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這是一張珍貴的相片,攝于1944年,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主人公是最早的中國交響樂團的成員們,中排左一是我父親彭顯光。可以說,這批人是中國第一代演奏西洋樂器的先驅者、音樂家,其中大部分人是以后中國音樂界的棟梁。</h3> <h3>1944年之前,上海只有一個工部局樂隊,成員大都是外國人。當時,曹石俊和李德倫商議,應成立一個以中國人為主的管弦樂隊,于是就著手組建。通過大家多方努力,組成了一個(除了指揮)其成員都由國人組成的、比較完整的管弦樂隊。</h3><div><br></div><h3>樂隊于1944年正式成立,初命名為“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后更名為“中國交響樂團”。其成員年齡大部分在17~19歲,廣東人居多,很多人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簡稱“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學習或任教過。</h3> <h3>于是在這年的夏天,大家就在兆豐公園(就是現在的中山公園)合影留念。</h3><h3><br></h3><h3>相片中后排的各位如下:</h3><h3><br></h3><h3>左一紀漢文,大提琴首席。</h3><h3><br></h3><h3>左二司徒海城,小提琴家,司徒家七人中排行第二。他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音樂教育事業,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h3><div>其父司徒夢巖是我國最早一批接觸小提琴和西洋音樂的人之一,他的七個子女中,有五個從事音樂事業,他的第三代、第四代人,都是從事提琴的演奏和教育的。</div><h3>司徒海城一家當時住在新閘路(泰興路口)南面的石庫門內,和我外公居住的庚慶里(后與近鄰的“福康里”動拆遷后合并成“新福康里”)僅隔一條新閘路,他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是拉小提琴的。小時候我去外公家時,總愛去對面的弄堂里,駐足傾聽從他家不時傳出的陣陣優美的小提琴聲,不愿移步離去。</h3><h3><br></h3><h3>左三陳傳熙,我國最早期的雙簧管教員,后擔任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指揮。</h3><div><br></div><div>左四李玨,演奏小提琴,后來成為李德倫的夫人。</div><div><br></div><h3>左五郁忻祖,在上海創辦了南洋飯店,是一個業余音樂愛好者,會打擊樂,在威海衛路的家房子很大,樂隊就在他家開展活動。1946年與馬思聰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音樂協會并兼任常務理事一職。</h3><h3><br></h3><h3>右一譚抒真,當時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小提琴教授,還擅長小提琴的修理和制作,后任上海音樂學院顧問,獲第一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h3><div><br></div><h3>右二和右三是一對口腔大夫夫婦,名字不詳,是樂團資助人之一。</h3> <p class="ql-block">中排各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一是我父親彭顯光,當時17歲。由于喜愛踢足球(在大學時期還跟上海足球隊比賽),所以顯得有些黝黑。在“圣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之前,就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跟一位猶太人學習小提琴。</p><p class="ql-block">父親年輕時的音樂造詣亦是中國最高級的水準,他與好多中國第一代的音樂宗師都曾經是同窗。 這些宗師包括中央樂團的長年指揮李德倫、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指揮陳傳熙、上海的著名小提琴家譚抒真等等。</p><p class="ql-block">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1949年3月在香港的香港大酒店(該酒店位于香港中環,是香港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和他教鋼琴的大姐彭志信(中)一起開了一場姐弟鋼琴小提琴音樂會。</p> <p class="ql-block">父親在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因我爺爺彭純全不贊成他吃音樂飯,所以去了私營企業工作。