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照片拍攝于2016年3月26日)</h3> <h3>位于北京頤和園內的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 ,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照片拍攝于2014年6月9日)</h3> <h3>繡漪橋是頤和園的水上門戶,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漸收攏, 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於繡漪橋。繡漪橋在清漪園時是一座水門,稱作綉漪橋水津門,是頤和園十三門之一,也是經長河入園的必經之地。乾隆有詩題詠:"湖口東南第一橋,鎖波委影勢飄蕭。假如借作天孫杼,繡出應饒泉客綃。" 繡漪橋拱頂高聳,形似羅鍋,又被稱為羅鍋橋。傳說乾隆常與劉墉斗口,卻斗不過劉墉的利口,又抓不到羅鍋的把柄,無法治他的罪。只好到繡漪橋上跺腳出氣,邊跺邊罵:"我踩你的羅鍋,我踩你的羅鍋。" 繡漪橋北側東堤上有昆侖石碑。石碑四面鐫刻著乾隆皇帝贊美長河兩岸風光的御制詩,共計二十首。(照片拍攝于2016年3月7日)</h3> <h3>"柳橋晴有絮"。掩映在西堤上遍植垂柳之中的一座屋橋,橋亭為重檐歇山元寶脊。西堤東側昆明湖的南岸,一片很幽靜的去處,是觀柳橋的佳處。初升的陽光灑在柳橋那赭石色的橋身上,金光泛出,與橋頭墨綠的柳蔭、桃花、湖中的倒影相映。(照片拍攝于2017年3月13日)</h3> <h3>黃昏夕陽落在柳橋的西邊,橋亭成黛色的剪影,太陽染紅了半壁橋洞,水影婆娑。不覺眼前幻化出妃嬪秀女們,扶風楊柳婀娜多姿、翩然倚在柳橋的亭欄處,融入了落霞里……(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2日)</h3> <h3>景明樓位于西堤南端的柳橋和平橋之間,現在看到的景明樓是1992年新建的,清漪園時期的景明樓1860年被英法聯軍毀壞了三樓中的北配樓,僅剩景明樓和南配樓。經過查找有關資料證實: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頤和園管理所拆除了景明樓和藻鑒堂的殘留建筑。由此可以推斷,慈禧來頤和園都走旱路,水路是否已經斷航?否則慈禧走水路來頤和園斷不會允許景明樓的殘留建筑在此煞風景。(照片拍攝于2016年1月5日)</h3> <h3>西堤無名橋(平橋),位于景明樓北側,"西堤六橋"中本來是沒有它的,它和柳橋一樣,是連接昆明湖水和藻鑒堂湖水的橋。此橋始建年代不詳,為花崗巖條石做基礎,單孔,上面的橋欄桿都為建國后新建。有人懷疑此橋是走船用的平橋,上面橋板為活動的可以拆卸,以利于過船。現在橋下是閘,調節藻鑒堂湖水水位之用。(照片拍攝于2016年9月3日)</h3> <h3>頤和園西堤是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東南的長堤。沿堤遍植桃柳桑園,春來柳綠桃紅、芳草芊綿;夏季松柏蔥蘢,荷花滿塘;深秋霜葉丹紅、層林盡染;寒冬松櫨擎雪、冰溪如晶。(照片拍攝于2014年11月3日)</h3> <h3>練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重建。橋名出自南宋詩人謝眺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橙紅靜如練"。古人通常把白色的絲絹稱為練,此處則是以練喻水。前人取名真的有意思,練橋周邊環繞著如練的湖水,練橋是靜止的、堅實的,練水是波動的、輕柔的。(照片拍攝于2015年6月8日)</h3> <h3>冬日的西堤(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4日)</h3> <h3>鏡橋的橋名取意于李白的詩《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西堤自鏡橋開始漸漸孤懸于大湖之中,兩側水面變得遼闊,景觀的欣賞重點也從近水岸轉為大水湖景,橋名也提示了這一轉變。(照片拍攝于2014年11月14日)</h3> <h3>鏡橋是一座方形單孔石橋,但它上邊的亭子卻是八柱、八角重檐攢尖頂,是六橋中最為華麗的一座橋。在天晴氣爽風平浪靜之時,漫步在西堤上,向湖中凝眸遠望,天光云影、柳綠桃紅、山峰巍峨、塔影相印,鏡橋"鏡"的味道就映入眼簾了。(照片拍攝于2016年3月1日)</h3> <h3>玉帶橋,頤和園最美的橋,西堤上拱券結構的石橋。建于清乾隆時(1736-1795)。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照片拍攝于2016年1月13日)</h3> <h3>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照片拍攝于2015年2月20日)</h3> <h3>玉帶橋拱高而薄,弧形的線條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綢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由于日光的角度和樹影遮蔽,此景只有5月初落日前呈現(照片拍攝于2016年5月15日)</h3> <h3>豳風橋,在清漪園時代稱為桑苧橋。為了避咸豐皇帝奕詝的名諱改為豳風橋,取自《詩經》《風》中的國風。"國風"共15篇,其中就有"豳風"。此風不是彼風。這里的"風"是聲調,是相對于當時周王朝直接管轄地而言的外地的聲調。