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閑話漢人入滇

西風漂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如果你是云南籍的漢人,這篇文章值得你認真讀一讀</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滇王之印&nbsp;&nbsp;前109年漢武帝賜古滇國王的金印</i></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span></p><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是哲學的重大命題。對于云南籍的漢人來說,"我從哪里來"是個尋"根"的問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云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共有26個民族。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云南人口4596.6萬人,其中,漢人占比66.63%。云南自古以來是少數民族的原生地,漢人是外來民族。那么,漢人是何時開始進入云南?漢族是怎樣演變為云南最大的民族?這就涉及到漢人入滇的問題。從戰國時代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時2000多年,每個朝代都有規模大小不一的漢人入滇,但對云南影響至大的當屬下列三次。</span></h1><p><br></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一、莊蹻入滇</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莊蹻塑像(照片來自網絡)</i></h3><h3><i><br></i></h3><h1> </h1><h1><font color="#010101"> 戰國時代,在秦國崛起之前,楚國是一匹縱橫天下的白馬,南征北戰,大有統一中國的氣象。楚威王(前340-329年)胸懷大志,向北攻伐齊國,向西派將軍莊蹻沿長江而上,開疆拓土。莊蹻不辱使命,攻下了巴郡、黔中郡,一直打到云南的滇池之濱,滇中的土著酋長們迫于楚軍的威勢,紛紛歸順楚國。莊蹻大功告成,啟程回楚國向大王復命,哪知前路無常,崛起的秦國已經奪取了巴郡、黔中郡,阻斷了莊蹻東歸的道路。莊蹻無奈,只得返回云南,暫且偏安一隅,再圖長謀。隨著秦國一天天強大,楚國地盤不斷被蠶食,莊蹻有國難投,只得掐斷英雄夢,屈居滇池之濱。去國懷鄉,英雄浩嘆,莊蹻再不能奉楚王之命東征西討了。隨他而來的將士、工匠,入鄉隨俗,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完全融入了滇人的生活。2300年過去,昔日莊蹻將士的漢人基因,仿佛幾粒沙子沉入云南少數民族婦女的汪洋大海中,到現在怕是一粒都撈不起來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莊蹻入滇的故事,記錄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司馬遷惜墨如金,只寫了一個段落,139個字。令人遺憾的是,現代滇中地區的考古沒有發現莊</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蹻入</span><font color="#010101">滇的實物佐證,以至于有人懷疑司馬遷記錄的莊</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蹻</span><font color="#010101">入滇只是一段傳說。同樣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司馬遷記錄了漢武帝賜古滇國王金印的事件。</font>1956年晉寧縣石寨山考古發現了“滇王之印”的實物,佐證了《西南夷列傳》的真實性,質疑“莊蹻入滇”的觀點才徹底消失。</h1><h1> 《史記·西南夷列傳》里沒有提到莊蹻入滇的人數。現在讓我們來腦補一下。</h1><h1><font color="#010101"> 楚國的都城郢都在湖北荊州。莊蹻率大軍從荊州到昆明,抄近道也有1500公里,沿途都是崇山峻嶺,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不計其數,要取巴郡、黔中郡才能到云南,所遇之敵都是民風剽悍的土著武裝,莊蹻沒有上萬的軍隊難以斬將奪關,所向披靡。上萬的軍隊遠征,除了戰斗人員外,還得要配備后勤專業技術人員,醫生、廚師、鐵匠、木匠、泥瓦匠、縫紉匠等等。此外,后勤輜重沒有二三萬人馬運輸也是無法遠征的。承擔運輸的苦力可以沿途雇傭,后勤專業技術人員還得從楚國帶來。由此推算,莊蹻入滇的人馬應在數萬之眾。</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正史上有記錄的第一次大規模漢人入滇。