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祖母的一些往事</h3><div><br></div><div>我的祖母大人于上月底去世了,享年100周歲,閻王爺到底還是想起她來了。我老家是湖北天門,祖母那一輩人為躲水患,流落浙江寧波,抗戰時,又避難江西鉛山。其實祖母也并不是我的親祖母,但跟親的也沒什么兩樣,往事如煙,無須再提。</div><div><br></div><div>林語堂在《魯迅之死》一文中寫道“碌碌終日,而一旦暝目,所可傳者極渺。若投石擊水,皺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靜浪過,復平如鏡,了無痕跡。”偉大如魯迅,都是“所可傳者極渺”,像我祖母這樣生于亂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的一位弱女子,又有什么值得一傳的呢?沒有的。但現在又來寫這些文字,那就權當作是一種紀念儀式吧,就像我們鄉下有老人去世,都要請道士念經,“勸當”唱戲一樣。</div><div><br></div><div>寫點什么呢?祖母這么高齡去世,應該算是“白喜事”了,所以我的筆觸也不妨輕松一點,寫點有趣的事吧。</div><div><br></div><h3>一、身懷絕技</h3><div>到底有多少人跟我講過這個故事,我已經搞不清了。說我祖母年輕時曾立于一朝門之下,三四個男的發力去拉她,她竟然像生了根一般,紋絲不動,眾人于是驚駭不已,祖母也因此在永平一帶“一戰成名”。祖母的這個“傳奇”我完全是當作“笑談”來聽的,我絕對不會相信這位“三寸金蓮”的小腳女人會有什么功夫,因為同在一屋檐下,這怎么可能瞞得了我。</div><div><br></div><div>先雨叔(我校吳永平老師的父親)三歲便拜我祖母為“佬唻”(鉛山方言,干媽的意意),每年正月初二要來我家拜年。他好酒,最近幾年來拜年都是我陪他喝酒。有一次酒桌上他問我“你真的沒有學過功夫嗎?”我如實回答“沒有”,他不相信,握著我的手一較勁,然后失望地說“你是真的沒學過”。看到我祖母顫微微走路的樣子,先雨叔感慨道“佬唻一身功夫可惜了!”我實在是好奇,就深入地追問,先雨叔就說祖母還曾教過他一個絕招。先雨叔以前是開車搞運輸的,八十年代初常跑福建,性子烈,喜歡打架,最后福建人惱了,糾集了五六個人打傷了他。先雨叔到我家來治傷,傷好后,祖母便教了他一招“溜底割韭菜”。說得有根有據,似乎都不能不信似的。</div><div><br></div><div>祖母出葬那天,在山上,一位“勸當”師傅對我說,他是九都人,早年祖母做游方郎中時時常會歇在他家,見他有點悟性,就教過他一些招數。我靠!這都形成了祖母有功夫的證據鏈了。我便又說給我弟弟聽,他聽了也很訝異。因為他觀點素來與我一致,認為祖母有功夫一事不過是以訛傳訛而已。</div><div><br></div><div>《世說新語》有言“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我這難道是“家有武林高手,五十年而不知嗎?”這真太扯了!</div><div><br></div><div>二、樂于助人</div><div><br></div><div> 感懷一首</div><div>意遇仙娘仙逝日,</div><div>逢生歲數佰有叁。</div><div>一生清白堪稱贊,</div><div>醫德醫術萬人揚。</div><div>今悲戴婆駕鶴仙,</div><div>一棺永蓋萬難開。</div><div>婆若有靈性不滅,</div><div>夜來飲我酒三杯。</div><div>空向靈前來灑淚,</div><div>慟悲鉛山失先賢!</div><div>2017、10、31青云</div><div><br></div><div>這是祖母出葬那天,我的鄰居祝亞紅寫的悼亡詩,我們不能用詩的格律來要求他,詩中也有過譽之詞,但其中的情感是真誠的。