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皖南水一方的山坳中,靜立著一位時光美人,在歲月的沉淀下,她的一顰一笑盡顯優雅,也歷盡滄桑。她的名字叫“徽州”。山中有雙人,水中有人文,是為“徽”。初到徽州,你一定會有蒙圈的感覺,如畫、如幻、如穿越……!沒到過徽州的人,在夢里應該見過。身在徽州的人,醒來就是仙境。山深卻不偏遠,不慌不忙,生出千樹萬花;水看似悠閑,回眸已流深萬里,清越而纏綿。這好像是一個永遠醒不來的地方,煙霧重重,鳥語花香。任你堅不可摧,終是抵不過這如煙似夢的裊裊一擊!</h3> <h3>屯溪老街位于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城區,南臨新安江,北依華山,由宋元年間"八家棧"逐步發展形成。老街東起"照壁"西至鎮海橋,全長1273米,其中核心區長832米,寬5-8米,包括一條直街、三條橫街和十八條小巷,總面積0.213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000余戶、6500多人。<br></h3> <h3>1986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1995年3月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008年9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9年6月,屯溪老街以其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與北京國子監街、山西平遙古城南大街等10條街道共同躋身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h3> <h3>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橫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匯流之處,所以又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風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現有一類保護建筑5棟、二類保護建筑43棟、三類保護建筑65棟、四類五類保護建筑131棟,整個街巷呈魚骨架型分布。</h3><h3><br></h3> <h3>老街有老字號店鋪數十家,其中"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開設的中藥店,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現存歷史最為久遠的是144號"石翼農"藥店,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千年商貿重鎮屯溪老街始建于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并隨著徽商的興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h3> <h3>徽商興于宋,盛于明。為了在率水、橫江和新安江聚匯的三江口屯居商賈之貨,方便土特產和食鹽等貨物的航運中轉,婺源、歙縣商人在屯溪老大橋東頭附近建立了8幢棧房,即"八家棧"。</h3> <h3>元末明初,屯溪商人程維宗在"八家棧"的基礎上再建造店鋪47間,還在店鋪之間建亭閣,供來往行人休息,從此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屯溪街市,并逐漸發展成古徽州的商貿集散中心,曾被一度冠以"小上海"美稱及"小小休寧縣、大大屯溪街"之譽。 </h3> <h3>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相望;街寬5至8米,路面全用赭紅色石板鋪筑;兩旁店面全為磚木結構,多為單開間,一般兩層,少數三層;房屋結構為前店后坊、前店后倉、前店后居,各幢之間均有馬頭墻相隔;內部格局有二進二廂或三進三廂。老街這種連綿不斷、錯落有致和入內深邃,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風格的淡雅古樸和群體美,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h3> <h3>2001年5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在屯溪老街先后參觀了硯雕世家、三百硯齋等店鋪及萬粹樓民間文物博物館后,諄諄勉勵說:“如此燦爛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傳下去,讓它永遠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屯溪老街將按照 "文化展示、商貿流通、休閑娛樂、旅游接待、特色小吃"五個方面的功能定位, 重點抓好老街整治、小巷開發、濱江改造和外圍配套,把屯溪老街打造成一流品質的歷史文化街區。