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暢游了意大利這個古老而又時尚的國家,行程3000多公里,歷時25天,度過了一個美好難忘的"羅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訪報道在西西里島舉行的世界大學(xué)生運動會,曾經(jīng)到過意大利,到過羅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總算能一償夙愿,很好地領(lǐng)略了這一世界遺產(chǎn)最豐富國家的風(fēng)采。</h1><h1> 盡管我們這次游覽意大利第一站是米蘭,但我還是要把多洛米蒂(Dolomiti)編輯安排在我這套圖文集子的首篇,因為她太美了,那個地區(qū)真的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她真的太過驚艷而徹底征服了我。</h1><h1> 下圖就是一幅在世界各大旅行雜志出鏡率最高的多洛米蒂風(fēng)光照片——白云石山蓋斯勒群峰和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雖然這張照片并不是在最佳時段拍攝,但我還是把她編排在了"頭版頭條"。</h1><h1><br></h1> <h1> 對于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區(qū),以前我知之甚少。雖然我到過歐洲不少地方,甚至包括了與意大利接壤的幾乎所有國家,但真正去研究多洛米蒂,還是從這次決定深度游意大利開始的。</h1> <h1> 意大利是個縱向狹長的國家,他的版圖就像一條在踢足球的腿。又因上海直飛意大利的城市不多,使我一開始就決定這次旅程從北向南走,所以做功課就是從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著手,多洛米蒂也是我這次意大利深度游的三大重點之一。</h1> <h1> 可當(dāng)我打開地圖做功課時,那些意大利語和德語雙語標(biāo)注的地名,讓我有點犯暈。原來意大利的南蒂羅爾和現(xiàn)在奧地利的蒂羅爾地區(qū),在一戰(zhàn)前都屬于奧地利領(lǐng)土,一戰(zhàn)奧地利戰(zhàn)敗,南蒂羅爾從蒂羅爾州之中劃歸意大利,所以現(xiàn)住在多洛米蒂核心區(qū)的人,操的據(jù)說是一口以德語為主的拉定語(Ladin),甚至連女人服飾也接近德國式樣。我們所到之處,見到在那里旅游度假的,大多數(shù)也都是德國人。</h1> <h1> 多洛米蒂是一個區(qū)域,就像法國的普羅旺斯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納。打開歐洲地圖,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延綿上千公里,由西向東穿過了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多洛米蒂就在阿爾卑斯山的東段南麓,西接瑞士,北靠奧地利(見示意圖)的這一片山區(qū)。以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為例,向正南方下行不到100公里,就是意大利多洛米蒂西部重鎮(zhèn)博爾扎諾。</h1> <h1> 意大利語多洛米蒂(Dolomiti)有白云石的意思,這片由古代珊瑚礁風(fēng)化侵蝕形成、并由地殼變化凸出隆起的白色碳酸鹽石灰?guī)r山群,因為完全裸露的巖石和幽谷深邃奇峰林立,在整個阿爾卑斯山區(qū)獨樹一幟,于18世紀(jì)被法國地質(zhì)學(xué)家Dolomieu (17501801)發(fā)現(xiàn)而命名。19世紀(jì)中葉,歐洲大陸的旅行者開始探索這片阿爾卑斯山深處的地區(qū),多洛米蒂險峻的山勢,奇特的地貌,一時間令無數(shù)登山客神往,被譽為"中歐最后一片凈土"。多洛米蒂于2009年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教科文組織還將其劃為9個區(qū)域,以呈現(xiàn)多樣性的壯麗景觀。