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養菖蒲 就是養心</h3><h3> </h3><h3>植蒲:何兆一 攝影:何兆一 </h3><h3>文字:何兆一(原文載《中國花卉盆景2017年第二期》</h3><h3> </h3><h3> 為錢憔悴為權狂,俗客鱗鱗日夜忙。</h3><h3> 我喚蒲君出澗谷,紫砂書案共辰光。</h3><h3> </h3><h3> 喧鬧的紅塵之中,我們需要尋找一處安靜的空間,放松自我:一壺茶、一縷香、一支簫、一盆菖蒲……現代人普遍在為名忙為利忙為權忙,也許他或她有了錢或有了權,其實日子過得依然很糙,毫無趣味。那種滿臉的輕松與笑,都是裝出來的。雅致清逸的生活,與他無緣,他也不懂什么一支簫一盆蒲或書房燃起的那縷檀香,至于茶,于他也是解渴,牛飲而已。</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我無膽量說懂菖蒲,但我愛菖蒲。山窗閑靜,與蒲相約對話,趣味無窮。在下一介書生,寒賤者也。奈何且貧且酸,嗜詩好蘭愛金石喜歡樹樁盆景。早年曾寫過一首七絕以自況:"玩樁釣鯽弄金石,愛酒憐茶醉賦詩。兩袖清風追古意,蕭然山下又一癡。"近年又對菖蒲癡迷得三月不知肉味。大江南北瘋狂地搜尋菖蒲,一有閑暇就四處尋覓可供植蒲的怪石。南京盆景大師與蒔蒲名家鄭志林先生知我喜歡菖蒲,兩次快遞菖蒲名種于我,讓我感動備至。如今,我已經有錢蒲、虎須、石蒲、極姬、黃金姬、有棲川、韓國細葉、野州花石菖等品種近30盆。近日又從杭州養蒲名家林阿樹先生那里請了幾盆,使我的菖蒲家族已初具規模。</span><br /></h3> <h3> 菖蒲,宜入畫,宜入詩。撫之,手有余香;嗅之,神清氣爽。一盆在案,香清顏綠,把玩之余遙想古人情懷,令人迷之醉之,如入超凡逢仙之境。菖蒲,本是山中溪澗邊的普通野草,然而,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它是真正的隱者與高古之士。養菖蒲,要有閑散的心,蠅營狗茍者,養不好這純凈之草;養菖蒲,要有高潔的德,蟻附鼠窺者請勿蒔菖蒲,當心玷污了這圣草,它不接近小人,無法使你脫胎換骨,筌蹏一悟。</h3> <h3>金錢菖蒲</h3> <h3>苔蘚</h3> <h3> 古往今來,再沒什么雅物,能夠像這株野草一樣,讓屈原、蘇東坡、陸游、吳昌碩、齊白石等文人雅士,為其吟詩作畫、相知相伴、如癡如狂。文震亨《長物志》有載:"花有四雅,蘭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當今亦有人說,四雅當中,唯菖蒲能小隱于野、大隱于市,故被騷人墨客譽為"天下第一雅"。難怪蘇學士當年遷居時舍棄所有只抱著幾盆菖蒲乘舟而去──這個畫面,您想象一下吧,該是令人何等迷醉!</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從溪畔到廟堂,淡薄名利,不忘初心,便為"菖蒲文化"之本意。</span><br /></h3><h3><br /></h3> <h3>漢拿</h3> <h3>野州</h3> <h3> 菖蒲區別于其它野草之處還在于它有自己的生日,即每年農歷四月十四為其誕辰;而且,菖蒲還有自己的月份,即農歷五月被稱為蒲月。古來江南就有七俗: "彈古琴,品普洱,著唐裝,聽昆曲,燃沉香,習密宗,植菖蒲。"惜乎今日難覓其一了!</h3><h3> 菖蒲,雖然生于山野中的溪澗水石之間,但其青翠細密,雋秀淡雅,獨有一種深沉仙逸的清香。在俗人眼里,似乎沒有人喜歡它,"不就是草嘛"!然而,近幾年,菖蒲自古以來沉淀于其身的文化內涵,再一次被文人雅士喚醒,成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h3><h3><br /></h3> <h3> 文房雅玩,是少不了菖蒲的。"園無石不秀,室無蒲不雅。"菖蒲之清氣乃出風塵以外,菖蒲之靈機自在水石之間。菖蒲,如今已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一種境界象征。您想啊,人類社會自古就是紅塵滾滾,欲海洶洶,身居其中的一介文士,倘要與且權且貴或痞或賴者爭食,不僅是癡心妄想,也是自討無趣,自降自貶。于是,高雅之士將菖蒲移入幽軒邃室,與其相伴為友,進而雖身居凡塵,依然獲得了山林之致。于風月晴和之時,咱再執帚掃地,把檀焚香,沏茶待客,與達人高士談藝論道,于花月竹柏間盤桓吟詠,嘿,俗世之無聊又奈我何! </h3><h3> 這種文化傳承時斷時續,坎坎坷坷,如絲如縷,頑強地沿續至今。我們相信,這是文脈,永遠也不會斷絕,盡管是雅人小眾圈子里的文化。近年來在坊間頗熱的多肉盆栽,在菖蒲面前簡直就是俗不可耐的擺設。好在那"肉肉"都是小女人在玩,倘無數男人也玩"肉肉",那么這個民族也就"快"了。</h3><h3><br /></h3> <h3>明代古磚</h3> <h3>天然附石,采自江西山澗中。</h3> <h3> 石上種蒲,盆中植蒲,都是不俗的盆景。"盆景"一詞最初見于蘇軾《格物粗談》:"芭蕉初發分種,以油簪橫穿其根二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蘇軾本人即是個盆景迷,他曾于蓬萊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他贊菖蒲曰:"清且泚,惟石與水。托于一器,養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此,何以輔五臟而堅發齒。" 后來蘇軾這哥們兒到登州任職,雖然只做了幾天知府,但在登州的短短幾天時間里,他沒去升堂議事,沒去高唱"大海東去",也沒去"聞香下馬",反而跑到蓬萊閣去揀石頭,用于養菖蒲。