</h3> <h3>民國十八年老街遇上一把火,焚燒了不少店鋪,但屯溪人有精神,他們清廢墟、建街市,依舊叫老街。到抗戰時,為躲戰亂,蘇浙滬杭蕪商人紛紛遷此,這時再度繁榮,加上官僚、政客、文人雅士好靜鶩遠而來,一時間富川味、清滬茶、燈紅酒綠,一度有十里洋場的“小上海”之稱。</h3> <h3>建國后,老街雖被冷落一段時間,但其風貌未減。1978年電影《小花》在全國公映,上了鏡頭的老街以其獨特清新的風格傾倒了億萬觀眾,老街從此再度走紅了,加上80年代興起了旅游熱,名岳黃山的帶動,屯溪老街風姿越來越綽約無比了。</h3> <h3>冒雨前往老街,一步入街頭,映入眼簾的便是絲雨飄灑的一色徽派建筑,牌坊壁照,典雅鮮亮。走進門面到處是一派繁華景象,不但滿街彌漫著現代生活的氣息。語言相異的人群像山澗泉水一樣融入這天上人間的都市,三三兩兩的金發碧眼、黑膚白牙游客不時和店主比劃著互相禮貌地招呼著,或好奇兮兮,笑容可椈,或伸出大拇指贊不絕口。</h3> <h3>我站在老街的盡頭回望雨霧朦朧的老街,不禁贊嘆:這小小一老街,長不過三四里,寬不過一二丈,如此繁華!不過是一條街,一邊依山,一邊臨水,居然斂資百萬千萬,難怪當地人在炫耀老街是活動的“清明上河圖”,是“宋城”、“東方的古羅馬”。面對這個汲天地之靈氣、取人間之精華的文化遺產,誰能不為之動情抒懷呢?</h3> <h3>遠看雄偉的黃山余脈跌宕起伏,近聽玉帶般的新安江潺潺流水,山水之間一條老街經歷著數百年的風雨。粉墻黛瓦,飛閣重檐,特產小吃,商鋪林立。酒肆茶樓,書畫墨莊,游人如織,生氣勃勃。褪色的店招,和諧的街巷,行人浮躁的腳步踏遍了老街的每一方青磚,深邃的眼神穿越過往的歷史,牽引著一幕幕精彩的瞬間。</h3> <h3>那一片片瓦,一堵堵墻,一座座樓閣,一塊塊慢雕細琢的歙硯,一支支工藝精湛的徽筆,處處都散發著江南古鎮的氣息,淋漓盡致地張揚著古老的徽文化,這就是屯溪老街。</h3> <h3>山之陽、水之陰,屯溪老街鑲嵌于山水之間,可謂風水寶地,更有流動的“清明上河圖”之美稱。秀美的山川夾帶著人文情懷的古老街道,鬧中有靜,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 “熱愛江南魚米鄉,屯溪古鎮更情長。小華山下桃花水,況有茶香與墨香。 ”這是老舍先生描寫老街的詩句。</h3><div> </div> <h3>整個一條老街不僅僅是林立的店鋪所散發的商業味道,在街道的中段還建有屯溪博物館、黃山書畫院,還有一些古玩收藏。古老的徽州商人們從來就沒有輕視文化學識,現今的徽州商人也秉持著先人們的優良傳統。在大力發展商業經濟的同時,也不忘弘揚繼承徽文化。博物館里陳設的每一個物件就是對屯溪古往今來的歷史見證,給老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書畫院里懸掛的每一幅精美書畫作品更加彰顯了徽州這片土地所賦予的藝術創作靈性以及特有的皖南山水素材。</h3><h3><br></h3><h3><br></h3><h3><br></h3><div><br></div> <h3>這里有文房四寶的歙硯、徽墨、徽筆,自然免不了翰墨丹青,古老的書畫藝術也為老街帶來了濃厚的藝術氣息。難怪有“屯溪留得長街在,不換巴黎十座城”這樣的佳句。只要來到屯溪老街的文人學者或是藝術家們都能找到內心所想要的靈感,這些文藝家們所創作出的文藝作品提升了老街的品位,更是老街一種恒久的精神財富。這里的生活含有藝術性,這里的生活就是如歌如詩,就是一幅田園山水畫。</h3><div><br></div> <h3>安徽名山多,老街也多。到了黃山屯溪,必定要去看看屯溪老街。屯溪是黃山的南大門,老街更是屯溪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屯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秀麗。是一座古樸幽雅近似山莊的古鎮。用新奇的眼光欣賞著老街的獨特風情,領略著十五世紀中國街市的遺風余韻。</h3> <h3>我們徜徉在繁華的老街,像進入一條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長廊。我感悟著徽州老街的過去、現在、預感著它更加美麗的未來……。忽然記起了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的詩句。