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梅里雪山以優美的身形位列最美雪山之一,其日照金山壯麗景象更被譽為最壯觀的勝景。多年前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初識梅里后心生向往,因交通不便一直難以成行。一年前,偶然了解到根植于香格里拉的松贊集團可提供個性化梅里旅行線路,據曾體驗的朋友介紹行程輕松而愉快,也直接促成我們這次梅里之行,最終選擇松贊·梅里環線:麗江-塔城-茨中-梅里-奔子欄-香格里拉。時間確定在初冬,氣溫不是特別低,道路通常不會結冰,同時避開雨季,可增大目睹日照金山概率。</h3> <h3> 航班快到麗江時,云海盡頭出現漂亮雪山群,稍后通過導游得知是中國最美雪山之一的梅里雪山,金字塔形山峰是其主峰-云南第一高峰卡瓦格博。雖相隔遙遠,也算初見梅里!</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行程未計劃停留麗江,與提前聯系好的司機七林大哥、導游格勒大哥匯合后就趕路前往塔城的酒店。</span><br /></h3><h3> 途中經過玉龍雪山,只能匆匆一瞥,已進入冬季,山頂的積雪尚不多。</h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沿金沙江河谷上行,中午時分到達萬里長江第一灣所在地-石鼓鎮。傳說忽必烈征伐大理國時其西路軍曾從此地革囊渡江。石鼓鎮還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蓮瓣蘭名品大雪素的產地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石鼓鎮因為旁邊小山上的鼓形石碑而得名,此次行程匆忙,未能親眼目睹,稍留遺憾。 簡單用過午餐后,我們登上旁邊山崖高處,俯瞰長江第一灣及石鼓鎮全貌。 </span> </h3><h3> 午餐時大家提議飲酒助興,2、3兩青稞酒下肚后身體毫無異樣,感覺良好,為盡快一睹長江第一灣風采,我們一路疾行前往,臨近觀景平臺時突感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大汗淋漓,此時反應過來已身處高原,又酒后匆忙趕路,導致身體難以負荷,出現不適,立即平躺休息,所幸很快恢復,著實虛驚一場,也提醒在高原上需量力而行,切忌逞能。</h3> <h3> </h3> <h3>長江第一灣全景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江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由西北而來</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轉而奔流向東北</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石鼓鎮全貌</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214國道穿鎮而過</span></h3> <h3> 入住的松贊·塔城酒店位于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哈達村。這里是納西族、藏族多民族聚居的小村落,山居四周被梯田、葡萄園、菜地及各種果樹環繞,祥和而寧靜,呈現出一派隱匿世外的田園風光。</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山居自身也是一道風景,無論是酒店選址還是內飾設計,處處彰顯獨特、精致、優雅,讓人嘆服創建者的用心。山居每一位工作人員,無不熱情體貼、細致入微,讓人有回家般的溫暖和感動。身處這樣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中,浮躁的心也變得寧靜謙和而友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山居最美時節應是種植水稻的時段,我們來時已是冬季,水稻早已收割,但此時的山居也別有風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松贊·塔城</h3> <h3>松贊·塔城</h3> <h3>松贊·塔城</h3> <h3>松贊·塔城</h3> <h3>山居被層層梯田環繞</h3> <h3> 遠處的山當地人稱<span