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飛躍萬里到埃及,解密千年神廟

且行且悟

<h3><font color="#808080">  神廟是古埃及諸神崇拜的圣居,隨著美尼斯統一埃及全境,法老開始推行各自出身地的神,使其稱為主神,由全埃及共同崇拜。在古王國時期主神是鷹神荷魯斯,后來改為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則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在國家統一崇拜主神的同時,各個地方仍然崇拜原來地方的神。由于古埃及人極重視宗教信仰,所以他們建造巨大的神廟來崇拜天神。此次埃及之行主要參觀了三個神廟,分別是埃德夫神廟、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埃德夫神廟<br>(Temple of Edfu)</font></b></h1> <h3>位于阿斯旺的埃德夫神廟(Temple of Edfu)也叫荷魯斯神廟(Temple of Horus), 里面供奉著鷹頭人身的天空之神荷魯斯,規模僅次于埃及最大卡爾納克(Karnak)神廟,最后由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或譯克婁巴特拉)七世的父親建造完成,距今2200多年。</h3> <h3>神廟左右兩側分別有臺階,與鷹的動作有關,一側旋轉的樓梯,代表盤旋向上;另一側是直線,代表向下俯沖。</h3><h3></h3> <h3>神廟公元前237年開始興建(當時在位者為托勒密三世),直至公元前57年完成(當時的統治者為托勒密十二世),后經羅馬帝國狄奧多西一世于公元391年頒令嚴禁偶像崇拜后,這座作為宗教遺址的神廟就一直被棄置。</h3> <h3>這座神廟完成的時候,在當時地中海對岸,羅馬還處在三巨頭時代,即凱撒、龐貝、克拉蘇。</h3><h3></h3> <h3>托勒密十三世和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兄妹(同父異母)結婚,他們殺了龐貝獻給了凱撒。后來埃及艷后又殺了自己的弟弟托勒密十四世,依附于羅馬獨掌埃及,并和凱撒之后的安東尼生了兩個孩子。當羅馬的后三巨頭時代(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塵埃落定之時,埃及艷后自殺,托勒密時代結束。公元前27年,羅馬人開始統治埃及。</h3><h3></h3> <h3>荷魯斯(Horus),是王權的象征,法老的守護神。他是太陽神奧西里斯(Osiris)與保護女神伊西斯(Isis)的兒子,是分管愛情和歡樂的哈特爾女神的丈夫。</h3><h3></h3> <h3>其36米高的巨大塔門很是讓人震撼,尤其是塔門上展示托勒密十二世拖著敵人頭發預備在荷魯斯面前打碎他們頭骨的壁畫,逼真動人。塔門兩邊上部浮雕站立的是獻祭的法老,坐著的是鷹神荷魯斯、女神哈特爾等諸神。中部兩邊各有一只獵鷹,門楣正中是象征太陽的符號,四個凹槽是用來插旗的。</h3> <h3>傳說荷魯斯的左眼代表太陽,右眼代表月亮。在和叔叔賽特的一次戰斗中,左眼被賽特奪走了。不過后來在月亮神孔蘇的幫助下,荷魯斯打敗了賽特,奪回了左眼,并把它獻給了父親奧里西斯,用以保護奧里西斯在黑暗的冥界不受傷害。荷魯斯之眼成為古埃及人最常用的護身符,它擁有非凡的魔力,可以辨別善惡,捍衛健康和幸福。</h3> <h3>塔門前是兩尊鷹形荷魯斯的花崗巖雕像,有兩米高,線條很優美。左側神鷹雕像的腿部還有托勒密法老自己的雕像,象征著自己得到神鷹的保護。右側神鷹戴著上下埃及的皇冠,很是威風。</h3> <h3>每年的3月,荷魯斯神廟都會進行一個盛大的儀式,迎接遠道而來的哈特爾女神,哈特爾神廟的祭司用帆船運載哈特爾的雕像到埃德福,讓他們夫妻相聚,共享天倫。</h3><h3></h3> <h3>從塔門進去看到的是幾乎完整無缺外柱廳,壁畫上可看到托勒密九世對荷魯斯敬拜的畫面。</h3> <h3>多個世紀以來,埃德夫神廟一直埋在12米的沙土以及由尼羅河沉淀的淤泥下。1798年當法國遠征隊到來,神廟塔門的頂部才得以被發現。到了1860年,才開始發掘神廟的工作。</h3><h3></h3> <h3>內柱廳入口左邊這尊老鷹被稱為“埃及最美的老鷹神”。</h3> <h3>其頭頂王冠,人氣頗旺,總是圍著很多人合影,相比之下,右邊的那只就顯得有些落寞,矮人一截。</h3> <h3>從外墻、前庭到內柱廳,甚至最里面的神龕,結構依然非常完整,屋頂也都還在。為了防止小鳥在此駐巢,所以整個內柱廳都用紗網罩住。</h3><h3></h3> <h3>室內的光線很昏暗,許多壁畫都看不清楚,倒是那些圓柱的頂端頗有些風光。