意大利在多洛米蒂山區(qū)建立了10個自然公園保護(hù)區(qū)。</h1> <h1> 多洛米蒂山群,有18座海拔高度超過3000米的山峰,且山頂陡峭山峰聳立,據(jù)說世界上再無第二處擁有如此眾多垂直峭壁的山體群。盡管多洛米蒂群峰大多裸露,可到了這些白云石山的山腰斜坡,則綠草如茵,再到山腳下更是樹木繁茂,而且還因高山常年積雪,這片區(qū)域有大小41個冰川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湖泊。如此地形,使多洛米蒂冬天成為滑雪勝地,夏天則是徒步、攀巖、登山愛好者的天堂。東部重鎮(zhèn)科爾蒂納丹佩佐,曾于1956年還舉辦過冬季奧運會,此后的多洛米蒂,迎來越來越多的旅游度假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h1> <h1> 白色巖石和獨特的山體結(jié)構(gòu),使得多洛米蒂山群成為人們心目中當(dāng)之無愧的世界最美山峰。尤其一早一晚時分,這種山體顏色會隨著陽光變化而發(fā)生微妙變化,由最初的白色變成粉紅色,直至呈現(xiàn)玫瑰紅色,這種現(xiàn)象被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阿爾卑斯之光(enrosadira)"。</h1> <h1> 下圖是我們住在Compaccio的第二天清晨,我拍到的唯一一張休斯山希利亞爾/施勒恩峰(Sciliar / Schlern)日出前呈現(xiàn)有微微玫瑰紅色的片子。我們是坐東南面向西北,從這個角度觀賞,希利亞爾特征明顯,是休斯山的地標(biāo)景觀。可惜因為云層太厚,日出沒見。遠(yuǎn)處的高山牧場仍是一片藍(lán)調(diào),近處的山路還亮著路燈。</h1> <h1> 游覽多洛米蒂,我們是從米蘭與維羅納之間的加爾達(dá)湖(Lago di Garda)開始的。加爾達(dá)湖是意大利面積最大的湖,在米蘭東面100多公里處,從維羅納去,只有40公里。受阿爾卑斯山東南麓多洛米蒂山脈的影響,加爾達(dá)湖有溫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未經(jīng)破壞的自然風(fēng)光,湖岸布滿古村老城修道院,北部還是帆船和水上運動的王國。</h1> <h1> 加爾達(dá)湖呈東西窄的長條形,從南向北,我們走沿湖西線的SS45bis。一路我們游覽了大湖周邊的薩洛、利莫內(nèi)、里瓦,并在湖東岸最美麗的馬爾切西內(nèi)(Malcesine)住了一晚。下圖是馬爾切西內(nèi)的地標(biāo)建筑斯卡利杰羅要塞。</h1> <h1> 日落時分的加爾達(dá)湖和馬爾切西內(nèi)地標(biāo)建筑斯卡利杰羅要塞。</h1> <h1> 馬爾切西內(nèi)鎮(zhèn)中心有幾條老街,其中最主要一條老街可以從公路直接下到湖邊,再從湖邊就可以逛到斯卡利杰羅要塞了。</h1> <h1> 老街商鋪林立,應(yīng)有盡有,而我喜歡逛老街,則是因為在這些幽徑小巷里,你總能找到美妙的光影。</h1> <h1> 這是加爾達(dá)湖最北頭的里瓦(Riva del Garda),雖然是個湖岸碼頭小鎮(zhèn),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在里瓦為進(jìn)山準(zhǔn)備了充足的食物水果和水。</h1> <h1> 從加爾達(dá)湖往北不遠(yuǎn)處,有一汪小到不能再小、可卻幽靜之極的托布林諾湖,湖中亭亭玉立著一座中世紀(jì)古堡——托布林諾古堡(Castel Toblino)。湖東面是Calavino小鎮(zhèn)。</h1> <h1> 據(jù)說古堡當(dāng)年由一位紅衣主教所建,并流傳有愛情悲劇故事。無論如何,塵世一晃到如今,這里已經(jīng)是一家餐館。</h1> <h1> 我們在蒙蒙細(xì)雨中欣賞這一極致美景,感覺真的就像偶爾遇見一位深藏閨閣的小家碧玉,纖細(xì)、文靜,還有點羞答答。</h1> <h1> 在過了多洛米蒂西部重鎮(zhèn)博爾扎諾(Bolzano)之后,我們稍微向北多走了一些路,先去看了一座據(jù)說建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普羅塞爾斯古堡(Pr?sels Castle)。