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梅克內斯的匆匆一瞥后就趕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2個小時的車程對于在摩洛哥行程已經根本不算長了。窗外的風景一如既往的吸引著眼球......</h1> <h1> 自1912年以來一直是摩洛哥首都的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岸邊,布雷格雷格河的入海口,與菲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是摩洛哥王國的第二大居民聚居區,人口約212萬。</h1><h1> 公元前8世紀就有來自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定居。隨之而來的阿拉伯人初期奉行遠離海洋的戰略,先后以內陸城市菲斯、馬拉喀什為政治中心,使得拉巴特在較長時間受到冷落。</h1><h1> 正如我在《 迷失在" 一千零一夜 "的菲斯小巷 》一文中談及的。1912年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后,法國人深諳菲斯在摩洛哥的影響力和潛力,為抑制菲斯的發展而將新首都遷往拉巴特。</h1><h1> 拉巴特這個名稱源于阿拉伯語。一種說法認為"拉巴特"是"捆綁"的意思: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個小村莊,當時國王命令士兵將逮捕的犯人和擄來的戰犯用繩子捆綁起來,押送到這里從事繁重的苦役。隨著被送來的人越來越多,村子逐漸擴大,以致形成城市,從而得到一個奇怪的名稱拉巴特。另一種說法是: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統治者阿卜杜勒·阿里·穆明為了出兵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渡海遠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羅馬城市薩累的廢墟附近建立了一座軍事要塞,定名為"里巴特·法特赫"。這座軍事要塞便是烏達亞城堡(烏達亞要塞)。在阿拉伯語里,"里巴特·法特赫"意為"勝利的營壘",據說是為了紀念當年阿拉伯軍隊在阿拉科薩戰役中打敗西班牙人的勝利。后來,時代變遷,幾經滄桑,"里巴特·法特赫"這個軍事要塞逐漸擴展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舊的名稱,簡稱"里巴特",久而久之,"里巴特"演變成"拉巴特",并作為城市名稱沿用到今天。</h1><h1> 這里是摩洛哥的首都,有皇宮,有哈桑塔,有穆罕默德五世陵墓,有烏達亞堡........當然還有老城區</h1> <h1> 拉巴特有軌電車,來回幾次就是沒有遇上列車經過。</h1><h1>拉巴特火車站</h1> <h1> 拉巴特新區的一小角,如同建設中的發展中國家,很多正在建設中的建筑工地,無序的高樓上滿是鍋蓋。</h1> <h1> 我們住的酒店是當地四星級酒店,這個酒店有兩個奇葩之處:你要想乘電梯下樓只有先上到頂樓才能下行??????,中間是不停的哦。而房間的空調怎么調也沒有,修理工來后直接把空調旋扭轉到30度就工作了??????</h1><h1> 自助晚餐的煎餅被我們成功改造成了煎餅果子??????</h1> <h1> 屋頂上看拉巴特的日落</h1> <h1>皇宮城墻</h1> <h1>皇宮</h1><h1> 在摩洛哥的主要城市,國王都擁有行宮,但只有在首都拉巴特建于1864年的行宮被稱作皇宮(The Royal Palace)。但有趣的是,國王本人卻從來沒有在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宮居住過。當年的鐵血國王哈桑二世為了避免遭到暗殺,時常變換住所,從不在皇宮內居住。如今摩洛哥政局穩定,但是新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卻迷戀自己當年的太子宮,依然沒有入住皇宮。</h1><h1> 缺少國王的皇宮并不影響它的高大恢宏和富麗堂皇。國家性大型活動國王都在皇宮舉行。</h1> <h1> 皇宮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建筑,如果門口的兩個噴水池在噴水就預示著國王在皇宮內。</h1><h1> 我們沒有遇見國王</h1> <h1> 游客只能在鐵鏈圍起來范圍</h1> <h1> 快樂的14人小分隊</h1> <h1> 華麗而壯觀的皇宮大門門口,身穿各色軍服的軍人站崗,幾乎將大門堵死。這是因為摩洛哥國王為了防止政變,要求各支武裝力量都要有人負責皇宮警衛,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因此這里就成了摩洛哥各種兵種軍服的時裝展示會。