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寫在前面的話</h3><h3> 我是一個親近自然的人,喜歡到處走走。雖然沒有“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雄心壯志,卻有“五蓮這么美,我想去轉轉”的小心思。所以,每到周末和假日,就去五蓮本地的各個小山轉悠轉悠,倒也怡然自得。</h3><div>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心思,在2017年,卻即將成為泡影。</div><div> 2017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偉大號召下,我忙得昏天黑地,沒有了周末,沒有了假期,累的自己都有點心疼自己,個中辛苦,略過不說,怕有自吹自擂之嫌。</div><div> 時間轉眼到了12月,眼看著一年就要過去了,連日的案牘勞形讓我有點抓狂。錯過了桃紅柳綠,只是錯過了一個春天,錯過了春花秋月,只是錯過了一個季節,如果再錯過了12月,豈不是錯過了一年,那可是太遺憾了。</div><div>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身體好能干時是一個人才,當你的身體不好,不能干時,你就是一根廢柴。保持健康的方法有很多,運動就是最好的方法。生命在于運動,爬山就是最好的運動!</div><div> 上網查查天氣預報,查來查去就是12月3號這個周末還適合出游,再往后就是大雪節氣了,估計也沒有合適的天氣了。于是,匆匆忙忙之中,在同學群里了發了個邀約貼,周末自駕馬耳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冬日暖陽,讓我們相約馬耳山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學聚會邀約貼</div><div>我們不要推杯換盞</div><div>也不要輕歌曼舞</div><div>不用在酒桌旁由正襟危坐</div><div>喝到柳枝搖曳</div><div>也不用執子之手,淚眼婆娑</div><div>讓我們簡單一點</div><div>就像三十年前的你我:</div><div>背起行囊,帶上干糧</div><div>挎起那個漆面斑駁的水壺</div><div>裝一壺開水,或是一壺老酒</div><div>——到馬耳山去</div><div>——來一場別樣的</div><div>——同學聚會</div><div>時間: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div><div>報名截止時間: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下午兩點。</div><div>個人裝備:背包、登山(運動)裝、登山鞋、登山杖、保溫杯、2升的水(可根據個人活動飲水量)、一頓量的食物。垃圾袋兩個(活動產生的垃圾帶回山下垃圾箱)。</div><div>集合地點:五蓮縣松柏鎮紅綠燈以北。</div><div>登山地點:五蓮縣松柏鎮墻夼露營地,可開車直達,免費停車,大約九點,開始登山,下午一點左右回到營地。</div><div>車輛自備,可以互相聯系拼車。</div><div>尤其歡迎女同學加入!</div><div><br></div><div> 貼子發出,響應者不多,一是有些同學當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要照看孫子、外甥,身不由已;二是通知太晚,有些同學已經安排了周末的活動,許多同學在群里表現了遺憾。 還有最擅長爬山的劉同學,讓工作累的發高燒了,表示慰問哈! </div><div> 對不起,全是我錯,我確實發貼太晚。<br></div><div> 不過,最后還是有6位同學加一位同學夫人欣然參加。7個人,嘿嘿,這么巧合呀,你懂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去馬耳山的路線</h3><h3> 如果從五蓮縣城的地標之一——五蓮廣場算起,全程17.3公里,大約半個小時,很方便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關于馬耳山</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來自網絡,非原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馬耳山位于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許孟鎮東南與諸城市皇華鎮(注:現在此山的東側已經被諸城市開發,但是馬耳山的主峰在許孟鎮境內),占地約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06米,為魯東南最高的一座山。</div><div> 馬耳山作為山名,在中國有多處,如山東省五蓮縣和諸城市交界的馬耳山、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和唐縣交界的馬耳山等。