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十多年前,洪湖市曾經(jīng)有一位非常感人的縣委書記,名叫李金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4年長江發(fā)生大洪水,為了保住下游的武漢市,洪湖縣成為泄洪區(qū),全境被淹,滿目瘡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5年李金玉走馬上任到洪湖擔任縣委書記,面對嚴重的災情,他深入農(nóng)村田間地頭調(diào)查摸底,常常騎著一輛自行車下鄉(xiāng)工作,從新堤到峰口、曹市等西片鄉(xiāng)鎮(zhèn),隔幾天又騎車到龍口、燕窩等東片鄉(xiāng)鎮(zhèn),幾十里的鄉(xiāng)土路,常人都吃不消。他與農(nóng)民同勞動共生活,在農(nóng)民群眾家吃飯住宿,吃飯每餐都必須付給農(nóng)民伙食錢和糧票。他曾經(jīng)在石碼頭鄉(xiāng)一個廖姓農(nóng)民家里的草棚子里住了二個月,草棚里只能擱一個窄鋪,他在地面上墊兩塊磚頭,放上竹簾子,鋪上稻草和自己帶的被子就睡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位新堤老人回憶說:有一天,我們幾個小孩在撮箕湖放牛,肚子餓得不行,就在田里找尋看有沒有遺落的稻谷,剛好李書記調(diào)查走訪回草棚,見我們骨瘦如柴在烈日下?lián)旃龋秃拔覀冞M屋,將自己僅剩的口糧煮飯給我們吃,他看著我們狼呑虎咽的吃飯,心疼地說又長骨頭又長肉的伢們餓不得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永遠記得李書記的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正因為李書記深入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所以他非常了解洪湖農(nóng)村情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當時,毛澤東約見中央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強調(diào)說:“今后兩三年是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緊要關(guān)頭,必須在這三年內(nèi)打下合作化的基礎”。農(nóng)村合作化運動正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然而,洪湖縣委居然堅決反對搞合作社。李金玉直言不諱:“要搞合作社,沒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和思想覺悟,那是空話!”。他在洪湖三級干部會上強調(diào),要老百姓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經(jīng)濟作物,喂養(yǎng)雞、鴨、鵝、豬等畜禽,把每家的壇壇罐罐裝滿。因為糧食不夠吃,號召大家要多生產(chǎn)些糧食,將每家的糧倉裝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金玉頂住了合作化運動的大潮,鼓勵洪湖百姓加強生產(chǎn),搞副業(yè)。洪湖的經(jīng)濟很快得到恢復,市場非常活躍。集市上豬肉、雞、野鴨、魚、蝦、藕、蓮蓬、菱角以及大米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很多,隨處都能買到。記得當時洪湖一中的伙食是非常好的,一個禮拜吃一頓野鴨,吃一次魚塊,吃一次紅燒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然而,周邊的縣市的農(nóng)民因為害怕戴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不敢搞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所以物質(zhì)非常匱乏,很羨慕洪湖人,都說洪湖人生活好。很多長江對岸的湖南人跑過來買東西。當時,在長江邊,只要洪湖人的旗子一搖,對岸的那些湖南人的船就劃過來了,趕緊換點洪湖好吃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回家改善生活,那時候洪湖人的一只雞可以換回湖南人的一條高級毛料呢子褲子。還有很多湖南來的小商小販,他們不敢在家鄉(xiāng)做生意,偷偷跑到洪湖來,在新堤的大街小巷叫賣自編的竹器。周邊縣市諸如嘉魚、赤壁來的人就更多了,集中在新堤的長江邊和內(nèi)荊河兩岸交易,人山人海,叫賣聲此起彼復,熱鬧非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現(xiàn)在洪湖里還生活著3000多以打魚養(yǎng)蟹為生,講蘇北口音的人,他們祖籍安徽、江蘇。這些人就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期間,聽說洪湖能吃飽飯,從洪澤湖、巢湖等逃荒來到洪湖,由李金玉書記安排在洪湖里打魚安家的漁民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8年大躍進,洪湖縣也出現(xiàn)了糧食、漁業(yè)、棉花產(chǎn)量下降,物價一路上揚的現(xiàn)象。1959年6月開始,由于饑餓,營養(yǎng)不良,導致全國許多地方的浮腫病人大幅攀升。周邊縣市開始餓死人。荊州地委書記來找李金玉想調(diào)走洪湖的糧食,他說:“李書記,我給你們磕頭也可以,作揖也可以,只要你們給我們糧食就行”。李金玉軟磨硬頂說,我先要解決洪湖自己人吃飯問題。“不管咋樣,都要把洪湖群眾的壇壇罐罐裝滿在考慮其它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鼓勵農(nóng)民大搞農(nóng)副產(chǎn)品生產(chǎn),大量養(yǎng)殖雞鴨鵝豬,并一再叮囑,“大家悶頭干,莫吭聲。”。這樣,三年困難時期洪湖沒有餓死一個人,而且人口還有一定的增長。而洪湖縣所在的荊州地區(qū),僅1960年就餓死了115,844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一般的縣城是沒有"三層樓"的房子的,但洪湖縣卻有兩處。一處是洪湖縣城中心新建街(赤衛(wèi)路)有一棟三層樓副食品商店,有當時最新潮的冰棒等冷飲食品。