誰言無夢,今晚我必是一簾幽夢,踏浪而行,沿著屯溪老街去追尋無數徽商尋夢的足跡!</h3> <h3>屯溪老街真不愧是安徽一大文化景點,它展現了古老的安徽文化的迷人風采。同時讓我了解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真的很自豪!</h3> <h3>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映照在老街刷滿徽漆的門窗上,那精美木雕藝術上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色澤更加光亮。落日的余暉播撒在層層的磚瓦之上,整條老街顯得更加古樸壯觀。</h3> <h3>漫步于橘色的燈光下,陣陣的江風拂面,清新的山水伴著純凈的空氣,踏在印滿無數游人足跡的青石板上,緩步而行,閑逛屯溪老街的夜市,仿佛人在畫中游!</h3> <h3>站在老街大橋頭,望著遠處游動著的點點漁火,無限的思緒帶你暢想徽州老街的過去,感知老街現在的繁華,也祝福著老街美好的未來。</h3> <h3>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今日的杭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外出的徽商返鄉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風格在家鄉大興土木,所以,老街被稱為“宋城”。</h3> <h3>屯溪老街,她是古山城繁榮興旺的見證,是喧囂城市的一帶幽靜,如果你心境悒郁時到老街走上一走,看看古樸的人文景觀,跟熱情的店鋪老板聊上幾句,一定會豁然開朗,物我兩忘!</h3> <h3>“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一首詩中的兩句。表達的是自己沒有去成徽州的遺憾與魂牽夢繞。徽州不僅以其云山霧海、怪石嶙峋、清秀明麗的黃山、齊云山、屯溪老街、黎陽in巷、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著每年數百萬海內外游客,更以其美麗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觀,傾倒了無數旅游者,使其流連忘返!</h3><div><br></div> <h3>現在的徽州地區,主要是以黃山市為代表的安徽東南地區。然而,古徽州的典型代表就是黃山市區的屯溪老街和黎陽水街(即現在的“黎陽in巷”)。在黎陽水街,那造型別致的徽派古民居、鱗次櫛比的古牌坊群,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老徽州文化輝煌的昨天!</h3> <h3>走在屯溪老街,軒昂的老宅帶著一種淡淡的惆悵。青磚黛瓦,白粉灰墻,刻滿歲月舊痕的大門里。會不會走出一個宋朝的姑娘?走在屯溪老街,如與智者對話?我郁郁地抱怨著塵世的匆忙,而他低眉淺笑,蒼勁的話語里是累積千年的滄桑!</h3> <h3>走在屯溪老街,青石板路,讓記憶拉長,駐足回望,天藍如海。熙攘的人潮里可有人和我一樣,充滿著迷惘。此刻,我到底身在何時何方?或許,我根本就是走在一個千年未醒的夢鄉?</h3> <h3>屯溪黎陽古鎮水街:俗語說,“明清屯溪,唐宋個黎陽”,位于黃山市中心城區西部的黎陽鎮,與屯溪老街隔江相望,屯溪老大橋(原名鎮海橋)作為他們之間的唯一通道橫跨其間,像一根扁擔,一頭擔著屯溪老街,另一頭擔著黎陽老街。</h3> <h3>站在老大橋上,看著靜靜流淌的新安江水,遙望著黎陽古鎮,似乎那頭是歷史,而這頭是現在。從這里經過的旅游團,帶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觀光介紹的言辭,讓人不由得從歷史的懷念中醒悟,頓時思緒萬千……</h3> <h3>黎陽in巷位于黃山市屯溪區三江交匯處,這里雖然與屯溪老街只有一橋之隔,卻極具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黎陽in巷是一個非常時尚并充滿懸念的名字,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從聽到名字就可以開始浮想聯翩的地方。</h3> <h3>在古鎮古村落日趨流行的今日,為何不直接稱呼黎陽老街,而卻稱之為黎陽in巷呢?原來,這里是在老街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由現今濱江酒吧休閑街區、特色美食街區及徽文化體驗街區(黎陽老街)共同聯合打造的一個地方,在黎陽in巷隨處可見古樸的徽派建筑與現代時尚建筑的完美融合。因此,此街區已不能與往日的老街相提并論了,黎陽in巷的成立也讓屯溪又增添了一處新的“時尚”地標。