style="line-height: 1.5;">阿海洛山,頂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塔狀,塔城鄉也因此而得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相傳以前達摩祖師云游中國,先后五次進入香格里拉地區,最后選中此山,潛心修行十年,得道成佛,被民間尊為達摩祖師,修行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達摩祖師洞,此山也因此稱為達摩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h3> <h3> 村旁的銀杏樹歷經千年風霜雨雪,仍枝繁葉茂,悠久的歲月在樹身上留下了層層疊疊的樹瘤,傳說哈達村因它的順利生根發芽而誕生過一位活佛,人們尊其為神樹,時常在此舉行活動祈福。</h3> <h3> 次日一早出發至達摩山頂轉山。以前雖多次進入藏區,卻一直沒能體驗轉山。我們沿內轉經道順時針繞達摩山頂,周長3公里。今年是猴年,是達摩祖師的本命年。途中經過一小山洞,傳說有緣人再怎么胖都能過去,無緣人再怎么瘦也不能過去,我們先后嘗試,都順利通過。轉山的人不多,在經幡、瑪尼石、瑪尼堆的映襯下,轉山道顯得幽靜空靈,身處其中不由而生凈化之念。</h3> <h3> 幾年前的大火燒毀了山頂的樹木,現在仍是遍山的枯木。</h3> <h3> 中午時分,沿金沙江河谷升起的炊煙像薄霧一樣。</h3> <h3> 下午拜訪哈達村,村子共有五十戶人家,多為納西族和藏族。聽村民們說這里的藏民很少使用藏語,平時交流基本是納西語,進入納西村民家參觀,發現他們也信奉藏傳佛教,感到有些意外,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哈達村就這樣自然而然相融合。</h3> <h3>向日葵</h3> <h3> 他們仍然喜歡采用傳統方法收割水稻,自然晾干過程中可以繼續催熟,這樣處理后的稻米會更香甜可口。</h3><h3><br /></h3><h3> 豐收的黃豆、玉米、水稻</h3> <h3> 順道在納西族老鄉家觀摩手工制作豆腐,據介紹,因生活觀念的改變,現在人們更愿意選擇機器加工制作豆腐,哈達村以石磨純手工制作豆腐的只剩他們一家。</h3><h3> 轉動石磨的方式與我們這邊不一樣,很沉,成年男子轉動起來也會覺得吃力,一般需要兩個人配合。</h3><h3> 新鮮的黃豆與甘甜的泉水隨石磨的轉動逐漸變為濃濃的豆汁,再經過過濾、加熱、點鹵、壓制成形,就成為我們常吃的豆腐。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只品嘗了原滋原味的豆漿和豆花,濃郁的豆香自帶甘甜、令人回味無窮。</h3> <h3> 晚上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早上也沒有停歇的跡象。此次出行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一睹梅里日照金山壯麗景象,為此特意選擇了初冬時節,避開雨季,氣溫不是特別低,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日照金山的機率較大。行程雖是兩天后才到梅里,但不期而至的雨讓我們有些擔憂,只希望天氣早點轉晴。</h3><h3> 離開山居繼續前行趕往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沿途煙雨蒙蒙,山峰時隱時現,猶如在山水畫卷中穿行。</h3> <h3> 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位于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南端。冒雨徒步三公里,我們如愿見到這種生活在雪山中的精靈,它們最具特色的是厚厚的紅唇、上仰的鼻孔、莫西干式發型的頂毛,個個憨態十足,呆萌可愛。稍顯遺憾的是因為下雨,金絲猴活力不足,覓食欲望不強,總是離我們遠遠的。</h3><h3> 近距離可以發現雖稱金絲猴,但滇金絲猴體毛卻不是金黃色,而是黑、白色為主,名稱來源是因為和其它4種金絲猴一樣,在種群劃分上歸于金絲猴屬(也叫仰鼻猴屬),它們生活在以滇西地區為主的狹窄范圍內的高海拔地區,目前種群數量雖有上升,也僅有3000余只,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十分珍稀。