離城堡最近的小鎮(zhèn)是V?ls。</h1> <h1> 這座哥特式古堡坐落在希利亞爾/施勒恩群山腳下,據(jù)說城堡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1279年的文件中,后幾經(jīng)轉(zhuǎn)手和重建,并廢棄了很多年。不過如今看去,依然神采飛揚,雄偉壯觀。</h1> <h1> 離開普羅塞爾斯古堡,我們調(diào)頭南下,進(jìn)入陽光明媚的艾伽山谷,并翻越了Nigerpass/Passo Nigra山口之后,被譽為“阿爾卑斯最美湖泊”的卡雷扎湖(Lago di Carezza/ karersee),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深邃清澈的湖水猶如天上的綠寶石掉落人間,深深打動了我。</h1> <h1> 卡雷扎湖很小,湖面才4公頃,海拔1534米,冰川湖水含高礦物質(zhì),陽光下呈現(xiàn)出青綠色,所以又有“綠湖”、“翡翠湖”和“彩虹湖”等美稱。而且由于此湖深陷在白云巖石構(gòu)成的巨大的拉特瑪爾群峰之中,又圓又小像眼珠,湖邊還有成片的高山針葉林似睫毛,因此有人把她形容為“少女清澈的瞳孔”和“森林里的一滴眼淚”,真是美到讓人掉淚。</h1> <h1> 因為拉特瑪爾山群峰坐落在卡雷扎湖的東南面,上午背光,只有下午和傍晚才是最佳拍攝時。為了拍攝這個湖的落日美景,我們在國內(nèi)就預(yù)訂了附近的拉特瑪爾古堡酒店。</h1> <h1> 這就是我們當(dāng)晚住宿的拉特瑪爾古堡酒店,也是我們進(jìn)入多洛米蒂第一晚住的地方。酒店非常棒,陽臺外就是卡蒂納喬 / 玫瑰園群峰(Catinaccio / Rosengartenspitze),傍晚,我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等待太陽落山。</h1> <h1> 這是用手機拉的卡雷扎湖全景和湖中清晰的拉特瑪爾群峰倒影。</h1> <h1> 哇喔!夕陽下的拉特瑪爾群峰和卡雷扎湖,真是絕美啊。湖色墨綠深邃,山體則呈現(xiàn)出微微的玫瑰紅。一大片針葉林和盤托出了拉特瑪爾群峰,左邊是拉特瑪爾山最高峰,中間是個山體大裂隙,然后依次是東拉特瑪爾塔、Diamant 塔、西拉特瑪爾塔等等山峰。看著如此美景,我想我們的一切努力也都值得了。</h1> <h1> 第二天我們繼續(xù)北上,在經(jīng)過蒂雷斯(Tires)小鎮(zhèn)后,抵達(dá)希利亞爾高原上的希利亞爾-卡蒂納喬自然公園保護(hù)區(qū)(arco Naturale Sciliar-Catinaccio / Naturpark Schlern-Rosengarten)。在這個公園的東南角,是玫瑰園群山(Rosengarten group),北面就是休斯山的希利亞爾峰(Massiccio dello Sciliar),德語為施勒恩峰(Schlern)。</h1> <h1> 這就是在蒂雷斯( Tires / Tiers)方向可以看到的海拔2981米的玫瑰園群峰(Rosengartenspitze),山體形狀奇特,非常多姿多彩。然后我們在經(jīng)過卡斯特羅托(Castelrotto)小鎮(zhèn)后,抵達(dá)了加爾代納谷最重要的中心小鎮(zhèn)奧蒂塞伊(Ortisei)。說其重要是因為在這個鎮(zhèn)上,有三條四通八達(dá)的滑雪纜車,其中就有一條我們坐著可以去到塞切達(dá)山頂,那是從高處觀賞多洛米蒂標(biāo)志性山峰——蓋斯勒峰(Puez-Geisler/ Puez Odle)的最佳地點。</h1> <h1> 這是從Nigerpass山口看過去的玫瑰園群峰(Rosengartenspitze)。在這里,我插一段沒有圖片對照的多洛米蒂"鐵索步道"內(nèi)容,因為我感到必須提及,但我們這次并沒有嘗試徒步,所以到不了有鐵索的山里。</h1> <h1> 在多洛米蒂群山陡峭的懸崖上,人們修建了一種特殊的交通系統(tǒng)——"鐵索道"(Via Ferrata),那是在峭壁巖石上打鋼釘,架上鐵索,徒步登山攀巖的人,靠兩個登山扣,一根纜繩,就可以在離地面上千米的空中,攀著鐵索飛檐走壁。