不久遇上中央樂團組建,李德倫等老朋友們都希望他能一起去中央樂團,由于爺爺不愿意他離開上海,父親最終沒有走上演奏小提琴的道路,而是選擇了走工程技術這條路,日后成為一名高級機械工程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耀榮,兒時都是跟著父親學小提琴的。父親還經常和我們一起演奏三重奏,以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和興趣。我后來去了上海前衛農場,八年的戰天斗地,逐漸就中斷了練琴。弟弟比我拉得好,還在市少年宮交響樂團里演奏過。我倆沒有將演奏小提琴作為職業生涯,以后都吃起了技術飯。不過,我倆仍然酷愛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時候,來跟父親學琴的人挺多的,有我三個很要好的同學——張豪倫、呂依群、陳國勤,有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還有親戚、朋友介紹來的。他下班后回到家總是匆匆先吃晚飯,然后就會有2~3個學生上門來,星期天學生還要多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所有的學生,父親都分文不取,而且教得非常耐心細致。家里還提供茶水,大熱天還給我錢鈔讓我去買冷飲回來大家一起吃。父親有一位學生李禮剛,家里比較貧寒,住在新閘路,比較遠,為了省去這位學生每禮拜來學琴的車費,父親把自己的"老坦克"(舊自行車)長年借給了他。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他總是很開心的。</p> <h3>父親以前的琴譜,在十年浩劫中被造反隊給抄走了。那時學琴,也沒一家書店有賣琴譜的,于是父親就到處打聽哪個朋友還幸存有譜,于是就去借來抄錄了后再還給人家,很辛苦的。不像現在,琴譜、光盤、教學視頻什么的,音樂書店和網上都有,還能復印、下載。</h3><h3><br></h3><h3>有一段時期,迫于那個時候的政治氣候,不敢用傳統的西方教材,父親就改用他自己編寫的從“東方紅”、“國際歌”、或是樣板戲里提煉出來的內容作為教材。</h3> <h3>父親還要花不少時間來抄譜,他是個很認真的人,下面是他抄寫的《開塞》練習曲,使用的是一整套當時很高級的繪圖工具,用可以調節粗細的鴨嘴筆蘸著有光亮的繪圖墨水畫出不同粗細的直線,一筆一劃很是工整,仿佛是印刷的。每一頁上面還留有他給我和弟弟教學注釋的手跡。</h3> <h3>下面是我抄寫的《羅德》(RODE)練習曲。</h3> <h3>現在每當我看到五線譜,就不由會想起父親在家時常拉著帕格尼尼、孟德爾松等曲子的情形。</h3><h3><br></h3><h3>除了練琴,小朋友們聚在一起,還偷偷欣賞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古典音樂(膠木唱片),那時候無標題音樂是被批判的。</h3> <h3>我最喜歡的是圣桑作曲的小提琴獨奏《引子與回旋隨想曲》,至今我手機鈴聲就是設置了這首音樂。《引子》末尾最華麗的樂章都是六連音(見下面的曬圖譜),速度極快,要求演奏時間是31秒,可我只能在33秒時完成,再快的話,不是節奏不穩定,就是音符模糊或有長短。</h3><h3>曾經有一張鄭石生先生演奏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膠木唱片,但不慎被摔壞了,甚是可惜。</h3> <h3>中排左二柳和塤,著名小提琴家。退休前一直在上海交響樂團擔任首席長達38年之久,被稱為“老首席小提琴家”。2016年4月20日,在上海交響樂團的老演奏廳,度過了九十華誕生日。</h3> <h3>左三李德倫,大提琴家,是樂團的組織者之一。他是中共地下黨員,但曾一度失去組織聯系。國立音專畢業后赴延安,后擔任中央交響樂團指揮。</h3><h3><br></h3><h3>左四王端偉,黑管演奏家。</h3><h3><br></h3><h3>左五司徒興城,司徒家排行第三,在樂團中擔任中提琴首席,后任臺灣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是世界上少有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全能演奏家和教育家。</h3><h3><br></h3><h3>右一曹石俊,也是樂團的組織者之一。</h3><h3>我父親很久以后才知道,曹石俊和李德倫當時都是中共地下黨員。</h3> <h3>相片前排各位是:</h3><h3></h3><h3><br></h3>左一林壽榮,中提琴手,畢業于圣約翰大學,后去美國經商。<h3></h3><h3><br></h3>左二鄒廷恒,小提琴家。解放前夕曾赴廣州以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小學校長身份作為掩護,從事地下黨工作。1952年中山大學遷入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鄒先生曾在康樂園工作、生活過一段時期,后任武漢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h3></h3><h3><br></h3>左三韋賢彰,著名小提琴家,曾灌有唱片《小夜曲》,后任中央交響樂團首席。