課外讀物,專注的是各人喜歡的愛好。而愛好的就有興趣,有興趣就會去專注,認真專注的就成為了特長。</h3> <h3>  那二年娃娃些大大小小都喜歡成群結伴,平時除了幫屋頭做點家務事,只要做完作業,一天到晚都是自由自在的。</h3><h3> 即便是呀呀學語的娃兒,不會在成都話都還翻不轉(不流利)的時候去學ABC或背唐詩,也莫得條件在連筷子都拿不穩的時候去彈鋼琴,大多都有被大人或者大娃娃抱到大腿上拉住雙手“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經歷。還有被拉得‘’呵呵呵‘’的是“扯鋸,還鋸,家婆門口有本戲,請外孫兒‘’切‘’(去)看戲,牛肉包子夾狗屁”,高興得來拉了一遍還要不停的喊“再來”,童心無瑕,天真爛漫。</h3> <h3>  比較流行的成都童謠有《王婆婆在賣茶》:“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后花園三匹馬,兩個童兒打一打;王婆婆罵一罵,隔壁子幺姑兒說閑話”。這個成都童謠的有趣之處是可以用雙手演示。按方法用十個手指交錯,手口配合童謠表現出童謠內容,生動形象,妙趣橫生。那二年的娃兒對這個童謠是樂此不疲,流傳甚廣。</h3> <h3>  老成都最流行的童謠是《胖娃胖嘟嘟》: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白馬跳得高,胖娃兒耍關刀,關刀耍得圓,胖娃兒坐輪船,輪船倒過拐,胖娃拌(摔)下海。</h3><h3> 這個童謠在那時傳唱最多,而且還各自改編出多個版本。據說現在還有70、80后的打工版,甚至被有的樂隊改變成流行歌曲演唱,很多老成都聽到這首童謠,都情不自禁的會想起自己的小時候的那二年。</h3> <h3>  那二年還有很多娃娃家互相挖苦打趣的童謠,如果打趣哪個流清鼻涕不擦的,幾個人就圍到唱“XXX的腦殼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還有兩條臭水溝(鼻涕),一直流到堰塘頭(嘴里)”。又比如:‘’方腦殼,棒捧掇,要倒拐,走直角,禍事來了跑不脫‘’。直到這二年,形容腦筋反映慢,遇事不拐彎的人還在沿用成都方言“方腦殼”。</h3><h3> 另外還有“張打鐵李打鐵”,“老太婆尖尖腳”,“孫悟空跑得快”等等,慢慢回憶,老成都有趣的童謠至少有幾十上百首。</h3> <h3>  那二年學生不用“減負”,每天上午四節課,下午兩節課,4點鐘以后就是課外活動。學生可以做作業,也可以到體育保管室借體育器材,反正想干啥就干啥,大約4點40左右不想在學校耍的就可以離校了。</h3><h3> 那二年家庭作業也不多,一般也就半個小時左右。有的在課間或課外活動時間就做了;有的放學路上找個有梯梯的地方,約上成績好的同學,幾個同學跪到地上伙到伙到的就做了;稍微貪耍的回家后搬個板凳,坐在街沿邊邊上就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就屬于自己的了。</h3> <h3>  那二年的娃娃很少有買玩具的,玩具槍玩具刀都是自己做,比如男娃子(男孩)削牛牛兒(陀螺),女娃子(女孩)做毽子,都是自己動手。春天的時候,削幾根(竹)篾條自己動手,各顯神通,扎起各式風箏在城墻上去放。</h3><h3> 但更多的游戲都是簡單易行的,比如跳房、跳繩、斗雞、跳拱這些,還有下棋、“拱豬”、“爭上游”等等。有共同興趣的交換各自收藏的郵票、煙盒、糖紙、洋畫之類,喜歡看書的互相交換想看的連環圖。人多的時候玩丟手巾,天黑了逮藏藏(qiang)貓。再有就是人多的時候分成兩隊打游擊,耍法豐富多樣,即鍛練了動手能力,又學會了處理伙伴關系,在耍的過程中還增長了各方面的見識。</h3> <h3>  那二年也很少有媽老漢驚風火扯喊娃娃讀書的,但娃娃些在靜下來的時候多會自己主動看一些課外讀物。</h3><h3> 那時候盛行的是連環圖(小人書),有適合小學一、二年級和學齡前兒童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等,認不到字也可以“翻娃娃兒”(看圖)看。連環圖種類繁多,有老少皆宜的各類故事,有名著改編的單冊或套書等等,圖文并茂,內容生動,深受娃兒們的喜愛。</h3><h3> 連環圖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增加了豐富的知識,也逐漸培養了愛閱讀的習慣,很多喜歡閱讀的娃娃都超越自已的文化程度,去看一些長篇小說、世界名著,甚至看一些半文言文和文言文的古典小說。</h3> <h3>  時過境遷,隨著歲月流逝,現在成都很大,大得來消失了成都周邊所有人民公社的田壩,大到了穿城已不止四十八(里)。老成都那二年的娃娃些這二年也都大了,大到都退了休或者快退休,看看身邊的孫兒孫女,再看看這些老照片,或許思緒萬千,感慨萬分,也可能或多或少勾起兒時的回憶,一個屬于自己童年的回憶。</h3> <h3>  老成都值得回憶,老照片值得珍藏,小時候那二年的快樂童年永遠難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成都,小時候的那二年……</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部份圖片自網絡)</h3></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潼关县| 咸宁市| 灵寿县| 博兴县| 新河县| 石狮市| 佛冈县| 义乌市| 莱西市| 崇阳县| 安陆市| 津市市| 英德市| 溆浦县| 横峰县| 微山县| 博兴县| 佳木斯市| 方城县| 临武县| 玉环县| 泰顺县| 湖州市| 卢龙县| 尉犁县| 拉萨市| 安龙县| 天等县| 雅安市| 民县| 天镇县| 平利县| 荔浦县| 郑州市| 沧州市| 旬邑县| 南岸区| 诸暨市| 拉萨市|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