途中了解到近年來當地民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逐漸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積極減少狩獵,通過他們的努力希望滇金絲猴能夠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生存繁衍!</h3> <h3> 上山途中,在遠離猴群的地方偶然發現滇金絲猴的身影,從形體上看是成年公猴、母猴帶著一只小猴,應是一家三口,它們離群索居,獨自在半山腰的樹椏上采食嫩葉。下山時,它們仍然在來時發現的樹椏上,因雨勢增大,它們停止了進食,相互依偎在一起,抱團取暖,雖然看不見小猴,但從姿勢上可以看出小猴被公猴摟在懷里,而猴媽媽倚靠在公猴身后,一臉安祥,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和諧自然,溫馨有愛。</h3> <h3> 告別塔城不久就抵達瀾滄江流域,沿河谷繼續驅車上行前往茨中,此時我們已深入三江并流奇觀核心區。雨越來越大,山峰籠罩在雨霧中,但依稀可以看到山勢更加陡峭,少有平緩的地帶,山崖上卻不時可以看到規模不大的村寨,如此險峻的環境,人們卻能夠適應、生存下去,不由感嘆他們強大的生存能力。 </h3><h3> 從裸露的山崖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山體結構松散、破碎,大雨沖刷導致不斷有落石及小規模塌方,前行的路上不時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塊,七林大哥是本地人,有十多年駕駛客運車輛的經歷,行車經驗豐富,但一路也是小心翼翼,隨時會用余光觀察路旁山體情況。</h3> <h3> 在葉枝鄉我們順道參觀了同樂古村。</h3><h3> 傳說多年前瘟疫流行,散居的傈僳族人在路過的西藏僧人指引下結群而居,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同樂村。古老的村寨位于大山深處,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以往極少有外人進入,得以保留原始的自然景觀及生活方式。全村共有一百多戶傈僳族村民,住在古老的木楞房里,與大山朝夕為伴,過著半農半牧,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h3><h3> 隨著交通的不斷改善,現在進出村寨已變得容易。村寨也在發生著變化,公路已通至村內,村口建起了小廣場,廣場外側是傈僳族民俗文化陳列館,廣場的另一側是傈僳族音節文字創始人哇忍波的銅像。遺憾的是目前只有極少數人還會使用這種獨特的音節文字,已瀕臨失傳。為方便游客,村寨的最高處還建有賓館。</h3><h3> 村寨最有名的是發源于此地的民俗歌舞"阿尺目刮","阿尺"在傈僳族語中就是山羊,"目刮"是調子、歌曲的意思,歌舞模仿山羊的動作、聲音,獨具特色,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村寨內還組建了表演隊,多次受邀在國內各地表演。</h3><h3>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同樂村的變化也會越來越多,開發與保留永遠是一個爭論的話題,不過決定權應交由這片土地的主人,讓他們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希望這片古老的村寨能夠一直存在下去。</h3> <h3> 結束一天的行程,抵達茨中的酒店。雨一直下著,天空布滿厚厚的云層,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也越發擔心起來。 </h3><h3> 酒店是我們選擇的系列山居中的其中一站,在藏式建筑基礎上又融入了西式風格,與遠處中西合璧的茨中教堂遙相呼應,別具風韻。</h3><h3> 站在酒店陽臺上遠眺茨中教堂,教堂掩映在樹叢中,不能看見全貌。從歐洲帶來的桉樹、月桂種子在這片土地上順利生長,當年的法國傳教士借此也可聊解思鄉之情,如今它們已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h3><h3> 一百多年前傳教士還帶來釀制甘地葡萄酒的工藝,以后在茨中流傳開來,家家戶戶都能釀制。賓館也有自釀的葡萄酒,晚餐時我們也小酌了一點。</h3> <h3>松贊·茨中</h3> <h3>松贊·茨中</h3> <h3> 茨中教堂位于瀾滄江上游河谷地帶、一片豐茂的綠色田野中。