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聽說陜北地界發現了神秘大峽谷,最多沒過三年。先是知道了陜北的靖邊縣有個波浪谷,后來又有人說延安地區還有個叫雨岔峽谷的,形態堪稱奇特,已有攝影愛好者陸續前往游覽拍攝,于是開始關注相關的信息。今年秋季游覽額濟納胡楊林之后,便轉向陜北探秘這兩處峽谷奇觀。</h3><h3> 靖邊波浪谷(含龍洲丹霞)位于陜西靖邊縣東南22公里處龍洲鄉的閆家寨子村。這個波浪谷的巖石總體呈紅色,由紅色砂礫巖構成,地質學上又叫"砒砂巖",大約形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這是地球歷史中地質最活躍、生物最繁茂、動物最龐大的時代。符合地質學上有關丹霞地貌的特征。</h3><h3> 在我們以往固有的印象里,陜北是一片黃土高坡,植被少,風沙多,這里的地貌則迥然不同,著實讓我們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沒來之前以為波浪谷地質奇觀是一處,到這里了解到,靖邊的丹霞地貌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龍洲丹霞,一個是波浪谷,兩處相距不足十公里。兩者比較,龍洲丹霞景區更大,游覽時間要安排多一些。</h3> <h3> 經過曲曲折折的盤山道,我們乘坐的小車在一處"停車場"停下,司機師傅說這里就是龍洲丹霞的入口了。登上約三層樓高的臺階,看到眼前的峽谷。這里的帶引號的停車場,表示不是正規的停車場,因為這里并沒有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景區是可以免費游覽的。</h3> <h3> 雖然這個景區沒有正式對外開放,當地政府部門為保護環境和游客安全,景區已經修建了人行棧道。據說,景區開放運營的申請文書正在報批中。</h3> <h3> 游客很少,其他景區難以見到的情景。</h3> <h3> 從入口處下到第一層谷底,行進一兩百米后,即將拐彎。回頭看走過來的路,遠處左側山頂插小旗的地方,就是景區的入口。</h3> <h3> 從第一層谷底盡頭向下看,深不見底的峽谷。</h3> <h3> 一處緩坡,穿行在山巖間。</h3> <h3> 棧道兩側的丹霞地貌。</h3> <h3> 向下看。</h3> <h3> 向上看。</h3> <h3> 再次登上坡頂。</h3> <h3> 遠處下面是一條開闊的山谷,遠遠望去,有人在下面走動。</h3> <h3> 再走近些。目測,需要走下去到藍色鐵皮房那里才能到谷底。</h3> <h3> 走的挺累,稍作停留。在滿眼赤色中難得的一叢靚麗。</h3> <h3> 看山谷對面。</h3> <h3> 遠處有一汪碧水。</h3> <h3> 順著棧道繼續往下走。</h3> <h3> 下到谷底。</h3> <h3> 這溝谷確實夠神奇,兩側是陡峭的山崖,溝里卻呈現出一塊平坦的河灘地。靠里面那邊長著密密匝匝的蘆葦,下面是緩緩流淌的河水。</h3> <h3> 平坦的谷底長著幾棵外形很漂亮的樹。到底是人工種植,還是自然生長,不得而知。</h3> <h3> 山谷一側的盡頭,有一個窄窄的縫隙,一些驢友正在往里走。據從里頭出來的朋友介紹,里面最窄處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故只能聽到里面的人大呼小叫,卻少見人出來,嚴重阻塞。</h3> <h3> 我們沒有深入這個"一線天",在入口處稍作停留就沿原路返回了。這是從洞口向外拍攝的角度。</h3> <h3> 返回途中,發現一棵很像棗樹的樹。也算是對龍洲丹霞景觀色彩的一個豐富吧。</h3> <h3> 波浪谷與前面的龍洲丹霞相比,波浪谷其實不是在"谷"里,而是在一片丘陵的表面上呈現的丹霞地貌。在這片丹霞上,四個方向分別設置了觀景臺,以方便游客俯瞰這塊大自然的杰作。</h3> <h3> 有與龍洲丹霞里相同的紅色砂礫巖,螺旋狀的紋理。</h3> <h3> 也有這種紅底和灰色條紋相間的整塊大石板。</h3> <h3> 時光的印記。</h3> <h3> 巖石縫里頑強生長的植物。</h3> <h3> 還有這樣的。</h3> <h3> 整個靖邊丹霞地貌的游覽中,仍然沒有好天氣出現。據說這里兩天前曾下過雨,所以我們拍到的丹霞地貌大多呈較為暗的,濃重的赭紅色。</h3> <h3> 甘泉雨岔大峽谷位于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城北50多公里的下寺灣鎮雨岔村。2015年,北京地質攝影愛好者在拍攝黃土高原地貌時以外發現這個峽谷群。由于其中的一些樣貌與美國的羚羊峽谷很相似,隨后經國內外新媒體廣泛傳播,引起關注,也成為攝影愛好者及戶外探險者競相前往之地。</h3> <h3> 由于近一兩年,前來拍攝和游覽的人越來越多,如何管理這個峽谷景區也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免費參觀變成了購票進入。這是小小的游客服務中心。</h3> <h3> 游客中心外墻上簡略的景區導游圖。