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別了,故鄉(xiāng)老宅

孫忠利

<h3>  故鄉(xiāng)已規(guī)劃為工業(yè)開發(fā)園區(qū),老宅即將被拆除。一定要抽時間去和老屋作最后告別。在《幸福一家人》里剛道出自己想法,就得到家人們的一致贊同和積極響應。</h3> <h3>  2017年9月17日,我和二哥忠起、三妹麗萍、小妹麗賢兄妹四人,乘坐外甥偉偉駕駛的專車,代表所有家人,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延吉縣太陽公社仲興四隊(現(xiàn)歸屬為延吉市朝陽川鎮(zhèn)仲坪村),向陪伴我們五十余年的老宅作最后的道別。</h3> <h3>  我是1975年9月被公社推薦為工農(nóng)兵學員,離開了生活十九年的故鄉(xiāng)。屈指數(shù)來,離開老宅已有四十二年了,但這里一直是相繼走出、在外打拼的兄弟姐妹魂牽夢縈的地方。每年寒暑假、探親假特別是春節(jié),兄弟姐妹們都會如期趕回故鄉(xiāng)老宅與父母歡聚。父母仙逝后,按照老人生前遺愿將二老的遺骨安葬在故鄉(xiāng)的東山。<br></h3> <h3> 在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宅,父母的在天之靈日夜守護著老宅,庇護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每年清明節(jié)祭掃父母墓地時,兄弟姐妹們?nèi)詴褚酝菢酉嗑劾险匪纪粼诟改概囵B(yǎng)教育下快樂的童年,感受父母的恩情和家的溫馨。</h3> <h3>在東山可清晰地看到老宅</h3> <h3>在老宅過春節(jié)</h3> <h3>2013年清明節(jié)回故鄉(xiāng)祭奠父母</h3> <h3>2000年春節(jié),學文大哥回鄉(xiāng)祭祖</h3> <h3>我的兄弟姐妹</h3> <h3>2013年清明,女兒在老宅門前</h3> <h3>一家三口與老宅合影</h3> <h3>失而復得的格格回老宅祭祖</h3> <h3>大哥女兒春節(jié)回鄉(xiāng)祭祖</h3> <h3>2000年春節(jié)與倆侄女</h3> <h3>大哥與妹妹、弟妹合影</h3> <h3>  而此次回老宅是與老宅作永久告別的。很快這里將被工業(yè)園區(qū)所取代,老宅將不復存在。行走在仲興四隊,四周寂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心跳。整個村屯都被叢生的雜草遮蔽。全然沒有了昔日炊煙裊裊、雞鳴犬吠的勃勃生機。</h3> <h3>正在消逝的村莊</h3> <h3>當年雞鳴犬吠、人歡牛叫的仲興屯</h3> <h3>  老宅門前屋后,原本生機盎然的庭院,長滿了一人多高的蒿草,除了值守的拆遷人員在暗處盯梢外,不見一個人影。荒草凄凄,滿目滄桑。偶爾從草叢中驚飛覓食的山雞,更為老宅增添幾分荒涼。</h3> <h3>童年嬉戲玩耍的院子</h3> <h3>與小妹同齡的老柳樹已經(jīng)干枯</h3> <h3>尋找兒時的記憶</h3> <h3>  望著年久失修、即將拆除的老宅,內(nèi)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咸一齊涌了上來……</h3> <h3>人面不知何處去</h3> <h3> 我的故鄉(xiāng)位于布爾哈通河(解放前稱為苦水河,又稱九水河)畔,處于兩山夾一溝、南北走向狹長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以種植水稻為主。太陽水稻聞名全國,據(jù)說當年曾進貢京城成為宮廷御米。東西兩山屬丘陵地貌,種植著玉米、高粱、大豆、果樹等農(nóng)作物及經(jīng)濟作物。