這需要技術(shù)和膽量,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又一個奇跡。一戰(zhàn)時期,意大利和奧匈帝國軍人,就曾利用這樣的鐵索步道行軍打仗,那里甚至還留有彈坑和殘垣。</h1> <h1> 當(dāng)天一早整個加爾代納山谷就天不好,我們到了奧蒂塞伊,已經(jīng)是淅淅瀝瀝的小雨了。但是塞切達(dá)(Seceda)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不上去看看,實在心有不甘。于是我們每人花了30歐元,坐兩程纜車,在雨中抵達(dá)海拔2518米的塞切達(dá)山頂餐廳。可惜因為雨一直沒停,我們在山頂呆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最終也沒有看到像刀切一樣的蓋斯勒群峰。</h1> <h1> 從塞切達(dá)下來,我們穿行在云霧繚繞的山谷中。就在去到Compaccio營地旅舍的路上,這樣一座小巧玲瓏的小教堂進(jìn)入了我們的視線——圣瓦倫蒂諾教堂,啊哈,太美了。生怕祥云飛走,我來不及拿腳架,抓起相機就奔上了剛下完雨的山坡。我隨云走,不斷變換機位,很快,我的鞋和褲腳全濕透了,頭上身上也因為霧氣而被打濕。夫人為了給我送三腳架,也濕了,凍得跑回車?yán)铩N邑澙返匦蕾p著這座纖細(xì)精致、婀娜多姿的小教堂,她美麗挺拔、婷婷玉立,她身后的飛云,時而平流,時而翻滾,猶如長袖美女,翩翩起舞,實在勾人心魂。我選的這張,拍攝瞬間,教堂后面的云正在快速地飛走,正因為有這樣的速度,這云才有了如此美妙的動態(tài)。教堂、草坡、周圍大山的靜,和飛云的動態(tài)結(jié)合,給了這張片子以生命。</h1> <h1> 小教堂座落在卡斯特羅托鎮(zhèn)附近一個村子邊的綠草坡上,站在這個坡上,抬頭就可以看見多洛米蒂山脈最著名的希利亞爾山峰,和山腳下的休斯小鎮(zhèn)。只不過因為朝向關(guān)系,這還不是山峰最峻美的觀賞和拍攝角度。</h1> <h1> 離開奧蒂塞伊,一路加爾代納山谷的美景不斷。盡管已是初秋時節(jié),但由于剛下了雨,山谷被滋潤得滿目鮮嫩蒼翠,空氣中漂浮著浪漫快樂的因子,有種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感覺。山路九曲十八彎,像一條條絲柔緞帶綴入山間,森林錯落有致,四周青山環(huán)抱。連綿的村寨農(nóng)舍,也點綴得非常好看。</h1> <h1> 當(dāng)晚我們下榻在這個阿爾卑斯休斯山(Alpe di Siusi / Seiser Alm)中叫做Compaccio/Compatsch的地方,海拔1850米。我不知道應(yīng)該稱Compaccio什么地方,那里好像只是個僅有幾家酒店旅館的度假住宿集中地,甚至連村莊都算不上,距離最近的村鎮(zhèn)是山下叫Siusi allo Sciliar / Seis am Schlern的山谷小鎮(zhèn)。這也是我們住在多洛米蒂的第二晚,預(yù)訂這家Bellavista***s的最直接原因,是在房間陽臺就可以看到休斯高原海拔2450米的希利亞爾峰。</h1> <h1> 就在我們打開行李的當(dāng)口,我一抬頭發(fā)現(xiàn)了窗外的景象,哇塞!太驚人了,希利亞爾半山腰的白云,就像片兒刀一樣飛快地旋轉(zhuǎn)著,逆光下,白光閃爍,神奇無比。我沖上陽臺,先拿下一張再說。然后再提上三腳架,繞到我們旅館的南面露臺,因為云飛得太快,沒幾分鐘就把桀驁突兀的希利亞爾群峰包圍了,此后就再也沒見光比反差如此極端的飛云了。</h1> <h1> 這是從Compaccio我們駐地的陽臺向西看,阿爾卑斯山的云,飛得很快,時起時落,希利亞爾又都露了出來。</h1> <h1> 太陽從云朵的間隙露了出來,非常珍貴的一束陽光,打亮了希利亞爾半山腰的高原草場。但好景不長,很快太陽就又躲了起來。</h1> <h1> 第二天一早,Compaccio這邊依然天陰,多云。</h1> <h1> 半山腰的云,繞著希利亞爾玫瑰色的白云石山體,忽起忽落,時濃時淡,與高山草場綿柔的曲線互相呼應(yīng),別有一番風(fēng)情。</h1> <h1> 就在我們離開Compaccio時,天似乎有放晴的跡象。