一百多年前法國傳教士們翻山越嶺來到茨中,把這里作為傳播天主教義的門戶。一個世紀過去了,茨中地區的天主教徒仍達上千人,天主教和藏傳佛教在這里和諧共處,相生相榮。茨中天主教堂始建于1867年,之后于1906年重建,教堂結合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和中國建筑特點,穹頂的西洋畫和八卦圖昭示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深意。我們參觀時遇到兩位從大理前來的信徒,正在仔細地給教堂做清潔,與她們交流后得知教堂的日常清潔、維護是由教徒自愿完成,不由感嘆,信仰予人的力量,往往駐于心、踐于行!</h3> <h3> 前往梅里途經云嶺鄉,瀾滄江在鄉政府駐地旁流向折返,形成大拐彎。</h3> <h3> 曲登閣是梅里內轉山的起點,是通向卡瓦格博圣地的大門,轉山時須先在曲登閣拜取鑰匙。</h3> <h3> 酒店旁邊的谷幾農村籠罩在雨霧中,村莊坐落在梅里雪山對面的山谷中,只有幾戶人家,仍保留著一婦多夫的傳統,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牦牛在四周自由自在的放牧,入夜也不歸欄,整晚都能聽見清脆的牛鈴聲,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h3><h3> 為解決山下德欽縣城用水問題,政府選址在谷幾農村后修建水庫,村莊里建起了工棚,進出的車輛、人員來來往往,也打破了往日的寧靜。</h3><h3> 雨仍一直下著,對面梅里雪山方向大霧彌漫,什么也看不見。聽酒店工作人員說有母女二人在此停留了兩天也沒能看見雪山,今天下午已遺憾離開。我們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匆匆用過晚餐后就回到酒店房間。</h3> <h3> 次日清晨雨終于停了,天空慢慢放晴,太陽漸漸升起,山谷間云霧不斷升騰,如夢如幻,宛如仙境。</h3> <h3> 上午至飛來寺徒步,梅里雪山主峰仍籠罩在厚厚的云層中,僅可見低處的積雪。</h3> <h3> 云層慢慢上升,梅里雪山逐漸顯露,臨時改變行程,下午繼續飛來寺徒步,隔瀾滄江近距離感受雪山,面對高聳威嚴的神山,內心只有震撼與敬畏!</h3> <h3> 初冬時節,已不是旅游旺季,游人、車輛稀少,徒步的環山公路空曠幽靜,路旁的高山櫟樹古老蒼勁,千姿百態,極像盆景,穿行其間令人心曠神怡。</h3> <h3>夕陽下的谷幾農村</h3> <h3> 傍晚時分,已可看見五冠峰全景,旁邊的女神峰和十六尊者峰仍半遮半掩,一束光柱透過云層照耀著酒店旁邊的山谷。</h3> <h3> 午夜時分,云層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梅里雪山一覽無余,向我們展露出美麗的容顏,天空不見一絲云霧,點綴其間的只有密布的繁星。</h3> <h3> 多年前,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初識梅里,日照金山壯麗景象印象深刻,一直向往可以親眼目睹。終于能夠成行,行程選擇在不是雨季的初冬時節,然而冬雨卻一直綿綿,抵達梅里,也不見停歇,心情降落到冰點。臨別之時,梅里終于展露最美容顏,感恩虔誠,感恩眷顧,也許是注定,終于得以相見,此行不留遺憾,此生難說再見!</h3> <h3> 卡瓦格博,藏區神山之首,中外登山隊多次嘗試也未能成功登頂,如今已禁止攀登,成為永不會被人類征服的禁區。</h3> <h3>女神峰</h3> <h3>十六尊者峰</h3> <h3>五冠峰</h3> <h3>松贊·梅里</h3> <h3>松贊·梅里</h3> <h3> 沿滇藏線離開梅里時已是上午十點多鐘,白馬雪山埡口因道路結冰仍未放行,只能經隧道通行,就此錯過了此行的最高點,海拔4292米的雪山埡口。 其中的一段隧道旁有以前道路施工時留下的臺地,徒步翻越一小段陡峭的山崖就可到達,臺地所在位置可以遠眺白馬雪山主峰。</h3><h3> 進入初冬時節,時有降雪,山上積雪增多,輕輕松松就可以零距離接觸雪山,也著實興奮了好一陣。</h3><h3> 穿過白馬雪山再次回到金沙江流域,沿途山勢險峻,河谷深切,山高谷深。一路海拔高度急劇下降,從白馬雪山到奔子欄短短的一段距離落差就在兩千米以上,植被垂直分布特點顯著,"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h3> <h3> 雪線以下分布著連綿起伏的綠色冷杉,其間夾雜著長苞紅杉,林地邊緣點綴著形態各異的高山櫟樹,遠處的天空碧藍如洗,山頂白雪皚皚,放眼望去,美輪美奐,賞心悅目。