</h3><div><br></div> <h3>黎陽in巷的入口其實有很多個,而最醒目的那就要屬黎陽牌坊了,從牌坊走入,右邊是是徽文化體驗街區,也就是黎陽老街。在老街中有八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徽派民居,至今依然保持著古老的徽派建筑特征。</h3> <h3>在古代,黎陽是徽商,徽文化發源地,是徽州山水風光匯聚地。沿著黃山市母親河新安江,不僅縱貫出當時鼎盛繁華的”黃金通道“,更因著兩岸秀雅山水而贏得“唐詩之路”的美名。黎陽老街歷史悠久,素有”唐宋之黎陽,明清之屯溪“的美譽。可以說,這里曾是徽州人文、經濟中心地帶,珍藏著輝煌與精粹。</h3> <h3>在主干道的左側,不息的涓涓流水,恰到好處地把新舊街區分割開來。新街區內,除保留的一處舊宅院門頭遺址與新建筑進行對比,在游客目中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外,更多的,是現代的、時尚的中西合璧的元素,非常養眼。我們徜徉在黎陽in巷,既體會到了千年古鎮的厚重歷史,也感受到了現代都市的時代特征。</h3><div><br></div> <h3>老街中既充滿了古樸也蘊含著時尚,街邊的粉墻黛瓦、老宅大院、古橋、古路、古戲臺等,漫步在其中彷如穿梭進了時光的隧道中。在黎陽in巷里面保留著距今1800年歷史的黎陽老街,紅色燈籠照耀下的白墻黛瓦也充滿了古典的中國風。與白天這里的熱鬧喧囂相比,華燈初上之后的黎陽in巷充滿了安逸,漫步在徽文化體驗街區,可以讓人感受到古巷中的時尚氣息。</h3> <h3>在黎陽in巷之中,也有很多禮品店、茶社、酒吧、客棧......似乎每一個不同性格和愛好的人都會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歡的一處角落。在雨中,我漫步在幽靜的巷弄中,看雨滴滴落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倒影的光影,似乎這雨也在訴說著徽州的故事,過往的前世今生!</h3> <h3>黎陽鎮在唐宋時期就曾經輝煌熱鬧過,如今漫步在這里,后人們依稀可以感受到歲月在這里留下的斑駁痕跡。在黎陽碼頭,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江交匯的江面依稀可見,宛如一幅超大的水墨畫,燈火闌珊時分別有一番韻味。</h3> <h3>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鱗次櫛比的舊式木板門面房、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宅院,1800多歲的黎陽老街,積淀了徽商、徽文化的神韻和靈魂。透過窗欞,你可以看到徽派建筑院落最典型的“自由生長”模式:一進連著一進,一間挨著一間,它們的“生長”,象征著一個徽州家族的人丁興旺。在這片歷史底蘊豐厚的土地上,你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過去,也可以看到斑駁陸離的現在,而時間并沒有將他遺忘,一座新城緩緩向我們走來。</h3><h3><br></h3> <h3>古,是黎陽的文化積淀,是厚重的歷史,是徽文化一塊可觸摸的活化石。新,是黎陽的煥發重生,是時代的使命,更是在文化沿襲中一份不可替代的傳承與發展。</h3> <h3>開發者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讓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始蝶變,按照“體驗式旅游生活+悅居城市”的形式,沿著承襲黎陽老街千年歷史、保護性開發的思路,將來在黎陽老街,你將能更清晰地看到唐宋年間,在這里發生的故事;更生動地呈現出,黎陽老街與徽商、徽州的淵源。</h3><h3><br></h3> <h3>將來,行走在“黎陽In巷”,觸摸黎陽老街原始的肌理,看一看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手工藝活,聽一聽保留下來古宅后人對家族歷史的追憶,你會發掘出那一段有關黎陽、有關黎陽老街的久遠故事。</h3> <h3>游新安江山水畫廊,品徽文化韻味無窮:每有朋友到黃山(歙縣)來游玩,談及新安江山水畫廊,大都以為在浙江境內。殊不知,新安江的源頭黃山境內崇山峻嶺,無數山渠匯成涓涓之水流入新安江,其間山水作畫,漁船行歌,波光瀲滟。置身其中,宛如人間仙境,游人無不留連忘返!</h3> <h3>尤其是南源口循流而下至深渡港一段,波瀾不驚,山水、村落、徽文化的完美結合,堪稱經典。</h3><h3><br></h3> <h3>新安江兩岸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在這風和日麗的日子里,與天地萬物對話,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一路前行,驀然開闊。