古人說《秦風》、《魏風》、《鄭風》,就是秦腔、晉劇、河南墜子什么的,算是地方音樂了。(照片拍攝于2015年2月20日)</h3> <h3>"國風"15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曹、豳。豳在現今陜西省咸陽市所轄彬(舊稱邠)縣一帶。"豳風"共有七篇,多描寫農家生活和情調。這七段陜西調中頗有一些成語:</h3><h3>以介眉壽,介:祀求;眉壽:長輩。古人認為眉毛長的人壽命也長。祀求長壽。出自《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h3><h3>萬壽無疆這個不用解釋了。出自《詩·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照片拍攝于2015年2月22日)</h3> <p class="ql-block">九十其儀,九、十:虛數,形容多;儀:儀表。舊時女子出嫁,父母要反復叮嚀注意儀容舉止。指禮儀非常多。也指夸獎新婦的儀態很美。出處:《詩經·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照片拍攝于2014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袞衣繡裳,古代天子祭祀時所穿的繡有龍的禮服,形容衣著華麗奢華;也借指顯宦。出自《詩經·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照片拍攝于2015年3月1日)</p> <h3>水村居亭子,模仿山野村舍而建,所以亭子也未油飾彩畫,頂瓦也用的片石。(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14日)</h3> <p class="ql-block">蠶神廟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 1795年)。清漪園時,每年農歷九月,織染局在此廟祭祈蠶神。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2003年重建。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后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須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14日)</p> <h3>"堤界湖過桑苧橋,水村迎面趣清超。潤含植稻連農舍,響訝繅絲答客橈。柳岸風前朝爽度,石磯雨后漲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艫中引興遙。"(照片拍攝于2015年4月3日)</h3> <h3>界湖橋位于昆明湖內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梁。該橋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園時代,這座橋叫柳橋,而西堤南端的柳橋則稱為界湖橋,重建頤和園時這兩座橋的名稱互易了。"堤長橫亙東西界,六橋首分內外湖"。(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27日)</h3> <h3>半壁橋位于萬壽山北面的后溪河西端,南與宿云檐城關相對,北面通往北如意門。半壁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上有漢白玉橋欄板,現存建筑為清漪園時期的遺構。橋拱比較高大,下面可以通行帝后的畫舫。風平水靜的時候,半圓形的橋拱與水面上的倒影拼合成一個正圓,猶如一塊玉璧。此橋建于乾隆年間,石拱兩側中間有吸水獸(十七孔橋、玉帶橋、繡漪橋均沒有吸水獸),橋欄板雕有寶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照片拍攝于2016年3月26日)</h3> <h3>石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內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若夫凜載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虛明洞達,職思其居,意在斯乎!"(照片拍攝于2014年8月24日)</h3>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 1795年),原為一座城關,又稱貝闕。城樓內宿云檐原曾供奉關帝,乾隆時期,昆明湖三面設有圍墻,這座城關就是從西部入園的門戶。 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為乾隆時舊物。(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28日)</p> <h3>荇橋的名字出自《詩經·周南·關雎》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荇橋建于乾隆年間(1750年),光緒年間重建,是一座有層樓重檐特色的漢白玉亭橋。駐足橋上,極目遠眺,景色一處一樣兒。西面是西堤,煙波浩蕩,六橋煙柳,南望昆明湖,湖水如鏡,十七孔橋宛如長虹臥波,東邊萬壽山上佛香閣彩云繚繞,恍如仙境一般。(照片拍攝于2014年9月16日)</h3> <h3>通云城關位于后溪河北岸。蘇州街的西頭,為城關式建筑。通云譯意:通向云霄。 (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h3> <h3>乾隆皇帝幾次出訪江南,對甲于天下的蘇州風景頗為喜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母親的七十歲壽辰,萬壽寺僧侶要為這位皇太后念長壽經,皇帝下令,在萬壽寺前,沿御河兩岸,仿南式市場街巷建造許多屋舍,長至數里,奉鑾輿游覽,命名為蘇州街。御河水引自玉泉,清澈透底,水清如鏡,魚躍石流,盡收眼底。兩岸植樹,垂柳直懸水面,名花嘉木,爭妍競秀。寺前還建了兩重玲瓏秀麗的石橋,游經此處,猶入仙境。(照片拍攝于2016年4月23日)</h3> <h3>蘇州街座落在后湖,所謂后湖,是萬壽山北麓的一條河,約1000多米,是當年修院時模仿江南景色挖出來的人工河,故名"蘇州河",河邊的街就叫蘇州街了。當年,每當帝后們來游園時,就讓太監裝扮成買賣人在店鋪交易,博得帝后們開心。(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h3> <h3>(照片拍攝于2016年4月22日)</h3> <p class="ql-block">三孔橋位于后溪河中部,橋北側正對著北宮門,南側為"慈福"牌樓,兩側是買賣街的商鋪建筑。此橋建于乾隆時期,橋身為花崗巖石,橋有三個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間兩側均有吸水獸;橋欄桿為漢白玉材質,望柱頭雕有云鶴紋飾,欄板為寶瓶如意紋飾;橋面兩邊青磚鋪就,中間是漢白玉條石鑲嵌。(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p> <h3>三孔橋又稱長橋,橫跨后湖中段,是連接北宮門和后山主體建筑的樞紐,橋下湖兩岸即為蘇州街。(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h3> <p class="ql-block">此橋為頤和園內最高的三孔石橋,高有十數米,1860年此橋躲過火劫,包括南側的"慈福"牌樓也沒被燒毀,后來光緒朝修建頤和園時將牌樓拆除。現在的牌樓是八十年代后建的。(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p> <h3>寅輝城關。東面題為"寅輝",西面題為"挹爽"。與西部的"通云"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上的路上關口。寅輝譯意:迎著黎明的朝輝。挹爽譯意:挹來西風之爽。(照片拍攝于2017年7月10日)</h3> <h3>澹寧堂是后溪南岸的臨水建筑群,其原型澹寧居是康熙在暢春園賜給后來的乾隆皇帝的一處書屋,澹寧居毀于火災后,乾隆仿其原貌重建澹寧堂,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時未予恢復。現建筑為1996年在原址重建。(照片拍攝于2016年4月22日)</h3> <h3>后溪(照片拍攝于2016年11月14日)</h3> <h3>乾隆皇帝到江南逛了一圈兒回到北京,就下了一道圣旨:在萬壽山下仿照無錫惠山的寄暢園,造一座園中之園。園子修得這么好,可把乾隆給樂壞啦。他經常在園子里賞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隨口謅出一首歪詩來:人說蘇杭賽天堂,我說此園勝蘇杭,樂在此園當園主,哪個希罕做皇上。(照片拍攝于2017年8月23日)</h3> <h3>(照片拍攝于2016年4月23日)</h3> <h3>諧趣園中共有橋五座,其中以知魚橋最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觀魚。取名知魚橋,是引用了戰國時代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關知魚不知樂的富有哲理的辯論游戲。一個說,魚兒游得真快樂;另一個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一個又反駁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古人的故事來增添游人的興味,這是園中的"橋趣"。(照片拍攝于2017年8月23日)</h3> <h3>紫氣東來城關位于萬壽山東麓,峙于兩峰之間。為城關式建筑。上有重檐城樓,磚雕城堞。乾隆時期建。額亦為乾隆所題。南側城額"紫氣東來",取老子出關典故;北側城額"赤城霞起",用孫焯《天臺山賦》名句。登城可望諧趣園池榭。城關既是點景之處,又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據點。紫氣東來譯意:有圣人和祥瑞降臨。[紫氣東來]:老子過函玉關的故事。(照片拍攝于2016年2月15日)</h3> <h3>從頤和園南門(水門)乘船沿西堤穿玉帶橋,順后溪至諧趣園,乃是僻靜寧遠極致之行。(照片拍攝于2014年11月3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宜宾市|
平舆县|
浏阳市|
金华市|
洛隆县|
肥西县|
五台县|
青岛市|
上杭县|
安泽县|
甘孜县|
衢州市|
会昌县|
敦煌市|
汤原县|
吐鲁番市|
林州市|
凌云县|
固镇县|
宁乡县|
措美县|
阿克陶县|
陵水|
仪征市|
无极县|
南乐县|
延安市|
邢台市|
沂水县|
年辖:市辖区|
育儿|
沾化县|
舒城县|
渭南市|
泰顺县|
上林县|
鄂托克旗|
永春县|
丁青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