</h3> <h3>跟埃及其他地方的神廟一樣,由于基督教是當時埃及最具勢力的宗教,因此神廟上很多銘刻都被抹去。被薰黑的天花板,據說是由于縱火造成的,目的也是要摧毀古埃及多神教的信仰。<br></h3><h3></h3> <h3>內柱廳內刻有托勒密王朝時期舉行宗教儀式的場面,廳內還有不少用來儲存祭品的儲物室,而圍繞著圣殿的十間圣所則是屬于其他神祇的。</h3><h3></h3> <h3>圣殿外廳是用作擺放供品的地方,而圣殿核心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精美圣龕,本來是擺放了荷魯斯的黃金雕像的,但是雕像早已不知所蹤。還有就是荷魯斯圣船的復制品,真品現陳列在法國盧浮宮,是荷魯斯護駕死去的法老穿過陰界轉世時乘坐的。<br></h3> <h3>圣所內環境非常的幽暗,充滿神秘氣氛。</h3><h3></h3> <h3>神殿最后方的墻壁為“勝利走廊”,雕刻了荷魯斯和其殺父仇人賽特的戰斗,整面墻精美宏達。</h3><h3></h3> <h3>神廟內墻上雕刻的象形文字及圖騰是在埃及見到的最多的,石頭圖書館真是名不虛傳,仿佛穿越回了幾千年前。</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卡爾納克神廟<br>(Temple of Karnak)</font></b></h1> <h3>位于尼羅河東岸盧克索城市中心的卡爾納克神廟是古埃及祭奉太陽神“阿蒙”的崇拜中心,是古埃及規模最大的神廟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底比斯最古老的神廟,凝聚了古埃及建筑藝術的精華。</h3> <h3>神廟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中王國時期的第十二王朝,其后先后有五十多位法老參與建造,比較著名的有圖特蒙斯一世、阿蒙霍特普三世、塞提一世、哈特謝普蘇特女法王、拉美西斯二世,前后持續了近2000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衰神廟歷經毀建,布局結構十分復雜,置身其間恍若迷宮。</h3><h3></h3> <h3>神廟損毀嚴重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廢墟,隔著圣湖站在神廟斷壁殘垣面前,面對這些古老而鮮活的歷史碎片依然令人恍然入神,心存激動!</h3> <h3>在通往卡爾納克神廟第一座塔門的神道兩旁,有兩排獅身公羊頭的雕像。據說,歷史上這條由羊首獅身像護衛的神道,一直通往 3公里外的盧克索神廟。塔門高43米,厚15米,長113米,塔門入口處墻面的浮雕已蕩然無存。</h3><h3></h3> <h3>獅身公羊像是太陽神"阿蒙"的化身之一,每座獅身公羊像下都站立著一個小法老像,以接受神的庇佑。</h3> <h3>入塔門后是第一中庭,兩側有兩排石柱,石柱前各有一排殘存的羊面獅身像。庭院的左手是塞提二世的祠堂,供奉著阿蒙、穆特與孔蘇;右手是拉美西斯三世的小神廟,門前立有兩尊神像。</h3> <h3>拉美西斯三世的小神廟庭院。</h3><h3></h3> <h3>小神廟東南方向為舍桑克一世道路與庭院。</h3><h3></h3> <h3>第一中庭院中間原有10根高21米塔哈魯王石柱,現在僅存一根完整,其余的毀于地震。</h3><h3></h3> <h3>石柱的后面有尊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是卡爾納克神廟的重要標志,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一手拿彎鉤,一手拿連枷,標準的法老姿勢,十分宏偉壯觀。</h3><h3></h3> <h3>在他兩腿之間的是他心愛的王妃納菲爾塔莉。雖然位置和大小和他本身神像相差較大,但是在古法老歷史上能做到將自己愛妻和自己放在一起的也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一人,可見其愛情偉大。</h3> <h3>第二塔門。</h3> <h3>第二塔門入口殘留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神秘符號的石墻。在整個神廟里可以看到很多象這樣的壁畫、雕像、柱子都是用泥土和石塊將支離破碎的古跡重新復位、粘合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卡爾納克神廟從開始建造至今已有4000多年,建造完畢至今也有2000多年。