因為當(dāng)天我們計劃是去看多洛米蒂“最上鏡山峰”——富納斯山谷(Val di Funes)的蓋斯勒群峰,這是我們這次游覽多洛米蒂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不可能在Compaccio多留時間,只能匆匆開拔。</h1> <h1> 從Compaccio我們旅舍的露臺上向北看,是山體犬牙交錯的Langkofel / Sasso Lungo (海拔3181米)和Plattkofel / Sasso Piatto (海拔2955米)的兩座大山。</h1> <h1> 一路上,高山牧場的云霧依然伴隨著我們,而太陽時不時也會露個笑臉,以致我們不得不經(jīng)常停車拍照。</h1> <h1> 云中的白云石山,仿若一幅幅絕美的水彩畫,朝我們撲面而來。</h1> <h1> 太陽出來了,山林騰云駕霧起來,把個富納斯山谷裝扮得亦真亦幻,仙境一般。</h1> <h1> 太陽出來了,一早就已吃飽的牛兒,趴在草地上,望野眼,看風(fēng)景,懶得動一動。</h1> <h1> 大片的針葉林和綠草如茵的牧場,在陽光和晨霧中蘇醒,那些本來原始破舊的小木屋,這會兒也變得如詩如畫,美不勝收。另外,我們在多洛米蒂也見到了一身栗色而馬鬃和尾巴則為亞麻色的哈福林格名種馬(Haflinger pony)。</h1> <h1> 也許是山里面云的作用,使空氣中的水汽很大,以致太陽光照過來的瞬間,大地亮得耀眼,就像在舞臺上燈光下。</h1> <h1> 這里是全歐洲最好的高山牧場。我們的車在山谷里慢慢走著,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每家每戶在路口都放有一個金屬大桶,里面盛的是一早剛擠下來的牛奶,然后由大車一路全部收走,統(tǒng)一送到牛奶工廠加工。</h1> <h1> 多洛米蒂山區(qū)有非常好的緩坡,冬天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滑雪場,12個山谷共有1220公里的雪道,并有完善的纜車系統(tǒng)連接各個接待點,向各級滑雪愛好者開放。</h1><h1>在這張照片中,我們還能清晰找到專供滑雪者上山乘坐的纜車。</h1> <h1> 終于,我們來到了盼望已久的世外桃源,被譽為“南蒂羅爾明珠”的富納斯山谷(Val di Funes)。這是一條豐饒山谷,幽深綿長,精美異常。再往上,就是蓋斯勒群峰。可惜因為當(dāng)時山上都是云,什么也看不見,所以我在構(gòu)圖時,只選擇拍攝了山谷,因散射光,拍出來的照片色彩還原相對較好。</h1> <h1> 富納斯山谷主要有三個小鎮(zhèn),橫向由西到東依次是蒂索(Tiso)、圣彼德羅(San Pietro)、圣馬格達(dá)萊納(Santa Magdalena)。其中又有兩個小巧玲瓏的教堂,成為各國攝影師爭相追捧的明星,她們就是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和圣喬瓦尼小教堂,以及教堂背后的蓋斯勒群峰(Puez-Geisler / Puez Odle)。</h1> <h1> 完全是因為早在兩個月前預(yù)訂住宿時,圣馬格達(dá)萊納小鎮(zhèn)的旅舍這段時間都已滿員,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訂了一家在富納斯山谷蒂索(Tiso)小鎮(zhèn)外路邊的Mittermühl,這是我們進(jìn)入多洛米蒂的第三晚。結(jié)果沒想到還歪打正著,那里距離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只有8公里,距離圣彼德羅小鎮(zhèn)也只有不到6公里,進(jìn)出方便。第二天一早我起床看著天好,提著器材拔腿就上山了。</h1> <h1> 這就是傳說中的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Chiesa di Santa Magdalena)。這座始建于1394年的后哥特式教堂,連同蓋斯勒群峰一起,成為了富納斯山谷乃至多洛米蒂山區(qū)最受攝影師追捧的明星,它們的倩影頻繁占據(jù)世界各大旅行雜志的封面,當(dāng)然也吸引了我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拍一張屬于我自己的明信片。