</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二、明朝初年的漢人入滇</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010101">明太祖朱元璋 明初全國性大移民的決策者(照片來自網絡)</font></i></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明朝初創時, 蒙元雖被趕到了漠北,但山西、陜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仍屬元朝統治。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還手握10萬重兵,盤踞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帥30萬兵馬南征云南。傅友德不僅滅殺了梁王的元軍,對云南土酋部落也大開殺戒,尤其是對地方勢力強大的大理段氏更是斬盡殺絕。更為可恨的是,傅友德對云南實施文化滅絕政策,以下文獻記載可管中窺豹。《滇系·典故系》記載"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簡編,全付之一炬"。大理段氏宗祠的碑文記載:"逢朱明暴政,傅沐殄虐,滅盡南史,片紙皆灰。屠胄戮僧,焚寺碟碑,斷山絕坎,逐殺流潛,千古劫難!" 明軍殘暴的屠戮,激起云南人民的反抗,反抗又遭致更大的屠殺,致使云南人口減員嚴重。在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中,明朝是對云南少數民族傷害最嚴重的朝代。<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傅友德、藍玉征戰沙場,殺人如麻,為朱明政權立下不世之功,最后也逃不脫“兔死狗烹”的下場。傅友德被朱元璋賜死,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只有沐英偏守云南得了善終,48歲病死。</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朱元璋南征北戰幾十年,待平定天下后,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已是滿目瘡痍,很多地方人口凋敝,民生凄慘。擺在朱元璋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發展經濟,鞏固政權?洪武年間發展經濟最大的困局是,戰爭影響小的地區人多地少,殺戮嚴重的地區土地拋荒。以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為例,歷經戰爭的反復蹂躪,人口密度降到每平方公里5人。明初,全國范圍內生產要素配置嚴重失衡,發展經濟,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口與耕地須重新合理配置。于是,朱元璋在全國的軍事要地實施了衛所制度,開始了全國范圍的大移民,移民規模達1340萬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云南成為人口移入的重點地區。從明洪武到永樂年間,歷時半個多世紀,遷入云南的軍民人口應在150-200萬之間。移民的類型結構也很復雜,有人口密集區強制遷出的農民、有失地破產的流民、有充軍的罪犯、有謫貶的官吏、有戍邊的軍人。明軍把生活在壩區的少數民族原住民趕往山區居住,騰出壩區的優質土地,安排遷入移民實行衛所制的軍屯和民屯。現在的云南有個特殊現象,在漢人分布多的地區,少數民族基本上分布在山區,漢人分布在壩區。這種民族分布現象,不是云南社會自然演化形成的。從社會自然演化來說,從事農耕的原住民,應該占據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出行方便的壩區,他們之所以分布在山區,是明軍殺戮和暴力驅趕的結果。明初的大移民徹底改變了云南的民族結構,使漢族一躍成為云南的最大民族。明太祖朱元璋派平西侯沐英世代鎮守云南,徹底解決了明朝政權對云南少數民族的有效統治問題。在元朝,對于云南土著民族來說,漢文化是外來文化、是統治階級的文化、是貴族文化。在明初,隨著漢人勢力的壯大,漢人在云南省內的廣泛分布,使漢文化深入到云南世俗生活的最底層,漢文化真正成為了云南的主流文化。從科舉及第人數上可以看出這種變化。據何貴榮從《新纂云南通志》統計,元代滇籍文進士共6人。據張佐從史料中統計,明清兩代云南共有962人中文進士。可喜可賀的是云南石屏籍袁嘉谷于1903年中經濟特科狀元。兩年后,清朝廢除了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制。袁嘉谷趕上了末班車,填補了云南無狀元的空白。</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明初,遷入云南的漢人多數來自華東地區。很多云南漢人家譜上記載著祖先來自"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或者"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其實,南京城的人口經過元末明初幾十年戰爭消耗,</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已經減員十分嚴重了, "柳樹灣"、"高石坎"哪有那么多的人口可供移出,它們應該是移民的集結地。