</h1> <h1> 皇宮院子里的麥克蘇爾清真寺具有典型的北非建筑風格,專供皇室做禮拜,非常精美。</h1> <h1> 路的盡頭是皇宮外城的拱門</h1> <h1>烏達雅堡</h1><h1> 烏達雅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東,布雷格雷格河入海處,瀕臨大西洋,是一組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紀柏柏爾王朝,后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國人占領。</h1><h1> 現存烏達雅堡對外開放區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內花園,為伊斯梅爾國王于17世紀所建,小巧玲瓏,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達魯西亞園林建筑的典型風格;二是博物館,分兩個展室,一是展出歷代珠寶樂器,另一個展出歷代民族服裝,包括柏柏爾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猶太人服飾以及古代紅銅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臺,為古時空中市場遺跡。站在平臺上可俯視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薩累市全景。</h1><h1> 我們匆匆穿過柏柏爾民居和街道來到高空平臺。沒有參觀伊斯梅爾花園,也沒有看博物館??????</h1> <h1> 烏達亞堡堅固的城墻</h1> <h1> 古樸厚重的紅色城門</h1> <h1> 如今城門已經不常打開,游客都是從旁邊的一道拱門進入。這道拱門特別富有伊斯蘭風格,拱門套拱門,一眼望不到盡頭。</h1> <h1> 走進烏達雅堡的一瞬間,讓人誤以為穿越到了地中海邊上的藍白小鎮,小漁村的房屋??外墻一律是上白下藍,裝飾著精美的伊斯蘭風格花紋。面臨滾滾大西洋,左臨拉巴特母親河布里格里河,這座嵌在海岬角上的城堡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h1> <h1> 此時有一位身穿紅色吉拉巴摩洛哥美女搖曳身影就完美了</h1> <h1> 藍白相間的街道間,點綴著各式古老、現代、充滿情趣的小門。不知道門里有著怎樣的故事……</h1> <h1> 我們進入小漁村的門是不通車的,不知道這些私家車是從哪個門進來的</h1> <h1> 這是一個生活中的小鎮</h1> <h1> 走到小漁村的盡頭,穿過這道" 幸運之門 "Dar Barak就來到一個大型平臺。站在伸出布里格里河灘的碉堡上,可以俯視布里格里河出海口和大西洋,河那岸的穆斯林墓地和清真寺???宣禮塔也歷歷在目</h1><h1> 據攻略介紹平臺上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咖啡館,要上一杯摩洛哥薄荷茶??,面對大西洋,感受著海風拂面,憑闌風景那將是十分愜意的事。可環視四周沒有找這家出現在很多旅游攻略上的咖啡館??</h1> <h1> 布里格里河的入海口幾條壩堤將洶涌澎湃的大西洋泄力,成為平和的海灘。并不是周末的日子,沙灘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游泳愛好者。</h1> <h1> 布滿雨跡斑斑的古老城墻對于我們這些昆明人來說很是震撼,而對于來自古跡遍地的西安朋友就不算什么了??</h1> <h1> 布里格里河兩岸布滿了面向麥加方向的穆斯林墓地</h1> <h1>哈桑塔(La Tour Hassan)</h1><h1> 偉大的埃爾曼蘇丹在12世紀讓摩洛哥國力鼎盛無比,在拉巴特的南邊動工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據說這座清真寺占地25000平方米,19個大殿,480根柱子和支撐物組成,宣禮塔將高達80米。這將可以容納數萬名穆斯林士兵同時祈禱,甚至埃爾曼蘇丹可以騎馬穿行其間。建成后不但將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也無愧是世界第一宏大的清真寺。可惜的是自從這位蘇丹1199年去世后,這座清真寺就此停工。1755年一場里斯本大地震使得" 寺院的組成部分 "徹底毀于一旦,而這座未完工的44米高哈桑塔卻紋絲不動,屹立在一片高矮不一的312根殘柱之中。</h1><h1> 44米高的哈桑塔,塔體四面寬16.2米,均為玫瑰色石塊砌成,簡潔的立體交織圖案依然令人折服。</h1><h1> 事先的攻略說每當夜幕降臨時,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和哈桑塔被射燈照得玲瓏剔透,連同廣場上一根根斷柱組成十分安謐而令人遐想的景致。可惜我們沒有機會感受了。