教堂在圣馬格達(dá)萊納鎮(zhèn)外,差不多已經(jīng)位于整個富納斯山谷的盡頭,再往上就是SP163省道和富納斯山,再往后面就是蓋斯勒群峰。</h1> <h1> 多洛米蒂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美景——遠(yuǎn)處是尖石嶙峋的蓋斯勒群峰,它被譽為多洛米蒂山區(qū)"最上鏡山峰";近處是綠草如茵的富納斯山谷,和沐浴在清晨陽光下的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在國內(nèi)我們就做足了功課,不僅研究了具體拍攝機位,也知道拍攝的最佳時間是日落。無奈頭天下午陰雨,蓋斯勒群峰全被云霧遮住了,第二天一早我們再次抵達(dá)預(yù)定機位,那是一個相對更高的山崗,還要從一家農(nóng)舍邊繞上去。后來總算盼到了極其短暫的一點點太陽光,還是側(cè)逆光。為了讓教堂能夠亮些,我在構(gòu)圖布局時,刻意用深色的樹叢來襯托教堂。</h1> <h1> 圣喬瓦尼小教堂(Chiesetta di San Giovanni in Ranui / St. Johann)也叫圣約翰小教堂,位于圣馬格達(dá)萊納小教堂的南面,兩者相距只有2公里,并已進(jìn)入Naturpark Puez-Geisler Parco / Naturale Puez Odle自然保護(hù)區(qū)。這座建于1744年的巴洛克式教堂,坐落在一個天鵝絨毯般的綠草坪上,你經(jīng)常可以看到有奶牛在那里安靜地吃草。教堂旁邊有一家旅舍和停車場,房后有一條小路可以徑直走到教堂,但教堂似乎并不對游客開放。草場是被圍繩攔著的,里面是私人領(lǐng)地,不能貿(mào)然進(jìn)入。由于教堂的背景正好是大片的落葉松和蓋斯勒群峰,而教堂純白色的墻面還被勾勒出玫紅色的線條,因此這個畫面也成了各大風(fēng)光旅游雜志的熱門。</h1> <h1> 由于頭天下午下雨沒拍成,我們不得不第二天一早拍完蓋斯勒群峰后,再次來到這個地方。然而到了后才知道,早晨的小教堂完全是逆光的,連后面的蓋斯勒也一樣。好在頭天晚上下了點雪,山體像灑了一層糖粉,才不至于漆黑一片。</h1> <h1> 在如此龐大的蓋斯勒群峰和大片落葉松林腳下,圣喬瓦尼教堂真的太小了,而且孤零零的坐在那兒,有點孤傲,有點冷峻,我感覺更有點可憐,任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反正后來我干脆叫它“孤獨教堂”,回國后上網(wǎng)查資料,與我有同樣感覺的人還真不少。</h1> <h1> 其實在富納斯山谷,大大小小還有好幾個教堂,就像這座建造在村中央的St. Peter and St. Paul's Church,造型和建筑都不比前面兩座教堂差,但就是名氣上不去,原因很簡單,前面那兩座教堂,正好能與蓋斯勒群峰搭配成完美構(gòu)圖,并被攝影師們宣傳了出去。</h1> <h1> 要離開多洛米蒂了,我真的很想再多留幾天。按照當(dāng)?shù)芈糜喂倬W(wǎng)的說法,那里一年有300天的好太陽,四季有著不同的景色。可惜我們不走運,在多洛米蒂山區(qū)轉(zhuǎn)了三天,有兩天是陰雨,我們只能在極其有限的陽光下,認(rèn)真拍好重要景點。旅游攝影經(jīng)常有遺憾,但也經(jīng)常遇到驚喜,就像這次拍蓋斯勒群峰,因為有了頭天晚上那場雨,為山峰撒了把白糖粉般的雪,奇峰才會如此多彩。</h1> <h1> 接下來的一天,我們的計劃是260公里行程,E66-SS49-SS51-A27,目的地威尼斯。期間我們將游覽多洛米蒂東北區(qū)域的四個湖:布萊耶斯湖(Lago di Braies)、安多爾諾湖(Lago d'Antorno)、密蘇里納湖(Lago di Misurina)和卡多雷湖(Lago di Cadore)。</h1> <h1> 布萊耶斯湖(Lago di Braies)位于Naturpark Fanes-Sennes-Prags / Parco naturale di Fanes-Sennes-Braies國家自然保護(hù)區(qū)內(nèi),是多洛米蒂的北部邊境處,據(jù)說距離奧地利只有不到30公里。