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攝影,從“紀實寫真”走向“紀虛寫意”的探求

吳呂明

<h3></h3><h3>攝影,從“紀實寫真”走向“紀虛寫意”的探求</h3><h3>——以西洋攝影之術呈現東方意象</h3><h3>文圖:吳呂明</h3><h3><br></h3><h3><br></h3><h3>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擴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整的“自信矩陣”,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如何在不違背攝影藝術的發展規律,將落地東土的西洋之術——攝影變革成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力量?我想這是廣大攝影人都應該來探討的話題。</h3><h3><br></h3><h3>在“新意象——廣東伍學文、楊焰光、吳呂明三人展”即將亮相2017麗水攝影節之際,僅將自己的攝影思考再做了一次梳理,望得到大家的共鳴與批評。<br></h3><h3><br></h3><h3><br></h3><h3><br></h3>“心·舞飛揚”系列(2000年前創作/反轉片)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b04fbb">攝影,是人類記錄和保存視覺信息的成功途徑</font></h3><h3><br></h3><h3>攝影是西洋之術。雖說公元前400多年中國的墨子就對小孔成像的現象有所研究和論著,但攝影術是由西洋畫家從繪畫用的成像暗箱研發出來的,1839年正式確認的達蓋爾攝影術誕生,標志著人類取得了在繪畫之外記錄和保存視覺圖像的新方式。</h3><h3><br></h3><h3>攝影,本來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經過攝影的過程,把拍攝對象精確地記錄下來形成影像,從而成為一種再現客觀的復制手段。正是因為攝影能夠把人的觀看記錄留載下來形成圖像,從而使到個人觀察到的視覺信息可以不斷被他人讀取、傳閱,用圖像來呈現真相成為了可能,因此攝影照片成為紀錄歷史、保存文化,傳達對社會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見證。</h3><h3><br></h3><h3>伴隨攝影和科技的發展,電影、電視和各種視頻媒介等動態的視覺攝像異軍突起,這些全面反映時間和空間運動變化,還伴有聲音效果的“動畫”,更加準確地“還原”現實世界,這些給人以身臨其境感受的視覺影像技術,不斷拓展了人類信息傳遞、視覺觀賞的距離和視野。</h3><h3><br></h3><h3>由于攝影是通過照相機把某個時間和空間點上客觀存在的世界定格下來,把三維立體的客觀景物轉換成二維的平面影像,一般而言,一張照片只呈現一個瞬間;而影視攝像通過攝像機能把一段時間內相同或不同空間的景物變化連續拍攝記錄下來,更加全面展現整個事體的延續變化過程,因此影視攝像的視覺記錄能力更加強大,但卻因為電影電視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和傳播形態決定它不能像圖片攝影那樣成為個人就能操作運用的工具或藝術手段,因此盡管后來也出現有個人小電影機和數碼攝像機等的視頻攝像工具,但都不如攝影普及。靜態形式的攝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都因為照片與人長期形成的讀書與賞畫習慣相吻合而大受歡迎,并因個人化而容易普及,從而趨向全民化。但就像攝影術的誕生沒有導致繪畫消亡,更先進的動態攝像的出現也沒有讓靜態攝影離開人們的視線。</h3><h3><br></h3><h3>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攝影以其準確記錄圖像的能力,在傳播資訊、交流文化、科學研究、視覺傳遞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運用。不斷研發和更新換代的照相機與攝像鏡頭,幾乎可以延伸到人類想去探究的任何地方,無論是太空還是深海,宏觀的還是微觀的,人想看見的世界,哪個地方發生什么事情,都能夠通過攝影的圖像讓人一目了然,甚至還讓人看到了自己眼晴看不到的東西……異常豐富的圖像信息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特別是攝影數碼化、拍攝手機化之后,攝影全方位地進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之中,留載記憶、分享快樂,豐富生活,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h3> <h3></h3><h3><font color="#b04fbb">攝影紀錄的歷史意義和時間節點</font></h3><h3><br></h3><h3>記錄客觀、反映真實,是攝影創造者的初衷。