由于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神廟曾經是面目全非,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和多少考古人員的心血才將目前的卡爾納克神廟展現在世人面前。</h3><h3></h3> <h3>第二塔門的門樓后是建造者法老荷倫布的雕像。</h3><h3></h3> <h3>再往里走就是著名的大柱廳。大柱廳占地約5000多平方米,廳內豎立著134根石柱,分16行排列,中央過道兩排12根石柱特別粗大,每根高達21米,直徑3.57米,要六個人才能合抱。</h3> <h3>柱頭為開放的紙莎草花,據說能同時站上去100余人,上面承托著長9.21米,重達65噸的大梁。</h3><h3></h3> <h3>其他石柱的直徑為2.74米,高12.8米。</h3> <h3>整座大廳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創造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置身其中,仿佛進入參天大樹的森林,神密而幽深。</h3><h3></h3> <h3>神殿石柱和橫梁上的彩畫,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依然色彩鮮艷,石柱上柱頂殘留的象形文字可以想像出卡納克神廟4000年前的風采。</h3><h3></h3> <h3>相信很多人對此不會感到陌生,美國大片《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企圖殺害女富翁的石頭,就是從這些柱子上推下來的。另外《木乃伊》、《木乃伊歸來》也有場景取自此廟。</h3> <h3>大柱廳有如一本讀不完的歷史書,巨柱上,石墻上刻滿了優美豐富的浮雕圖案和象形文字。表現宗教內容,戰爭的慘烈,田園生活的幸福,對國王的歌功頌德,神靈與法老的親密……告訴你遙遠而輝煌的過去。難怪有人說大柱廳不是用來觀賞的,而是用來閱讀的!<br></h3> <h3>走到大柱廳的盡頭,穿過第三塔樓,便進入了神廟的中部庭院。實際上,這里才應該是整座神廟的核心部分,是神廟中最神秘的地方,全埃及最高貴最神圣的太陽神阿蒙.拉居住的地方。</h3><h3></h3> <h3>但這里卻是遭破壞最嚴重的地方,眼前的一切,除了能夠看得出極小極小的局部的殘存結構,整個中部庭院的主體結構已經完全分辨不出來了。當然一切又都是如此合乎邏輯,太陽神從拉,到拉和阿蒙的結合,再到阿吞;從底比斯地方主神,到全埃及的主神,再到妖魔鬼怪,每一次變化的背后都是一次巨烈的社會變革,都伴隨著人世間鮮血與生命的社會沖突,搗毀對方精神支柱的附著物顯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斗爭手段,那么太陽神居住的地方被反復摧毀反復重建就是十分順理成章的事了。</h3> <h3>這些神殿、神像、巨柱歷經千年風霜,遭受天災人禍而殘破不堪。神像大部分只剩下半身,當初歐洲人發現卡納克神廟的時候,對卡納克神廟采取的政策是能拆的拆,能拿走的拿走……上半身不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是在盧浮宮,剩下的在開羅博物館。</h3> <h3>歷代法老都在阿蒙神的信仰地建造神廟和方尖碑、神像等,供奉阿蒙神,最終形成了現今留存下來的極大建筑群。在這片殘垣斷壁間有兩座高聳的方尖碑特別顯眼。<br></h3> <h3>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的紀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右邊這座較近是圖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原來有一對。公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將其中一座運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現在仍然保存完好。</h3> <h3>眼前的這座方尖碑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高29米,重320噸,是當時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現在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埃及方尖碑最早出現于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的第四王朝,新王國時期開始流行,多成雙立于神廟的庭院、王宮大門的兩側,碑上刻有象形文字和圖案。