大約在我一歲左右的時候,在太陽供銷合作社工作的父親和母親把家搬至仲興供銷社(當年地主家的大院)的東面,是被清算地主家的三間大房,門前有棵枝繁葉茂的老松樹。童年時代,我經(jīng)常和哥哥們爬樹,在樹上搭床鋪、數(shù)星星,在樹下藏貓貓、聽故事。后來這里建起了小學校,逐漸把我家院子擴到學校操場里邊。學生們課間玩耍會不時地把足球踢到菜園子里。當年學校沒有供應學生喝水的條件,我家就成了義務供水站。每當下課鐘聲敲響時,總會有大群的學生涌來喝水,搞得廚房地面泥濘不堪。母親一生樂善好施,每天都要早早地用壓井把水缸灌滿,備好水瓢、搪瓷缸,然后親切、熱情地招呼著每一個口渴孩子的到來。</h3><div> 1965年秋,考慮到學校擴建的需要,經(jīng)與父母協(xié)商后,學校動員全校學生脫坯,在供銷社的西面為我家蓋了三間土坯房,就是現(xiàn)在的老宅。原住房及菜園自然就成了學校操場一部分。</div> <h3>被荒草遮蔽的老宅</h3> <h3>  老宅按傳統(tǒng)式布局:分東大西小兩屋,中間是廚房、倉庫,奶奶與大哥大嫂住西屋,東屋住著父母和我們六兄弟姐妹。后來又將倉庫間壁出兩個小屋,外間存放炊事用具和壓水井,里間搭鋪小炕,由我們小哥仨居住。小炕經(jīng)常倒煙,冬天還發(fā)生過哥仨煤氣中毒事件,好在發(fā)現(xiàn)搶救及時,有驚無險但至今記憶猶新。</h3> <h3>廚房已溫馨不再</h3> <h3>  再后來我們兄弟姐妹逐漸長大,參軍、上學、結婚生子,逐漸走出老宅。最先離開老宅的是大姐,出嫁時,夫家提前一天趕著馬車來老宅迎親,第二天起個大早,我們隨送親的隊伍上了平板馬車,浩浩蕩蕩一車人,駛往三道灣公社北張芝大隊大姐的婆家。大哥結婚一段時間后也搬出老宅。1972年,三哥去太陽供銷社食堂當廚師,吃住在供銷社。同年冬天,二哥參軍去了遼寧興城。1975年9月,我去遼源煤礦學校上學。然后是二姐出嫁,兩個妹妹轉(zhuǎn)學來龍井。1979年全家落實政策,媽媽與三哥、兩個妹妹都轉(zhuǎn)成城鎮(zhèn)戶口。父親與三哥調(diào)龍井市生產(chǎn)資料公司工作。故鄉(xiāng)只留下母親一人獨守老宅。寒冬臘月,家里缺吃少燒,母親的手腳都凍壞了,已復員分配在縣財政局工作的二哥心疼母親, 苦口婆心相勸,最終說動難以割舍老宅的母親,將家搬來龍井。與此同時,大哥一家住進老宅。</h3> <h3>送二哥參軍</h3> <h3>回家探親</h3> <h3>和姐姐妹妹、在煤窯工作的二哥合影</h3> <h3>四兄弟和表兄弟</h3> <h3>回家探親全家福</h3> <h3> 掀開歲月的帷幔,打開記憶的閘門,故鄉(xiāng)往事一幕一幕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令我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老宅曾見證了我們這一代人快樂的童年,留給我們太多溫馨美好的回憶,我們在這里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啟蒙教育,成年后,這里又成了在外打拼的游子最思念的地方……在我們心底,老宅永遠是難以割舍的家。</h3><div> 難忘童年時光,在萬籟俱寂的夜晚,偶爾從睡夢中醒來,總會看到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汽燈、電燈)下忙碌的身影,或紡麻線、衲鞋底,縫制新鞋,或穿針引線縫補衣裳,或用篦子挨個給我們兄弟姐妹篦頭上的虱子。由于孩子多,一件衣服哥哥們穿過后,縫補漿洗一下,再給弟弟穿。記憶里,母親從沒用過新被褥,鋪在她身下的,永遠是那條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已變得厚厚的“夾被”。母親每天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辛勤地操持著家務,照顧一家老小的日常起居。