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圖 片:來自網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搜集:行空天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篇編制:行空天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僅以此獻給年輕的朋友們)</h3> <h3>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楊貴妃)。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貂蟬次之,王昭君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中除貂蟬外皆為有正史記載的人物,而貂蟬則只見于小說和戲劇而未見于史料記載。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們的痛苦與愛情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秘一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沉魚”西施</h3> <h3>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后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h3><h3>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就此流傳。</h3> <h3>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h3><h3>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h3><div>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花三年時間,教習歌舞,步履,禮儀,……。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婀娜迷人,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div><div>西施被獻吳國,肩負著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湎色欲與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因此,被后世贊之為巾幗英雄、愛國女杰……。</div> <h3>西施入吳后,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春秋宿姑蘇臺,冬夏宿館娃宮,整天與西施玩花賞月,鳴琴賦詩。靈巖山上有一眼清泉,夫差常讓西施對泉水梳妝,他親為美人梳理秀發。他又與西施泛舟采蓮,或乘畫船出游,或騎馬打獵,總之沉醉于美色,以姑蘇臺、館娃宮為家,把國家大事丟在腦后。伍子胥求見,往往被拒之門外,惟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聽到的,皆阿諛奉承之聲。無數史例證明,大家伙一旦到此地步,也就離垮臺不遠矣。</h3><div>西施既然與夫差形影不離,對于吳國的政治斗爭、軍事機密,也就無所不知,且伺機向越國傳遞她所得到的情報,以致被今天一些精于考證的史學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頭號色情間諜。她挑撥吳國的君臣關系,特別是夫差與伍子胥的關系,只要稍微吹一吹枕頭風,殺傷力比伯嚭說上一大堆讒言譖語不知大上多少倍。夫差賜劍令伍子胥自殺,恐怕也少不了她一份功勞。勾踐的大軍能長驅直入,直抵吳國都城,讓夫差無還手之力,與西施小姐把夫差迷得暈頭轉向荒廢軍政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西施是勾踐滅吳雪恥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聯云:“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便是對西施在越國滅吳中的功勞的肯定。</div> <h3>在吳越之爭硝煙散盡之后,美女西施的結局,后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h3><div>1、愧疚自縊說</div><div>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后自縊于館娃宮內。</div><div>2、被范蠡帶走說</div><div>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么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div> <h3>3、被范蠡沉湖說</h3><h3>西施在越滅吳后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后,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于太湖之中了。</h3> <h3>4、被吳人沉江說</h3><div>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后,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div><div>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div> <h3>5、被勾踐沉江說</h3><div>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div> <h3>6、被越后沉江說</h3><h3>傳說越國滅吳后,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后宮。越后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中沉入江底。</h3><div>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div> <h3>西施古跡</h3><div>今諸暨苧蘿山下建有西施殿。</div><div>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稍后,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后屢興屢廢。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征集了12000余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筑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落雁”王昭君</h3> <h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漢族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她的外貌讓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故而被稱為落雁。<br></h3><h3>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昭君為掌上明珠 ,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明過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h3><div><br></div> <h3>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漢元帝下詔,命她擇日進京。王昭君父親說,小女年紀尚小,難以從命。無奈圣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h3><h3>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些破綻,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 單于主動來漢朝 ,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進召后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滿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 ,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昭君離開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鄉的淚,什么也沒留下。</font></h3> <h3>昭君出塞后,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人民的生活。她讓一個太平盛世,在這一片不寧靜的天空中漫延開來。