華東地區遷入云南的移民分批次在這里集結,由軍隊押送著開赴云南。也有的云南漢人家譜上記載著他們的祖先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洪洞縣廣濟寺的大槐樹就是洪武年間山西移民遷出的集結地。</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明初的動蕩歲月中,有兩個生活在云南這片土地上的男人值得提及。<br>  一個小男人叫馬和,居住在滇池之濱的昆陽城。傅友德征云南時,除了殺戮還要搶劫。馬和是個帥氣的小男童,他不是一般的帥,他的帥是那種"帥得驚動黨中央"的帥。他被明軍發現了,被劫擄了,被閹割了,被送往燕王府做了一名小太監。幾十年后,他為主子漂洋過海去尋找那個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前皇帝朱允炆。這個任務,成就了他的輝煌。他就是被后人稱為"七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皇帝賜姓“鄭”)。他是有史以來云南籍人士中名氣最大、名聲最持久的一個人。用今天的話說,他是最大的網紅,他現在紅,將來還會一直紅下去。他毫無爭議地是云南人中的NO.1。<br>  另一個大男人叫毛太華,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間入云南,軍屯在瀾滄衛(現在的永勝縣),并在當地娶妻生子,因立軍功,告老得遷居內地。據說,他帶了兩個兒子定居在湖南湘潭,留了兩個兒子在云南。此公的二十世孫名字叫做毛澤東。現在,除湘潭的毛氏外,云南的毛氏、江西的毛氏、浙江的毛氏都在尋找證據,要攀上毛太華這個祖先。</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 如果要問:云南幾千年來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竊以為就是明初的漢人移民入云南。</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三、抗戰時期的內遷</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010101">昆明西南聯大的大門(照片來自網絡)</font></i> </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東中部地區不斷淪陷,中華民國的黨、政、軍、文化、教育機構紛紛內遷,重慶成為"陪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昆明則因為一大批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遷入,云集了眾多頂級人才,成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中心。</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抗戰時內遷昆明的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國立上海醫學院、中法大學、華中大學、中正醫學院、國立藝專等。遷入昆明的研究機構有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北平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一時間,昆明從一個不起眼的邊陲省會城市,一下子閃亮登場,活躍在中國文化教育舞臺的中央。到1938年秋季,日軍開始轟炸昆明,昔日安全的大后方也面臨新的威脅,西遷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又紛紛尋找新的棲身之所,相繼搬離昆明,堅守到抗戰勝利后才離開昆明的只有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合并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戰時內遷人員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精英,他們在昆明或長或短的停留,給云南的上層社會和世俗生活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font></h1> <h1><b>(一)云南教育繞不開的一個人</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010101">熊慶來先生(照片來自網絡)</font></i></h3><h1><font color="#010101"> &nbsp;</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熊慶來,云南彌勒竹園人,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創辦國立東南大學數學系及清華大學算學系。