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你看過電影《紅雨》嗎?你聽過郭蘭英唱的電影插曲《赤腳醫生向陽花》嗎?</h3><h3>你看過李秀明主演的的電影《春苗》嗎?"翠竹青青喲披霞光,赤腳醫生喲心向紅太陽。身背紅藥箱,階級情誼長,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泛著泥土香。"</h3><h3>對了,我也經歷過這樣紅艷艷的歲月,紅彤彤的青春,我也做過赤腳醫生呢!</h3><h3>如果你愿意,我就講給你聽,你也可以念給你的爸爸媽媽聽,也讓他們和我一起,回味永不退色的往事。</h3> <h3>1974年,我18歲,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去阿壩州南坪縣玉瓦區凌江公社吊壩生產隊,下鄉插隊,做了一名像紅雨一樣合格、像春苗一樣盡職的赤腳醫生,村民們都叫我光腳板醫生。</h3><h3>其實,在我上任之前,村子里就有醫療站了,是一個當地的男青年,經過區里統一培訓之后在醫療站當赤腳醫生,沒什么技術,也就是照藥瓶上的說明,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醫療站很小,也很簡陋。但該有的窮家當還是有的,大到中藥柜、西藥柜,小到聽診器,醫用剪刀、鑷子等等,照本宣科,醫治小傷小病還是沒問題的。但是西藥很貴,村民很窮,買不起啊!</h3><h3>可我呢,剛上任做赤腳醫生不久,就能做到,讓村民們吃藥打針不花錢了。你知道為什么嗎?那是因為我這個光腳板醫生,給他們出了個好主意。</h3><h3>那時的鄉下,依山傍水的地角山邊,到處都生長著能治病的中草藥,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夏枯草、桔梗、還有黨參、黃芪、泡參、豬苓等。我就鼓勵村民們,每天收工時順帶采集一些回來打理干凈再曬干,保證草藥的質量和藥效,然后交到我們醫療合作站,由我按戶分類收集過秤記錄后統一去賣。我每次都和生產隊開手扶拖拉機的小張裝好車,拉到公社所在地的供銷社,將藥材分名別類一一賣掉。再拿到賣草藥的現金,到公社衛生所去買回常用的西藥、針劑、還有其他的常用中草藥,拿回醫療站為村民醫治小病小痛。用村民們賣藥材的錢,來抵扣他們看病、打針的西藥費用,對這個建議,村民們滿意極了。</h3><h3>我能在生產隊里當赤腳醫生,全是因為父親的影響。父親精通醫術,雙腿在解放阿壩州時受過傷,又在十年浩劫中徹底致殘,無法正常走路到單位去上班,就在家里按時上下班,接診病人。父親的醫術精湛,每天前來就醫的病人很多,我就和大弟弟輪流幫著父親寫中藥處方。病人少的時候,父親就讓我們姐弟倆閱讀《本草綱目》,讓我們從識藥開始學習。父親想讓我學婦科,大弟學小兒科和內科,結果我上山下鄉了,大弟弟學出來了。尤其是婦科方面,醫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名聲遠揚。</h3><h3>那時的我很瘦,小眼睛,小嘴巴,一張臉就一個大鼻子,長了一副文靜的相貌,卻不是一個文靜的姑娘,而是一個假小子。有一次去賣藥材,裝好車后我對小張說:"今天我來開吧!"車廂里除了藥材還有兩個搭車的村民。我非常興奮地開著兩連接的手扶拖拉機,一路向公社駛去,小張坐在旁邊時不時給我指點一下。我們生產隊離公社有五六華里的路程,手扶拖拉機的時速慢、噪音大,歡快地在泥巴公路上行駛著,兩個村民躺在藥材上,在搖搖晃晃的車廂里睡著了。</h3><h3>我那時只想著,這開手扶拖拉機一學就會,有啥好難的?豈不知,在遇到緊急狀況能冷靜應對處理,才是真技能。可我呢,當車行駛到一個急下坡時,應該拉著手剎減速,我不知道這手扶拖拉機下坡時手剎的控制方向是反的。下坡拐彎向左,我按常規拉左邊的控制手柄,哪知道車頭突然右轉,鄉村公路本來就窄,小張被摔下了車,我的手抓不住扶手被彈在了公路上。我傻了,眼看著車頭帶著車廂突突沖下公路,沖下了小斜坡,沖到了收割后的莊稼地里,車頭側翻了,車廂才四平八穩,停了下來。