據說目前埃及國內僅存5座方尖碑,而流落國外的多達16座(意大利12座,法國、英國、美國、土耳其各一座),其中佐凡尼廣場上的方尖碑高達32米,為世界上最高的方尖碑。 </h3> <h3>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方尖碑原有二座,而另一座已然倒塌,下半部留在原地,上半部則被遺棄在神廟旁邊的圣湖邊。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開創古埃及新王國時期一代盛世的圖特摩斯一世法老的女兒。女王自幼志向遠大,秉性剛強,立志要當全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在輔佐丈夫圖特莫斯二世法老執政期間,即熱衷朝政,覬覦國家統治權力。當二世去世以后,迫于女子不能當法老的世俗壓力,女王不得不扶植自己的庶子、年僅9歲的圖特莫斯三世當了法老。無奈三世也是一代英主,當年事稍長,便不甘傀儡,蠢蠢欲動。女王于心不甘,于是廢黜三世并把他趕到卡爾納克神廟里來當了一名普通祭司,自己這才加冕登極。22年后,被女王貶到神廟里當祭司的圖特莫斯三世依賴祭司集團的勢力,重新奪回了王位。三世痛恨女王廢黜自己,在全國范圍內對女王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凡是有女王名字和雕像的地方統統抹掉,凡是女王建造的建筑統統毀掉。但圖特莫斯三世沒有推倒女王在卡納克神廟里建造的這兩座方尖碑,而是砌起高墻把它們遮擋了起來。結果是高墻的遮擋反而更好地保護了女王的方尖碑,在頂端處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當時高墻遮擋的印記。</h3> <h3>沿著神廟的中軸線可以直達神殿和圣壇,在古埃及,那是只有法老和祭司才能進去的神圣之地,神殿圣壇猶在,圣壇上的神像早已不知去向。<br></h3> <h3>這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神殿內卡爾納克神廟內數以千計的浮雕當中公認最為精美的部分,上面有太陽神阿蒙.拉的彩繪浮雕像。</h3> <h3>被遺棄在圣湖邊上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方尖碑,無言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充滿愛恨情仇的歷史,但也讓人有機會近距離的觀賞。方尖碑打磨的非常光滑,上面的象形文字雕刻得非常精美,雕刻著阿蒙神和女王的圖案。方尖碑的尖端鑲有金、銅等金屬,象征著太陽,光芒四射。碑上一般都雕有銘文,記錄著法老的豐功偉績,以此使法老名垂青史、萬古流長。</h3> <h3>在不遠處有一個圣甲蟲的石雕,不少游客圍著圣甲蟲石雕繞圈,據說轉上7圈可以心想事成。在古埃及,屎殼郎是吉祥物,被奉為神明赫普里(Khepri),認為是它每天創造太陽,并推著太陽升起。在很多神廟和法老墓穴的壁畫上都能看到法老祭祀人身圣甲蟲頭的赫普里神。</h3> <h3></h3><h3></h3><h3>在方尖碑的周圍和不遠處,還有一些小型神廟,不過已經殘缺不全,亂石遍地。</h3> <h3>由于年代久遠,大部分建筑已經倒塌,然而透過那殘缺不全的建筑,依然能感受到卡爾納克神廟當年的浩大、宏偉和震撼。</h3><h3></h3> <h3>墻柱上無處不有繪畫,雖已斑駁,但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精美動人。</h3> <h3>這兩根孤獨立柱雖不算高大,但仿佛仍然能觸摸到遺留千年的歷史痕跡,令人浮想,不忍離去......</h3><h3></h3> <h3>在向南中軸線上的第七塔門兩旁各有一對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保存的較為完好 。</h3><h3></h3> <h3>一為站立狀,一為行走狀。具說站立狀代表已死去法老的動作,雙手下垂、左腳向前行走狀代表法老生前雕刻的。</h3> <h3>這幾根略顯單薄,但十分優美紙莎草捆扎狀石柱,仍能體現出其當年的氣勢恢弘。</h3><h3></h3> <h3>卡爾納克神廟其實共有三部分,供奉太陽神的阿蒙神廟、供奉阿蒙妻子戰爭女神穆特的神廟、以及孟修神廟。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只是阿蒙神廟,其他部分尚未發掘。