</div><div><br></div><div>祖母由初到永平舉目無親,到現在能獲得鄰里的稱頌,與她樂于助人的品性是分不開的。她是小兒科郎中,鄰里小孩不舒服常抱來讓她看病,她是從來不收錢的。鄰里糾紛、夫妻矛盾也常會叫她去評判。七十年代末的一件事,我認為似乎都可歸入“義舉”一類,我前幾年還刻意將這件亊記錄了下來:</div><div><br></div><div>余祖母程氏,諱美芝,性剛烈,趨人之難如不及。鄰有一人,小名錢仔,少偏孤,父娶繼室別居,遂與祖母王氏更相為命。甫冠,與繼母口角田疇間,竟至相毆,繼母歸而暴卒。錢仔為官府收系,其繼母娘家糾十數人而來,欲強舁王氏棺木以葬死者。王氏撫棺哀嚎,聲甚凄宛。祖母謂眾人曰:“王氏垂暮之人,旦夕且死,其將安所歸乎?諸君養父母,皆知奉以孝謹,何于此獨無心哉!汝輩所為,不過裝殮死者,入土求安,吾有一棺,可解燃眉,亟取之而勿疑!”眾曰:“果如所言,愿聞命矣。”祖母遂引至吾家閣樓吊取棺木。惶急之中,誤取祖父之棺。俟祖父歸家,跌足斥罵不已。事過三十余年,祖母今年九十有六,身猶康健。前數日,父至老宅巡看,歸曰“棺木下已朽腐,恐不能用矣!”聞而慨嘆!</div><div><br></div><div>我所敬重的一位學者錢玉林老先生(原《漢語大辭典》編輯部副主任)看后也深有感觸,還為此寫過一段評語,最后一句是“古語云仁者壽,良不虛也!”</div><div><br></div><div>錢仔現早已做爺爺了。我們學校好幾位老師是北門的,當然都認得他。</div><div><br></div><div>三、愛護兒孫</div><div><br></div><div>祖母自已沒有后代,但對我父親及我們孫輩的愛,可以說是“雖非親生,視同己出”。選兩件事說一說吧。</div><div><br></div><div>隨著電扇空調的普及,乘涼活動便慢慢消失了。我父親夏夜喜獨自在院中乘涼,看他一個人坐在黑夜中,祖母就會出來催他進屋:“都這么晩了,你怎么還不睡覺,要保重身體!”時間其實還早得很,也就八九點吧,但她已老得沒有時間早晩的概念了。父親向她解釋,讓她回房間,但要不了多久,她又起床出來了,說的還是同樣的話,反反復復,父親無可奈何,只好長嘆一聲,提前結束乘涼活動。</div><div><br></div><div>還有一件事,就是祖母九十多歲時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晩上她都要逐一清點家人,如果有人外出,她就要到弄堂囗去守侯。叫她回來,她只好回來,但只要大家不警覺,她便又出去了。那一年毛老師教初三,一次上完晚自修騎電動車回來,照見前面弄堂口石墩上一個人像枯樹樁一樣坐在那里,近處一看,原來是祖母坐在那里等她回家。接到了孫媳,祖母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樣,歡天喜地地回家,見到我就夸耀道“是我接回來的!”當時是冬天那,我們那當時還沒裝路燈,她一個人竟在黑夜里坐了一兩個小時嗎?以后每逢毛老師上晚自修,我都會向祖母撤一個謊,說她去娘家看媽媽了,今晩不回來了,祖母才能安心睡覺。</div><div><br></div><div>好了,就寫這三方面的事吧。本來想寫輕松一點,都越寫越有點不很輕松了,還是算了吧。寫完此文,祖母喪事的所有儀式就可以算是全部結束了。安息吧!我的祖母大人。</div><div><br></div><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简阳市|
柳江县|
衡阳县|
麟游县|
三穗县|
绥阳县|
纳雍县|
望江县|
安达市|
鸡泽县|
三原县|
兰西县|
田阳县|
宜城市|
呼伦贝尔市|
青神县|
颍上县|
柏乡县|
全南县|
奉贤区|
紫阳县|
沈丘县|
永和县|
施甸县|
宿松县|
蓬溪县|
陈巴尔虎旗|
祥云县|
云霄县|
略阳县|
富平县|
茂名市|
巨鹿县|
锦州市|
米易县|
广宗县|
抚顺县|
汝城县|
五家渠市|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