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流年細數,摯愛沉淀。故鄉的磨石山,一直陪伴在身邊。</div><div> 連綿的群山里,有一座最高的山,那是磨石山。冗忙途中,側目可棲。逐取路上,舉目可息。心神俱疲,回頭可依。忽左忽右,時前時后,你走它也走,永遠也走不出它的凝望。</div><div> 村莊,背靠磨石山。 </div><div> 歲月深處,村莊里,磨刀用的石頭,去后山取;做菜用的花椒,去后山采。</div><div> 磨石山,因產磨刀石而取名。</div><div> 流年里,磨石山有兩種特殊的自然資源。一種是取之不盡的日用資源:磨刀石、野花椒、泉水。另一種天然資源:野果、野菜、蘑菇。</div><div> 磨石山的陰坡長滿了密集的白樺樹和椴樹,而陽坡稀疏的柞樹林縫隙下,任意掀開一塊草皮,摟去泥土,露出一塊塊一條條青綠色的石頭,在陽光下閃爍著點點亮星,這就是村里人使用的磨刀石。砍柴、切菜、割地、剪裁衣服的時候,刀具、剪子的刃兒鈍了,磨刀、戧剪子,需要磨刀石了,去磨石山上取。但是,一次不能取回太多,放置在空氣中太久的磨刀石,會風化粉碎失去磨刀功能的。所以,每次人們去山上取完磨刀石后,都習慣地將草皮歸位,把取過磨刀石的地方,重新用土和草皮蓋好,還要用腳踏實。取磨刀石的地點隨機隨意,選點只求不重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山上出現了無數的小土坑,經過風吹雨淋,小土坑里積存了土和草籽、野山榆種子,一撮一撮地重新長出更旺盛的植物。左一簇草叢,又一簇山榆,夾雜在柞樹林中間,巧奪天工、渾然天成,成為磨石山的特色綠化風景。</div><div> 生長在磨石山兩側山脊上的野花椒,是村里人做菜必備的調料。蒲伏在地的野花椒耐采摘,只要不破壞根系,能很快發出新的枝蔓。夏天隨意采摘鮮食,秋冬蔭干野花椒備用。</div><div> 盛夏的磨石山,山脊自上而下隆起一條綠帶,那是生長旺盛的草本植物野花椒。雖然山脊土壤貧瘠,蓬勃的野花椒還是要比旁邊的野草高出一籌。站在山頂俯視,仿佛一條綠色河流,匍匐山脊傾瀉而下。更曼妙的是夏末秋初,野花椒開花時節,火柴頭般大小的藕紫色花朵,挨挨擠擠,每個枝蔓上密密匝匝、井然有序,排成花鬘,鑲嵌在翠綠的披針形葉片中間,盈盈笑意,洋溢著清新而又充滿野性的盎然生機。沿著山脊走下,漫步與其邂逅,一條紫色的曼紗,在微風的搖曳中漫延,似輕煙云霧,婉約仙子般,飄飄而來。感受著野花椒特有的紫色浪漫馨香,沉醉其間,沁人心脾,感覺到身體中每個細胞都處于最佳的舒服狀態。下意識地將最美的感覺精心封存,悄然凝結在心,化作永恒。</div><div> 磨石山最高峰下的常流泉,四季翻涌,源源不斷,漫過溝底石階淙淙成溪。流到村子中間,清清淺淺,自然成河,用之不竭,成為鄉親取水之泉、牲畜飲水之源。夜晚,極目眺望,磨石山像一座巍峨、龐大的廡殿式屋頂的古建筑物,在村后巋然不動,在泉水叮咚伴奏中,站成一幅守望的雕塑。</div><div> 磨石山的樹林間,生著杏葉菜,蕨菜,野蔥、蒜等多種野菜,育著花臉蘑、面包蘑、榛蘑、木耳、猴頭菇等多種菌類山珍,長著山定子、山里紅、野葡萄等野果樹。春末夏初,春菜、秋菜青黃不接之際,磨石山因瘋長著各種野菜刺嫩芽,而變成村里人的菜園;多雨的夏天,磨石山因各種食用菌類層出不窮,而變作村里人至味坊;多彩的秋天,磨石山因樹葉五彩繽紛、層林盡染、野果彌香,而成為村里孩子的樂園。</div><div> 春夏秋冬,喜怒哀樂,身前身后,夢里夢外,磨石山,一直都在。</div><div> 一種思念,一種情懷。</div><div> 一種守望,一種浪漫。 </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江油市|
嘉义县|
泰州市|
正宁县|
建阳市|
宽甸|
莎车县|
浦城县|
桐柏县|
武强县|
沙坪坝区|
多伦县|
鄱阳县|
黔江区|
麻城市|
彭州市|
古蔺县|
洞口县|
四会市|
边坝县|
塔城市|
呼和浩特市|
眉山市|
罗定市|
巫溪县|
荆州市|
清新县|
溆浦县|
遂宁市|
信丰县|
昌乐县|
时尚|
玉屏|
翁源县|
丰镇市|
滦南县|
利津县|
嘉祥县|
东乡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