</h3><div><br></div> <h3>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當時,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冢”。</h3> <h3>據《漢書》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愿婿漢氏”之請,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后漢書》的記載則是: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悲怨”而慷慨應召,自愿出使匈奴。</h3><div>兩相比較,《后漢書》記載的可信程度不如《漢書》。昭君離鄉背井被選入深宮,多年不得臨幸,已是不幸,遠嫁習俗殊異的匈奴宮廷,結果未必更好,更何況在西漢時期和親一直被視為個人的悲劇。而且,在呼韓邪死后,昭君曾“上書求歸”,可見昭君并不喜歡待在大漠,因此昭君出塞極可能并非她個人的意志。</div><div><br></div> <h3>故里</h3><div>昭君故里位于湖北宜昌興山縣寶坪村,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家灣、昭君村。全村300多人,大多姓王,據稱皆為昭君娘家后裔。村中有粉黛林、佳麗島、浣紗處、彩石灘等20余處勝跡。是展示昭君遺址遺跡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AAA級旅游區,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1983年,興山縣組織建成昭君紀念館,正中立著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漢白玉雕像,館內陳列“香溪孕秀、別鄉進宮、漢宮幽怨、請行和親、塞外流芳、昭君千秋”六個展區。</div><div>1988年12月,昭君紀念館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省級示范基地”。</div><div><br></div> <h3>墓葬</h3><div>昭君墓,又稱“青冢”,“青冢”一詞,出自對杜詩的一條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另有解釋認為:塞外多白沙,昭君墓無草木,煙垓朦朧,冥蒙作青色,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昭君墓址并無考古發掘,在內蒙古、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相關墓葬或衣冠冢。</div><div>內蒙古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聯轡而行的雙騎塑像。2006年,以昭君墓為核心,擴建為昭君博物院,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br></div><div>山西昭君墓,位于晉西北與內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鐘村,清《馬邑縣志》《朔州志》載村原名青冢村,有闊四、五畝,高丈余之冢。2013年,晉蒙首屆弘揚昭君文化研討會立有新碑,碑首篆額“流芳百世”,碑體是蒙漢雙語韻文:“頭枕大青山,腳登雁門關,玉手嬉桑干,淚眼望長安”,碑陰鐫刻線雕昭君肖像。</div><div>河南昭君墓,位于許昌市襄城縣,據《襄城縣志》載:十里鋪西有一古冢,名青冢,是為紀念昭君出塞所建的衣冠冢。冢旁有龍興寺,后人遂將龍興寺改名為青冢寺。寺中松柏參天,濃蔭蔽日,香火鼎盛時終日煙霧繚繞,狀若煙云,似昭君出塞時的滿腔憂怨,故稱“青冢愁云”,為明代襄縣八大景之一。2006年6月8日,青冢寺被列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下圖為各地昭君墓)</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閉月”貂蟬</h3> <h3>貂蟬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素有“閉月”之稱,意為連月亮見了她都比不過,躲于云后面。</h3><div>貂蟬生于何方?一說永年,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臨洮之說源于《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里說則是在當地石溝鎮艾好灣村,至今還留有所謂「貂嬋洞」。</div> <h3>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恰巧為王允瞧見。于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愿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后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間。</h3><div>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望貂蟬,貂蟬和呂布相約來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假意對呂布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見,發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從而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div> <h3><font color="#010101">“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被曹操軍隊圍困,貂嬋不愿丈夫單獨突圍,矢言要與他「生則同居,死則同穴,至死不分離。」呂布深受感動,放棄陳宮妙計,每日只與貂蟬作樂,置前線的戰事于不顧。最后被擒殺。</font></h3> <h3>連環計雖然是王允的絕妙策劃,但真正的實施者是貂蟬。在《三國演義》之中,董卓禍亂朝綱,殘忍暴戾,濫殺無辜,百姓深受其害。而群臣皆岌岌自危,即便梟雄曹操亦是行刺失敗而亡命天涯。由于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兇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武功蓋世呂布的白門樓上的殞命。后人有詩為贊:帷中敵國笑中刀,纖手能將賊命操; 雖是司徒施巧計,論功首屬女英豪。</h3> <h3>貂蟬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h3><div>“慘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種不同的版本</div><div>第一種版本是昆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受納這位污點美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于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于燈下。</div><div>第二種版本是另一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為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div><div><br></div> <h3>第三種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的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詳述其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除害的經歷,贏得關羽的愛慕,但關羽決計為復興漢室獻身,貂蟬只好懷著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驗證自身的政治貞操。</h3><div>第四種版本陳述貂蟬在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庇護下逃走,削發為尼,曹操派人追捕,為使桃園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殘殺的覆轍,貂蟬毅然觸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追隨國家大義而去。</div><div><br></div> <h3>“善終系列”也有三個核心版本</h3><div>第一種版本是貂蟬出家為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云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后在尼姑庵里壽終正寢。</div><div>第二種版本則宣稱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起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而貂蟬則一直守節未嫁,終于熬成了一個貞烈老嫗,被鄉人建廟祭奠。