<h3></h3><h3><br></h3>左四司徒華城,著名小提琴家,司徒家中排行第四。司徒華城從小喜歡廣東音樂,又跟二哥司徒海城學了小提琴。后來是中央歌舞團首席。 <h3>左五黃飛然,大提琴演奏家,善唱男中音,灌錄過不少唱片。</h3><h3><br></h3><h3>左六劉君瑞,小提琴手。</h3><div><br></div><div>右一錢邑珊,當時是中國唯一跟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學過的大提琴家。后來成為曹石俊夫人。</div> <h3>右二尹政修,長笛演奏家。</h3><h3><br></h3><div>這是我父親和另一位吹長笛的同學古仁杰(右)于1948年時的合影。</div> <h3>當時樂團里還有:</h3><h3><br></h3><h3>秦鵬章,黑管首席,還會演奏簫、琵琶等樂器。后任中央歌舞團、中央民族樂團指揮。</h3><h3><br></h3><h3>黃貽鈞,小號演奏員,還會小提琴、二胡等樂器。后任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及指揮。</h3><h3><br></h3><h3>蔣衍,演奏長號。</h3> <h3>這是1945年8月,在蘭心大戲院舉辦慈善音樂會時,中國交響樂團演出成員名單,當時我父親彭顯光是第二小提琴手。</h3> <h3>而到1946年3月1日,在參加蘭心大戲院《交響樂演奏會》的中國交響樂團團員名單中,父親是第一小提琴手,當時他剛過18歲。</h3> <h3>那時,第一小提琴有九個人,拉得最好的當屬馬思宏。</h3><div>馬思宏家中排行第九,7歲開始學琴,啟蒙老師是他的三哥——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馬思聰。馬思宏1951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海菲茲獎的小提琴家。</div> <h3>由于都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也一起擔任過第二小提琴手,和我父親關系最密切的是第二小提琴中的葉椿秀,他后來成為仁濟醫院著名的心胸外科主任。</h3><h3>他除了教自己兩個女兒拉小提琴外,在家經常把小提琴用水蒸汽將膠水化開,拆開后鼓弄一番,然后用膠水粘起來,聽聽音質是否變得更好聽些,如果不行,就再拆……,家里常常掛著近5、6把殘缺不齊的小提琴,弄得像個工場間。</h3><h3>我小時候還隨父親去他家玩,也曾去借譜回來抄寫。</h3><h3><br></h3><h3>下面是從他家借來后抄寫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譜,弟弟小學六年級時就是拉的這首曲子考入了市少年宮交響樂團。</h3> <h3>下面是從他家借來后抄寫的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譜。</h3> <h3>1946年3月1日晚,中國交響樂團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辦了一場隆重的《交響樂演奏會》,指揮是著名音樂家德籍猶太人佛蘭克爾(W.Fraenkel),小提琴獨奏由馬思宏擔任。</h3> <h3>演出的曲目是:</h3><h3>1、莫扎特序曲《唐璜》;</h3><h3>2、孟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h3><h3>3、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h3> <p class="ql-block">看樂團團員名單,樂團陣容中缺少圓號,有人在猜測這三首作品的演繹味道會缺失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父親回憶:那天,家人也一起去觀看了那場音樂會,演出盛況空前,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贊譽。這對樂團的成員們來說是一直引以為豪的,也是他們經常津津樂道的。</p> <h3>衷心祝愿健在的樂團成員們身體健康!希望樂團成員的后輩們能記住他們。</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庆元县|
那坡县|
灌云县|
澳门|
普兰店市|
钟山县|
达孜县|
厦门市|
文成县|
新宾|
乐平市|
扎鲁特旗|
广安市|
馆陶县|
英超|
定安县|
桦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三亚市|
句容市|
郸城县|
岳西县|
宜章县|
广河县|
安岳县|
东港市|
宿州市|
沅陵县|
天津市|
磐石市|
扬州市|
东宁县|
瑞昌市|
盐源县|
葵青区|
景东|
无极县|
刚察县|
波密县|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