</h1> <h1> 兩百年后,就是在這座哈桑塔上,穆罕默德五世國王宣布摩洛哥共和國獨立,殘破但堅固的哈桑塔見證了這個古老國家的再生。古老的遺跡也因此成為這個現代民族獨立和自由的紀念碑。</h1> <h1>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哈桑塔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h1> <h1> 保存完好的未完工哈桑塔占地單邊長16.2米,高44米。四面是玫瑰色石塊,雕刻圖案各異,具有濃厚的摩洛哥傳統藝術特色。整個建筑群莊嚴雄偉,風格典雅,體現了阿拉伯穆斯林優美的建筑工藝和摩特有的建筑風格和裝飾藝術。</h1> <h1> 不好意思哦??,為了小帥哥,我又要得瑟這個姿勢的留念:</h1><h1> " 戴著寶貝周游世界 "</h1> <h1> 位于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遺址對面的是現代摩洛哥國父穆罕默德五世陵墓,這位給予摩洛哥人民獨立的蘇丹君主日夜守護著摩洛哥的精神象征___哈桑塔。</h1><h1> 建于1962年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1971年竣工。墓室內兩側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并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墓右側建有清真寺和講經臺。</h1> <h1> 陵墓群是由一位越南籍建筑師設計,建筑通體由白色大理石建造,上方為一個金字塔型覆以體現" 伊斯蘭綠 "的綠色琉璃瓦屋頂。四周廊門是連續的拱形:雙圓心拱、四圓心拱、馬蹄形、火焰形、扇貝形。拱面上布滿復雜交織、精細繁復嵌入阿拉伯文箴言的折疊馬蹄鐵狀花紋。細觀建筑群無處不體現著匠心和奢華,無處不體現出濃烈的阿拉伯風情。</h1><h3><br></h3> <h1> 穆罕默德五世的石棺位于天井之中,被拋光的深色花崗巖使得石棺仿佛漂浮在綠色的水面上。有兩座較小的石棺被安放在兩個角上,左邊是國王的愛子阿卜杜拉王子,右邊是國王的另一個逝于1999年7月的愛子哈桑二世國王。</h1> <h1> 如同給墓室大廳加上皇冠的是那12面的圓形屋頂,由桃花心木精心雕刻而成,上面包有金葉并飾以大片的彩色玻璃。</h1> <h1> 身著寬大阿拉伯大斗篷、手持鑲銀和象牙閱兵步槍的皇家衛隊士兵日夜守護著國父靈柩和哈桑塔。</h1> <h1> 我們有人以為是模型,正想摸摸試試,結果看見帥哥的一個制止的眼神?? 額那個神啊,是真人秀哦????</h1> <h1>陵墓的管理人員</h1> <h1>國父博物館</h1> <h1>清真寺</h1> <h1>修復后的小凈池</h1> <h1>殘破的圍墻與哈桑塔相得益彰</h1> <h1>哈桑塔門前的騎馬衛兵???♀?</h1> <h1>美女與殘墻,呵呵????</h1> <h1> 在摩洛哥的旅途中除了驚艷的風景之外,第二樣令人格外注目的是摩洛哥傳統民族服飾吉拉巴" Djellaba" ,是一種尖角形帽連身長袍。</h1><h1> 女性平時不帶帽子,而是用圍巾與Djellaba顏色搭配的圍巾作為頭飾,帽子尖端則以可愛的絨球裝飾。</h1> <h1> 很多摩洛哥婦女選擇這種綠或是藍色,有點像蘋果綠但多了10﹪的黃,很是耐看。</h1> <h1> 吉拉巴還可保護人們遠離太陽傷害,也防御沙漠大風將風沙吹到人的臉上;在寒冷天氣下它防止熱量通過頭部流失。</h1> <h1> 男人則時常將帽子作為防雨、防曬的利器,整體形狀特別像巫師袍,看起來有些滑稽。</h1> <h1> 腳上的鞋子是平底拖鞋,鞋頭微微翹起,有布質也有皮質的</h1> <h1> 明天就要繞道卡薩布蘭卡結束摩洛哥之旅( 2017年8月8號___8月14號 ),飛向另一個向往的國家。盡管只在摩洛哥西北角上逗了一個小小的圓圈??,但已經粗略這個充滿伊斯蘭文化的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被她的古跡美景、美食、風土人情深深打動。再見摩洛哥,也許不遠的那天我們將相會在紅色馬拉喀什,相會在西撒哈拉,相會在牽牛花城,相會在你各個城市的麥地那老城中........</h1><h1> 下一站:突尼斯</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综艺|
恭城|
广南县|
大悟县|
维西|
新泰市|
琼中|
横峰县|
台湾省|
阆中市|
右玉县|
竹溪县|
大关县|
万全县|
阜南县|
广饶县|
东兰县|
康乐县|
唐海县|
河津市|
德清县|
正阳县|
开江县|
黄龙县|
孝义市|
晋中市|
关岭|
栾城县|
奈曼旗|
友谊县|
焉耆|
曲水县|
绥德县|
那坡县|
浦北县|
连平县|
大埔县|
商洛市|
东城区|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