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甘肅,這塊文明故土,作為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堪稱中國戲曲的搖籃。這塊文明故土不但有悠久深厚的戲曲淵源,舉世矚目的戲曲大師,規模宏浩的秦腔戲曲劇種,還保存著古樸珍美的古戲臺,為中國戲曲的光輝絢爛,平添了流光溢彩的一頁。<br></h3><div> 古戲臺承載著的是中華文化的發展史,是中國鄉村社會的精神家園,人世間上演的一幕幕悲歡離合、一個個喜怒哀樂,在這里都被演繹得有情有味、有聲有色。千百年來,多少哀婉、忠烈剛勇的故事,在這里幻化真實。多少波瀾壯闊,云譎波詭的時代,在這里光彩重生。儒家厚德載物的文化理念,也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展現出來,百姓從戲曲藝術中,沐浴倫理教化,獲得歷史文化。</div><div> 古戲臺就像族人的祠堂,信徒的廟宇,小孩子的學堂一樣,那是根植于血脈中的文化傳承,一個個承載著中華民族美德的故事,用通俗化的語言,戲曲化的演繹,得到大眾的共鳴,并以潤物細無聲形式進入人們的心靈,它留給我們的是那離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塊精神圣地。</div> <h3> “舞臺方丈高懸明鏡,優孟衣冠啟示后人。”淳樸的甘肅人酷愛秦腔,村村建有戲臺。</h3><div> 遠遠地望見,斗拱飛檐,滄桑卻堅毅的背影,駐立在一片夜色中。翻飛的檐角,勾住多少往昔;泛黃的木枕,承載多少歲月。額枋上精心雕刻著細密繁麗的圖案。或是劉海戲金蟾,或是轅門射戟,或是昭君出塞,或是梁祝姻緣。雖經百歲風雨打磨,人物的一顰一笑依舊是栩栩如生。百十件浮雕,便是百千折精美的戲劇,在無數個黑夜中,在星光璀璨下,輕吟淺唱。走近,鎏金的畫屏已不復當年的燦爛,時間鏤刻下的道道淺痕透露出歷史的厚重韻味。古戲臺在歷盡百年時光流轉,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舞臺,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一代人,將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思想,或作或深或淺的刻痕,雕鏤出瓣瓣金蓮,點綴于門楣之上。</div><div> 古戲臺,歷史悠久,形制古樸,建筑高超,存世量多,僅明代的不計其數。百年之遙,千年之遠,大村小落的戲臺定是鐘鼓暖響,春光融融。臺上名伶,水袖翻飛;臺下觀眾,聞聲駐足,往來翕忽,此樂何極。只是當歲月漫溯千年,歷史的風沙掩住了往昔匿藏了過往,一個個朝代更迭,一場場生死輪回。曲終人散之后,唯余一座座古戲臺在風雨中靜默守護,跨過時間的洪流,上演一場舊時回憶。</div> <h3> 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鑼鼓喧天,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在這里粉墨登場,劇情曲折委婉,演員水袖輕舞,觀眾如癡似醉。 </h3><div> 農耕時代,人們長年累月地勞作沒有什么好的休閑和去處,弄臺戲看看就是十分奢侈了,于是戲臺就應運而生。戲臺是一個村莊最重要的場所,總是很顯赫地坐落在村莊的中央。一個村莊有神廟必有戲臺,甚至戲臺能與廟宇的主殿相媲美,戲臺是人類為自己創造的一個娛樂場所。戲臺是與戲曲的產生和發展同步的。據記載,戲臺“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古戲臺本身除了演戲功能之外,還是一個綜合的藝術品,其建筑、裝飾、布局都別有一番風味。生旦凈丑,百味人生,戲里戲外,悲歡離合。</div><div> 戲臺曾給人們帶來過無盡的歡樂和希望。每當農忙結束,或逢年過節,人們會把開臺唱戲當作自己的臉面和村莊的榮耀,一處演戲,方圓十里的村民總會趕來湊熱鬧,人們內三層外三層,勾肩搭背,前呼后擁把戲臺圍得個水泄不通,看戲人有的蹲著,有的坐著,也有的站著,靠近戲臺的樹上、房頂也都爬滿了頑皮的小孩子,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接地氣的草根戲班,原汁原味的地方唱腔,著實令戲迷們為之傾倒。</div> <h3> 暮色里,巍峨古戲臺的輪廓像是古舊畫卷中的剪影。流光飛轉,洗盡鉛華,只有朱紅的廊柱依稀當年色彩,透出些許樸拙的華美。暮色里,巍峨古戲樓的輪廓像是古舊畫卷中的剪影。流光飛轉,洗盡鉛華,只有朱紅的廊柱依稀當年色彩,透出些許樸拙的華美。</h3><div> 戲臺上演員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飽滿,變化強烈。南方很多人聽不慣秦腔,只覺得秦腔是直著嗓子喊,聽起來震耳欲聾,不同于南方越劇、滬劇等的慢聲細氣,舒徐婉轉。這是南北文化的差異。