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地區水路運輸便利,對外交流頻繁,商業交往發達。為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臨渙古城出現了茶館。宋、元朝代,以賣茶為業的茶館,在臨渙古鎮上已很普遍。據《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臨渙的回龍水就常作為禮物,被商人帶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h3> <h3> 明、清時期,臨渙茶館日趨發達,成為臨渙地區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茶館對擇水、選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講究。據《通志載記》,明、清時期的臨渙茶館就以獨有的水源優勢而遠近聞名。茶館的經營規模、茶館的社會功能與影響也越來越大。清末,臨渙茶館數目就已達十幾家,并衍生至今,臨渙人的飲茶習慣也自此沿襲下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h3> <h3> </h3> <h3></h3> <h3></h3> <h3> 具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城臨渙,將 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演變發展成其獨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臨渙茶館印證著古鎮的歷史。</h3> <h3> 南閣茶館是后來開設的,場面也不小。新主人秉承著茶館老的經營方式,招攬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茶客們也沒有什么生疏感,就象慣常的活動一樣,來到茶館就喝茶,就三個一堆,五個一起地交流起來。</h3> <h3> 茶館里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各家茶館的茶壺式樣大致相同,但顏色有別,這樣不會搞混。早些時候,使用的茶壺都是紫砂的。壺的一邊帶一個把,壺嘴是小獅子造型。早年燒水用的水壺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的,偶爾也有一些圓形的錫壺。</h3> <h3></h3> <h3> 茶館里一般都擺設著幾張八仙桌或陳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著數條長凳。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殘缺不全。后來,茶館多使用簡易的方形或長條木桌。主人還在門面的兩邊或對面的空地處,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時使用。</h3> <h3> 怡心茶樓是新興建的,也是臨渙規模最大的茶館之一。古色古香的茶具,配上咔啦OK等娛樂設施,更多地吸引了當地的中、青年人和慕名而來的外地訪客。通過仿古建筑營造濃厚的古典茶館氛圍,通過裝備點歌系統和多媒體影視設備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每天吸引了大量的茶客,生意也紅紅火火。</h3> <h3></h3> <h3></h3> <h3> 過去,燒茶用的“茶爐子”就是當地人俗稱的“老虎灶”,灶體做的十分特別。爐口也就是“虎口”,用于續填谷殼或木材等燃料;爐口之后是兩眼深鍋,也就是“虎眼”,用以燒水;再后是一口大鍋,也就是“虎灶”,用于保溫開水;煙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后,用于排放炊煙。由于煙道設計的合理,余熱經大鍋四周由煙道排出,厚厚的爐體起到保溫作用,幾米長的爐體平臥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茶爐子”改以煤炭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應的改動。多數茶館的爐子依墻而建,通體為長方體,煤炭直接從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并排放5至10個水壺不等。火苗從“茶爐子”洞內躥出,直燒壺底。爐子旁邊有一把“透火釬”,為了使爐火更旺,燒開水的人會提起茶壺,用“透火釬”捅火,火苗隨火星剎時躥起老高,這壺水頃刻間就會沸騰起來。</h3> <h3></h3> <h3> 俗語謂“茶好不如水好”。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對泉水情有獨鐘,而臨渙的泉水又最宜沏茶。臨渙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們是回龍泉、金珠泉、飲馬泉和龍須泉,四泉沿澮河之水“┗”形排開。臨渙得天獨厚的古泉資源,是臨渙茶館名揚四方的一大優勢。1998年水文專家對臨渙泉水進行過專門化驗鑒定,確認臨渙泉水含有23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活絡通經,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因而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另外,臨渙泉水的張力極強,沏泡的茶水高出杯沿而不溢。</h3> <h3> 茶館里大都備有兩個或更多的“砂缸”。主人用平板車將從澮河岸邊回龍泉里運來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潤口,比井水甘甜清醇。</h3> <h3> 臨渙茶館的茶有著鮮明的特色和唯一性,茶葉的唯一性是臨渙茶館“茶”的精髓。臨渙當地不產茶,臨渙茶館使用的茶也并非一般的茶葉,而是專門取自兩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臨渙人把這種低廉的茶梗叫做紅茶棒。