為謀生和豐富群眾文藝生活起見,貂蟬還組織戲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戲臺,曾是該村的一個誘人景點。</div><div><br></div> <h3>第三種版本是貂蟬被劉關張三人救了,并與呂布的女兒和兒子一起遠走他方,改名易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偶爾也會放下手中活,倚靠窗邊,回憶和呂布在一起的那段夢一般的日子。</h3><div>歸隱說:在央視三國中貂蟬(陳紅飾)在呂布殺死董卓后選擇了歸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當她被呂布發現時早已離開了,在海外的日本三國志和橫山光輝三國志這兩部著名作品中貂蟬的結局和央視三國版的完全一樣,董卓被殺死后自己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因此貂蟬選擇了歸隱。</div><div>后世紀念</div><div>北京頤和園內有壁畫:鳳儀亭呂布戲貂蟬。</div><div>甘肅臨洮縣貂蟬湖公園始建于2002年,坐落于貂蟬湖門前的貂蟬雕像,身高2.8米,眉清目秀,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細膩,采用優質漢白玉,聘請河北雕塑專家雕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羞花”楊玉環</h3> <h3>楊玉環于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于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蜀州度過的。</h3><h3>開元十七年,10歲左右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h3><div>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div><div>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從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div> <h3>貴妃得寵</h3><h3>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后,兩人甜美異常。</h3><div>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歡,當時后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后宮之中</div><div>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br></div><div>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并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后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后,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后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后,嶺南貢上一只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div><div>唐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后,這只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面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花娘”,這只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后來這只可愛的“雪花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于御苑中,稱為“鸚鵡冢”。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br></div> <h3>楊家得勢</h3><h3>由于楊貴妃得到重寵,楊貴妃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h3><div>她的兄弟均贈高官,甚至遠房兄弟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因善計籌,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職,操縱朝政。玄宗游幸華清池,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復加。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玄宗還親為楊氏御撰和徹書家廟碑。<br></div> <h3>兩次出宮</h3><h3>唐玄宗時期專門設了一個職業,叫作“花鳥使”,專管到民間搜羅美女以充實后宮。唐玄宗是個風流天子,整日和楊貴妃在一起已經玩膩了,便背著楊貴妃召幸這些女人。楊貴妃吃醋,與玄宗大吵大鬧;楊貴妃恃寵驕縱,得罪了玄宗,妃子竟然管起了皇帝的私生活,實在是不像話。于是,一氣之下,下令“攆回去”。貴妃一走,唐玄宗突然覺得心中空落落的,很快就后悔了。當天晚上,趁著夜色,唐玄宗就派禁軍將貴妃從楊家接了回來。</h3><h3>因為楊貴妃的得寵,楊家也跟著顯赫起來。隨著地位的升高,楊家便無法無天了。楊家接受招待的規格已經超出了規定的界限;大肆收受賄賂;不僅如此,他們甚至還騎到了皇室的頭上。皇上的親妹妹在三位夫人面前只能讓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兒信成公主因為和楊家人有矛盾,竟淪落到追回內府封贈東西,如再不處理,恐怕整個江山都成了楊家的了。玄宗生氣了,楊家就是仗著有個貴妃撐腰,于是,楊貴妃再一次被攆回了家。這次楊貴妃被攆可能是玄宗給楊家的一個下馬威。</h3><div>楊貴妃這次被送回家,也許是玄宗使用殺雞給猴看的策略,就是要滅滅楊氏家族的威風。這一招果真很靈,楊家人慌了神,可又不好出面求情,楊貴妃更是終日以淚洗面。因為,這一次唐玄宗并沒有急著把貴妃接回去,而且送走之后就再沒有了消息。玄宗雖然沒有派人去接楊貴妃,但心中還是很想念的。一個叫吉溫的人來游說唐玄宗,正中玄宗下懷。唐玄宗立刻派人看望貴妃,還將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給她。楊貴妃見皇帝派人來看她了,感動地淚流滿面,馬上伏地認錯,還剪下了自己的一縷頭發,獻給玄宗。唐玄宗一看到貴妃的青絲,派高力士將楊貴妃接回了宮。<br></div> <h3>貴妃醉酒</h3><div>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時失寵而借酒澆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div><div>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br></div> <h3>死于馬嵬坡</h3><div>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div><div>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br></div><div>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div> <h3>楊貴妃墓其實只是楊貴妃的衣冠冢,位于陜西咸陽市興平嵬市馬鎮西500米處,距西安60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磚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h3><div>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游人也要帶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div> <h3>楊貴妃故居</h3><div>楊貴妃故居位于山西省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向100米處。占地面積近百畝,建筑形制為仿唐民居。楊貴妃故里,是一座類似城堡式的獨宅三進院落,它依山勢而建,南北走向,可瞰黃河。建筑分堡門、下院、中院、上院、西花園、貴妃池,自下而上,建在一條中軸線上。</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新和县|
噶尔县|
乾安县|
中方县|
西和县|
内乡县|
遵义市|
南通市|
六枝特区|
桐柏县|
沐川县|
昌都县|
朝阳县|
太和县|
巨野县|
武冈市|
广元市|
荥经县|
崇义县|
寿宁县|
铅山县|
南昌市|
大连市|
三河市|
海淀区|
金秀|
固原市|
清河县|
广西|
彰化市|
思茅市|
自治县|
昆明市|
胶州市|
静海县|
湟中县|
呈贡县|
绍兴市|
论坛|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