攝影紀實,把世界的客觀面貌通過影像記錄、留存、傳播,讓人們得到認知、實用,是攝影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極大貢獻,而且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攝影紀實都有著重要的存在價值和意義。</h3><h3><br></h3><h3>作為客觀再現與主觀表達的有機結合,攝影紀實,以真實客觀的拍攝,質樸的具象闡述,透視出攝影者的思想感受和理性詮釋。經典的紀實攝影作品,除了記錄生活現實,還以巧妙融合的解構沖突,通過客觀再現的事實本身的含義,以和諧優美的影像質感,激活觀眾的視覺運動,以畫面感染人心,引導思索,揭示意義,成為引領思想、震撼人心的藝術。</h3><h3><br></h3><h3>有人把記錄真實視為攝影的本質和根本,主張攝影要純客觀的紀錄,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語言會影響到攝影紀實的真實性,攝影要割棄對藝術的追求……但實際上,攝影要做到絕對真實是不可能的,只有撇開人來操作的純機械性的拍照才會形成客觀“鏡像”。任何紀實攝影作品,無論攝影者多么想盡客觀地用鏡頭真實記錄,都是受個人思想主觀引導的。攝影“紀實”的“實”,只是攝影者看見的“實”,他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實”,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轉譯,并不完全是純客觀的“實”。但無論如何,攝影作為對現實世界的“轉載”,撇除了刻意的歪曲,基本上還是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照片世界的“真實”的,從而讓“有圖有真相”得到成立。</h3><h3><br></h3><h3>特別是隨著社會科技的日益發展,攝影的記錄功能越來越多交付于攝像監控系統,人的主觀性被最大限度地抑制,真實的客觀性得到最大的保證,但僅僅把現實直觀地拍攝下來,只有內容的信息價值,而沒有了人的主觀表達——思想的照片,那會是攝影家的攝影目的嗎?<br></h3><h3><br></h3><h3><br></h3><h3><br></h3>“意?象/東?西”系列——中國廣東VS大不列顛(2005年前后創作/數碼影像)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b04fbb">“紀錄攝影”與“藝術攝影”</font></h3><h3><br></h3><h3>現在,常把攝影劃分為兩大類:“紀錄攝影”——忠實記錄事物的本身,“藝術攝影”——通過攝影來表達個人思想。這其實還是很籠統和僵化的。</h3><h3><br></h3><h3>絕大多數的攝影都是通過拍攝真實世界的事項,借助客觀實體的形象來述說個人的表達,都必須圍繞形式與內容、使用一定的藝術技巧,都脫離不了藝術性。“紀錄攝影”與“藝術攝影”不是非白即黑的對立關系,他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因內容而在形式的表達上各有側重而已。</h3><h3><br></h3><h3>攝影,首先是通過照片影像觸動人的視覺感官,感官刺激觀看者的心理,心理影響區域的擴大,激發人的情感,情感打動程度的深入,才產生可交流的意見,然后凝結成評價觀點或觀念,最終形成影響力。</h3><h3><br></h3><h3>所有藝術家的創作(包括攝影),其作品都可以是藝術品,但是否能夠被承認為藝術,并不由個人主觀意愿來決定。只有對社會、對人類具有影響作用,并反映社會現象的作品才能夠稱之為藝術。無論是紀實攝影還是藝術攝影,就算是對真實要求最嚴厲的新聞攝影,都有因為能夠打動人心、獲得認可而成為攝影藝術典范的可能,最終成為藝術。</h3><h3><br></h3><h3>無論如何,經歷了近200年的發展歷程,攝影借取繪畫等學科的藝術觀點和哲學理論,不斷探索、開拓發展,各有不同觀念和應用的攝影流派不斷涌現,蔚然大觀,攝影作為一門藝術已經無可爭議,紀實攝影作為攝影藝術眾多種類中的重要一員也是無可置疑。</h3><h3><br></h3><h3>當攝影進入數碼時代,人們進入一個嶄新的讀圖時代,海量的攝影照片、網絡圖像鋪天蓋地而來,就導致了人們的觀看經驗和視覺心理發生根本的變化。數碼時代的科技力量已經顛覆了攝影過往的概念,拼接全景、HDR、堆疊景深、無人機航拍等等,許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現在都可以用數碼技術輕易做好了,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層次、更逼真的細節,攝影的呈現能力正在不斷改寫。