</h3> <h3>帥哥美女出鏡啦????</h3> <h3> 高度不斷下降,山頂積雪逐漸減少,植被也由針葉林過渡到針闊葉混交林。再繼續下行就進入金沙江流域。</h3><h3> 金沙江河谷處于背風坡,焚風效應造成干熱少雨,兩岸植被也截然不同,高大植株稀疏,以低矮的灌木叢及草地為主,也生長著大片大片的仙人掌。</h3><h3> 途中遺憾的是因故未能一睹金沙江大拐彎壯觀景象。或許 ,此次的遺憾就是下次前行的理由。 </h3><h3><br /></h3><h3>金沙江大拐彎(圖片來自網絡)</h3> <h3> 東竹林寺是德欽縣第一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坐落于金沙江畔,依山勢錯落而建,中心為金碧輝煌的大殿,四周環繞著層層疊疊的僧舍。寺院歷史悠久,始建于清初,重建于1985年,歷經多年收藏有眾多珍貴文物,寺內精美的壁畫、唐卡、立體壇城印象深刻。</h3><h3> 到達東竹林寺已臨近中午,幾乎見不到游人,整個寺院寧靜而莊嚴肅穆。隨行的格勒大哥曾出家為僧,對藏傳佛教有很深的參悟,在他的詳細講解下,我們對藏區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觀念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認同他的觀點:不同文化背景的我們來到藏地,或是虔誠、或是新奇、或是體驗??不一而足,重要的是尊重,因為尊重可以讓相互愿意去交流、去聆聽、去感同身受,就會彼此理解與信任,就會變得和諧與美好!</h3> <h3> 天氣晴好,奔子欄酒店的五彩窗格外漂亮,行程安排中只是路過時順便在此午餐,如果能住在這里慢慢享受午后陽光,那感覺肯定是悠閑與愜意的!</h3><h3><br /></h3><h3>松贊·奔子欄</h3> <h3>松贊·奔子欄</h3> <h3>松贊·奔子欄</h3> <h3> 尼西鄉湯堆村黑陶制作歷史悠久,在藏區享有盛名,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早已走出藏區,我們來時就遇到韓國的一家人在體驗黑陶制作。</h3><h3> 午后的湯堆村安靜祥和,牛兒自由自在的在村莊里穿行,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用石塊壘砌的小院,據說這些石墻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小院內種有蘋果、核桃、梨子等各種果樹,村民友善好客,樂意用樹上的果子招待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樹上的梨子,品種與我們這邊的不同,個頭不大,卻甘甜多汁,十分爽口解渴。</h3><h3> 體驗了一下手工制作黑陶,分別做了水杯和多肉小花盆,雖然很努力了,我們也只能做粗胚,最后還需師傅妙手雕琢。</h3> <h3> 行程最后一站,香格里拉。這里有云南最大的寺廟松贊林寺,又稱小布達拉宮,寺院前是圣湖拉姆央措,沿湖環行一周,夕陽下的松贊林寺一派靜謐祥和。</h3> <h3> 次日濃霧彌漫,上午時分也沒有散開,繼續轉拉姆央措湖,同時也將在谷幾農村親手印制的經幡掛在湖邊的柳樹上。</h3> <h3> 臨近中午,大霧已完全散開,藍天、白云映襯下的松贊林寺光彩照人。</h3> <h3> 走在松贊林寺的外轉經路上,心情特別平靜安寧。</h3> <h3> 松贊·綠谷是松贊系列酒店的第一家,是由創始人白瑪先生的祖屋改擴建而成,酒店面向納姆央措湖,旁邊是松贊林寺。</h3><h3> 在松贊·綠谷我們圓滿結束這次快樂之旅,感謝一直陪伴我們的七林及格勒大哥!</h3><h3><br /></h3><h3>松贊·綠谷</h3> <h3>松贊·綠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新昌县|
庐江县|
北安市|
富蕴县|
安徽省|
和平区|
寿宁县|
三穗县|
浦城县|
马尔康县|
额济纳旗|
若尔盖县|
会泽县|
平阳县|
长宁县|
上思县|
永川市|
谢通门县|
隆化县|
东港市|
泰州市|
濮阳市|
甘谷县|
大足县|
瑞金市|
醴陵市|
孟津县|
莒南县|
弋阳县|
福州市|
兴化市|
乌鲁木齐县|
丘北县|
筠连县|
龙泉市|
东丰县|
湟中县|
韶山市|
海淀区|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