<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37年春,云南省主席龍云聘請熊慶來回滇任云南大學校長。其時,云大有3個學院,39個教授,8個講師,302個學生。熊校長充分利用昆明戰時文化教育中心的有利條件,1938年向教育部申請把云大晉升為"國立云南大學",延攬了大批頂級教授,開創了云南大學輝煌的巔峰。彼時,在云大的教授名錄中有這些人物:方樹梅、錢穆、袁嘉谷、顧頡剛、劉文典、吳文藻、白壽彝、楚圖南、費孝通、趙忠堯、丘勤寶、張奚若、游國恩、施蟄存、楊堃、向達、馮友蘭、陳省身、華羅庚、嚴濟慈、吳晗、方國瑜等等(排名不分高低),不一而足。云南大學發展成5個學院,18個系,3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的綜合性大學。1946年,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把云南大學作為世界著名的中國15所大學之一列入該書。時勢造英雄。抗戰時昆明特殊的時代背景成就了熊慶來和國立云南大學。還有一個人站在熊慶來和國立云南大學背后,給予了強力的支持,他就是龍云。<br></font><font color="#010101"> 到現在,70多年過去了,云南大學已經發展成中國"雙一流"大學。云南大學一直在努力,努力的目標是挺進中國大學50強。很遺憾,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二)小城記憶</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010101">云南蒙自 西南聯大文法學院舊址(照片來自網絡)</font></i></h3><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一個坊間的流傳可以窺視西南聯大對云南民眾生活的影響。</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38年春,西南聯大文法學院遷至蒙自。聯大女生成了蒙自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聯大女生的學生裝也成了蒙自的流行時尚。很多蒙自姑娘仿照著做一套聯大女生服穿在身上,走在縣城里,只要不說話,誰也分不清走在前面那女孩,是聯大女生還是本地姑娘?一時間,蒙自小城的氣質便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后來天氣熱了,聯大女生都不穿襪子了,蒙自姑娘還是全套行頭披掛在身。于是,蒙自人民就看出了破綻,不穿襪子的是聯大女生,穿襪子的是蒙自姑娘。文法學院在蒙自只待了一個學期,等蒙自姑娘反應過來跟時尚須不穿襪子時,聯大女生就統統搬到昆明了。這道時尚的風景來得快,去得也快,像鮮花一樣在蒙自縣城綻放了幾個月,但卻深深地印在了云南人的記憶里。</font></h1> <h1><b>(三)遺落的“太太客廳”</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梁思成林徽因(照片來自網絡)</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天的昆明人,紀念大后方那段悲愴又偉大的歲月時,總會找到緬懷的物念。"一二·一"大街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西南聯大的校址、李公樸先生的"北門書屋"、西倉坡聞一多先生遇難處,還有北郊龍泉古鎮留遺的35位歷史名人的26處故居。試想, 那時,在昆明城的石板街道上,在北郊泥濘的鄉村土路上,你隨時可能與某個大師擦肩而過。然而最令昆明文青們牽腸掛肚的還是棕皮營村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這是造訪人數最多的名人故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8年1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抵達昆明,他們在北郊龍泉鎮棕皮營村選中一塊地皮,建造自己的家園。梁林夫婦自己設計并主持施工,從1939年年中開工,至1940年春建成。這個家園的建造,耗盡了梁林的積蓄,因為通貨膨脹,建成時的實際投入是開建時預算的兩倍半。林徽因哀嘆"我們要破產了"。整個房屋建筑面積130余平米,為土木結構平房,正房三間,在客廳內設計有壁爐,向西隔著一個通道有兩間附屬房,正房南側有一間偏廈。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政府2017年6月3日所立《云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思成林徽因舊居》的碑文簡介里寫到"正房南側并排有一矮小偏廈,為金岳霖居住。”早在1932年梁林夫婦居住北京北總布胡同3號時,老金就成為他們的“鄰居”,梁林住前院,他住后院,如影隨形,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后南遷為止。據統計,在龍泉鎮居住過的內遷文化人有70多人,梁林夫婦自建住房,其他人則租住當地民居。梁林的新房落成后,造訪者絡繹不絕。一時間,梁宅是高朋滿座,鴻儒笑談,圍爐煮酒,紅袖添香。