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現在來說一說東雞冠山,這是可是一個最為重要的戰爭遺跡所在,研究日俄戰爭的人不可不研究它,研究旅順歷史的人也不可不研究它,到大連旅順來旅游的人也不可不來此地,可以說這里對于歷史學家和軍事家都,乃至游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h3> 這里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中心東北方向,東雞冠山海拔119.6 米,呈東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屬低山丘陵。可就是這樣一座不高的山,成為旅順區內的一道天然屏障。</h3></h3> <h3></h3> <h3> 既然是屏障,那就要發揮屏障的作用,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前,清軍就在這里建有簡易的土木結構的炮臺,當然,以當時清軍的理念,他們就要是防著海上方向的進攻,所以這里的炮臺修筑的十分簡陋,但就是這樣一個簡易的炮臺在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關鍵是看它在誰的手里用。據記載,1894年11月20日至21日,日軍步兵第十四聯隊左翼縱隊在益滿邦介的指揮下向東雞冠山炮臺發起進攻,而守衛在這里的清軍將領正是那個讓中國人自豪的徐邦道,清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斗。日軍步兵第十四聯隊第一大隊長花岡正貞少佐斃命于此。這本來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一段往事,但由于甲午戰爭清軍表現太差,這段事情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也可惜了徐邦道這位名將了。</h3> <h3> 日本人在戰后繪制地圖,地圖顯示東部防線完全以雞冠山為中心,可以清楚地看出東雞冠山堡壘在東部防線的重要性。</h3> <h3> 讓東雞冠山出名的卻是日俄戰爭,俄國人強租旅大后,充分吸取了清軍的教訓,對陸防的堡壘和炮臺變得特別重視,在東雞冠山上修建了永久性的堡壘和炮臺,《回眸中的印跡》中寫到:俄國于1898年3月27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旅大租地條約》,遂開始在旅順區域周圍10公里的防線上構筑防御工事。東雞冠山作為俄軍東部陸防線的要地,防御工事可謂重中之重,建成后的東雞冠山堡壘,被人們習慣地稱為“東雞冠山北堡壘”,而在俄國作家斯捷潘諾夫的小說《旅順口》中被稱為俄軍2號炮臺。該堡壘的設計出自俄軍維利奇科上校之手。<h3> 東雞冠山西側有一戶堡壘、盤龍山堡壘、二龍山堡壘、松樹山堡壘及松樹山備炮臺,東部接著白銀山兩個堡壘,可以說旅順陸防線的東部就是以東雞冠山為中心構建的。它自身又分成東雞冠山北堡壘、東雞冠山南堡壘、東雞冠山炮臺、望臺炮臺幾個部分,身后有的北斗山觀測所。這些通過局部放大的地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h3><h3> 東雞冠山北堡壘呈不規則五邊形半地穴式,占地面積9900平方米,堡壘全長496米,外壕長4000米。整個堡壘在建設中沒有任何金屬物做支撐,全部是用混凝土澆注而成。堡壘墻體厚度竟達0.9米,頂部尚覆蓋有2米多厚的沙袋。堡壘由堡壘入口大門、軍官室、兵舍、彈藥庫、電話室、暗堡、側防暗堡、外沿坑道、護壘壕炮陣地、機炮陣地、包扎所、伙房、梯形井、堡壘后院、木吊橋、散兵壕等設施構成。日俄戰爭時,駐守該地的是俄軍東西拍利亞軍區陸軍第七師二十團第五加強連。配有火炮30余門,馬克沁重機槍4挺,兵力300余人。首任堡壘司令是陸軍大尉列扎諾夫,最后一任為克瓦茨上尉。</h3><h3><br></h3></h3> <h3>東雞冠山北堡壘的結構示意圖。</h3> <h3> 咦,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只有300人的一個連守衛,是不是有點太兒戲了?<h3> 你沒有看錯,東雞冠山北堡壘中確實只有300余人,這并不是俄軍托大看不起日本人,而實在是這個堡壘修建的太特殊了。</h3><h3> 我們都知道戰爭從來是人類史上最殘酷,最詭秘的集和,可到底是怎樣的殘酷,怎樣的詭秘,我們并沒有直觀的感覺,那現在就請隨我一起去一探東雞冠山的奧秘吧。</h3><h3><br></h3></h3> <h3>東雞冠山北堡壘的實體模型,曾在日本戰跡陳列室存放。</h3> <h3>這就東雞冠山北堡壘的一部分,其射擊口全部對內。</h3> <h3>這就東雞冠山北堡壘的內部結構。</h3> <h3> 很多到旅順東雞冠山北堡壘參觀過的游客都會產生一種疑問?為什么這里的戰場正面是北方,而修建的堡壘卻面向南面,槍口等作戰設施也都是朝堡壘內部?這是什么意思?莫非俄國軍人的腦袋壞掉了,槍口不對敵人而要對自己人?你完全想錯了,其實,這正是該座堡壘獨特構思的最大秘密所在。