</h3> <h3>卡爾納克神廟的建筑元素先后影響了古希臘、古羅馬和世界的建筑,因此有位哲人曾說,沒有古埃及的文明,就不會有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盧克索神廟<br>(Luxor Temple)</font></b></h1> <h3>盧克索神廟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位法老艾米諾菲斯三世為祭奉底比斯的三位神:太陽神阿蒙、自然神姆特和他們的兒子月亮神孔蘇而建造的,到了第十八王朝的后期,又經拉美西斯二世的擴建,形成現在留存下來的規模。</h3> <h3>盧克索神廟距卡爾納克神廟2600米,神道的兩邊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列著形態各異的獅身人面像,護衛著太陽神由東向西回到妻子的懷抱。</h3> <h3>大道前是內克塔內布一世造的前院,如今前院的圍墻已經所剩無幾,引人注目的就是前院北部這座由泥磚建的賽拉匹斯小神廟。</h3> <h3>盧克索神廟距今3400多年,塔門上的浮雕同樣已蕩然無存,原有六尊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雕像,如今只剩下四尊較完整,還有一尊僅存頭部,雖已殘破不堪面目全非,但依然隱隱透出法老當年的威風。</h3> <h3>塔門前原來傲然聳立著兩座高達25米方尖碑,但今天只剩左邊的一座還挺立在原處,另外一座于1836年被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送給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現在巴黎協和廣場上),作為交換穆罕默德·阿里為開羅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獲得了一座鐘塔。</h3> <h3>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其是一位強大的國王、戰無不勝的將軍、和藹可親的父親、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頭頂這些光環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長達67年,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拉美西斯二世的長壽也可稱奇,居然活到了90多歲,有一百多個子女。</h3><h3></h3> <h3>法老身旁(左邊)最寵愛的奈菲爾塔利王后的雕像歷經三千多年漫長歲月,不離不棄忠實地陪伴著她的夫君。</h3> <h3></h3><h3>盧克索神廟是由前院、塔門、第一庭院、第二庭院(廊柱大廳)、神殿圣壇和方尖碑等組成。走進塔門便來到第一庭院,也就是著名的拉美西斯庭院。拉美西斯二世執政時期是新王國時期最后的強盛年代。</h3> <h3>造型奇特的石柱,象征捆成一束的紙莎草。</h3> <h3>庭院的北面是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的一座小圣堂。東面側是阿布.哈格固清真寺,因為19世紀時整座神殿被尼羅河泥沙掩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建了這座清真寺,直到后來神殿被發現并挖出后,形成現在這般清真寺比原神廟地基高出五米。</h3> <h3>東面的一排廊柱,夕陽漸斜,柔美的光線,石柱通體金光,燦爛浩蕩。</h3> <h3>置身神廟內,內心凜然,那高大、巍峨而殘毀的建筑,給人以肅穆、神圣的況世滄桑之美!</h3><h3></h3> <h3>庭院南面有兩尊高大的拉姆西斯二世的雕像。</h3> <h3>其中一尊非常完美,容貌俊秀、神態祥和,身材勻稱、魁梧。</h3> <h3>左側那尊拉姆西斯二世則面容盡毀,從其坐像的底座石刻圖案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尼羅河神手持上埃及的標志蓮花和下埃及的標志紙莎草,象征上下埃及的統一。</h3> <h3>殘缺的石像。</h3> <h3>神殿里許多法老王雕像的臉部被刮傷搗毀,是因信奉基督教時要藉此摧毀人民對法老王的崇拜。</h3><h3></h3> <h3>走出第一庭院南出口便是一道由阿蒙霍太普三世始建,他的孫子圖坦卡蒙最后完成的柱廊。由7對紙莎草盛放式廊柱組成,兩側筑有圍墻,柱頂蘆葦草莖的造型非常優美,每一根柱子都體現了法老的威嚴。