那情景,是冰心筆下《我們太太的客廳》的另一種氣象。如今,城市化的發展已使昔日的北郊變成了城區,棕皮營的農民住房從平房變成了5、6層的高樓。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淹沒在城中村里,在民居、餐館、商店、燒烤攤的包圍中,在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叫喊聲里,它顯得格格不入,孤傲而安靜。時令,已不是人間四月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昆明棕皮營村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落成后只住了半年,梁林夫妻就隨中國營造學社遷往李莊了。</i><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來自網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過去這些年,在文化潮流中涌起一股民國熱。文青們思念民國,總躲不過一個林徽因。林徽因的名氣在于她集名媛、建筑學家、詩人、娘家和夫家的世家背景以及自身的成就于一身。但這些都不是讓人無法淡忘她的原因。其實,人們更津津樂道的是林徽因的美麗,以及她浪漫的愛情故事。這是人性使然。美麗與人性才是永恒的話題。林徽因用美麗和浪漫擊敗了人們對她的淡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林徽因的故事太精彩,一個絕代佳人與三個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情感糾纏延綿兩個朝代。一個為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個為她情如烈火,卻如流星般劃過而毀滅;一個為她望穿秋水,無怨無悔一生相隨。如果編一本《中國歷史上100個絕代佳人》,林徽因會入選;如果編一本《中國歷史上100個風流短命的大才子》,徐志摩會入選;如果編一本《中國歷史上100個建筑學家》,梁思成會入選;如果編一本《中國歷史上100個癡情大才子》,金岳霖會入選,都是中國歷史上前100的人物演繹的愛情故事是曠世奇緣。這個浪漫愛情故事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林徽因死的水平很高,她因肺病死在了1955年,她在最恰當的時候給這個故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如果她再活下去,在以后狂躁與野蠻的歲月里,她浪漫的故事總會被污水淋濕。一個人會投胎是個技術活,會死技術含量更高,林徽因這兩個技術都了得。</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PS:1938年云南省主席龍云夫人顧映秋出資,為國立云南大學建造女生宿舍。這個建筑是林徽因主持設計,起名叫映秋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010101">(四)大師的葉落地</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010101">劉文典先生 (照片來自網絡)</font></i> </h3><h3><br></h3><h1><font color="#010101"> 劉文典祖籍安徽懷寧,1889年出生,杰出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莊子研究的大家,代表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br> 最近,臺灣的李敖先生去世了。提起李敖,我總會想起劉文典,他們都是"狂士"。李敖說他是500年來中國白話文第一人。劉文典說這世界上最了解莊子的人只有兩個半,一個是他劉文典,一個是莊子他本人,還有半個不知道是誰。李敖說的是大話,劉文典說的是實話。現代,研究莊子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劉文典先生、日本的武內義雄先生、馬夷初先生而已。<br> 關于劉文典狂傲的傳說。 <br> 1927年劉文典任安徽大學校長,次年11月安大學生與安徽第一女子中學的師生發生沖突引發學潮。恰巧,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安慶巡視,于是召見兩校負責人處理此事。蔣要求劉嚴懲肇事者,交出幕后主使學生。劉要保護學生,稱情況復雜,不知道主使者是誰。劉文典態度曖昧惹惱了蔣介石。蔣罵他是"學閥",劉回敬蔣是"軍閥"。蔣一怒之下打了劉兩耳光,劉飛起腿踢了蔣一腳。此事被當時的《申報》、《新聞報》、《教育雜志》炒得紛紛揚揚。甚至更有好事者添油加醋地說,劉先生一腳踢中了蔣先生的蛋蛋。(此系江湖炒作,有人厘清了此事,蔣劉互罵"學閥"、"軍閥"可以有,"扇耳光"、"踢飛退"不可以有)。<br> 劉文典國學功底深厚,他最敬重陳寅恪,看不起作家沈從文,認為沈沒有學問。一次,日本飛機轟炸昆明,聯大師生跑警報,劉文典穿著齊踝長衫走不快,一群學生就攙扶著他陪他走。劉文典看到前面的陳寅恪也跑不快,就叫幾個學生"保護國粹要緊,你們去攙扶陳先生快跑"。