<h3> 這種獨特結構的堡壘,在戰術運用上的好處在于:一是堡壘背對正面戰場,隱蔽性強,敵軍的重炮無可奈何,使這座堡壘在百余日激烈的戰斗中仍能保持完好;二是即使敵軍攻下了正面的戰壕,而一旦進入護壘壕內,便無任何可隱蔽之處,勢必成為堡壘內俄軍的活靶子,而外部的敵人根本不知道內部情況;三是堡壘內通外連,始終讓俄軍在戰斗的暗處且有掩護,讓敵軍在明處且沒有掩護,可以在只有很少人防守的情況下,能頂住數萬敵軍百余日的攻擊。</h3><h3> 這種結構的堡壘在人類戰爭史上可以說是一個怪胎,翻看人類戰爭史,各種奇形怪狀的堡壘層出不窮,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保護自己,但類似東雞冠山北堡壘這種結構只有在德國出現過一次,但規模小、功能差,像東雞冠山北堡壘這種規模大、功能齊備、結構奇異的堡壘,只此一處,別無分號。喜好軍事的朋友是不是可以好好在這里上一堂課了。</h3><h3><br></h3></h3> <h3>日本殖民時期的東雞冠山北堡壘,增上的彈孔是殘酷的寫照。</h3> <h3>射擊孔。</h3> <h3> 唔,說到這里,筆者不禁要插上一句題外話,俄軍把這個堡壘修建的如此詭秘、如此險惡,當然要把它作為最重要的軍事機密守護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在旅順當地有一個故事廣為流傳:說是俄軍當時強征了大量旅順民工參加了東雞冠山堡壘的修筑,事后為了保密,把參加修建的1600名中國人秘密押上“波羅地海”號船上,跑到大海里沉沒,所有中國人無一生還。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中國人對外來列強產生仇恨的情緒,但歷史的考證可以很輕松否定這一故事的真實性。當時在中國的并沒有什么波羅地海號戰船,而當時究竟是不是有中國人參加這個工事的修筑也缺少實在的依據。這個故事是只在特定的年代我們自己臆想出來的故事而已。<h3> 但我們千萬不要去謾罵這故事的創造者,因為這個故事確實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我們歷史研究者只要去認真地對待歷史,還原歷史的真像就可以了,呵呵,又說遠了。</h3><h3> 在日俄戰爭期間,這座堡壘成了日軍的噩夢。堡壘爭奪戰于1904年8月21日起,初戰6天,日軍多次沖入正面戰壕,又多次被打回,傷亡達15000余人。日軍將領始終弄不明白,為什么明明自己的人已經沖上高坡,但卻轉眼間就全軍覆滅,這是什么道理。在遭受重創之后,日軍才終于明白,這座堡壘后面定有古怪,絕非硬攻就可以克敵制勝。</h3><h3> 用士兵的血肉之軀來攻擊這樣的堡壘當然是以卵擊石,所以日軍調來了重炮,從龍頭的王家甸子到水師營的姜家村,團團重炮圍住了東雞冠山,希望能用重炮來取得致勝的一擊。這一次,是不是我們要為東雞冠山擔心了。以下三張圖是日軍的重炮陣地、日軍重炮炮彈、以及重炮轟擊東雞冠山的情景。嗯,不錯,看上去很壯觀、很可怕。畢竟這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口徑最大的陸戰大炮了。</h3><h3> 但實際上,這種重炮對東雞冠山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給人的感覺是隔靴騷癢。</h3><h3><br></h3></h3> <h3>日軍為攻克東雞冠山準備的280毫米重炮。</h3> <h3>日軍的這架式,任何對手看了都會膽寒。</h3> <h3>日軍用重炮轟擊東雞冠山北堡壘的情景。</h3> <h3> 這樣看起來俄軍真的是要為自己修建的永久性堡壘自豪了。<h3> 一心要取勝的日軍無奈之下,想出了最后一招,這一招很麻煩、很笨拙,但在戰爭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h3><h3> 這就是挖掘坑道接近堡壘,用爆破的方法配合地面的強攻。日軍的這一新戰法很快破俄軍洞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索性實施反坑道作業法,自上而下迂回接近正在挖掘坑道的日軍,炸死近百名日軍,這就讓這場爭奪戰改變了狀態。這期間,日軍 11月14日,當俄軍再次對日軍坑道作業進行反爆破時,盡管破壞了日軍的前沿坑道,但也暴露了俄軍的反爆破胸墻、反爆破坑道及堡壘入口。12月15日,日軍于坑道內點燃油氈,使大量窒息性毒氣向俄軍坑道漫延,迫使俄軍后退,日軍乘機占領了俄軍放棄的坑道。</h3><h3><br></h3></h3> <h3>日本第3軍掘壕挖溝接近堡壘,時間是9月14日。</h3> <h3>日本第3軍在壕溝內準備突擊,時間是9月14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额济纳旗|
保康县|
肥西县|
新营市|
海南省|
北票市|
华蓥市|
无锡市|
肇庆市|
泾阳县|
库伦旗|
石棉县|
乐都县|
太原市|
靖江市|
方城县|
大关县|
银川市|
尖扎县|
清徐县|
丰镇市|
河东区|
灵丘县|
夏津县|
东山县|
安溪县|
淄博市|
屏山县|
绵阳市|
博罗县|
江永县|
象州县|
石门县|
济南市|
衢州市|
建昌县|
永寿县|
封丘县|
南汇区|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