<br></div> <h3>母親年輕時</h3> <h3>母親、姨母與姥姥三姐妹七十年前合影</h3> <h3>  父親是公社供銷社采購員,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歸,平時在家里很難見到父親的身影。但每次回家不管多晚,總要挨個兒給我們掖掖被子,拍拍 腦瓜兒,親親臉蛋兒。農(nóng)忙時,父親下班回來都先不進家門,借著月亮地兒,去菜園里除草、碚垅。父親脫下的衣衫,總是能擰出汗水。父親黎明清掃院子聲至今仍在耳畔回響。</h3> <h3>父親(中排右三)與供銷社職工一起迎接58年</h3> <h3>父親獲得的州級獎狀</h3> <h3>父親參加全縣先進事跡巡回講用團(后排右一)</h3> <h3>父親1954年榮獲的獎狀</h3> <h3>  還記得:兒時拽著母親的衣襟,跟屁蟲似的粘在哥哥姐姐身后,在老宅院內(nèi)愉悅地玩耍;兩歲的小妹玩耍時不慎跌入菜窖,張著兩只小手向菜窖口求助的眼神;夏天夜宿在倉庫里,夜半打把式,掉在床下煤堆上被硌醒的糗事;和鄰居小朋友歡天喜地玩老鷹捉小雞、丟沙包、捉迷藏、搧piaji、彈溜溜球等快樂場面;還有和三哥爬老宅房頂掏家雀兒被父親嚴厲教訓的經(jīng)歷。</h3> <h3>全家福寄給在福建前線服役的學文大哥,小妹尚未出生</h3> <h3>當年小妹跌落菜窖遺址</h3> <h3>和大侄、侄女賞花</h3> <h3> 還記得:在饑餓的年代,跟隨倆位哥哥去學校的羊飼料倉庫里,兩位哥哥在小山般的豆殼中,翻找偶爾夾帶著的黃豆粒,我的任務是放風。小有收獲回家后,在我們哥仨住的小屋爐蓋兒上烤熟,然后你一粒我一粒,分享著一小把黃豆粒。由此產(chǎn)生了“一次只吃半粒,另外半粒留著餓時再吃”的故事。</h3> <h3>當年形影不離三兄弟</h3> <h3>  還記得:當年老宅的西邊是成片的濕地,一條小河蜿蜒曲折從濕地穿過。這里是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寒冬臘月,我們在這里滑冰車,打冰球,堆雪人,打雪仗。盛夏時節(jié),一群半大小子光著屁股在大河里洗澡、抹泥、打水仗。那時河里的魚又大又多,常隨哥哥一起去撈魚。當篩子一起,露出活蹦亂跳尺把長的鯽魚、柳根兒、泥鰍時,真是開心極了。有時還會把支流的上游用泥巴堵住,在下游下好湸子,就地取些蒿草團成團,沿河溝往下推趕,整條支流的魚很快會游進篩子里。要論捉魚最佳時機,當屬下過一陣急雨后。和小伙伴趙松學一起,他拿篩子我拎桶,一篩子下去就能撈上半碗泥鰍。回到老宅后,你一碗我一碗均分,邊欣賞雞鴨們爭搶小魚的熱鬧場面,邊享受著勞動帶來的快樂。</h3> <h3>兄弟姐妹送二哥參軍</h3> <h3>老宅窗前鏡中的自己</h3> <h3>  還記得:在老宅讀書的快樂時光。當年我家的小人書特別多,足有一大箱子。令來舅舅家度寒暑假的表兄弟和鄰居伙伴們羨慕不已。表弟長殊每次來舅舅家,都會先悄悄溜到炕上,將炕琴上的抽屜挨個翻看一遍,點庫完畢才會和我們一起玩。為了防止小人書無端丟失,我們兄弟可是花費不少心思,最終把這些寶貝藏匿在廚房的天棚里,想看的時候再爬梯子取下來。稍大些,開始捧讀《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雁鳴湖畔》、《金光大道》、《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大部頭書籍。就是這些小人書和文學作品,陪伴我度過健康快樂的童年,激發(fā)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濃厚興趣,養(yǎng)成了勤奮讀書的習慣,奠定了愛好文學的基礎。</h3> <h3>沒有實現(xiàn)的夢</h3> <h3> 每想起故鄉(xiāng)老宅,總會憶起敬愛的父母。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培養(yǎng)造就了良好的家風。</h3><div> 母親一輩子從未與鄰居紅過一次臉。