布萊耶斯湖海拔1496米,周圍石山高聳,水面幽深清澈,平靜如鏡,是個度假勝地,也是好多電影的著名外景地。</h1> <h1> 有人把布萊耶斯湖媲美于加拿大班芙國家公園里的路易斯湖,雖然我并不同意這樣的認(rèn)為,但布萊耶斯湖除了擁有周圍雄偉高山、翡翠色湖水和倒影之外,還有湖岸邊陳舊原始的木屋、以及傳統(tǒng)老式的木船,幾乎滿足了頂級美景所需要的一切元素。</h1> <h1> 據(jù)介紹,沿著布萊耶斯湖周圍的步道走一圈,四周的景致更漂亮。可惜我們當(dāng)天不僅要趕到威尼斯,而且中途還有三個湖泊要游覽,其中最主要是想一睹“三峰山”的尊榮,因此我們沒有在布萊耶斯湖耽擱更多時間,況且當(dāng)時人也太多,于是繼續(xù)去到下一站。</h1> <h1> 與那些大湖相比,安多爾諾湖(Lago d'Antorno)只能算一個池塘了。但在這個“池塘”里,終于觀賞到了著名景點拉瓦雷多三峰山( Tre Cime di Lavaredo),這是多洛米蒂山區(qū)東北部Sexten山谷中最具特色的城垛式山峰。可惜因為角度關(guān)系,我們只能看到山體的東南緣,無法看全全部的三座主峰。欲觀全貌,據(jù)說要徒步三四個小時,安多爾諾湖邊就是一個步道口。</h1> <h1> 這是從安多爾諾湖到密蘇里納湖的途中,我們看到了克里斯塔洛山(Monte Cristallo),它的形狀看上去跟我國四川西部稻城亞丁三神山之一的仙乃日像極了。也許因為有密蘇里納這個大湖,水汽多,所以這座山上的積雪更多。等我們到了密蘇里納湖,因陰天,就再也沒看清這座山了。</h1> <h1> 密蘇里納湖,位于SP49公路的東邊,距離多洛米蒂東部重鎮(zhèn)科爾蒂納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約14公里,海拔1754米,周長2.6公里,水深5米,周圍群山環(huán)抱,湖面平靜如鏡,因歷史上有故事傳說,這湖是一位美麗的公主變的,故又有"公主湖"和"仙女湖"美稱,是多洛米蒂山區(qū)的著名景點。密蘇里納湖背倚海拔3216米的克里斯塔洛(Cristallo)峰,面朝拉瓦雷多三峰山 。每逢冬季湖面封凍時,大湖就成了絕佳的滑冰場所。由于那里清澈純凈的空氣和宜人的氣候,使之成為與瑞士達(dá)沃斯比肩的全歐洲兩處最佳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療養(yǎng)地。</h1> <h1> 拉瓦雷多三峰山(Tre Cime di Lavaredo),又名"三指山",巖體陡峭而壯觀,最高峰海拔2999米,是多洛米蒂經(jīng)典地標(biāo)景觀之一。只是我們一路走去,都只能看見三峰山的側(cè)面,要看三峰山的正面,必須徒步。</h1> <h1> 這是我們在途中看到的三峰山,德語稱其為"三胞胎"。據(jù)說阿爾卑斯登山家Gilbert和Churchill在1864年拜訪這里,驚嘆三峰山是"埃及的巨像"。而我們因為都在公路附近轉(zhuǎn)悠,所以一路都無法看全三峰山,下圖這樣的畫面,我也只能戲稱"兩峰半山"了。</h1> <h1> 我們在多洛米蒂山區(qū)游覽的最后一個湖,是卡多雷湖(Lago di Cadore),那是個很狹長的湖,以致當(dāng)?shù)厝嗽诤戏侄沃硕嗟浪畨危盟Y源為當(dāng)?shù)卦旄!?lt;/h1> <h1> 多洛米蒂太漂亮了,我相信這個地方真的是上帝留在阿爾卑斯的后花園,美得讓人驚嘆,美到讓人流連忘返。我想,此生有機會我還要再去一趟多洛米蒂,親身攀一次那"鐵索步道",親眼目睹那世上獨一無二的"阿爾卑斯之光"。(未完待續(xù))</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大洼县|
溧水县|
延边|
阿拉善盟|
孝昌县|
遵化市|
汝阳县|
沂源县|
浑源县|
和静县|
古丈县|
宁武县|
宝鸡市|
盱眙县|
花莲市|
周口市|
山东省|
子长县|
丽水市|
日照市|
花莲县|
泰顺县|
阿图什市|
东台市|
甘德县|
仙居县|
雷波县|
墨江|
洪江市|
壤塘县|
南开区|
青州市|
论坛|
土默特右旗|
建昌县|
都安|
忻州市|
邳州市|
本溪|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