另一處則是在洪湖縣城中與長江相連的內(nèi)荊河出口處江堤的老閘背上(現(xiàn)在的荷花廣場江堤),它并非一個樓房,而是以靠長江的外坡為"一樓",靠內(nèi)荊河的內(nèi)坡為"二樓",江堤老閘背堤頂為"三樓"。如此"三層樓"形成一個面積大約二千平米的自由貿(mào)易市場,讓全縣農(nóng)民和百姓與湖南、江西、安徽乃至廣東等地民眾自由交易糧食棉花油料等商品。這個全國特有的"三層樓",大膽挑戰(zhàn)了當時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國策。</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內(nèi)荊河老閘重建,名字還是叫新堤老閘。老閘從江堤頂,堤腰,閘頂分成了三層。當年這‘三層樓’就是個龐大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里交易,熱鬧非凡。吸引了本縣及外縣特別是對江的湖南、嘉魚、蒲圻的客商來這里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為了使市場繁榮,李金玉書記要求旅社、餐館及商業(yè)、公安管理人員熱情待客,做好服務。僅就當年洪湖縣的干紅苕絲就上賣到了宜昌,下賣到了武漢,南賣到湖南,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不斷有停靠在長江堤邊的鐵駁船運洪湖的冬瓜、南瓜、蔬菜、副食品到全國各地。連長江上最大的客輪"江"字號,也時常臨時停靠洪湖購買蔬菜副食品等,到后來不停洪湖港的“江”字號客輪也停靠洪湖港上下旅客了。"</p><p class="ql-block"> 在1960-1962年三年艱苦的日子里,為了度日,農(nóng)民中有不少的人把生產(chǎn)出的南瓜、蘿卜、豆角以及菱角、野藕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勻一些出來到新堤老閘背堤上去交換湖南的紅薯絲,或者賣了買回生活日用品,如肥皂、火柴、煤油等。一時間,老閘堤背上的自由買賣形成了一個大的市場,堤的外坡、內(nèi)坡和閘背上都堆滿了農(nóng)民自由交易的生活物資。他們賣生活物資,買回他們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br></p> <h3> 李金玉書記非常熱愛藝術(shù)。1956年,他在深入農(nóng)村工作時,在洪湖邊遇見到很多當年的洪湖赤衛(wèi)隊員,了解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在洪湖的許多戰(zhàn)斗事跡,于是,他組織洪湖縣劇團編寫了《洪湖赤衛(wèi)隊》劇本,上演后引起轟動,湖北省歌劇院來洪湖采風,被《洪湖赤衛(wèi)隊》劇情深深感動,他們根據(jù)此劇改編成了歌劇,應邀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北京電影制片廠將此劇拍攝成電影。</h3><h3> 現(xiàn)在,此劇成為二十世紀中華民族文化經(jīng)典,也使洪湖成為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h3> <p class="ql-block"> 災荒過后,李金玉因抗上付出了沉重代價。《洪湖縣志》記載:1964年10月,中共荊州地委在江陵召開社會主義教育萬名干部大集訓,認為中共洪湖縣委已經(jīng)“爛掉”。《荊州地區(qū)志》記載:1965年4月,中央和省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織對洪湖縣新堤鎮(zhèn)集貿(mào)市場進行調(diào)查,認為投機倒把活動猖獗,有“企圖復辟資本主義”等七大過錯。《中國共產(chǎn)黨湖北省洪湖市組織史資料》記載:1966年2月,由荊州地委組織的洪湖縣四清工作總團,在全縣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前縣委書記李金玉,副書記韓耀輝、馬香魁、徐偉,縣長辜呈清被錯誤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李金玉先被關(guān)進牛棚,后又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改造。但農(nóng)民知道他是救命的好官,處處護著他,偷偷送食物給他吃。開批斗會,工作組要求農(nóng)民用繩子緊緊綁著他,而農(nóng)民只是象征性用繩子綁在他身上。李書記是一個內(nèi)心非常強大的人,有一次,連續(xù)幾天開他的批斗會,會后突然不見他人了,工作組以為他經(jīng)受不住批斗尋短見了,派人到處找他,最后在村里一間牛棚里,見他一邊哼唱京劇,一邊啃著一把炒黃豆。</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8年,李金玉才恢復職務,1984年離休,2002年病逝,享年80歲。</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反觀洪湖這段歷史,這個充滿實用主義色彩的“壇壇罐罐裝滿”的理論,給洪湖人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如果沒有三年自然災害前幾年的積累,洪湖的很多家庭很難熬過接下來的三年困難時期。</p><p class="ql-block"> 直到現(xiàn)在,老一代洪湖人提起老縣委書記李金玉都會抻出大拇指,深深的懷念這位洪湖人民的好官!</p> <p class="ql-block">1960年《洪湖報》刋發(fā)李金玉書記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作者與李金玉書記的女兒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金玉書記的通訊員廖昭喜先生(左一)和李書記女兒以及作者合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家庄市|
榆林市|
亳州市|
大理市|
盘锦市|
洪湖市|
盐边县|
云龙县|
增城市|
措美县|
布尔津县|
云浮市|
尼玛县|
拜城县|
玉龙|
抚顺县|
新余市|
进贤县|
南陵县|
太仆寺旗|
昌图县|
剑河县|
晴隆县|
邵武市|
余干县|
嘉义市|
潼关县|
沐川县|
麻城市|
阜宁县|
镶黄旗|
阿图什市|
邹平县|
和平县|
余干县|
定日县|
庆安县|
枣强县|
湖北省|
荃湾区|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