我家做點兒美食,母親總會在我們享用前先給左鄰右舍送上一些。鄰居家改善生活,也會給我們端來一碗解饞。</div> <h3>陽光太刺眼</h3> <h3>  記得我家搬來老宅后,一戶新鄰居崔阿邁緊挨我家前面的宅基地旁建起了新房。寡居并帶兩個兒子的崔阿邁喜愛占小便宜,每年都要有意無意地擠占一些我家的宅基地,久而久之,將原本地兩頭都栽有楊樹做界樁的筆直分界線,改成了以崔家住房為中心的一個半圓,在本屬于我家宅基地的半圓里,崔阿邁陸續(xù)建起了倉庫、豬圈、廁所和雞鴨活動場地。年幼的我們對此憤憤不平,總想去找崔阿邁理論一番。</h3><div> 為化解我們心中的積怨,出身富貴、念過私塾的母親告訴我們:包容忍讓是古人倡導的美德。只有抱著“吃虧是福”的心態(tài)來相處,鄰里關系才會融洽。心胸寬廣、恭謙禮讓的人,才能做得大事情。</div> <h3>崔阿邁家已成廢墟</h3> <h3> 正是母親的豁達與包容,獲得了鄉(xiāng)親們的尊敬。整個仲興四隊,漢族就我們這一戶,母親雖不懂朝鮮語,可是與同樣不懂漢語的鄰居們相處得無比和諧、融洽。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某年春節(jié),已年過七旬、患腦血栓多年、生活難以自理的母親在我們兄弟姐妹陪伴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在老宅過最后一個春節(jié)。大年初一早晨餃子煮好后,母親按老規(guī)矩讓我們攙著,顫巍巍地端著一碗餃子,親自給為鄰數(shù)十年、身患重病的崔阿邁送去。十米的距離,母親走了半個小時,歇了三歇!當母親叫開崔阿邁房門的時候,奇跡出現(xiàn)了:本來臥床數(shù)月的阿邁竟然自己站了起來,撲向母親,相處四十年的老姐妹緊緊抱在一起。多日滴水不進的阿邁破例吃下兩個餃子。兩天后,崔阿邁與世長辭。她最后腹內(nèi)的食物,是相處幾十年的老鄰居、老姐妹歇了三歇,親手送來的拜年餃子!</h3> <h3>受人尊敬的母親</h3> <h3>父母最后一次在老宅過春節(jié)</h3> <h3>  長大成人后,兄弟姐妹們都把“吃虧是福” 家訓當作為人處世的根本。我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不到兩年,便被鄉(xiāng)親們推薦為工農(nóng)兵學員。1979年通過考試脫離井下,擇優(yōu)錄用成為一名人民教師。1985年在吉林省財貿(mào)管理干部學院兩年進修學習期間,我是班級46名非黨積極分子中唯一入黨的學員。這些都是甘愿吃虧帶來的福報。</h3><div> 2016年春晚,當熒屏打出《六尺巷》字幕時,我周身熱血瞬間沸騰了,腦海中清晰浮現(xiàn)出母親的身影。“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母親教給我的詩句清晰地縈繞在我的心間。</div> <h3>高中畢業(yè)后</h3> <h3>二哥結婚</h3> <h3>  母親具有超人的膽魄。60年代初,母親在老宅窗前,養(yǎng)了幾只兔子 ,那時野狼特別多。一天深夜,母親被屋外發(fā)出的異常聲響驚醒,借著月亮地兒,只見兩只野狼一前一后,正抬著兔籠朝村外走。望著滿炕未成年的孩子,母親顧不上多想,鞋都沒來得及穿,隨手拎個木棒,追出幾十米才追上野狼。這兩只餓狼放下兔籠,與母親對峙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被母親的氣勢所懾服,很不情愿地一步三回頭地走掉了。</h3> <h3>父母與姑姑姑父合影</h3> <h3> 父親是采購員,經(jīng)常去外地出差,無暇顧及家中的一切。母親白天要參加生產(chǎn)隊的集體勞動,回到家來不及休息,又要在鍋灶上下忙個不停。每天起五更爬半夜超強度的勞作,使母親疲憊不堪。