</h3> <h3> 可容納二、三十人的候車室里,反復播放著峽谷的紀錄片,應該是由專業人員攝制編輯而成。因為景區開始收門票,并安排了往來各個"溝"的區間車,所以需要對游客進行調度安排。我們就在這個地方等了一個多小時,才被安排上了前往牡丹溝的區間車。</h3> <h3> 經專家考證后認為,這片"黃土高原自然地縫奇觀",是在億萬年前的強烈地震將地表切割成縫,再經億萬年間山洪沖刷后慢慢形成的。目前發現的這幾條"溝"各具特色。我的一位攝影朋友,去年來過一次,今年在我抵達這里的前一天剛剛離開,根據她的建議,我們選擇了牡丹溝和樺樹溝。當天的行程結束后,我們覺得這位朋友的建議非常正確、及時,讓我們看到了雨岔峽谷最精彩的部分,真的感謝這位姐姐。</h3> <h3> 我們當天抵達景區的時間并不晚,但是因為車輛安排的原因,上午十點半多才到了牡丹溝,真的是"起大早,趕晚集"了。這是牡丹溝外,一處稍稍平整的地方,區間車換乘點,還有租、換水靴的小攤兒和賣小吃的。因為溝(洞)里腳下積了深淺不一的泥水,所以想深入進去,水靴是必不可少的。5元錢租一雙,男女一個價。</h3> <h3> 從換乘點走進牡丹溝,大約10分鐘左右。</h3> <h3> 溝(洞)口。</h3> <h3> 里面向上看。</h3> <h3> 一線天。這種稱作"一線天"的景觀,很多地方都有,但在形態上還是各有各的不同。</h3> <h3> 牡丹溝出來,又經歷了曲折的換乘故事,前往雨岔峽谷的經典景觀樺樹溝。</h3> <h3> 沿著這個通道走進溝里。</h3> <h3> 幸運的是我們在景區工作人員關照下,從牡丹溝乘上一輛為景區人員送午飯的小車,在午間陽光尚好時趕到了樺樹溝。</h3> <h3> 這里要提示朋友們,雨岔峽谷景區里的道路極其難走,全部都是土路,狹窄而崎嶇,如果遇雨,汽車就是肯定走不了的。就是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景區的區間車(全部是中巴,大車無法順利運營)往返于每個景區之間單程都要在四、五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加上區間車數量又不多,所以要游覽這個景區一定要把時間和要去的景點安排好。</h3> <h3> 如果沒有這寶貴的陽光從峽谷的縫隙投射進來,這溝里將是一片昏暗。</h3> <h3> 峽谷內的通道寬窄不一,寬敞的有幾米,窄的僅容一人得過。</h3> <h3> 大自然的偉力,讓人嘆為觀止。同時讓人感嘆的還有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扛著相機和腳架,不管拍攝環境多艱苦,都能克服,沒有光線,他們會等,人多了,他們也會抓住縫隙,搶占自己認為最佳的機位,力求拍到最滿意的片片。</h3> <h3> "一線天"曲曲折折,向外可以看到地表茂密的植被。</h3> <h3> 碧綠的苔蘚也為巖壁增加了一抹靚麗。</h3> <h3> 這是我們當時所見雨岔峽谷樺樹溝里巖壁的真實色彩,照片僅做了簡單的銳化處理。很多網上帖子在介紹這里時都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羚羊峽谷做對比。感謝我的老師在美國傳來羚羊峽谷的照片,讓我們來對比一下。</h3> <h3> 羚羊峽谷照片之一。在洞口藍天映襯下,峽谷巖壁呈鮮艷的紅色,巖壁的形態差不多一樣。</h3> <h3> 羚羊峽谷照片之二。一束陽光投射下來,峽谷內呈亮紅。據說羚羊峽谷參觀時段不同,票價也不同。</h3> <h3> 也許是因為這里前幾天剛下過雨的緣故,雨岔峽谷內青灰色、赭紅色占了主體。</h3> <h3> 驚艷的峽谷景觀,讓我們拍了又拍。</h3> <h3> 當我們拍攝結束,按原路返回時,還有游客不斷走進來,這時已接近午后三點,陽光很快也該離開了。</h3> <h3> 以峽谷外山坡上的一叢鮮花來告別我們的雨岔峽谷之行。</h3> <h3> 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山水奇觀,越發覺得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面對幾十萬年才形成的峽谷地貌,人生幾十年不過匆匆一瞬。感嘆之余,就是放下。其實,人生除了筷子不能放下,其他真的沒有什么不能放下的。</h3><h3> 謝謝朋友們一如既往地閱讀欣賞我的游記,謝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绥化市|
开江县|
郓城县|
渭南市|
远安县|
梅州市|
金乡县|
东山县|
台南县|
阜宁县|
陆河县|
浠水县|
且末县|
定襄县|
忻城县|
石楼县|
广西|
云霄县|
北流市|
尉氏县|
镇远县|
平阳县|
三河市|
沐川县|
宜川县|
金堂县|
双峰县|
普宁市|
仁化县|
德保县|
新民市|
平泉县|
曲阳县|
英吉沙县|
安岳县|
清镇市|
布尔津县|
新和县|
筠连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