一葉小舟靜靜的守候在水邊,“野渡無人舟自橫”,它儼然在紅塵之外,回味曾經的輝煌。</h3> <h3>這時,水在山的趾部,親吻著山;山在水的懷里,撫摸著水,母子般相擁一起,不離不棄。水是綠的,山是清的,到處一片生機盎然;水是讓人敬畏的,山是讓人敬重的,它們相得益彰,如影相隨。</h3> <h3>江的對面,一幢幢的徽派民房連成一片,掩映在綠樹叢林中,倒映在水里,海市蜃樓般交相呼應,讓山水有了靈性。</h3><h3><br></h3> <h3>從遠處看,粉墻、黛瓦、馬頭墻,鱗次櫛比,依山傍水,融于山水之間。徽派建筑見證了徽商的發展史,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其后歷經三百余年的輝煌,成為中國商界的奇跡。</h3> <h3>當時正因為這漫漫江水,將徽州與經濟發達地區距離拉近,新安江直通杭州,水路交通極為方便,徽州一帶山貨土特產品極為豐富,有商品流通的物質基礎,徽州山多田少,“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民不得不處出謀生,徽州商人有“徽駱駝”之稱,吃苦耐勞,常常外出經商數年不歸,“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成了徽商真實的寫照!</h3><h3><br></h3> <h3>徽商將本地的竹、木、瓷土、生漆、茶葉、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徽州特產,通過水路行銷到全國各地,以后又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鹽商,巔峰時期出了“紅頂商人”胡雪巖等傳奇人物。</h3> <h3>眼下的這脈水,它源遠流長,承載徽州人太多的滄桑,使我不得不在此緬懷先輩,回味往事,慎終追遠。</h3> <h3>徽州府史上曾轄六郡,和現在的蘇州、揚州等統稱江南。蘇州園林的興盛發展,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痕跡,它們在建筑風格上獨具匠心,汲取了新安江水系的婉約,以意境見長,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注重“透、漏、瘦和山水景觀”的完美結合。徽商的鼎盛發達,帶來徽文化的滲透、傳承和發揚光大!</h3> <h3>“有一條新安江啊,碧藍藍真好看;有一個月亮島,漂浮在水上面……”迷人的景色,優美的旋律,動聽的音樂,唱的就是美麗的而又可愛的歙縣(黃山)——新安江。</h3> <h3>沿著蜿蜒的新安江,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江畔,迎著微微拂面的柔風,一路走來,新安江美麗而又神奇的面紗便緩緩為你展現。美麗新安江——在山水間。</h3><h3><br></h3> <h3>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我卻說“新安山水甲天下”。清澈見底的江水冬暖夏涼,升騰飛舞的。江霧彌漫空中,把新安江打扮的人間仙境一般,江畔各種花卉競相開放,白的,紅的,粉的,紫的……一叢叢,一束束,像給新安江系上了一條花圍巾。江對岸青山立林,一排排高大的樹木像一臺臺生產氧氣的機器,為新安江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氧氣。綠綠的山,清清的水,藍藍的天,五彩的花,青山印襯著綠水,綠水倒映著青山,怎一個“美”字了得!</h3> <h3>順著一江春水而下,走進江畔的大棚。布谷鳥美麗的歌喉,唱青了小草,唱開了野花,唱醒了大地,唱熟了草莓。像珍珠似的露珠映襯著的熟透的紅草莓一個個大的驚人,鮮紅欲滴的色澤讓人垂涎三尺,輕輕摘下一顆放入口中,細膩的口感,酸甜的果味余味不絕。美麗新安江——更在人間!</h3> <h3>太平湖風景區:地處黃山市黃山區西北部,介于黃山、九華山之間,是安徽省實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太平湖風景區先后獲得中國最美的地方、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熱點湖泊旅游勝地、安徽省文明旅游景區等稱號,太平湖鎮被評為中國環境優美鄉鎮和安徽省最佳旅游鄉鎮。</h3> <h3>太平湖是安徽最大的人工湖,也是自然生態維護最佳的綠色風景勝地。來自繁華都市的客人稱太平湖為“天然氧吧”,到此考察的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則稱太平湖是“地球上最純凈的綠色家園”。