</h3><h3>車廂里的兩位村民醒了,懵圈了:"這車,咋開到地里來了呢?"</h3><h3>我被嚇到了,不好意思回答,只是說:"你倆下來幫忙把車頭扶起來了,我們再開回到公路上去。"</h3><h3>車頭與車廂鏈接處是一個活動的轉盤,我們一起把車頭扶正了,再由小張把車開上公路繼續前進。賣了藥材再去公社衛生所買回所需的備用藥品,返回生產隊坐在知青點的小屋時,我那小心臟還跳得咚咚響。</h3><h3>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下鄉的村子離縣城有四十公里,在那個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的年代,我開手扶拖拉機翻車的事,下午就有人傳到了媽媽的耳朵里了。后來回到家里時,被她好一頓訓斥。可一回到生產隊,我同樣干著假小子的事,上房收曬干的核桃,套上腳鉤爬電桿,送完公糧騎馬在公路上馳騁,一樣不落下。</h3><h3><br /></h3> <h3>當年在生產隊的時候,第一年的口糧是由國家按居民供應,每人每月只有三兩清油,我們回族多二兩,有半斤。男知青們飯量大不夠吃,每月總要跑回家蹭幾天的飯。一個勞動日滿十分工,值三毛二分錢。每月二十多斤口糧,由大米、白面、玉米面三種糧食組成,大米只有幾斤。</h3><h3>我自從當上了赤腳醫生后,每月那幾斤大米,基本上都送給了村里生病的孤寡老人和患兒。因為那個年代什么都要憑票購買,有票沒錢不行,有錢沒票也不行。村民們如果生了病,想喝口白米粥,就用戳瓢往班籠子里,舀幾斤玉米,走五里多路,先到公社衛生所開個證明,再到公社糧站按價格換取大米。大米是一角七分錢一斤,玉米是幾分錢一斤,兩三斤玉米才能換一斤大米。每次的數量還有限制,不能多換。有時來回跑十多華里,如果糧站保管員不在,還換不到。所以,心腸柔軟的我,不管哪家孩子生病,還是哪個五保戶老人生病,我就用個小碗舀一碗米送過去,讓他們熬粥喝。</h3><h3>那時候,家家戶戶包括我們知青都一樣,人人都端個洋瓷大碗,飯菜都在里邊了。除了逢年過節,一家人能圍著地火坑吃頓飯以外,平時都是端著碗走出家門,各人碗里的吃食也不盡相同。有酸菜攪團、雜面、玉面炒炒飯,早餐基本都一樣,酸菜洋芋拌面飯。三五個人聚在一起,蹴在墻根邊上吃飯、拉話,吃完各人端著空碗回家。雖然我是心甘情愿送米給他們的,但那些樸實的村民們對我也非常好,有時送背柴禾給我,有時掐把菜給我。農村的農活我學的挺快,基本難不倒我。只是剛下去時,分給我的兩分地,因為錯過了季節沒種什么菜,還有就是上高山砍柴我不行。他們看在了眼里,也記在了心里。就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我,也讓我很感動。因此,他們的行為也成了我當好赤腳醫生的動力。</h3><h3> </h3> <h3>還記得我第一次治病救人的事。</h3><h3>村里有一戶人家,男人是壯勞力,在牛場放牛難得回家,女人不到30歲,有三個女兒,又懷著身孕想生個兒子。6歲的二女兒重感冒發燒還伴有驚厥,公社的醫生前來巡診,吃藥、打針無濟于事,高燒不退。那會兒又沒有輸液器可以掛瓶輸液。孩子嘴唇干裂,下眼瞼邊的那一絲淚水一點都看不見了,眼睛干干的,人已奄奄一息,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孩子沒救了,背著藥箱走了。可我看著孩子那雙干涸的眼中,求生的欲望那么強烈,我哭了。</h3><h3>孩子的媽媽哭啼著,拉著我的手說:"鐘老師,求求你!我們死馬當作活馬醫,看能不能救她一命?"我那會兒還在村小代過幾天課,掙了個老師的尊稱,初生的牛犢不怕虎,膽子憨大。突然就想起父親說過熊膽能退高熱,我問女主人:"你家里有熊膽嗎?"她說他弟弟家有,我讓她去拿了一點過來。我把熊膽敲成了小米粒大小,因為熊膽太苦,本來應該用饅頭皮包著服下。可那時候的農村小麥都交公糧了,玉米面夠吃就不錯了,哪有多余的糧食蒸饅頭啊?沒辦法,我跑回去拿了一點白糖過來,先用水把少量的熊膽化開,再加入白糖。我聞著那味,苦的我打顫,心里想這藥又苦又涼可能會傷胃,但沒辦法,得救命。