蘇州園林的假山碧池、曲廊回欄及小橋楊柳的景致,給人以清新舒暢的感覺,而西北的黃河激浪、華山群峰、祁連積雪、瀚海平沙卻令人胸襟開闊,無比振奮。登華山時的感覺同游江南園林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種自然環境的差異不是近幾百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幾千年、幾萬年前就如此。這就積累形成了人們南北不同的氣質和審美習慣。</div><div> 秦腔比起其他劇來,它突出地反映出當地人尚武的特征。秦腔傳統劇本以表現戰爭和忠臣良將為多。不是沒有其他題材,而是說別的題材不占主體的地位。據統計現存約三千個,多是取材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歷史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社會風情戲。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玉虎墜》《哭長城》《白蛇傳》《周仁回府》《法門寺》等膾炙人口的佳作。</div> <h3> 莎士比亞說過:“世界就是一個舞臺”。戲如人生,選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人生如戲,留的又多是些淡然的細節。人們倘洋在悠揚的琴聲里,思緒翻飛遐想無垠,感受生活情趣,追憶逝去的年華,憧憬美好的未來。歷史的幽微,現實的印痕,未來的探詢,一切都在戲臺上。能在戲臺上揮舞水袖,扭動腰肢,在家鄉也算上得了臺面的人了。演員演到極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而前世演過的跌宕起伏的大戲今世卻不知是戲,還是依舊在演繹自己?</h3><div> 鑼鼓聲響,出將入相,戲已開場,戲臺上仍是那些流傳千百年的舊時歌戲。可我卻始終難以將注意力定在臺上,如織的游人來來去去,卻少有落座,大都圍著戲臺指指點點,態度戲謔,笑語喧嘩,本應沉浸戲文里的優伶們一次次被拉回現實,平淡的妝容被裱在臉上,孰知他們心里卻難平靜。</div><div> 臺上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臺下是男女老少蕓蕓眾生,演戲人精益求精演得惟妙惟肖,看戲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臺上演員聲淚俱下,臺下觀眾也跟著哭鼻子抹眼淚,把人們莫名其妙地帶進悲劇的氛圍中。演到精彩動人處,又會引起滿堂喝彩哄堂大笑。一些初具文藝細胞、略懂戲劇知識的人,則在臺下指手畫腳,品頭論足。</div><div> 斜倚雕花的欄桿,望著空曠的臺面,忽想起它曾經的煊赫。仿佛在這樓臺間回向千年。仿佛又見那一婀娜身影,霓裳擺動,繡帶飄揚;輕輕裙帶不粘塵,腰肢風折柳。歌喉嘹,恍若月中仙曲;一點朱,卻似櫻桃逢雨濕。但見目光流轉,眉頭微蹙,蘇三的恨,竇娥的冤,梁祝的嘆,舉手投足間,化為一段繞指柔情,緩緩淌入心田。玉步輕移,踏過千載光陰;云袖舞動,拂過俗世紅塵。他和她就這樣靜默地守護了無數個春夏秋冬。在柔和的月光下,一切都顯得靜謐安詳。卻似那游園的小姐,尚未驚夢。淺薄的月光釀成一壺清酒,傾灑于戲臺之間。酒不醉人人自醉,這一刻,卻如永恒。</div><div> 時光易逝,歲月留痕。該消逝的東西無法挽回,鄉村戲臺已漸行漸遠,殘破不堪,取而代之的是KTV、茶座、夜總會,以及送戲下鄉。好在許多美好的東西已演變成了財富,諸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霸王別姬、楊門女將、貴妃醉酒、王寶釧等等。人們也能從這些傳統劇目中,找回鄉村戲臺的情韻和久違的鄉情、鄉音、鄉思。</div><div> 古戲臺在歷盡滄桑、洗盡鉛華之后,如同飽經風霜的老人,凝望著它,人們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沒的歲月,隱約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調還在演繹。有道是:“繹彼此演古今喜怒哀樂,洞世事諳人情悲歡離合。”</div> <h3> 田文華,甘肅莊浪萬泉人,畢業于南京政治學院,現供職于甘肅省某委員會。業余時間筆耕不輟,自娛自樂,有百余篇小說、散文等在《人民文學》《十月》等報刊發表,部分作品被收編入《讀者》《神州魂》等書籍,先后發表新聞作品千余篇,出版書籍2部,多次獲各類新聞、文學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嵩明县|
龙川县|
湖州市|
锦屏县|
东平县|
历史|
天气|
梁平县|
旅游|
右玉县|
保康县|
思南县|
濮阳县|
平武县|
河东区|
太原市|
盐山县|
平乡县|
四子王旗|
怀远县|
邵武市|
莱西市|
政和县|
东台市|
富锦市|
松原市|
扎兰屯市|
台湾省|
嘉峪关市|
且末县|
左贡县|
电白县|
新安县|
余干县|
哈尔滨市|
苏尼特右旗|
嫩江县|
秦安县|
靖西县|
巩义市|