說來也怪,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這種棒棒茶,在其他地方用棒棒茶的幾乎沒有。最令人驚異的是,這種茶梗經臨渙泉水的沏泡,霧氣結頂,色艷味香,入口綿甜,回味無窮。但是一旦將這種茶梗帶出臨渙,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永遠不可能有這么好的味道、舒適的感覺和奇特的功效。</h3> <h3>很明顯,六安的棒棒茶與臨渙的古泉水達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結合。常飲這種棒棒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另外還有解酒的功能。臨渙棒棒茶的另一個特點是多飲不撐腹,無論喝多少,都不會有撐脹的感覺。飯前飲之能增進食欲,飯后飲之能幫助消化,閑暇飲之可舒神清心,勞累后飲之能解疲提神,常年飲之能延年益壽,一時飲之能充饑解渴。<h3></h3></h3> <h3></h3> <h3> 茶館是臨渙這一特定區域鄉土文化的載體,它濃縮著一方百姓的精神,標志著一方百姓的生活風格,凸顯著一個相對獨立人群的價值。茶館蘊涵的茶飲文化,是基于農民對健康長壽最樸實的追求;茶館蘊涵的的娛樂文化,是農閑時光和晚年余生最基本的精神滿足;茶館蘊涵的社會功能,是農民勞作以外自身價值的又一種真實體現。</h3> <h3> 臨渙茶館的所有文化形態,幾乎都是這一區域文化的典型表現。在臨渙,不管時光流轉,不管社會變遷,不管政府更迭,不管人事代謝,鄉土觀念和親情觀念早已化成深深的情結,植根于茶客的骨髓之中。</h3> <h3> 茶館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有人說”戲曲是用茶水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下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最常見的是評書、大鼓書、墜子。時常也有蓮花嘮子、清音、金錢板等客串。在茶館義務客串的有唱大鼓書的李明才、說快板的吳清杰等民間藝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臨渙茶館的茶客五花八門,三教九流。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拉車挑擔的朋友往往在此歇腳,風塵仆仆中喘口氣、喝碗茶、吸袋煙;但是常來飲茶者,大都是當地有些年紀的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占了茶客的一大部分。這些茶客滿臉皺紋,手握老式長煙袋。他們一大早從自己家中出發,有著離茶館二、三十里,不急不躁地緩緩地走來,不時地與路見的熟人打聲招呼,或調侃幾句,然后繼續走自己的路。</h3> <h3></h3> <h3> 茶館的主人拿來一把茶壺和一個茶盅,從地面放著的一個塑料袋子里抓一撮棒棒茶梗,放在茶壺里,從熊熊爐火上提起一把水燒得翻滾的鋁壺,往茶壺里倒水沖泡,然后端起茶壺、拿起茶盅,送到茶客選定的桌子或臺子上。茶客便開始慢慢地喝,細細地品。</h3> <h3></h3> <h3> 棒棒茶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萬千農家茶客,個中原委不僅僅因為它的價廉,很大程度上歸屬于數百年來老茶館的文化積淀:那厚重淳樸的鄉土文化,綿綿延續著棒棒茶的歷史。臨渙人飲茶不是僅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滿足上,而是作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調糅進了每一個日子。空氣里彌漫著嗆人的咽葉味,滲和著茶水味,混在一起味道怪怪的。就是茶館里的這種怪味,才是老茶客們最感親切的氣味,缺了它,他們會感到生活枯燥又乏味。</h3> <h3> 九十多歲的老父親也是一名老茶客,以往每天上午上街買東西時必定會到茶館小坐一會,這里已經成為老父親的一片精神家園。如今身體不便,自己一個人不能前去,只要周末休息時我盡量帶他去茶館再感受一下棒棒茶濃郁的香味,重溫以往熟悉而愉快的時光。</h3> <h3> 擺在門口的長條矮桌圍坐得滿滿的,每人面前一把茶壺,一只茶盅,徐徐地品那紅褐色的茶水。有一種嗜茶上癮、一整天泡在茶館的茶客,被當地人稱作“茶瘭子”,早晨茶館沒開張就在門口等著,茶館一開門就沖進去,晚上茶館打烊時才依依不舍地離去,臨走時還要帶一壺回家。</h3> <h3> 這些老人哪兒都可以喝茶,但獨獨喜歡來到茶館里,主要享受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情趣、一種滋味。他們看重茶館,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趕來,摸著黑回去。作為老茶館,不僅是一處喝茶的地方,而且是許多老茶客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h3> <h3></h3> <h3></h3> <h3> 臨渙茶館作為臨渙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其立足點和吸引人的是其文化底蘊和內涵,失去這一內涵,茶館也就失去了特色與本色,失去了格調和情趣,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茶館最終得以幸存并仍然是這個城鎮日常生活中最活躍的部分,充分顯示了它的特色與本色和極其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在重復的形式中才顯出它的堅韌,這就是臨渙茶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扶沟县|
泉州市|
沿河|
韩城市|
广东省|
抚顺县|
浦城县|
卢湾区|
淳化县|
平乐县|
阿尔山市|
汶川县|
塘沽区|
化州市|
定州市|
石城县|
阿合奇县|
东平县|
平利县|
苏尼特左旗|
新干县|
布尔津县|
吉木乃县|
玛多县|
叶城县|
万全县|
青阳县|
公安县|
陆河县|
会同县|
桃园县|
乌拉特中旗|
通许县|
襄城县|
凌源市|
新建县|
民县|
雷州市|
会昌县|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