蘇兄寫完《石菖蒲贊》之后一年曾作詩說到此事,其中有"我持此石歸, 袖中有東海"句,可謂高古大氣,胸襟不凡。陸游老先生更是"蒲癡",他身為權貴,有酒有肉有美女,卻偏偏對這株小草眷戀癡迷:"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自是閑人足閑趣,本無心學野僧家。" "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還有那個金農金冬心先生,說什么"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難怪他是"八怪"之首怪。同為"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是愛蒲至癡:"玉碗金盆當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花。"怪得不俗,怪得雅致。面對案頭的幾盆菖蒲,想想古人愛蒲成癡的雅舉,心都醉了。其實,自宋而清而民國,就有"無菖蒲不文人"的說法,詩人騷客的書房案頭里要是不擺上幾盆菖蒲,那索性就別在圈里混啦。</h3><h3><br /></h3> <h3> 中華民族的菖蒲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遠播他族。就如同樹樁盆景源于中國,但當前世界上公認的盆景大國卻是日本一樣,日本的菖蒲文化也是由中國傳入的,但日本的菖蒲文化氛圍遠遠超過了我們。據說日本早在幾百年前出版的《日本歲時記》中,就有介紹菖蒲節日的文字:"國俗,今日食粽,飲菖蒲酒。"說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菖蒲節,其實就是咱們的端午節。如今,它和人日節、上已節、七夕節和重陽節一道,已經合稱為日本五大民間傳統節日了。在日本民間,養菖蒲愛菖蒲的人士比比皆是。</h3><h3> 可是,如今我中華又有幾人知菖蒲識菖蒲癡菖蒲呢!"國有顏回而不知",世風日下可想而知。</h3><h3><br /></h3> <h3>有棲川</h3> <h3>黃金姬</h3> <h3> 杞人憂天!不發感慨了,還是說菖蒲,普及一些種菖蒲的知識吧。古人說,菖蒲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須、劍脊、香苗、臺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現在難得見到香苗)菖蒲性喜水濕,總之用沙石或泥土種植皆可。用土的原則就是疏松,不能用粘細的土)深水蓄之,通風為好。(菖蒲不怕濕,根部長時間泡在水里也沒問題。另外,只要強烈的日光直射不到,光線越明亮越好。通風很重要。)浸根不淋葉,浸根則潤,葉濕易爛。(通風好的話,葉上淋水毫無問題。)無需施肥。用盆講究古樸典雅,小盆為佳,紫砂為上。自然又漂亮的怪石上種菖蒲,最是養眼。枯木與古磚上種菖蒲,同樣別有一番情韻。簡單地說就是這些。種得好壞,還要靠自己去實踐,去感悟。如果與菖蒲無緣,說再多也是廢話。蒔弄菖蒲,不能怕麻煩。打理菖蒲,就是心與文化的交流。能被古今雅客高士如此對待的,在凡草中一是蘭花,二是菖蒲,再無它草。從野生石菖蒲到案頭清供,這種玩賞的過程,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要抑制對物質享受的欲望。這樣,蒔蒲者的精神境界就進入到了另一個更高的層面。</h3><h3><br /></h3> <h3>大叢虎須,采自江西龍虎山。</h3> <h3>真正的雅俗共賞</h3> <h3>養菖蒲,要從娃娃抓起。</h3> <h3>外孫拍菖蒲。</h3> <h3>賞蒲品香,快哉!</h3> <h3> 菖蒲氣質優雅脫俗,每每賞之,皆若石出清泉,爽朗自得。與石搭配,置于案幾之上,大有遁隱于野,得自在山人之韻,似覺林澗之風來四面,我自臥當中。"水養靈苗石養根,根苗都在小池盆,青青不老真仙草,別有陽春雨露恩。"唐伯虎戲秋香時是花花公子,吟誦起菖蒲來就有了大才子之風。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它先百草于寒冬初盡而覺醒,大雪紛飛寒流似刃之際,菖蒲依然蒼翠挺立,書齋中一有此物,人便自覺不俗;其有梅之香蘭之雅蓮之清,但它不以美色示人,不以花香誘客;菖蒲即使遠離污泥,僅憑凈水便可生存,不依附、不逢迎,有野趣,更有逸情,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污之高士。潔身自愛者置其于幾案之上,正是自然而然之舉。每每目之,其高潔清雅之韻,如風拂我,如露沐我,久而久之,凡俗之臭又奈我何!故曰:養菖蒲,就是養心。</h3><h3> </h3><h3> 竹澗蘭石共雅鄰,搖風沐雨自清新。</h3><h3> 可憐塵世多俗客,案上一叢號隱衿。</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怀集县|
乌兰浩特市|
扎赉特旗|
民乐县|
庐江县|
秦皇岛市|
东阿县|
天祝|
新建县|
南和县|
沂南县|
屏东县|
宝山区|
汤阴县|
上林县|
疏附县|
庐江县|
桃源县|
博乐市|
阿拉善右旗|
沙湾县|
黄梅县|
隆安县|
浦北县|
佛冈县|
陆川县|
射洪县|
来宾市|
佛山市|
鲁山县|
泰兴市|
招远市|
建阳市|
惠安县|
阜南县|
天长市|
秦皇岛市|
白银市|
巩留县|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