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學時候,有同學總結"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在教科書里躺了近一個世紀的魯迅,作品收入語文課本最多時曾達31篇,卻成為了大家的夢魘,這或許是魯迅萬萬沒想到的。從來沒有哪位作家像魯迅這樣,如此嵌入歷史,又如此備受爭議。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他是被高高掛起的"政治圖騰",為所有人仰視;他是不倒的旗手、永遠的斗士,橫眉冷對、直言正色。世界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最大領土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也想提名他為候選人,只因他自認不配,拒絕了。</h3><h3> 本人最喜歡魯迅的小說,記得在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一樓藏書閣里,看的最多的便是魯迅的小說集,魯迅小說中最突出、最有魅力的就是對人性的剖析。近來無事,偶爾翻閱,意猶未盡,隨手而書,屬芻蕘之見。</h3> <h3>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h3> <h3> 《孔乙己》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作品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小說后收錄到《吶喊》中。</h3> <h3> 《故鄉》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民痛苦的生活;深刻指出了封建社會傳統觀念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便出自《故鄉》。</h3> <h3> 《阿Q正傳》描寫了辛亥革命并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并透過農村中貧窮雇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于投機等。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h3> <h3>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是魯迅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于衷和不知所措。</h3> <h3> 《社戲》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h3> <h3> 《藥》全篇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會鄉鎮落后地區人們普遍無知封建迷信,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h3> <h3>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于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并由此說明今后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h3> <h3> 縱觀這些小說,對人的描寫自然而深刻,其中人性有惡有善。閱之,讓人仿佛進入了書里描寫的世界。魯迅的小說,是對丑惡的舊社會制度的批判,更是對人性的剖析。或許"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善"才可以被人們看到。人性豈是善惡可以區分開來的?有些人性,生之即帶,只是在外界作用下被放大了,有些被縮小了。但不管被放大或被縮小的人性,其客觀存在于每一個個體。比如精神制勝的阿Q,比如用人血饅頭治病的老栓,比如麻木不仁的孔乙己,每個人身上惡的人性,只是被當時壓抑的舊社會制度放大了,美好的人性被淹沒了,人性總歸存在,不論善惡。</h3><h3> 譬如,在魯迅演講稿《娜拉走后怎樣》中,描繪道:"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仿佛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也就忘了。"無論與自己是否相關,總是愛做"看客"的人性是魯迅那個年代才特有嗎?顯然不是。就是在我們自認為高度文明的今天,這樣的"看客"亦不在少數。當前社會,遇到倒地的老人,"扶與不扶"是對人性的一個扣問。這個問題,魯迅先生在1933年《經驗》已有描寫:"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扶與不扶亦是人性使然,非時代潮流的產物。</h3><h3> 人性是復雜的,在特定的外界環境中,任何人性都可以被放大或縮小,這或許是魯迅小說中對人性恰如其分的概括。</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安宁市|
彩票|
会东县|
资阳市|
明光市|
无锡市|
清苑县|
安徽省|
平乐县|
嫩江县|
鄱阳县|
古蔺县|
高要市|
辽阳县|
山阴县|
黑水县|
张掖市|
涟源市|
东辽县|
青州市|
清河县|
高密市|
阿拉善左旗|
大宁县|
华蓥市|
连山|
临澧县|
盐亭县|
保康县|
清丰县|
巢湖市|
确山县|
鄂托克前旗|
乌审旗|
平陆县|
察隅县|
南和县|
静宁县|
休宁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