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將人腦海中想象的一些難以用實際物質表現的東西用電腦仿生模擬展現出來了,具有高速圖像采集與處理功能的工業級視覺系統、虛擬實境的VR技術等等視覺智能科技也逐漸出現并在一些領域使用……攝影,如果還糾纏在要不要藝術、是否反映了真實的爭辯之中,不能突破思想的桎梏,只停留在某個單一的層面,那就太落伍于時代,真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h3><h3><br></h3><h3><br></h3><h3><br></h3><h3>“時?空/疊?影”系列——夢縈巴厘(2016年創作/數碼影像)<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b04fbb">對攝影真實的理解</font></h3><h3><br></h3><h3>“什么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你認為你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就是‘真實’,那么‘真實’就不過是大腦給你的電子信號而已。”電影《黑客帝國》主角墨菲斯的道白,別有深意。《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名如來。”“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則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客觀事物永遠只是作用于我們的認知官能而被認識的,因而將客體認作是無條件而客觀存在的做法是站不住腳的。當代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也說:也許我們現在生活的實世界是虛世界,而那還未認知的虛世界才是真正的實世界。可見,每個理論對于真實世界的“真實”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h3><h3><br></h3><h3>硬生生地把自己直觀所見的東西拍下來,不一定就是把“真實”記錄了下來。真實并不是攝影者個人定義的。攝影記錄的東西是否反映出真實并不是打動人心的決定性因素,攝影最重要的是是否反映了真情實感。只有內心感受的真實,才是攝影者自己能夠確定并反映的真實。</h3><h3><br></h3><h3>同屬西洋視覺藝術的油畫從傳統“寫實”中突圍而出,大膽表現個人的情感,其華麗變身的歷程,就是攝影可觀照的鏡子。</h3><h3><br></h3><h3>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性進步,西方油畫與雕塑把對客觀事物精確再現的“鏡象藝術”推向高峰。但攝影術的誕生,改變了油畫和整個西方藝術的發展方向。藝術家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對繪畫的表現形式進行探討,繼而對藝術哲學進行反思,于是種種流派、觀念、思潮不斷涌現,西方繪畫從19世紀的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發展成20世紀層出不窮的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非理性主義”藝術高揚否定傳統的大旗,不再追求客體的逼真,采取形體變形、光色變化、時空疊置等手法表現個人的感受,實現從“鏡象”到“抽象”的藝術轉變;隨后又大刀闊斧地將只屬于少數精英的藝術,推向社會化,對藝術的語義也作出了重大的轉換,跨入到當代藝術的語境。</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b04fbb">東西方的“虛、實”藝術觀</font></h3><h3><br></h3><h3>藝術,是文化精神轉化的產物。作為一門藝術,攝影始終與文化傳統緊密相聯。事實上,中西方文化和哲學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中西方藝術觀念和思維有許多不同:中國傳統藝術是寫意的,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心象”的產物,以悟性主義的意會表達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重在印象,求虛;如繪畫多寫意,音樂重感受,書法寫胸臆,舞蹈講合一。而西方古典藝術是寫實的,注重重現,以理性主義的精微觀察表現自然客體的真實情況或運行理論,重在立體,要實,最好畫成是“鏡象”的產物,所以西洋繪畫多寫實,音樂重和鳴,舞蹈表情緒。