一天深夜,父親下班回家,給滿炕的孩子掖被子,仔細一數(shù)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原來是二哥白天被走親戚的鄰居帶到外地去玩,晚間不敢獨自回家,就睡在鄰居的親戚家了。</h3> <h3>父親作事跡報告</h3> <h3>父親被樹為標兵</h3> <h3>父親(左一)工作照</h3> <h3>父親廣州出差看望大哥一家</h3> <h3> 父母孝順老人遠近聞名。當年盡管家庭生活捉襟見肘,但父母經(jīng)常還要給奶奶買蛤蟆油之類的營養(yǎng)滋補品。記得奶奶時常對圍在身邊垂涎三尺的兄弟姐妹們講的一句話:“你們吃的日子在后頭呢”。來家串門的鄰居們直夸奶奶有福氣,她老人家總會謙虛地講:“啥福啊,豆腐吧。”直到1972年奶奶去世后,從姑姑那里我知道了她老人家不是我們的親奶奶。</h3> <h3>和母親、妹妹、侄、侄女一起</h3> <h3>  父母良好的家教,和睦的家庭氛圍,使我們時時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幸福。有道是母慈兒孝順,仁慈的父母養(yǎng)育出了孝順的兒女。在得到愛的呵護同時,我們學會了為父母分憂,學會了關心、愛護、幫助別人。</h3> <h3>作巡回事跡報告</h3> <h3>孫輩為奶奶祝壽</h3> <h3>春節(jié)孫輩陪在奶奶身邊</h3> <h3>小兄弟姐妹歡聚在一起</h3> <h3>小妹是兒童團長</h3> <h3>  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寒冷,西北風甚至將我家屋頂上苫的稻草全部吹掀下來。從那以后,每遇刮風天氣,二姐就會立馬變得愁眉不展、唉聲嘆氣起來。大哥結婚時,父親特地請來木匠為大哥打了漂亮的對箱。為了緩解窘迫的家境,同時打制了一架草袋編織機,在老宅東屋靠北墻架起來。我們小哥仨在二姐的率領下,利用冬天“貓冬”的空閑,成立起家庭副業(yè)隊,按工作能力大小進行明確的分工:由二哥專管紡莖,三哥負責操作機器打草袋子(這個工種技術含量高,需要雙手與雙腳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我負責搓邊繩,二姐負責全面管理,同時還負責最后一道工序,擰邊、縫制、修整。這條流水線每天可生產(chǎn)八至九件成品,每個草袋可賣到四毛錢左右。寒冷的冬季,室內(nèi)溫度很低,我們的手都凍壞了,可誰都不吭一聲,每天邊說笑邊干活,有時聽聽收音機里播放的現(xiàn)代京劇。大家覺得能為父母分憂是件很愉快的事。就連當時只有五歲大的麗萍也跟著一起忙活,一會兒要搓個飛機,一會兒要搓個大炮。“也不吃飯了,吃點兒就行;也不睡覺了,醒了再干”成了精典語錄。后來父親又買回一臺草繩機,相當于今天的現(xiàn)代化裝備了。這樣,就可以掙到更多的錢來補貼家用。每次賣出一批產(chǎn)品后,姐姐都會用一些炒黃豆之類的物質(zhì)獎勵來激勵哥仨。姐弟們很有風度,從不攀新婚的大哥大嫂參與家庭副業(yè)勞動。</h3> <h3>兄弟姐妹和二嫂一起</h3> <h3>放桌子的位置當年安置著草袋編織機</h3> <h3>當年大哥結婚的對箱</h3> <h3>  記得二哥在社辦小煤窯工作第一次回家時的情景:夜已深,搭乘運煤車興沖沖趕回家的哥哥從書包里掏出個大紙包往炕上扔,“嘩……啦……”帶著小手槍、小汽車、小兔子等造型的餅干頓時撒落滿炕。迄今四十五年了,在我所有品嘗過的美味里,沒有一樣比得上那晚的餅干!當時的社辦小煤窯全靠背簍背煤,有時下夜班升井后,二哥還要獨自一人用大板鍬裝滿四噸汽車的原煤,只為給家里多掙點兒錢。正是二哥在小煤窯沒日沒夜地工作,幫助家里還清了外債,徹底改變了家庭經(jīng)濟狀況。</h3> <h3>學文大哥回鄉(xiāng)探親</h3> <h3>  1972年,三哥在太陽供銷社食堂作廚師后,家庭生活有了進一步改善,哥哥經(jīng)常會帶給家里意外的驚喜。當年每人每月僅供應二兩豆油,一塊厚膘豬肉那可是憑票都買不到的好東西!有一次三哥帶回家?guī)酌端苫ǖ埃瑡寢尵拱阉敵捎缬玫摹盃I養(yǎng)餑”。