</div><div> 因主峰二巨石并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山勢為東西走向,由片麻巖、花崗巖構成。五老峰、松朵峰、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山間嵐氣靄靄,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蓋,荊榛遍生。山石嶙峋,山勢陡峭,但有曲徑通幽。這兒有仙人洞、龍王泉、隱龍寺、石龍寺、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跡。據唐代文學蕭穎士《馬耳山記》記載,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隱龍寺、石龍寺為北魏正光時所建,至清末仍完好,今已廢圯,公存遺址。山脊處有橫亙綿延的齊長城。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瑯琊巨海,千里余里,蓋田氏所造也。”《竹書紀年》記載:“齊長城”為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筑建,至今已有2349年的歷史。今有些地段,殘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寬10米左右,基礎多以塊石壘砌。其上以沙土夯筑。每遇溝壑以巨石填筑。曲折蜿蜒,高低綿亙,十分壯觀。“齊長城”經歷的諸城段,西自郝戈莊的馬耳山,東延至皇華鎮的龍灣頭,再延至石門鄉的馬山后,桃園鄉的臺家溝南嶺,然后入膠南市境,全長30多公里。打開乾隆《諸城縣志·總圖》可見,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為“黃草關”。這是“齊長城”一道險峻的關隘。</div><div> 馬耳山屬泰沂山脈,南靠五蓮山、九仙山、北與常山遙相呼應,它們同出一脈,相得益彰。</div><div> 馬耳山自古有名。唐開元年間,官秘書正字、史館待制的“蕭夫子”——蕭穎士,“慕名托疾”不遠萬里,來諸城馬耳山游覽,寫下了《游馬耳山》著名長詩。詩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茲山表東服,遠近瞻其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合冥盡溟漲,渾渾連太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來疑初伏,幽路無炎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流水出溪盡,覆蘿搖風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深度氣候,俯仰暮天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入谷煙雨澗,登崖云口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乾坤正含養,種植總滋榮。</div><div> </div> <h3> 廢話不說,還是看圖說話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三、熱身、上山</h3><h3> 在松柏紅綠燈集合完畢,經過北山前、香店、李家峪、張家峪、后烏金溝,大約15分鐘,我們來到了馬耳山腳下的墻夼村。順著村委會前面那條新修的盤山公路,朝西北方向蜿蜒而上。</h3><div> 這條路坡陡彎多,而且配套設施還不齊全,兩邊沒有護欄,拐彎沒有反光鏡,一定要多加小心,連我這樣的老司機都不敢懈怠,所以,女生可不要單獨駕車前來,一定要男生陪著啊!(不要光找我,容易招人嫉妒)</div><div><br></div> <h3>俯瞰墻夼村。</h3> <h3>老石碾。</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上山前要做一下熱身活動,看,梅同學做的多到位!<br></h3> <h3>登山起點——國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據說全國獨一無二。</h3> <h3> 美女作家王同學閃亮登場!我們班的才女!</h3><h3> 你到百度搜一搜她的大名,看看網絡介紹: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教師,筆名芳緯,絕句小說新文體學會(籌委會)執行會長,江山文學網逝水流年社團編輯。二零一五年八月實踐絕句小說新文體以來,數十篇絕句小說作品散見于《星星·散文詩》《山東文學》《微型小說月報》《甘泉》《玉融文學》《襄陽文藝》《平陽文藝》《華東文學》《儒韻祥通》《詩群落》《祥城祥韻》《運河》《雁翔湖》《紅杜鵑》《扎魯特文學》《黃海文學》《黃河文藝》《烏蘭山》《洛陽晚報》《遼源日報.關東詩人》《黃山日報》《臺灣好報》、蘇里南《中華日報》、印尼《訊報》、新西蘭《先驅報》、美國《明州時報》等海內外報刊,作品在2016年“大魯藝”杯全國《星星》詩刊大獎賽中獲獎!</h3> <h3>上山之前來個大合影,左起:王同學,孟同學,徐同學(王同學家屬),李同學(本人,最帥),鄭同學(當年的運動健將兼歌唱家,最愛唱的是《小白楊》),梅同學,梅夫人。