</h3><h3><br></h3><h3>虛與實的辯證法是中國哲學藝術化的法寶。寫詩講究“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為文講求“文有虛神,然當從實處入”,繪畫講求“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臺”,書法講求“書以疏為風神,密為老氣”的疏密得當。中國文化傳統里一直有把實變為虛,又由虛展現實,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營造一種藝術意境,喚起人們不同的審美聯想,作為文藝創作之道。</h3><h3><br></h3><h3>辯證法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有實就有虛。虛,不是虛無,不是無中生有。所謂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取材于客觀現實,反映我們所看見的矛盾統一體,“紀虛”實際上也是“紀實”。寫真與寫意,其實只是塑造形象的表達方式的不同。</h3><h3><br></h3><h3>攝影,作為一門西洋之術,落地東土,“洋為中用”,體現中華文化的滋養,以寫意替代寫真,以“紀虛”實現“紀實”,是有跡可循、有理可據的。</h3><h3><br></h3><h3>攝影,希臘語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感覺上就充滿了詩情畫意;而按中文字義分解,鄒伯奇使用“攝影”一詞大概也是取“攝某個物產生的影”的意思。影,會隨光線和反射物體情況的不同以及觀看角度、條件等不同而呈現多種的形狀,是虛幻不定型的。“影”與“相”的含義存在很大不同。“相”要求客體與主體基本相象,而“影”是無法要求客體與主體相象的,甚至連相似都不需要,如水中倒影、哈哈鏡像等等,你能說那個客體不是主體的“影”嗎?攝影不同于照相,就好像寫字與書法。照相是寫真,強調紀實;攝影是寫意,是紀虛的。作為“中國攝影之父”,鄒伯奇所談的攝影,也并不是今人理解的攝影——照相——記錄,他將自拍照片稱之為“自照遺真”,并且在《攝影之器記》中提出攝影“變而通之,其用不窮”,留給我們非常有意義的攝影理念。反觀今日之攝影,確實是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和開放性。對著同樣一個景物可以因人而異攝影出各種不同的影像。</h3><h3><br></h3><h3>盡管攝影的各種可能性都曾經有人試驗過,但大多數的攝影還是停留在攝影紀實的層面,把照片拍實,拍攝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對時間、空間、運動,片段、持續、過程;搖晃、速動、疊加,飄浮、虛朦、夢幻……這些模糊不清、帶意念性的客觀存在,只有很少的人去攝影表現。確實,就好像“捕風捉影”,風和影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但都不容易用攝影將其定格、呈現出來,這與攝影技術密切相關,更與攝影表達的意境緊密關聯。要將來源于客觀現實的“實”,納入自我的觀察與感受,轉化為主觀感覺或臆想的“虛”,把生活的真實上升到藝術的真實,成為“我”心中的“意象”。有想法還要有辦法。科技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會抑制藝術的創作和創新。隨著攝影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手段已經不成問題,盡管有些技術還不能一步到位完全智能化,但已經足以解決應用所需,當前妥需解放的是人的思想。</h3><h3><br></h3><h3><br></h3><h3>“相非像”系列(2016-2017年創作/數碼影像)<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font color="#b04fbb">我對攝影紀虛寫意的探求</font></h3><h3><br></h3><h3>盡管我主張攝影思想應該更加開放,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塑造內容,都是攝影可做之事,憑空想象的創意攝影也是很好的路數,但我骨子里還是認為攝影不要脫離現實去憑空“造像”。我“玩”攝影30多年,一直欣賞“紀實”的攝影藝術,也喜歡“決定性的瞬間”,我攝影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現場抓拍,憑自己的眼光和感覺去選擇和取舍,不虛構、不干預、不導演、不擺布,把遇上的瞬間拍好。