三哥在龍井實習飯店學藝時,大哥二哥我們哥仨騎自行車去探親,正趕上龍延公路鋪油渣路面,到處堆滿石頭,難以騎行。我第一次下館子,就嘗到了實習飯店的美味。此前也曾在公社食堂就餐一次,那是晚間送公糧的報酬。全村男女老少,每人背幾十斤稻谷,走十幾里山路,把公糧背到糧庫,每人憑票去公社食堂吃一塊豆腐。當年的物質(zhì)生活奇缺,生產(chǎn)隊搞年終總結,一人一碗醬油拌水煮粉條就已經(jīng)是美味了。年幼的大侄愛民隨奶奶參加總結回來說:“有個老太太,都吃出汗了。”</h3> <h3>三哥(右三)在實習飯店工作期間</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兄弟與母親合影</font></h3> <h3>  我是繼二哥之后遠離家鄉(xiāng)闖世界的人。1975年,19周歲的我,在經(jīng)歷兩年廣闊天地的風雨洗禮后,榮幸地成為工農(nóng)兵學員,到遼源煤礦學校求學。在校學習期間,經(jīng)常得下井“支援高產(chǎn)”,每次下井都會得到四兩重的牛奶雞蛋面包。母親特別愛吃面包,積攢面包票便成為我愉快下井的主要動因。除了偶爾拿一些面包票感謝幫我洗衣縫被的老鄉(xiāng)同學外,一個都不舍得吃,就為寒暑假能把滿滿一旅行袋的面包扛回家。看著母親和妹妹們吃著香甜面包的開心神態(tài),我覺得特有成就感。</h3> <h3>當年的紅衛(wèi)兵</h3> <h3>剛剛步入遼源煤礦學校</h3> <h3>告別井下留念</h3> <h3>  我忘不了每次放假回家母親翹首盼歸、欣喜興奮的神態(tài),更忘不掉每次假期結束告別老宅時母親依依惜別、牽腸掛肚的目光。已經(jīng)走得很遠很遠了,驀然回首,寒風中,母親單薄的身影依然佇立在我童年栽種的大柳樹下,在那里可以望出更遠,直到遙遠的村屯遮擋住母親的視線。</h3> <h3>遙望老宅,仿佛又見到老柳樹下母親的身影</h3> <h3>  在與老宅道別時,我停留在母親曾經(jīng)為我送行時佇立過的已經(jīng)干枯的老柳樹下,追隨著母親當年目光,向遠方眺望,映入眼簾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樓,成片的工業(yè)園區(qū),還有寬闊的園區(qū)大道……</h3> <h3>站在老柳樹下,追隨母親當年目光遠眺</h3> <h3>  長眠在故鄉(xiāng)的父母,早已與老宅融為一體,執(zhí)著地關注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h3> <h3>廢墟上,崛起的工業(yè)園區(qū)</h3> <h3>  難忘故鄉(xiāng)的老宅,那里有執(zhí)著守護的父母在天之靈,那里有手足兄弟姐妹的情感依托,那里沉淀著半個世紀家族歷史的美好記憶。</h3><div> 別了,難忘的故鄉(xiāng)老宅!!!</div> <h3>永別了,故鄉(xiāng)老宅</h3> <h3>2013年清明節(jié)在老宅前</h3> <h3>難舍故鄉(xiāng)老宅</h3> <h3>與老宅合影</h3> <h3>最后一次在老宅過年</h3> <h3> 撰 稿 孫忠利</h3><h3> 編 輯 郭秀云</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南投市| 闽侯县| 大庆市| 定兴县| 商洛市| 五台县| 闽清县| 陕西省| 贵阳市| 翁牛特旗| 贵港市| 上虞市| 海南省| 饶平县| 嘉峪关市| 罗城| 永城市| 桃江县| 桂林市| 防城港市| 常山县| 英吉沙县| 吴江市| 逊克县| 锡林浩特市| 三台县| 长岛县| 宜春市| 吉安县| 凤城市| 且末县| 托克托县| 西乌珠穆沁旗| 扎兰屯市| 永靖县| 佛山市| 临沂市| 汾阳市| 革吉县| 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