</h3><h3>一共來了七個人,孟同學數學不好,老是數不準。立此存照,下山后對對照片,一個都不能少!</h3> <h3>金黃落葉鋪就一條好美的小路!</h3> <h3>兩位美女出場,這形象,這氣場感覺像走T臺!</h3> <h3>剛剛走了不到半小時,都要休息一會兒,唉,還是平日缺乏鍛煉,那就歇會吧。</h3> <h3>看這組照片,有點指點江山的味道。</h3> <h3>繼續前進!</h3> <h3>本人出鏡,請忽略外套下擺的長尾夾,臨走時,過于激動,拉鎖頭拉壞了,急中生智,夾個夾子。</h3> <h3>走到一半了,吃點東西,補充一下能量,大家都慷慨解囊,讓別人吃自己包里的東西,哈哈,遠路無輕載,都想減輕一下份量!</h3> <h3>鄭同學拾到一根登山杖,好開森!</h3> <h3>吃過零食,有勁兒了,繼續前進,無論前方多艱險,我們一定要爬上馬耳朵,征服馬耳山!</h3> <h3>孟同學體重輕,是隊伍里唯一一個穿皮鞋的人,一直走在前列,笑話其他人爬的太慢了,我看你這是五十步笑百步吧??</h3> <h3>到馬耳朵下了,再休息會,準備沖頂!</h3> <h3>最難爬的一段路!</h3> <h3>馬耳朵上留個影,咋看也是數俺臉大。對比孟同學的滿頭黑發一看,原來是頭發太少的緣故!</h3> <h3>山高人為峰!</h3> <h3>最高峰上擺個poos,帥不?</h3> <h3>上山容易下山難,這不,鄭同學手腳并用往下出溜了。</h3> <h3>還有沒爬上馬耳朵的在下面等著,是誰,就不點名了,下次再來重爬吧啊!</h3><h3>快12點了,下山吧,喝酒去!</h3> <h3>下山了,孟同學清點人數,照片上怎么少一個?再點一次,還是少一個!奧,把拍照的俺忘記了呀!</h3> <h3>飯前搞點小娛樂,索道上表演《千手觀音》,好看不?</h3> <h3>其實,排練過程是這樣的。</h3> <h3>梅同學不聽話,非要露一小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午餐時光</h3> <h3>午餐開始,有酒有肉,好豐盛!</h3> <h3>孟同學帶的好酒,聞著好香啊!坐車的開懷暢飲!我這當司機的,表示一點都不饞!</h3> <h3>收拾好所有垃圾,送到垃圾箱去,這就是素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游覽柜子石和石屋</h3> <h3>下午游覽的地方是柜子石。在露營地的正西方,突兀一塊大石,大石上面是塊四四方方的石塊,像個柜子,故得此名。</h3> <h3>沿露營地西南方向的一條土路行不多遠,眼前出現一片嶙峋的怪石,形神不一,乃鬼斧神工之作!</h3> <h3>這像個耳朵眼。</h3> <h3>在巨石下方,有一處大約十平米的天然洞窟,當地人稱為石屋。</h3> <h3>洞的北壁上原來有個壽字,現在隱約可見,洞壁很光滑,有很重的煙熏火燎的痕跡,可見當年的香火也是很旺的!</h3> <h3>在巨石的襯托下,兩位美女同學越發的苗條!</h3> <h3>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魚,有的像龜,還有的像靴子、金鐘……你們能看出來像啥?</h3> <h3>鴨嘴獸?</h3> <h3>鯰魚?</h3> <h3>神龜探水。</h3> <h3>海豚入水。</h3> <h3>天泉,竟然還有好多年前人工雕琢的梯蹬,意欲何為呢?</h3> <h3>靴石,像不像?</h3> <h3>像金鐘,又像大秤砣!</h3> <h3>還是神龜,不過這個下面有塊小石頭,鄭同學說感覺像個龜蛋,我說不像,他說,無論你看像不像,反正我是看著像!</h3> <h3>龍脊。</h3> <h3>俺看像排骨!</h3> <h3>梅同學很認真,通過考證,得出結論,這些巨石是冰川時代形成的,這些大大小小的窟窿,被稱為冰臼。感覺梅同學好有學問,推導過程無懈可擊,《地理中國》節目里的專家不就是這樣下結論的嗎?</h3> <h3>落地飛碟。</h3> <h3>攀登柜子石!</h3> <h3>柜子石上看營地,我們的車好小好小!</h3> <h3>看俺戴帽子的樣子多像刀郎,如果再帶個墨鏡和口罩,標準明星范兒!他們說不像刀郎,像螳螂!呸,你們見過長的這么壯碩的螳螂嗎?</h3> <h3>沐浴夕陽余暉,復活滿血能量,用不竭的激情迎接明天的朝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明年再相會</h3> <h3> 我們是探路者,我們是先遣軍!</h3><h3> 青山在,人未老, 明年春暖花開時,再次吹響集結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东港市|
西峡县|
长子县|
吉水县|
靖边县|
迁西县|
南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张家口市|
安吉县|
皮山县|
元阳县|
定襄县|
石城县|
武平县|
绩溪县|
舞阳县|
同仁县|
乌兰察布市|
虎林市|
伊春市|
莫力|
无棣县|
巴林右旗|
安阳市|
靖西县|
监利县|
新安县|
腾冲县|
木里|
隆德县|
黔西|
台东市|
沂南县|
祁门县|
新龙县|
沂水县|
明星|
略阳县|
昂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