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位于崇明生態島中北部,人文匯聚,風清水秀。以江南地區傳統的民間、民俗、民族文化元素為主題,以衣、食、住、行、玩、藝、商為分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展示和傳承的重要基地。中華龍宮、崇明土布館、長壽博物館、行知園及具有江南代表性的56個系列展示館,寓知識性、文化性、史料性、趣味性為一體。</h3><div> 江南三民文化村由文化部老部長高占祥題詞,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上海市文化產業園區、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景區用生態做基調、以文化為靈魂,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深深吸引著中外游客。</div> <h3> 【崇明土布館】</h3><h3> 崇明土布曾是崇明的支柱產業,輝煌了500多年,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展館老收集了數萬匹老土布,300多種花色,以嶄新的布置手段將參觀者帶進從棉花種植到布藝加工的知識走廊;展館以影視、實景、手工制作等方式,使整個展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互動性,再現了曾經的輝煌和逝去的美麗。</h3><div> 崇明土布館以清代詩人王熊的《木棉詩》中的“但得江南無歉歲,便叫天下不知寒”,作為展館的開始<br></div><div><br></div> <h3> 崇明土布厚實耐磨,價格低廉,名揚中外。遠銷東北三省、山東、陜西、浙江、福建等地,一度出口南洋群島。為地方經濟帶來了繁榮局面。民謠中有“半夜三更忙織布,一天織好一匹布,日常開支有補貼,柴米油鹽全靠布”之說。“玉宇機聲”是崇明的老八景之一,就是形容織布的聲音。</h3> <h3> 土布又稱“老布”、“粗布”,在我國源遠流長。從明代中葉,人們就普遍穿著棉質土布成衣。土布文化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寶貴遺產。<br></h3> <h3> 那時,島上的農家女子能否織布,成為男子擇偶的先決條件。因此,“八歲丫頭學紡紗,九歲姑娘學織布”。尤其是每年的棉花、土布上市季節,這里已是商賈云集,一片繁忙。在60到70年代崇明土布又更上一層,聰明的崇明姑娘用她靈巧的雙手織出了更為復雜的提花布,8頁土布,12頁土布和16頁土布確實讓人驚嘆。</h3> <h3> 中華龍宮是一個創意館,它將中華龍文化與崇明島地理位置有機融合的一個龍文化展示館,展館面積800平方米。<br></h3> <h3>鎮館之寶“中國龍”,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實體巨龍全長36米,龍鱗5000片,象征著中華5000年的文化。龍宮內部九根龍柱支撐起整個龍宮,100多噸長江鵝卵石組成的龍門和背景裝飾莊重肅穆,映襯著盤踞在長江入海口的“第一龍”。它昂頭向著東海,時刻準備龍入大海,一飛沖天。“中華龍”也是每年一度的崇明“二月二龍抬頭”文化旅游節的重要標志。</h3> <h3> 龍鱗材料用的是距今50年~500年的老雕花板,極具觀賞價值。</h3> <h3> 崇明島有一個美麗的古稱:"東海瀛洲"。相傳在遠古東海之中有一瀛洲側境,是神仙居處,但這個仙島沒有穩固下來,一直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后派人到東海之上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后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東海瀛洲"四個字賜給了崇明島。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巿(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h3> <h3> 行走在文化街中的風情畫廊、老行當壁畫間,感悟時代的變遷;以衣、食、住、行、藝、玩、商為分類的56個物品展示館,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勐海县|
江阴市|
怀化市|
萍乡市|
司法|
防城港市|
兴文县|
龙游县|
伊宁市|
江北区|
库伦旗|
贵州省|
宜川县|
江阴市|
洛宁县|
富宁县|
长春市|
武穴市|
临泽县|
晋中市|
新乡县|
乐都县|
固阳县|
鹰潭市|
德兴市|
名山县|
临洮县|
多伦县|
清苑县|
扬州市|
栾川县|
乐安县|
繁昌县|
罗山县|
阆中市|
敦煌市|
探索|
微博|
宕昌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