</h3><h3><br></h3><h3>現當代的西方藝術不斷從東方文化吸取營養,豐富壯大,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西方藝術家對禪和易等東方哲學思想也有深入的鉆研,他們的作品越來越具有東方文化意蘊,但我總覺得西方藝術的“抽象”與東方藝術的“心象”根本不同。</h3><h3><br></h3><h3>我在反思,我們能否用西洋攝影去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意境、意象的理念呢?因為如實的記錄,過于直白;而且攝影天然的具有“侵略性”,特別是記錄性的攝影——一些強調表現人文關懷的攝影,反而是越來越多地“誤傷”旁人——在有意或無意中侵犯到現代文明人日益重視的個人隱私等與形象相關的尊嚴和權益……正是東方文化中“以虛寫實”的理論,恰好能夠化解攝影的“侵犯”危害。因此,如何通過虛與實的形體變化,創作出既不脫離現實,又能顯映“心象”,既有攝影特性,又有視覺意境;如何用樸實的傳統文化理念去踐行現代文明攝影倫理,用意象的藝術表達去傳揚東方人文精神與影像韻致,成為我展開攝影“紀虛寫意”探求的動因。</h3><h3><br></h3><h3>在十年之前的膠片時代,我用反轉片多重曝光拍攝了一系列以現代舞為載體表達我內心空靈飄逸、意氣風發又帶有夢幻感覺的“心·舞飛揚”。“心·舞飛揚”的發表和參展,得到了包括呂厚民等眾多大家的肯定和褒揚,給我極大的鼓勵。由于我很長時間都是以“玩”的態度把攝影作為愛好,后來又因為整個攝影圈都在倡導紀實攝影,所以就沒有沉下心去做系統的梳理,并尋找更多的學術支撐。或許是缺乏“文化自信”,自己只是懷著對東方藝術“意象”的朦朧理解,也就懵懵懂懂的憑感覺去弄自己直覺的攝影“紀虛寫意”探索了。攝影數碼化以后,沒有了膠卷消耗的顧慮,我就大膽地開始了“意·象/東·西”的嘗試,在行攝中強化個人的觀看意趣,把慢速攝影技法,融入到意象攝影的探求當中。我追逐撲朔迷離的動感和光彩陸離的色彩,偏重審美構圖,以求表現一種淋漓盡致的快感和青綠山水的意境,不斷將西方攝影術的記錄真諦與東方藝術哲學的境界追求結合起來,追尋冥冥中的客觀景物與自我審美意象相吻合的直覺印象。我一直把“沉醉自我的夢境,行逐攝影的悟感,嘗試不同的表達……”作為自己的攝影理念。近來,在使用一款數碼相機時,意外得曉其中的一個特別的功能,也可謂是因緣際會吧,由此打開了創作“時·空/疊·影”與“相非像”的契機,并迅速進入到心手合一的自覺狀態。</h3><h3><br></h3><h3>由無意到有意再到隨意,我漸修漸悟,漸悟漸修,將不斷學習、掌握的攝影技術靈活運用,通過多重曝光的連續攝影和圖像疊加,力求把攝影只記錄一個時間點的狀態改變到可以記錄一個時間段,把時間空間運動的動態變化過程,在靜態的攝影照片中也能有所反映;再通過PHOTOSHOP的操作,使影像自然生成變異性與跨越性,通過隨機的工藝滲化而生成彩(水)墨淋漓的畫面,一步一步加強和豐富攝影的表現力,讓影像創造出一種更具視覺聯想的迷人意境。當代攝影中也在不斷引入“新畫意”的理念,攝影是否真到了一個“輪回”時刻?我慶幸自己找到了一門跨界影像的表達語言。</h3><h3><br></h3><h3>時代在變,攝影也在變。</h3><h3><br></h3><h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精神標識,這極大地激發了我將這十年探求的結果拿出來接受檢驗的勇氣。寫虛、寫意一直是中華文化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我希望走上變革之路,為西洋之術的攝影注入東方文化精神,用攝影創作出展示東方新意象的影像作品,為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而奉上自己的努力。</h3><h3><br></h3><h3>謹此拋磚引玉,愿得大家的批評,并共同探求攝影“紀虛寫意”的發展。</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時光?留痕”手機系列——京華春夢(2017年創作/手機影像)</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攝影

紀實

藝術

真實

記錄

視覺

寫意

影像

意象

客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湖北省| 甘德县| 广东省| 民丰县| 元朗区| 绥阳县| 福建省| 微山县| 孟州市| 贺兰县| 益阳市| 湖南省| 竹北市| 郧西县| 云安县| 天津市| 惠水县| 扬州市| 永顺县| 贵阳市| 扬中市| 湘阴县| 江都市| 武义县| 巫山县| 昭觉县| 昌邑市| 四子王旗| 柘城县| 金华市| 比如县| 安塞县| 屏边| 炎陵县| 兴国县| 神池县| 钟祥市| 龙海市| 旌德县|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