</h3> <h3>大柱廊起始處的右側,是法老圖坦卡蒙和他的王后安娜可蘇納蒙座像,由雪花膏石雕刻而成,可以看出法老及王后都很年輕。小法老圖坦卡蒙19歲就死了,還來不及有所建樹,在神殿中也只能在過道一隅謀得一席之位。他的最大貢獻是他的墓葬里留下的無數珍寶,保存完好,現被收藏在埃及國家博物館里。<br></h3> <h3>這兩尊雕像更是殘破不全了。</h3><h3></h3> <h3>柱廊的后面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建造的第二庭院,庭院三面有雙排紙莎草捆扎狀的石柱,柱頂呈傘形花序狀,十分優美。南面是一座廊柱殿,大殿由4排立柱、每排8根架構而成。</h3> <h3>1989年在這里進行修復時在三米深處發現了多座法老、神和獅身人面像,現在陳列在盧克索博物館。</h3> <h3>第二庭院里,林立的紙莎草式廊柱壯觀典雅,集中展現了古埃及列柱建筑的獨特的風貌。</h3> <h3>穿過石柱陣就能看到另一座不同于古埃及風格的建筑,就來到在羅馬時代祭奉皇帝的圣廳,目前只剩下兩根具有羅馬風格的石柱、弧形的祭壇和殘破的基督教壁畫。石柱的造型和柱頭的樣式與亞歷山大城的龐培古柱幾乎一樣,祭壇的弧形形式也可以在歐洲的教堂里找到。</h3> <h3>圣廳后有一條通道通到一個有2x2根柱的廊柱廳,此后便是圣殿,這里是放阿蒙的擔架的地方。</h3> <h3>墻上浮雕顯示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底比斯的眾神前以及他的加冕。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小神殿,這兩座小神殿分別是奉獻給姆特和孔斯的,北面的門里還有一座誕生廳。</h3> <h3>神廟的墻壁上保留著許多敘述阿蒙霍捷普三世法老生平的浮雕。阿蒙霍捷普三世法老是其母與阿蒙神結合生下的,從受孕到阿蒙神將權杖交給自己的兒子阿蒙霍捷普,整個過程一幕幕銘刻在圣殿的墻壁上。</h3> <h3>此外,在大殿的墻壁上還刻滿畫了古埃及人詳細的日常勞作,戰斗和祭祀的流程與場面。另外萬物的創造者阿蒙在各神廟中出現最多的神,被描繪為人形,頭戴一個筆直向上伸出兩根長型羽飾頭箍,在當作地方神出現的時候是生殖之神,亦是豐饒之神,法老們都要在他前面播種糧食并割下第一捆收獲。</h3><h3></h3> <h3>盧克索神廟浮雕的結構與神廟的建筑面積形成了統一的整體。</h3><h3></h3> <h3>從墻上的壁畫和象形文字中你又能解讀到什么呢?</h3><h3></h3> <h3>圣殿后的廊柱廳。</h3> <h3>當夜幕降臨時,再次來到了第二庭院,殘壁柱廊在燈光的映照下神秘莫測,和白天看到的感覺迥然不同。</h3> <h3>夜色中的柱廊。</h3><h3></h3> <h3>燈光照耀下的神廟別有一番風光。</h3><h3></h3> <h3>古埃及人用龐大的規模,簡潔穩定的幾何形體,明確對稱的軸線,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達到雄偉﹑莊嚴﹑神秘的效果。</h3> <h3>盧克索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就是宮殿之城,雖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昔日宏偉的殿堂廟宇都變成了殘缺不全的廢墟,但人們依然還是能夠從中想見它們當年的雄姿,它們是古埃及文明高度發展的見證。埃及人常說:"沒有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h3><h3></h3> <h3>神廟建筑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埃及人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其中積淀著古埃及人的美學觀念、宗教情感、藝術思想等文化內涵,在文化和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营口市| 获嘉县| 永安市| 公主岭市| 邓州市| 张家口市| 随州市| 莱西市| 肥东县| 贵定县| 马龙县| 濮阳市| 册亨县| 家居| 胶州市| 泾源县| 新兴县| 兴和县| 永川市| 台东县| 同江市| 焦作市| 洞头县| 衡南县| 永新县| 县级市| 交城县| 磐石市| 肥西县| 卓资县| 霍城县| 青铜峡市| 丁青县| 海原县| 晋宁县| 临颍县| 通榆县| 吉木乃县| 阿图什市|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