話音才落,沈從文大步流星就超過了他。于是劉文典就向學生打趣說,陳先生跑警報是為國粹跑,我跑警報是為莊子跑,你們跑警報是為未來跑,沈從文跑警報有必要嗎?他為誰跑(《劉文典年譜》編纂者章玉政考證過這事,他認為是以訛傳訛。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什么都沒有了就不是劉文典了。以劉先生的個性看,這個可以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劉文典早期的履歷血統純正,根紅苗壯。1906年他入安徽公學做了陳獨秀、劉師培的學生;1907年他加入同盟會;1909年他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在日本投在章太炎門下習《說文》;1914年他做孫中山的秘書。這份履歷,在民國初年,會令多少革命黨人羨慕嫉妒恨到流鼻血。1916年袁世凱盜取辛亥革命成果,復辟稱帝,令他心灰意冷,他遂棄政從文,經陳獨秀介紹,到北京大學做教授,此后一生從教,任職過安徽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云南大學。他個性鮮明,恃才傲物,說話得罪很多人。1935年,他聰慧孝順的長子劉成章患肺病,20歲出頭就死了,他極度悲傷中染上鴉片癮,直到解放后才戒掉。1943年受聞一多擠兌,他離開西南聯大,在陳寅恪的推薦下,到了云南大學,直到病逝。劉文典是抗戰內遷時遺留在云南的大家。1948年民國中央研究院評選院士,人文組55個名額,一、二輪投票都有他。當時傅斯年在美國治病,聽說此事后寫信給評審委員會,抓住劉吸食鴉片的事情不放,奏了他一本。到第三輪投票,劉文典得了零票。1949年國民黨大撤退,胡適為他一家辦理好去美國的手續,他拒絕了,彰顯了傳統文人的家國情操。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一次評一級教授,云南省上了2人,他們是云南大學的劉文典,云南農業大學的蕨類學家秦仁昌。1956年他出席全國政協會議時,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一年是他命運的劉易斯拐點。1957年反右運動,他因頂撞過蔣介石而逃過一劫。1958年在云南大學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運動中,在校方的安排下,中文系和歷史系對他的"封建權威思想"進行了持續幾個月的揭發批判,使他心力交瘁,不堪重負,7月15日突發急癥,撒手人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劉文典做過孫中山的秘書,怒懟過蔣介石,與毛澤東握過手,這等經歷,舍他其誰?他一等學問,一生不拘小節,孤傲狂放,最后,他這頑固的"堡壘"還是被攻破了。他像一片飄零的樹葉,從大清飄到民國,飄到共和國,飄落在昆明,飄落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值得一提的是,厚道的安徽大學在新校區為他立了一尊銅像。其實,他在安徽大學工作的時間并不長。</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對比一下你會發現,林徽因和劉文典風格迥異,殊途同歸,他們都是極致的人。林徽因是浪漫的極致,劉文典是狂放的極致。在蕓蕓眾生平庸的生活中,他們的浪漫和狂放是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人們更愿意去欣賞它。如果不因抗戰內遷,邊陲城市昆明如何留得下這等浪漫的故事、這等狂放的人物?</font></h1><h1><font color="#010101"></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nbsp;</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抗戰時內遷的精英們,他們來了,他們把昆明推到中國文化教育的中心位置,讓昆明呈現了歷史性的輝煌。他們走了,留給了昆明無限美好的回憶。在漫長的漢人入滇歷史上,是他們給予了滇人精神上的洗禮。</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讀完這篇文章,請你轉發給云南籍的朋友看看,讓他(她)了解一點漢人入滇的歷史。</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云南

劉文典

林徽因

昆明

漢人

云南大學

蒙自

梁思成

聯大

朱元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威海市| 德兴市| 隆回县| 内乡县| 米林县| 元阳县| 沾化县| 前郭尔| 湟源县| 宜兴市| 宁夏| 威海市| 石景山区| 文水县| 绥阳县| 南陵县| 台中县| 大渡口区| 海盐县| 明水县| 彰化县| 怀远县| 南阳市| 海晏县| 嘉定区| 沛县| 信丰县| 广南县| 子洲县| 侯马市| 磐安县| 贵溪市| 老河口市| 宜君县| 衡水市| 民权县| 正安县| 葵青区| 剑川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