</h3> <h3>太平湖在解放初期還是一條流了五千年的大河,河的兩岸是山城古鎮,河的下游便是有名的青弋江。1957年,原蘇聯國家承諾援助中國修筑100個水利工程,修建陳村水庫便是其中之一。陳村水庫在太平縣(也就是現在的黃山區)與涇縣交界的地方,當時一同設計修建的還有浙江的新安江水庫。如今新安江水庫成了千島湖,陳村水庫改名成太平湖。</h3> <h3>太平湖在1970年建成并開始蓄水,在此之前,搬遷了兩座縣城,一座是原太平縣城,一座是石臺縣城,原來河流兩岸的居民都搬遷移民到別處去了,古老的集鎮被淹沒水底,成了湖底老街。就這樣,流淌了幾千年的河流轉變成現在年輕秀麗的太平湖了。</h3> <h3>太平湖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于黃山北麓、九華山東南,是鑲嵌在黃山與九華山之間的一顆明珠,黃山的仙水和九華山的佛水,匯成了太平湖的圣水。太平湖水域面積為88.6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17倍,最寬處有6公里,最深處有70米,平均水深40米,屬國家一級水質。</h3> <h3>著名詩人朔望曾這樣贊美過:“天池無此親切,太湖無此幽深,三峽無此青翠,漓江無此煙云,富春無此高寒,西子無此胸襟,乾隆無此眼福,江南無此水程。”太平湖除了保持著原有的灌溉、發電、水產養殖等功能外,近年來在旅游業上發展很快,確立了“兩山一湖、綠色之旅”的線路和品牌,很受海內外喜山樂水游客的青睞。</h3> <h3>當地政府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著力保護太平湖的生態資源,1992年,太平湖景區內的森林資源被列入國家森林公園的范疇,1996年,又被國家環保局列為全國唯一的旅游型生態示范試點。2001年,又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首批全國重點水利風景區。目前,太平湖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野生動物300多種,植物800多種。</h3> <h3>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北上的鏡頭就是在這片水域拍攝的。這里還曾舉辦多次國際性的體育賽事。如世界華裔華僑龍舟賽、中日摩托艇對抗賽。陵陽山對面的摩托艇學校是全國唯一的一所摩托艇學校。26屆奧運會皮劃艇雙人劃冠軍,賽前就在此進行高住低訓式特殊訓練。自從1996年11月26日,太平湖大橋建成通車后,太平湖的輪渡也就光榮退役了。太平湖大橋是獨塔單索斜拉橋,全長380米,共有四個車道,在同類橋型中居亞洲第一。太平湖大橋的建成,大大縮短了黃山至合肥的距離,也為太平湖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h3> <h3>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有云“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徐霞客也曾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徽州的山水,徽州的文化,徽州的精神,永遠是安徽人的驕傲!</h3> <h3>主題歌:《我來為你唱徽州》 演唱:韓再芬(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歌詞:朱子的書院江灣的樟,龍川村的風水媲上莊,宏村的南湖西遞的巷,登封橋的臺級齊云山,齊云山。許國的牌坊漁梁的壩,下汶溪的山頭塔成雙,屯溪的老街夜泊的船,萬安鎮的水埠有羅盤,月潭的老屋率水的浪,放排佬的篝火照兩岸,祁門的紅茶徽墨的香,海陽城的茶市商賈旺,商賈旺。鮑家的花園巖寺的場,古城巖的石橋通水南,寶綸閣這祠堂來頭大,棠樾的暮色把牌坊染,新安的綠水映黃山,朱夫子的家訓代代傳。徽州府的鼓聲幾百年響,巨商大儒落葉歸根忙!落葉歸根忙……!</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松潘县|
屏南县|
五原县|
石首市|
奎屯市|
会东县|
巴青县|
墨竹工卡县|
临安市|
古交市|
中超|
玛纳斯县|
岫岩|
定襄县|
隆尧县|
屏边|
台东市|
耿马|
阳山县|
太康县|
光泽县|
抚顺市|
全州县|
安阳市|
乌拉特前旗|
金门县|
崇明县|
固原市|
新田县|
全椒县|
苗栗县|
商城县|
平陆县|
眉山市|
常山县|
镇原县|
新乡县|
改则县|
高邮市|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