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號 1379116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則矣。
被訪問 6609591 收獲贊 51150 被收藏 7
掃碼分享到微信
2388
7
8267
1976年8月我大學畢業踏入職場,雖然不在三尺講壇,沒有弦歌教鞭,卻都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機構名稱都始終姓“教”,實在很有意
明天是勤芳100天的忌日。時光流逝,卻流不走我心中的哀痛。面對那些照片,心里酸楚涌起,無望的淚水滴濕衣襟。這淚水一半是為她,
2016年3月,我離開了工作了兩年的上海老年大學,走進了另一個姓“教”的單位——上海市老教授協會,雖然它屬于體制外的社會團體,
我退休后,應江晨清校長之邀,又在上海老年大學研究室工作了兩年,甘苦備嘗,冷暖自知,憑著以往教育工作的經歷與經驗、良知與良
2001年8月教育黨委機構改革,我主動要求去了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這是我48歲本命之年面臨的一次重大轉身、一場嚴峻挑戰,盡管那里有
上世紀八十年代怎么估量都不為高,它扭轉了文革后的頹勢,開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里程。有多少人的命運也被改變了,其中就包括我
每個人都有一段值得眷戀的歲月、值得珍藏的記憶,過了好多年以后,依然清晰可辨、溫存可心……我的青春歲月是在北大荒的一個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