我讓孩子的媽媽幫忙,用湯匙將藥水給孩子灌下。我守在孩子身旁,時不時給她喂點白開水,摸摸額頭。幾個小時過去,已是深夜了,我給孩子量體溫,高燒退了一些。我又給孩子喂了一次藥,叮囑孩子的媽媽晚上盡心照顧發燒的孩子,就摸黑回家了,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心里一直掛牽著那孩子。天一亮,我起來顧不得梳洗,就往孩子家跑去,一進門看見躺在床上的孩子醒了。我又給她量了體溫,燒退了,體溫正常了,孩子說她餓了。我對孩子說:你等著,阿姨去拿大米給你熬粥喝。我又轉身對孩子的母親說:你倒點熱水給孩子洗個臉,順便把出過汗的身子給擦擦,注意水要熱一點別涼著。我也回家梳洗一番,然后把米給孩子拿過去,趁孩子母親給她熬粥的時間,我給孩子梳了一個漂亮的發辮,又找來鏡子讓孩子照照鏡子,阿姨梳的發辮漂亮吧?孩子開心地笑了,我也由衷地笑了。我第一次憑自己的能力和愛心,救回了一條鮮活的生命,我也高興地流淚了。不過,我的心中還是有些害怕,假如那孩子有個閃失,就那樣去了……如果是那樣,那將會成為我心中,永遠都無法抹去的傷痛和陰影…… </h3><h3><br /></h3> <h3> 除了做好醫療站的工作,我平時和村民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同樣扛著鋤頭下地勞動掙工分,在地里做農活累一天,我能掙到七個工分,但在曬壩里系玉米我能掙滿十分。秋收的季節整個曬壩里,堆滿了黃橙橙的玉米棒子。為了不讓玉米發霉變質,就會在高高的架桿上掛上粗鐵絲,鐵絲呈倒U字形,這樣一根鐵絲就可以系掛兩大串玉米棒子。往鐵絲上系玉米棒子也是個技術活,系不好玉米就會耷拉著往下垂,隨著玉米殼水分減少就會松松垮垮地掉下來。我系玉米可是把好手,在曬壩里撕玉米殼捋玉米的人,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及年齡較小的孩子。我站在鐵絲旁邊,兩根鐵絲同時系,系高了就搬個板凳站在板凳上繼續,再高就搬來木梯站在木梯上,一直系到架桿的橫梁處才算完成。有老漢和老太太好幾個人,同時捋好玉米三四個一把遞給我,我一個人系,有時他們還供不上。別人系的玉米是斜垂著的,我系的玉米是橫著水平線的。生產隊的支書到曬壩里來檢查任務時,看見我系的玉米串,便對會計說:小鐘系玉米系的這么多、這么好,她在曬壩里系玉米這些天給她每天記十個工分。我當時在想,在地里做農活一天下來,人都累成了狗才掙七個工分。在曬壩里活路輕松不累,還能多掙工分,有點技術還真是不一樣啊!</h3><h3>我們是七月初下鄉到生產隊的,到年底就半年的時間,許多知青都是倒找戶,還好我不在其中。辛苦勞作了幾個月,在一個勞動日只有三角二分錢的情況下,扣除平時分的糧食和瓜果蔬菜,我還有點收入。收到分給我的二十多元錢,八十斤玉米,我非常高興地對生產隊的會計說:"我沒倒找,我能養活我自己了。"</h3><h3> </h3><h3><br /></h3> <h3>好了,這就是我的故事了。</h3><h3>短短兩年半的知青生涯,于我而言,不是作家筆下的蹉跎歲月,也不是詩人描述的殘酷青春,而是火紅的年代,熱血沸騰的日子,無怨無悔的激情燃燒。</h3><h3>匆匆40多年過去了,在60歲后的每個夜晚,我都會在回不來的夢里,重又回到我的18歲,那時我是紅雨,那時我是春苗,那時無怨也無悔,那時流汗不流淚。</h3><h3> 圖片來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沙雅县|
井研县|
台东县|
呼伦贝尔市|
新化县|
古蔺县|
宁都县|
晋中市|
阳江市|
长汀县|
青田县|
阿巴嘎旗|
富川|
大渡口区|
鄂州市|
佳木斯市|
繁昌县|
谢通门县|
封开县|
静乐县|
斗六市|
鹰潭市|
寿阳县|
汤原县|
南充市|
河北省|
奉贤区|
东台市|
阆中市|
武陟县|
壤塘县|
轮台县|
闽清县|
当阳市|
桂平市|
什邡市|
上饶县|
丹凤县|
金平|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